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
背景技術:
在許多心血管病例如冠心病中,血管的狹窄(例如由血管斑塊引起)會影響血液的正常供給,當血管被進一步狹窄化甚至引起堵塞時,則由可能引起嚴重病變例如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目前比較有效的治療手段。傳統判斷是否實施介入治療(例如血管成形術或支架放置)的方法是醫生通過冠脈造影來目測冠脈血管的狹窄程度。然而,這種傳統的判斷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幫助醫生作出非常準確的判斷,并且有可能會導致醫生過度治療。
近年來,為了更準確地判斷患者是否真正需要實施介入治療,使用評估狹窄病變阻塞血液流過血管的程度的血流儲備分數(Fractional Flow Reverse,簡稱FFR)越來越得到應用和推廣。FFR定義為狹窄動脈內的最大血流與正常最大血流的比值。為了計算血管內給定狹窄(即有可能放置血管支架的部位)的FFR,需要分別測量并采集狹窄的遠端側(例如,狹窄的下游,遠離主動脈)和狹窄的近端側(例如狹窄的上游,靠近主動脈)的血壓讀數。臨床研究表明,狹窄度越高,FFR值就越低,FFR值是否小于評估值(例如0.8)可以作為有用的判斷標準,基于該標準醫生可以決定對這樣的病人是否實施介入治療。該判斷標準的有效性也已經得到歐美多個大型臨床研究結果(例如FAME臨床研究)的證實。
目前,作為測量病人血管內血壓的方法,例如有使用壓力感測導絲的方法。這種壓力感測導絲在導絲內部設置有壓力傳感器。在進行冠脈介入之前,將壓力感測導絲經過狹窄的遠端側和近端側,分別記錄遠端血壓和近端血壓。由此,可以計算出狹窄的FFR值。
技術實現要素:
然而,對于現有的壓力感測導絲,由于需要能夠在導絲內部設置壓力傳感器,因此其性能與醫生所使用的常規醫用導絲(例如用于放置球囊導管或支架導管等醫用導絲)有明顯差異,此類壓力感測導絲通常硬度更大,操作可控性也有所下降,對于復雜病變區域很可能不易通過。因此,醫生在對復雜病變區域進行血管內壓力測量和介入治療時,根據導絲功能的不同,往往需要更換不同的導絲,而更換導絲會增加手術的復雜度和風險。
另外,對于很多醫生而言,在介入治療中,已經習慣了使用某些特定尺寸、具備良好柔韌性和扭控性等的導絲。因此,讓醫生重新使用其他類型的導絲進行介入治療,也有可能會增加介入治療(例如將導絲定位到狹窄病變)的時間和難度。
本發明有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狀況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便于醫生使用的適用于介入治療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
為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其包括:遠端套管,其具有可滑動地接收單獨的醫用導絲的導絲內腔;近端部分,其與所述遠端套管聯接;以及壓力傳感器,其設置在所述近端部分內,用于測量血管內的血壓并產生血壓信號,所述近端部分具有用于傳送來自所述壓力傳感器的所述血壓信號的信號通路、以及用于支撐所述信號通路并移動所述遠端套管的連接導管,所述壓力傳感器靠近所述遠端套管。
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中,僅遠端套管受醫用導絲限制,因此,醫生能夠快速地更換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而且能夠兼容目前醫生使用的常規醫用導絲,從而能夠讓醫生在熟悉的操作環境下完成血管內壓力的測量,減少測量時間、降低操作風險、大幅提升血管內壓力測量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另外,由于將壓力傳感器設置在近端部分內,因此可以減小血壓測量導管在血管內的橫截面積,從而減小對血管內的血流的阻塞效應,由此能夠提高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壓力傳感器的測量精度。另外,由于壓力傳感器設置在近端部分內,因此也可以降低壓力傳感器與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主體(主要是近端部分)接合的制造工藝的難度。
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中,可選地,所述遠端套管與所述近端部分經由外管聯接。由此,能夠通過外管將遠端套管與近端部分實現聯接。
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中,可選地,所述壓力傳感器設置在所述近端部分的靠近所述遠端套管的端部。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將壓力傳感器設置得更靠近受醫用導絲限制的遠端套管,因此能夠更容易地控制壓力傳感器的定位位置。
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中,可選地,所述導絲內腔可滑動地接收具有外徑約0.2mm至1mm的醫用導絲。由此,能夠提高本發明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的適用性。
