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30346閱讀:351來源:國知局
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椎骨間支撐裝置,尤其涉及一種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剛性與彈性支撐裝置。



背景技術:

脊柱融合術是目前治療各種脊柱疾患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通常是采用“傳統”融合器配合釘棒內固定的方式,在脊柱穩定性受到影響或需要矯形時應用,讓原先失穩的脊柱活動節段融合成一個整體,從而達到恢復脊柱穩定性的治療目的。脊柱融合主要在兩椎骨的椎體間進行,也可在兩椎骨的關節突關節間實現。

“傳統”融合器由于不能形變,盡管術中可以依據椎間隙的大小選擇相應規格,但這類融合器有時與觸面的適應情況并不理想,且當使用較大規格的“傳統”融合器時,需向外側切除較多的關節突骨質及向內側較大程度牽拉神經,以便“傳統”融合器進入椎間隙,操作較困難,發生神經損傷的風險也增大。近年來,隨著微創脊柱外科的技術迅速發展,各種可形變的膨脹融合器由于具有創傷小、安裝方便等優勢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具有代表性的如B-twin膨脹式椎間支撐器、臺灣全合椎體支柱塊等。但是,使用過程中也暴露出以下不足,如:①B-twin存在膨脹后僅能對觸面提供幾處“點支撐”,接觸面積小,易應力集中骨質吸收“下陷”,造成術后遠期椎間高度丟失,可能導致椎間孔狹窄卡壓神經根引起臨床癥狀而影響療效;②B-twin撐開處強度較差,可能發生斷裂等;③椎體支柱塊為前端一端膨脹的融合器,前端產生膨脹撐開而后端不能形變,椎體的前后方受力難以均勻一致,融合器在椎間隙內的位置不理想時膨脹撐開后易發生移位,穩定性及可靠性較差。

近年來脊柱彈性固定技術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它并不意味著脊柱融合技術的終結。脊柱彈性固定技術根據其設計原理和技術,可以分為以下4類:①棘突間分離裝置,包括DIAM裝置、X—stop系統、Wallis系統、Minns硅酮分離裝置和Coflex裝置;②棘突間紐帶裝置,包括彈性紐帶和Loop系統;③經椎 弓根紐帶裝置,包括FASS系統、Dynesys系統、Graf紐帶;④經椎弓根半硬式金屬裝置,如IsobarTTL系統、Twinflex系統、DSS系統等;⑤椎體間彈性支撐裝置,如Z-Brace頸椎動態融合器等。它們能很好的維持脊柱運動功能,使應力均衡分布,避免了現有椎骨間融合術帶來的相應運動節段的運動功能喪失,應力異常集中于鄰近的椎間盤及關節突進而加速鄰近椎間盤和關節突的退變的問題。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現有非融合產品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棘突彈性固定裝置適應證較窄、棘突骨折引起內固定失敗等;經椎弓根紐帶裝置需要以關節突關節及椎體后角作支撐而引起這兩者負荷過度,導致關節退變及神經根受壓等;經椎弓根螺釘彈性固定裝置需卸載椎間盤負荷引起遠期螺釘松動、創傷較大等。

現有專利201310625580.9,其提供了一種防移位整體膨脹式椎間融合裝置。具體來說,該技術方案包括有置入器械,所述的置入器械上活動連接有融合器,其特點是:所述的融合器包括有形變外殼,所述的形變外殼內連接有內旋轉桿,所述的置入器械包括有外控制管,所述的外控制管內設置有內連接管,所述內連接管的一端與形變外殼的尾部相連,所述的內連接管的另一端設置有平臺,所述內旋轉桿上連接有驅動手柄。同時,其采用的形變外殼包括有前撐開部,所述前撐開部通過中部連接端連接有后形變部,所述前撐開部設有上端面與下端面,所述中部連接端設置有滑槽。并且,形變外殼的尾部設置有凹槽,所述外控制管的前端設置有主凸臺,所述形變外殼與外控制管相接觸時,所述凹槽與主凸臺相連。再者,所述形變外殼的前撐開部頂端設置有副凸臺,所述內旋轉桿側面設置與副凸臺接觸的平面,所述內旋轉桿前端設置有小凹槽。

采用該技術方案后,該椎間融合器形變外殼前撐開部、中部連接端和后形變部在內旋轉桿轉動后發生不同程度膨脹,實現與椎體的下終板和上終板的弧形面形成良好接觸并限位。這樣,既能提供更大的接觸面積及良好的支撐減少下陷,又能防止融合器出現不必要的移位,增加該融合器的穩定性及可靠性。再者,本實用新型構造簡單,可以廣泛適用于多種脊柱融合手術。

