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用復合材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皮膚修復膜。
背景技術:
皮膚是指身體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組織,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主要承擔著保護身體、排汗、感覺冷熱和壓力的作用。皮膚覆蓋全身,它能使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免受物理性、機械性、化學性和病原性微生物的侵襲。因此當皮膚受到外傷、燒傷、炎癥等損害,尤其是當大面積的皮膚受到嚴重損害時,傷口應該立即被保護起來。
對于受損皮膚的修復來說,之前大多采用的是采用自體皮膚移植,醫生從患者身體的其他部位去下一塊完好的皮膚,重新植入創傷部位,然而這種方法不僅造成供皮區新的創傷,而且還受到供皮來源的限制,此外,移植的皮膚與創傷部位鄰近的皮膚存在色澤、質地和功能上的差異。后來有些醫生采用培育真皮層細胞的辦法進行皮膚修復,但是由于沒有完整的皮膚組織,新長出的皮膚總是有許多缺陷。現在急需一種同時擁有表皮層和真皮層組織的人工皮膚修復膜,直接采用人造皮膚加速受損皮膚的修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同時具有人工表皮層和人工真皮層的皮膚修復膜,直接采用接近人體結構人造皮膚加速對受損皮膚的修復。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皮膚修復膜,包括連接孔、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微球、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無紡布膜、微孔半滲透薄膜、生物大分子薄膜,所述生物大分子薄膜的下方設有由聚乙二醇制成的微孔半滲透薄膜;所述微孔半滲透薄膜的下表面設有若干向內凹陷的連接孔;所述聚氨酯無紡布膜的一端與微孔半滲透薄膜相連,另一端通過醫用粘貼劑粘接在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的表面;所述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的表面設有若干突出的微球;所述致密型纖維素膜通過葡萄糖鏈中分子內與分子間氫鍵結合形成的分子層與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緊密連接;所述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中的細菌纖維素呈縱向排列,所述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中的細菌纖維素呈無序排列。
進一步的,所述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和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緊密連接在一起組成了皮膚修復膜中的真皮層,所述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的厚度為5mm。
進一步的,所述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和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是由菌種消耗糖源,分泌纖維素纖絲通過分子內分子間氫鍵結合而成;所述菌種是指能夠生物合成纖維素的微生物。
進一步的,所述生物大分子薄膜是由絲素蛋白和殼聚糖構建而成的,所述生物大分子薄膜和微孔半滲透薄膜組成了皮膚修復膜中的表皮層。
進一步的,所述無紡布膜為聚氨酯無紡布膜。
進一步的,所述聚氨酯無紡布膜的厚度為1.5mm,所述聚氨酯無紡布膜在皮膚修復完成后會自動脫落,不會和皮膚發生粘連,避免了二次受傷。
進一步的,所述的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和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在使用前需要先浸泡在置于高壓滅菌鍋的純凈水中,進行121℃滅菌處理,30分鐘后取出冷卻至常溫,最后在4℃的情況下進行保存。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結構后,1.不需要采用自體植皮,避免了造成新的創傷;2.使用同時具有表皮層和真皮層的人工皮膚,使得新修復的皮膚與原來皮膚的契合度更高;3.采用疏密結合的細菌纖維素材料做人造皮膚,增強了皮膚的透氣性,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中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1中:1-連接孔、2-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3-微球、4-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5-無紡布膜、6-微孔半滲透薄膜、7-生物大分子薄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參閱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皮膚修復膜,包括連接孔1、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2、微球3、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4、無紡布膜5、微孔半滲透薄膜6、生物大分子薄膜7,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無紡布膜5為聚氨酯無紡布膜,所述生物大分子薄膜7的下方設有由聚乙二醇制成的微孔半滲透薄膜6;所述微孔半滲透薄膜6的下表面設有若干向內凹陷的連接孔1;所述無紡布膜5的一端與微孔半滲透薄膜6相連,另一端通過醫用粘貼劑粘接在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2的表面;所述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2的表面設有若干突出的微球3;所述致密型纖維素膜2通過葡萄糖鏈中分子內與分子間氫鍵結合形成的分子層與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4緊密連接;所述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2中的細菌纖維素呈縱向排列,所述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4中的細菌纖維素呈無序排列;所述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2和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4緊密連接在一起組成了皮膚修復膜中的真皮層,所述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4的厚度為5mm;所述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2和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4是由菌種消耗糖源,分泌纖維素纖絲通過分子內分子間氫鍵結合而成;所述菌種是指能夠生物合成纖維素的微生物;所述生物大分子薄膜7是由絲素蛋白和殼聚糖構建而成的,所述生物大分子薄膜7和微孔半滲透薄膜6組成了皮膚修復膜中的表皮層;所述無紡布膜5的厚度為1.5mm,所述無紡布膜5在皮膚修復完成后會自動脫落,不會和皮膚發生粘連,避免了二次受傷;所述的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2和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4在使用前需要先浸泡在置于高壓滅菌鍋的純凈水中,進行121℃滅菌處理,30分鐘后取出冷卻至常溫,最后在4℃的情況下進行保存。
具體實施方案:使用前先將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2和疏松型細菌纖維素膜4浸泡在放置于高壓滅菌鍋中的純凈水里,進行121℃滅菌處理,30分鐘后取出冷卻至常溫,最后在4℃的情況下進行保存,使用時將表皮層和真皮層壓合在一起進行培養,致密型細菌纖維素膜2上的微球3會陷進微孔半滲透性薄膜6上的連接孔1里,在患者受損的皮膚處使用酒精棉簽消毒,隨后將人工皮膚敷在患者的創傷處,包好傷口,細菌纖維素在受傷處迅速生長,保持受傷皮膚的濕潤性,濕潤的環境易于組織再生、還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疼痛,特殊的納米結構促進細胞的相互作用、促進組織再生及減少疤痕組織生成;同時,還有利于材料在傷口處安全、方便地釋放負載的藥物,進一步促進傷口愈合,細菌纖維素皮膚修復材料能夠根據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培養得到與患者傷口皮膚相似上密下疏的生物結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縮短患者傷口愈合的周期,并且明顯減少愈合后疤痕的產生;在受損皮膚修復的差不多時,聚氨酯無紡布膜5會自動脫落,不會和皮膚進行粘連。
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實用新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更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特征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