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中,可選地,所述導絲內腔包括筒狀內腔、以及從所述筒狀內腔延續至所述外管并且貫穿所述外管的側面的彎曲內腔。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使醫用導絲更加容易地進入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的導絲內腔,有利于醫用導絲在導絲內腔的移動。
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中,可選地,所述遠端套管具有沿著所述遠端套管的長度方向的開孔,所述開孔允許血流流入所述導絲內腔。由此,能夠降低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的使用阻力。
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中,可選地,所述連接套管具有允許所述壓力傳感器測量血壓的開口。由此,能夠方便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對血管內的血流進行壓力測量。
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中,可選地,所述信號通路至少部分地容納在所述連接導管內。由此,能夠為信號通路提供保護結構。
此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中,可選地,在所述壓力傳感器的附近,還設置有作為定位標識起作用的環狀套管。由此,通過作為定位標識的環狀套管,能夠有效地定位壓力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的壓力傳感器。
根據本發明,能夠減小血壓測量導管在血管內的橫截面積,從而減小對血管內的血流的阻塞效應,由此能夠提高壓力傳感器的測量精度。另外,由于壓力傳感器設置在近端部分內,因此也可以降低壓力傳感器與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主體(主要是近端部分)接合的制造工藝的難度。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的立體結構圖。
圖2是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滑過醫用導絲的示意圖。
圖3是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在病人體內進行介入的示意圖。
圖4是示出了圖1所示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的示意截面圖。
圖5是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中的壓力傳感器的局部放大圖。
圖6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在血管內的截面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沿著血管長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圖。
圖8是示出了使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圖。
符號說明:
1…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血壓測量導管),2…醫用導絲,10…遠端套管,12…導絲內腔,20…近端部分,21…開口,22…信號通路,24…連接導管,30…外管,40…壓力傳感器,50…環狀套管,100…血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考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在下面的說明中,對于相同的部件賦予相同的符號,省略重復的說明。另外,附圖只是示意性的圖,部件相互之間的尺寸的比例或者部件的形狀等可以與實際的不同。
圖1示出了本發明所涉及的實施方式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的立體結構圖。圖2是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滑過醫用導絲的示意圖。圖3是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1在病人體內進行介入的示意圖。在圖1至圖3中,為了方便表示,這里僅示出了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1和醫用導絲的局部圖,但這不是為了將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1和醫用導絲2限制為只有這樣的長度。另外,在圖2和圖3中,箭頭A表示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1沿著醫用導絲2在血管內移動的方向。
如圖1所示,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以下,簡稱為“血壓測量導管”)1包括遠端套管10和與遠端套管10聯接的近端部分20。在本實施方式中,遠端套管10與近端部分20可以經由外管30來聯接。另外,盡管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遠端套管10與近端部分20經由外管30聯接,但是本實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遠端套管10也可以通過焊接而直接與近端部分20聯接,也可以將遠端套管10與近端部分20一體成形而形成聯接結構。