還有一現有技術,201210340337.8,其提供了一種格式化觸面適應式全支撐椎間融合器。

具體來說,其包括有植入部組件,植入部組件后面連接有器械部組件,特 點是:植入部組件包括前擋板,前擋板后部設置有支撐桿,支撐桿上連接有形變柱,形變柱尾段設置有后擋圈;器械部組件包括有外固定管,外固定管內部設置有內固定桿,所述外固定管外圍設置有傳導管,內固定桿尾端連接有驅動組件。同時,支撐桿橫截面為矩形,所述支撐桿上分布有前容納槽與后容納槽,所述支撐桿尾端設置有銜接槽,銜接槽內開設有螺紋孔。

這樣,依托于植入部組件、器械部組件與驅動組件可以有效配合脊柱融合術的實施,使用的時候使形變柱受力發生形變,由折屈狀變為直柱狀,避免出現術后遠期椎間高度丟失。

還有一現有技術,CN201410170179.5,其提供了一種彈性與非彈性組合式椎間支撐器。具體來說,其包括有外殼,所述的外殼上連接有頂塊組件與推進塊,所述的外殼尾端連接有限位組件,所述的頂塊組件包括有彈性頂塊或是非彈性頂塊,所述的限位組件為限位螺釘,所述的推進塊上設置有錐面。同時,外殼為矩形,所述外殼頭端的橫截面小于外殼底端的橫截面,所述的外殼上分布有通槽,所述的通槽兩端均分布有限位臺階,所述外殼的尾端設置有凹槽,所述的凹槽上設置有螺紋孔。并且,所述非彈性頂塊的底部設置有凸臺,所述非彈性頂塊的頂部分布有側翼,所述非彈性頂塊與推進塊的接觸端分布有與推進塊外形相適應的錐形凹槽。

實際實施的時候,該椎間融支撐器的推進塊將頂塊自外殼內推出后,支撐器體積增大,可提供更大的接觸面積并形成良好的支撐。采用彈性或非彈性頂塊,在其他部分不變的情況下,既能組合成彈性支撐器,也能或更變為非彈性支撐器,從而實現椎間彈性固定或椎間融合。

但是,它們只能實現單向的體積變大(如X軸方向),無法實現X軸、Y軸兩個方向體積均增大。如果融合器膨脹前Y軸方向不能保持一定寬度,則膨脹后融合器易沿Y軸方向翻倒,但該寬度增大會導致膨脹前融合器體積也較大, 實施起來效果不理想。

有鑒于上述的缺陷,本設計人,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包括椎體間、關節突關節間及棘突間等)支撐裝置,使其更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包括有置入器械,所述置入器械上活動連接有支撐器,其中:所述支撐器包括有內柱,所述內柱的外沿分布有限位凸臺,所述內柱上套設有若干支撐片組件,所述支撐片組件的尾端設置有擋圈,所述內柱的前端設置有前擋件,所述內柱的末端與置入器械相連,所述置入器械包括有內限位桿,所述內限位桿的前端與所述內柱末端相連,所述內限位桿的外圍設置有內鎖緊套,所述內鎖緊套外圍套設有外推進套,所述外推進套上連接有推進組件,所述推進組件的末端設置有鎖緊組件。

進一步地,上述的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其中,所述支撐片組件為偶數個數的支撐片前后排序構成,從前至后,依次為主支撐片、副支撐片,所述主支撐片設置有容納凹槽,所述容納凹槽與內柱上分布的限位凸臺相連,所述副支撐片設置有上凸臺,所述上凸臺與主支撐片相接觸。

更進一步地,上述的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其中,所述支撐片為V形支撐片,所述容納凹槽位于主支撐片的外表面,所述上凸臺位于副支撐片的內表面。

更進一步地,上述的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其中,所述內柱的末端設置有內柱凹槽,所述內限位桿的前端設置有凸臺,所述凸臺嵌入內柱凹槽內;或是,所述內柱的末端設置有凸臺,所述內限位桿的前端設置有凹槽。

更進一步地,上述的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其中,所述內柱的末端外圍設置有外螺紋,所述內鎖緊套的前端內壁設置有內螺紋,所述內 柱的末端外圍與內鎖緊套的前端內壁螺紋連接。

更進一步地,上述的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其中,所述推進組件包括有后推進件,所述后推進件上設置有把手。

更進一步地,上述的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其中,所述鎖緊組件為后鎖緊帽,所述后鎖緊帽套設在推進組件的末端。

更進一步地,上述的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其中,所述擋圈為彈性擋圈,所述彈性擋圈的尾端設置有后限位環,所述彈性擋圈上設置有防鎖死機構。

更進一步地,上述的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其中,所述彈性擋圈為梯形彈簧凸臺,所述梯形彈簧凸臺上設置有防鎖死機構,所述防鎖死機構為分離槽。

