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織撐開器,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內窺鏡手術的組織撐開器。
背景技術:
內窺鏡誕生50多年來,經歷了從疾病診斷到疾病治療的階段,對一些消化疾病的治療已經十分有效和可靠,甚至成為一些疾病的首選療法。近年來,隨著內鏡活檢術、EMR(內鏡粘膜切除術)、ESD(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技術的發展,在消化道息肉和早癌癥方面,內鏡下治療已然成為首選診療手段,尤其是在早癌的發現、診斷和切除上起到了關鍵作用。目前已研發出一些內鏡下的專用器械,然而,與其它內鏡下治療技術相比,其操作難度相對較大。
ESD手術過程中,隨手術的進行,常常會出現組織下榻的情況,下榻組織嚴重影響手術視野,干擾手術位置的準確性。現有的操作方法是在內鏡前端附加透明帽,通過透明帽對下榻組織進行支撐,從而獲得清晰的展示視野,然后將高頻切割刀具對準粘膜下層,進行后續手術操作;然而,內鏡前端附加透明帽會造成內鏡整體視野的縮小,為了防止術中誤操作,需要不斷的進、退內鏡來確認位置,同時,ESD過程中,附加的透明帽前端容易積液,對手術視野有嚴重的影響,需要反復的沖洗和吸引才能繼續手術,雖然現有透明帽技術已經出現帶有引流側孔或溝槽,但臨床效果并不好。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組織撐開器,該組織撐開器使用方便,能夠有效支撐下榻組織,為施術者提供良好的手術視野。
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組織撐開器,包括拉桿和套設在拉桿外部的套管,該拉桿的前端和后端均伸出套管外;組織撐開器還包括沿套管周向間隔分布的柔性支撐片,任一柔性支撐片的前端與拉桿前端固定,后端與套管前端固定;初始狀態下,柔性支撐片與伸出套管前端的拉桿相貼合,牽拉拉桿,柔性支撐片彎曲形成曲面,推動拉桿,柔性支撐片恢復初始狀態。
具體的,拉桿包括拉絲和位于拉絲前端的硬質支撐柱,硬質支撐柱前端與柔性支撐片前端固定;推拉拉絲,硬質支撐柱與柔性支撐片貼合或帶動柔性支撐片彎曲變形。
較優的,拉絲為鋼絲。
上述拉桿還包括位于拉絲后端的拉桿柱。
優選的,套管后端設有用于固定拉桿的固定鈕。
具體的,固定鈕一端位于套管外部,另一端穿過套管管壁位于其管腔內;旋轉固定鈕,固定鈕沿套管徑向發生位移,壓緊拉桿。
上述套管為軟管。套管后端可設有手柄。
其中,柔性支撐片由鎳鈦合金材料制成。
上述拉桿后端也可設有拉環。
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的組織撐開器通過牽拉拉桿,帶動柔性支撐片的彎曲,形成曲面,利用該曲面固定支撐腸壁防止組織下榻,給施術者提供良好手術視野的同時不影響內窺鏡的觀測,手術位置精確可控;推動拉桿,柔性支撐片重新貼合拉桿前端,不會產生積液,避免了積液對手術視野的影響;另外,本實用新型的組織撐開器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大大降低手術難度,縮短手術時間,從而降低手術風險。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組織撐開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柔性支撐片初始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柔性支撐片在撐開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
本實用新型中,將指靠近手術部位的一端稱為前端,靠近手術操作者的一端稱為后端。
如圖1~4,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組織撐開器,包括拉桿1和套管2,套管2套設在拉桿1外部,套管2可為軟管,如可由硅膠、乳膠、PVC、聚氨酯等柔性材料制成;拉桿1的前端和后端均伸出套管2外。
套管2前端設有多個柔性支撐片3,柔性支撐片3沿套管2周向間隔分布,任一柔性支撐片3的前端與拉桿1前端固定,后端與套管2前端固定;如圖3,初始狀態下,柔性支撐片3與拉桿1伸出套管2前端的部分相貼合;如圖4,牽拉拉桿1,拉桿1向后運動,柔性支撐片3的前端在拉力作用下后移,使得柔性支撐片3彎曲形成曲面,該區面可支撐手術部位,防止組織下榻,柔性支撐片3的彎曲程度可根據支撐面需要的支撐程度來控制;柔性支撐片3可由鎳鈦合金材料制成,使其保持良好的形變恢復能力。
拉桿1可包括拉絲101和位于拉絲101前端的硬質支撐柱102,硬質支撐柱102前端與柔性支撐片3前端固定;推拉拉絲101,硬質支撐柱102與柔性支撐片3貼合或帶動其彎曲變形;拉桿1還包括位于拉絲101后端的拉桿柱103;拉絲101可為鋼絲。
可在套管2后端設置用于固定拉桿1的固定鈕4。固定鈕4一端位于套管2外部,另一端穿過套管2管壁位于其管腔內;旋轉固定鈕4,固定鈕4沿套管2徑向發生位移,壓緊拉桿1,將拉桿1固定,防止拉桿1受到組織恢復力作用發生移動。支撐完成后,反向旋轉松開固定鈕4,推動拉桿1,拉桿1向前運動,回到初始位置,柔性支撐片3也恢復初始狀態。
套管2后端可設置手柄5,方便施術者握持組織撐開器;拉桿1后端也可設置拉環6,操作者可通過推拉拉環6實現拉桿1的前后移動。
實施例
如圖1,本實用新型的組織撐開器包括拉桿1和套管2,套管2套設在拉桿1外部,套管2為軟管;拉桿1的前端和后端均伸出套管2外。套管2后端設有雙耳手柄5,雙耳手柄5中間設有固定鈕4,固定鈕4一端位于套管2外部,另一端穿過手柄5位于套管2管腔內;拉桿1由拉絲101、硬質支撐柱102和拉桿柱103組成,硬質支撐柱102和拉桿柱103分別位于拉絲101的前端和后端,拉桿1后端設有拉環6;套管2前端沿套管2周向間隔設有6片柔性支撐片3,柔性支撐片3后端與套管2前端固定,硬質支撐柱102前端伸出套管2前端、與柔性支撐片3前端固定,6片柔性支撐片3均貼合在硬質支撐柱102表面;拉絲101為柔性鋼絲,柔性支撐片3由鎳鈦合金材料制成。
使用時,先握緊套管2,旋轉拉桿1,使柔性支撐片3緊貼硬質支撐柱102,然后握住手柄5和拉環6,將組織撐開器通過內窺鏡鉗道或者其他輔助通道送達施術部位需要支撐處;牽拉拉環6,柔性支撐片3開始彎曲,待所有柔性支撐片3彎曲至符合支撐條件的近球體時,停止牽拉拉環6,旋轉固定鈕4,使固定鈕4壓緊拉桿柱103,從而固定拉桿1,阻止因組織恢復形變力而造成的拉桿1移動,此時,施術者擁有良好的手術視野,可在內窺鏡的觀測下繼續后續手術;手術完成后,反向旋轉固定鈕4,使固定鈕4與拉桿柱103分離,將拉環6向前推動,柔性支撐片3恢復初始狀態,與硬質支撐柱102貼合,握住手柄5和拉環6,將組織撐開器從相應通道中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