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壓測量導管1中,遠端套管10具有導絲內腔12。導絲內腔12在血壓測量導管1的長度方向上具有貫通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導絲內腔12可滑動地接收單獨的醫用導絲2。即,醫用導絲2是與血壓測量導管1的遠端套管10分離而另外獨立的導絲,醫用導絲2可以穿過導絲內腔12。這樣,在將血壓測量導管1的遠端套管10穿到醫用導絲2上時,血壓測量導管1可以沿著醫用導絲2相對移動。
如圖3所示,醫生等在對病人進行介入治療的過程中,通過使遠端套管10接收醫用導絲2并沿著醫用導絲2往箭頭A的方向滑動,使遠端套管10以及與遠端套管10聯接的近端部分20(主要是包括壓力傳感器40(參見圖4)的部分)能夠被送到病人體內(例如靜脈、動脈)的預定位置。由此,能夠對該預定位置(例如病灶位置)進行血壓測量來獲得該位置的血流儲備分數(FFR)的讀數,為后續的介入治療提供參考。
近端部分20具有用于傳送來自壓力傳感器40的血壓信號的信號通路22、以及用于支撐信號通路22并移動遠端套管10的連接導管24(參見圖4)。在本實施方式中,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4的構成材料沒有特別限制,優選使用硬度較高的材料,以確保醫生在介入治療過程中能夠通過近端部分20的作用使遠端套管10能夠沿著醫用導絲2相對移動并推進到病人血管內,進而將壓力傳感器40定位至狹窄病變處。
這里,近端部分20通常比遠端套管10更堅硬和更具有剛性,以便通過近端部分20的作用能夠更好地移動和推進遠端套管10。在本實施方式中,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4可以由醫用不銹鋼構成。另外,近端部分20也可以由其他材料例如鎳鈦合金、尼龍、塑料等構成。另外,為了方便表示,附圖中并未示出位于病人體外的與外部設備(未圖示)連接的近端部分20的部分。這部分近端部分20一般可以作為醫生等操作血壓測量導管1的部分,通過操作該部分,可以使血壓測量導管1進一步向病人體內的血管深處推進或從病人體內的血管退出。
在本實施方式中,血壓測量導管1還包括壓力傳感器40。壓力傳感器40可以用于測量血管內的血壓并產生血壓信號。壓力傳感器40可以設置在近端部分20內。由于壓力傳感器40設置在近端部分20內,因此,壓力傳感器40可以得到近端部分20的保護,并且能夠與近端部分20形成更穩固的結構。
另外,壓力傳感器40可以固定在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4內。在本實施方式中,壓力傳感器40固定在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4內的方式沒有特別限制,例如壓力傳感器40可以通過粘接、熔接、焊接等方式固定在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4。
在一些實施例中,壓力傳感器40可以與信號通路22物理連接且電連接,由壓力傳感器40所產生的血壓信號經由信號通路22而被傳送到例如體外的處理設備(未圖示)。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1中,壓力傳感器40可以設置在近端部分20的端部,且該端部靠近遠端套管10。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將壓力傳感器40設置得更靠近受醫用導絲2限制的遠端套管10,因此壓力傳感器40可以隨著遠端套管10的滑動而達到血管內的預定位置,同時能夠更容易地控制壓力傳感器40的定位位置。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壓力傳感器40設置在近端部分20內,并靠近遠端套管10。換句話說,壓力傳感器40不設置在遠端套管10上(遠端套管10的外部),而是設置在近端部分20內,并且靠近遠端套管10。在這種情況下,將壓力傳感器40設置在近端部分20內,可以減小血壓測量導管1在血管內的橫截面積,從而減小對血管內的血流的阻塞效應,由此能夠提高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壓力傳感器40的測量精度。
一般而言,倘若將壓力傳感器設置在遠端套管之上,則壓力傳感器自身的橫截面積的存在會引起壓力測量導管相對于血流的橫截面積的增加,因此,這樣的技術方案會導致壓力傳感器的讀數引入更多的誤差。而在本發明中,通過將壓力傳感器40設置在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2內,能夠有效地降低壓力測量導管1相對于血流的橫截面積,從而提高壓力傳感器40的測量精度。此外,將壓力傳感器40設置在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2內,也能夠降低壓力傳感器40與近端部分20之間組裝工藝的難度,提高生產效率。
如上所述,血流儲備分數(FFR)的值(簡稱“FFR值”)能夠用來評估狹窄病變阻塞血液流過血管的程度,為醫生等提供是否開展介入治療的決策。為了計算給定狹窄的FFR值,需要分別測量并采集狹窄的遠端側(例如,狹窄的下游,遠離主動脈)和狹窄的近端側(例如狹窄的上游,靠近主動脈)的血壓讀數。狹窄病變的血壓梯度反映了狹窄嚴重性的指示。狹窄程度越嚴重,壓降越大,FFR值越低。