再進一步地,上述的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其中,所述前擋件為梯形擋頭。

借由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

1、依托于內柱的存在,能夠對支撐片組件進行限位的同時,實現有效的路徑引導,滿足安裝位置的精確性。

2、采用彈性擋圈,能保證支撐片組件的順暢行進,不出現卡死。

3、若干V形支撐片構成支撐片組件,滿足實際的膨脹需要,擁有較佳的擴展空間。

4、依托于主支撐片、副支撐片的區別構造,滿足兩者穩固銜接。

5、能夠實現支撐片的X軸、Y軸兩個方向體積均增大。

6、整體構造簡單,易于裝配和現場使用。

7、使用范圍廣,用于脊柱椎體間、關節突關節間及棘突間等椎骨間的支撐。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正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中A-A剖面的內柱結構示意圖。

圖5是支撐片組件的擠壓行進示意圖。

圖6是圖5中B-B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各附圖標記的含義如下。

1前擋件 2主支撐片

3副支撐片 4內柱

5后限位環 6限位凸臺

7外螺紋 8內螺紋

9上凸臺 10容納凹槽

11外推進套 12內鎖緊套

13內限位桿 14后推進件

15把手 16后鎖緊帽

17內柱凹槽 18凸臺

19彈性擋圈 20上椎體

21下椎體 22椎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至6的X軸、Y軸雙向膨脹式椎骨間支撐裝置,包括有置入器械,在置入器械上活動連接有支撐器,其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支撐器包括有內柱4,為了實現后續組件的順利連接,且不會滑落,在內柱4的外沿分布有限位凸臺6,在內柱4上套設有若干支撐片組件。同時,考慮到支撐片組件不會向前或是向后滑動,實現良好的限位,支撐片組件的尾端設置有擋圈, 內柱4的前端設置有前擋件1。為了便于后續推進的順利,可采用梯形擋頭來構成前擋件1。

并且,考慮到實際操作的便利,內柱4的末端與置入器械相連。具體來說,為了實現有效的傳動,置入器械包括有內限位桿13,且內限位桿13的前端設置有凸臺18,內柱4末端設置有與之對應的內柱凹槽17相連。并且,為了實現相互連接鎖定,內限位桿13的外圍設置有內鎖緊套12,內鎖緊套12的前端內壁設置有內螺紋8,內柱4的末端外圍設置有與之對應的外螺紋7,內螺紋8和對應的外螺紋7,通過內限位桿13前端的凸臺18與內柱4末端的對應凹槽17配合,實現螺紋連接或脫開。同時,內限位桿13尾端設置有后鎖緊帽16。后鎖緊帽16可以把內限位桿13與內鎖緊套12連接為一體,同時防止內柱4轉動。再者,內鎖緊套12設有外推進套11。外推進套11后設置有推進組件14,為了便于實際操作中的推進需要,推進組件14上設置有推進件把手15。

結合本實用新型一較佳的實施方式來看,為了有效提升支撐效果,且滿足有序的前行推進,不會出現意外干涉,采用的支撐片組件為偶數個數的支撐片前后排序構成,從前至后,依次為主支撐片2、副支撐片3。具體來說,為了提升定位效果,且減少裝置前部對空間的占用,易于操作,采用的主支撐片2設置有容納凹槽10,容納凹槽10與內柱4上分布的限位凸臺6相連。同時,副支撐片3設置有上凸臺9,上凸臺9與主支撐片相接觸。這樣,能夠從最大程度上滿足各個支撐片之間既相互堆疊又可分離的需要。

進一步來看,為了能夠盡可能壓縮主支撐片2、副支撐片3之間的堆疊空間,便于手術操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支撐片構造為V形支撐片。并且,容納凹槽10位于主支撐片2的外表面,上凸臺9位于副支撐片3的內表面。這樣,結構分布更趨向于合理,保證主支撐片2、副支撐片3結合的同時盡可能相互貼合,便于后續操作。

同時,考慮到內柱4、內限位桿13相互之間的銜接便利,不會出現滑絲或是脫落,內柱4的末端設置有內柱凹槽17,內限位桿13的前端設置有凸臺18,凸臺18嵌入內柱凹槽17內。或是,考慮到制造方式的不同,當內柱4的末端設置有凸臺,內限位桿13的前端設置有凹槽,亦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

再進一步來看,為了便于手術過程中的實施便利,推進組件包括有后推進件14,后推進件14上設置有把手15。并且,在鎖緊組件為后鎖緊帽16,后鎖緊帽16套設在推進組件的末端。這樣,可以對支撐片組件進行限位。