在本實施方式中,近端部分20的信號通路22連通到位于病人體外的設備例如處理器、顯示器、計算機、監視器等醫療設備。由此,經由近端部分20的信號通路22,能夠將由壓力傳感器40產生的血壓信號及時地送到病人體外的醫療設備。另外,信號通路22也可以設置在連接導管24內,使連接導管24至少部分地包覆信號通路22,即,信號通路22至少部分地容納在連接導管24內。由此,連接導管24能夠起到支撐和保護信號通路22。另外,在一些實施例中,信號通路22也可以沿著近端部分20的外表面配置。
此外,也可以在信號通路22與連接導管24之間設置填充物23,如圖4所示。由此,能夠切實地起到支撐和保護信號通路22。另外,填充物23可以是絕緣介質,從而可以保證信號通路22與連接導管24之間的電絕緣。在本實施方式中,填充物23并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以使用醫用硅膠等。
圖4是示出了圖2所示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的示意截面圖。圖5是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中的壓力傳感器的局部放大圖。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壓力傳感器40設置在近端部分20內。具體而言,壓力傳感器40設置在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4內。另外,在連接導管24的與壓力傳感器40相對應的位置設置有開口21。經由該開口21,壓力傳感器40能夠直接與血管內的血流接觸,由此壓力傳感器40能夠感測病人血管內的血壓,并產生與此對應的血壓信號。
另外,由于壓力傳感器40設置在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4內,因此,壓力傳感器40能夠得到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4的防護,因而也能夠提高壓力傳感器40的結構穩定性。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壓力傳感器40可以是電容式壓力傳感器、電阻式壓力傳感器、光纖壓力傳感器等。另外,壓力傳感器40也可以是MEMS壓力傳感器。例如,壓力傳感器40的測量范圍為約-50mm Hg到﹢300mm Hg。根據壓力傳感器40的類型,信號通路22可以是導電介質例如電導線。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信號通路22也可以是無線通信線路、紅外通信線路、光纖通信線路或超聲波通信線路。
在本發明中,血壓測量導管1與醫用導絲2可以分別作為單獨的裝置進入或退出病人的體內。在這種情況下,醫生能夠獨立地控制血壓測量導管1和醫用導絲2。通過將血壓測量導管1與醫用導絲2作為單獨的裝置,能夠使醫生更加容易地操作血壓測量導管1和醫用導絲2。
另外,血壓測量導管1和醫用導絲2的長度沒有特別限制,從便于介入治療的觀點看,例如長度約為160cm至220cm。另外,遠端套管10長度也沒有特別限制,例如可以為約0.5cm~20cm。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遠端套管10遠小于醫用導絲2的長度,因此,醫生等在利用醫用導絲2操作血壓測量導管1時,血壓測量導管1僅一部分(主要是遠端套管10)穿在醫用導絲2上,因此,醫生等可以利用醫用導絲2快速地更換血壓測量導管1。
一般而言,在介入治療的過程中,醫生等操作人員首先從病人身上的某個部位(例如股動脈處)沿著血管將導引導管(未圖示)推進到例如心臟的冠狀動脈處。這里,導引導管的直徑稍大于本發明所涉及的血壓測量導管1和醫用導絲2。接著,通過例如注入造影劑對該局部位置造影,然后,例如將血壓測量導管1和醫用導絲2沿著該導引導管推進到可能發生病變的更小的血管的位置。具體而言,醫生將血壓測量導管1通過遠端套管10穿到該醫用導絲2上(參見圖4),使得導絲內腔12滑過醫用導絲2,并且通過操作(例如推和/或拉)病人外部的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4(或者與連接導管24連接的操作裝置(未示出))來移動遠端套管10和近端部分20,直至設置在近端部分20內的壓力傳感器40處于預定的位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導絲內腔12的尺寸沒有特別限制,例如可以接收并滑過約0.2mm至1mm外直徑的醫用導絲。另外,導絲內腔12也可以接收并滑過在介入治療領域中特定標準尺寸的醫用導絲。
如上所述,在進行介入治療過程中,需要通過操作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4來使遠端套管10相對于醫用導絲2移動。當沿著醫用導絲2在血管內移動或調整遠端套管10時,由于血壓測量導管1在血管內的截面積減小,因此能夠降低血壓測量導管1對測量的影響,提高壓力傳感器40的測量精度。
另外,在近端部分20的壓力傳感器40的附近,可以設置有作為定位標識的環狀套管50。環狀套管50包含對X射線不透明的材料。作為標識的環狀套管50,可以在X射線下定位壓力傳感器40在血管內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環狀套管50可以設置在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4的外周,例如環狀套管50可以通過例如焊接等而粘接在近端部分20的連接導管24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環狀套管50也可以成為連接導管24的一部分。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設置在壓力傳感器40的環狀套管50包含對X射線不透明的材料,因此,當人體在受到X射線的照射時,環狀套管50的X射線不透性會形成例如明亮區域,通過該明亮區域,醫生等能夠迅速地找到相應的定位標識。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環狀套管50還可以設置在近端部分20內的壓力傳感器40的定位標識來使用。
另外,由于壓力傳感器40靠近環狀套管50的位置而設置,因此可以通過環狀套管50的定位標識作用來定位出近端部分20內的壓力傳感器40的大致位置。
如上所述,在一些實施例中,外管30可以聯接遠端套管10與近端部分20。在這種情況下,外管30的外周表面優選與遠端套管10和近端部分20的外周表面連續,由此可以使血壓測量導管1的外周表面形成連續表面,由此能夠降低血壓測量導管1在血管內的阻力。外管30的材料可以為聚酯、聚酰胺、尼龍、尼龍彈性體、聚氨酯、聚酰亞胺等。在本實施方式中,可以通過外管30,使用物理或化學的方式包括熱熔焊接、激光焊接、醫用粘結等方式將遠端套管10與近端部分20聯接。
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外管30也可以成為遠端套管10成型過程的一部分。如此,外管30實質上成為遠端套管10的一部分。接著,通過使用焊接等方式將遠端套管10與近端部分20緊密連接。另外,遠端套管10的導絲內腔12可以通過熱融成型來形成。
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導絲內腔12的外側與外管30的內側之間填充凝膠例如醫用硅凝膠。
另外,如圖4所示,在遠端套管10中,導絲內腔12可以包括筒狀內腔122和從筒狀內腔122延續至外管30并貫穿外管30的側面的彎曲內腔124。這里,筒狀內腔122與彎曲內腔124連通,由此確保醫用導絲2能夠進入導絲內腔12或從導絲內腔12退出。
在導絲內腔12中,彎曲內腔124從筒狀內腔122延續至外管30側面。相應地,外管30形成有與彎曲內腔124對應的側開口。具體而言,導絲內腔12的內徑軸線從筒狀內腔122的向彎曲內腔124逐漸變化,并且彎曲內腔124的靠近外管30側面的內徑軸線與導絲內腔12的筒狀內腔122內徑軸線產生偏離。
通過導絲內腔12的這種配置,能夠允許醫用導絲2進入遠端套管10的導絲內腔12,從而有利于醫用導絲2在導絲內腔12滑動。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在利用血壓測量導管1進行介入治療的FFR測量時,血壓測量導管1只有遠端部分10被限制在醫用導絲2內滑動,因此,醫生等能夠快速地操作和更換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壓測量導管1,由此能夠提高介入治療的手術效率。
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導絲內腔12包括筒狀內腔122和從筒狀內腔122延續至外管30并貫穿外管30的側面的彎曲內腔124。但是,導絲內腔12也可以僅在遠端套管10形成貫穿內腔,而不經過外管30。此時,導絲內腔12僅被限制在遠端套管10,不會延伸至外管30。
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遠端套管10和近端部分20(主要是包括壓力傳感器40的部分)沿著醫用導絲2移動而被送到病人血管內的預定位置,因此,醫生等在操作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壓測量導管1時并不需要重新定位醫用導絲2。
具體而言,例如當血壓測量導管1上的壓力傳感器40被定位在狹窄的遠端(例如狹窄的下游)時,首先測量狹窄遠端側的血壓。接著,可以無需調整醫用導絲2的位置(即保持醫用導絲2的位置),通過移動(例如推進和/或縮回)遠端套管10便能夠使壓力傳感器40到達狹窄的近端側,由此,可以在不移動醫用導絲2的情況下讀取狹窄遠端和狹窄近端的血壓讀數。因此,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壓測量導管1能夠降低介入治療的手術復雜度和節約手術時間。
圖6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在血管內的截面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壓測量導管沿著血管長度方向的示意截面圖。
在圖6中,示出了血壓測量導管1在血管100內移動的截面示意圖。如圖6所示,在醫用導絲2在病人血管內已經放置完成的情況下,血壓測量導管1可以沿著醫用導絲2在血管100內相對移動,從而方便到定位到病人的血管100的給定狹窄處。另外,圖6也示出了血壓測量導管1在沿著醫用導絲2在血管100內相對移動時在血管100的大致位置。
在圖7中,示出了病人的血管100出現狹窄的示意圖。如圖7所示,在血管100的血管內壁上形成有斑塊110。斑塊110的形成導致該部分血管在X射線下的影像中呈現狹窄。這里,血管100的血流沿著血流方向D從血管100的近端100b流向血管100的遠端100a。