結合實際實施來看,若采用剛性擋圈,支撐片不能位移,則該椎骨間剛性支撐器即為膨脹融合器;若采用彈性擋圈,支撐片能輕微位移,該支撐器即為椎骨間彈性支撐器。以椎骨間彈性支撐器的使用為例,為了能夠有效利用擋圈自身的彈性特性,順利送出支撐片組件,采用的擋圈為彈性擋圈19,其尾端設置有后限位環5。同時,在彈性擋圈19上設置有防鎖死機構。具體來說,可采用梯形彈簧凸臺來構成彈性擋圈19,在梯形彈簧凸臺上設置有防鎖死機構,防鎖死機構為分離槽。這樣,能夠從最大程度上滿足各個支撐片之間既相互堆疊又可分離的需要。并且,若采用剛性擋圈,其結構亦可以與彈性擋圈19一致。

實際使用時,將該支撐器置入椎骨間隙內,轉動后推進組件14的把手15,主支撐片2、副支撐片3所構成的V形支撐片發生形變及轉動。這樣,如圖5、圖6所示,能夠令V形支撐片在X軸、Y軸兩個方向體積均增大。換句話說,V形支撐片可輕微移位而具有“彈性形變”,從而成為彈性椎骨間支撐器。同理,彈性擋圈19若為剛性不能形變,V形支撐片則不能移位而具有“剛性支撐”,從而成為剛性椎骨間支撐器即膨脹椎骨間融合器。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具體實施時,內柱4的末端與置入器械相連及分離,操作如下:

為了實現有效的傳動,內限位桿13前端的凸臺18與內柱4末端的對應凹槽17配合,實現防止內柱4轉動。同時,依托于轉動內鎖緊套12,令內鎖緊套12前端的內螺紋8與內柱4的末端與之對應的外螺紋7,進行螺紋連接。

然后,通過內限位桿13尾端的后鎖緊帽16,可以把內限位桿13與內鎖緊套12連接為一體,同時防止內鎖緊套12和內柱4轉動。如此以來,支撐器即與置入器械連接為一體。

接著,進一步轉動外推進組件14的把手15。由此,令外推進組件14通過推力傳導,推進外推進套11。具體來說,伴隨著推力傳導,外推進套11推進后限位環5。此時,限位環5推進彈性擋圈19。同時,彈性擋圈19受力壓縮到一 定位置,進而推動副支撐片3。副支撐片3通過力傳導推動主支撐片2。

在此期間,由于主支撐片2前端頂緊前擋件1,副支撐片3上的凸臺9推進主支撐片2。由此,主支撐片2和副支撐片3由于受壓力形變高度逐步增高,同時主支撐片2和副支撐片3隨著高度增高逐步與內柱4上分布的限位凸臺6分離。進而,副支撐片3上的凸臺9推進至進到主支撐片2內的容納凹槽10里。主支撐片2和副支撐片3相對內柱4轉動一定角度后,如圖6所示。同時,限位環5推進彈性擋圈19,直到限位環5進到限位凸臺6內。以此,限位凸臺6防止限位環5后退,進而實現支撐器膨脹后形成整體。并且,上椎體20和下椎體21由于受到主支撐片2和副支撐片3形變高度推力的作用,令椎骨間隙22變大,進而實現手術目的,達到良好的療效。

更進一步,轉動內限位桿13尾端的后鎖緊帽16,可以把內限位桿13與內鎖緊套12脫開。然后,握緊內限位桿13尾端,可通過內限位桿13前端的凸臺18與內柱4末端的對應凹槽17配合,防止內柱轉動。同時,轉動內鎖緊套12,令內鎖緊套12前端的內螺紋8與內柱4末端的外螺紋7實現螺紋脫開。進而,實現內柱4的末端與置入器械分離。

通過上述的文字表述并結合附圖可以看出,采用本實用新型后,擁有如下優點:

1、依托于內柱的存在,能夠對支撐片組件進行限位的同時,實現有效的路徑引導,滿足安裝位置的精確性。

2、采用彈性擋圈,能保證支撐片組件的順暢行進,不出現卡死。

3、若干V形支撐片構成支撐片組件,滿足實際的膨脹需要,擁有較佳的擴展空間。

4、依托于主支撐片、副支撐片的區別構造,滿足兩者穩固銜接。

5、能夠實現支撐片的X軸、Y軸兩個方向體積均增大。

6、整體構造簡單,易于裝配和現場使用。

7、使用范圍廣,用于脊柱椎體間、關節突關節間及棘突間等椎骨間的支撐。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 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康市| 新泰市| 长葛市| 隆安县| 牡丹江市| 金川县| 瑞金市| 长丰县| 武夷山市| 邵武市| 昌平区| 西乡县| 南宫市| 仙桃市| 格尔木市| 田阳县| 京山县| 抚顺市| 苏尼特右旗| 临沭县| 阿拉善盟| 博野县| 临桂县| 上饶市| 临朐县| 东丽区| 元氏县| 鹤壁市| 福建省| 德清县| 施秉县| 高清| 琼中| 吴川市| 绍兴县| 张北县| 苏州市| 尚志市| 宜黄县| 张家口市| 宜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