為了進行該狹窄血管的FFR測量,醫生等通過操作將血壓測量導管1的包括壓力傳感器40的近端部分20置于狹窄血管(例如冠狀動脈)100的遠端側100a(即靠近血流的下游)。此時,壓力傳感器40位于狹窄的遠端側100a處的遠端側(下游),測得遠端側的血壓Pd。然后,將壓力傳感器40置于狹窄的位置(例如狹窄病變110)的近端側(即血流的上游,例如靠近主動脈)100b的血壓Pp。FFR值可以化簡為遠端壓力相對于近端壓力的比值,即FFR=Pd/Pp。在本實施方式中,術語“下游”和“上游”是相對于血流的正常方向“D”(參見圖7)而言的。
盡管上述詳細地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1,但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沿著遠端套管10的側部設置多個開孔(未圖示)。開孔的設置能夠減少遠端套管10內的堵塞的可能性。例如,當血壓測量導管1移動通過動脈時,血管壁的斑塊110等有可能會進入遠端套管10,阻礙遠端套管10沿著醫用導絲2的相對移動,在遠端套管10的側部內設置有開孔可以抑制該負面效果。
以下,參考圖8,描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的使用方法。
圖8是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血管內壓力測量導管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圖。在使用血壓測量導管1時,首先,從病人的特定部位(例如股動脈、橈動脈等)進行血管穿刺和介入準備后,將醫用導絲2送入到體內的預定位置(步驟S10)(參見圖3)。
在上述步驟S10中,由于血管穿刺和介入準備屬于比較常規的手術操作,因此具體的操作細節此處不再贅述。在一些實施例中,穿刺點可以選擇為病人的股橫紋下方約2cm,且股動脈搏動的正下方。利用穿刺針在穿刺點穿刺后,沿著穿刺針送入導引鋼絲,接著退出穿刺針,沿著導引鋼絲送入動脈鞘,然后再取出導引鋼絲,由此完成股動脈穿刺。
在完成血管穿刺和介入準備后,可以經由動脈鞘送入導引導管(未圖示),并將導引導管送入特定位置,并使用造影劑進行造影。例如,對于冠心病等,通過注入造影劑在冠狀動脈進行動脈造影。本實施方式所使用的導引導管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以使用杰氏(Judkins)冠狀動脈導管等。
另外,在步驟S10中,由于壓力傳感器40設置在血壓測量導管1的近端部分20內,因此,在沿著醫用導絲2推送血壓測量導管1時,減小了血壓測量導管1的橫截面積,因此,能夠降低血壓測量導管1的推送阻力。
然后,在醫用導絲2上配置血壓測量導管1(即,將醫用導絲2穿到血壓測量導管1的導絲內腔12),并將血壓測量導管1沿著醫用導絲2送入病人血管100的狹窄病變處,使得血壓測量導管1上的壓力傳感器40定位于上述預定位置的附近(例如,狹窄病變的上游或下游)(步驟S20)。具體而言,醫生等可以通過操作病人體外的血壓測量導管1的近端部分20,來控制血壓測量導管1沿著醫用導絲2的送入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在不需要移動醫用導絲2的情況下,通過操作近端部分20來使遠端套管10沿著醫用導絲2滑動并推進遠端套管10。
在步驟S20中,醫生等可以通過目測X射線下的由造影劑形成的血管影像來初步判斷病人血管的狹窄程度。同時,在X射線影像的輔助下,醫生等將本實施方式的血壓測量導管1送入到病人血管100的狹窄病變處。
然后,使用血壓測量導管1的壓力傳感器40來測量該預定位置處下游的血壓Pd(即遠端側100a的血壓Pd)。接著,通過調整血壓測量導管1的位置,將血壓測量導管1的壓力傳感器40移動到狹窄病變的上游,測量狹窄病變上游的血壓Pp(即近端側100b的血壓Pp)(步驟S30)。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步驟S30中調整血壓測量導管1的測量位置時,可以不需要重新定位醫用導絲2的位置,即,可以在保持醫用導絲2位置不變的情況下,僅通過操作血壓測量導管1便能夠將血壓測量導管1調整到狹窄病變的其他位置例如狹窄病變的上游。
盡管在步驟S30中的血壓測量導管1先測量狹窄病變下游的血壓Pd,再測量狹窄病變上游的血壓Pp。然而,本實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先測量狹窄病變上游的血壓Pp,在測量狹窄病變下游的血壓Pd。在這種情況下,也能順利地計算該狹窄病變的FFR值。
另外,在步驟S30中,由壓力傳感器40所產生的血壓信號(遠端側的血壓Pd和近端側的血壓Pp)經由信號通路22被輸出到例如體外的處理設備(未圖示)。
最后,通過病人體外的處理設備,可以計算出遠端側的血壓Pd和近端側的血壓Pp兩個測量值的比值(下游血壓對上游血壓的比值)Pd/Pp作為FFR的值,即FFR=Pd/Pp(步驟S40)。在步驟S40中,為了更加精確地計算上述FFR值,在上述處理設備中可以對上述壓力傳感器40所獲取的血壓信號進行誤差處理。
雖然以上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是其并不是為了限制本發明,應當理解,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在不偏離本發明的實質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變形和改變,這些變形和改變均落入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