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擴張器,特別涉及一種手術用擴張器。
背景技術:
手術時,醫務人員會在病患身上于病灶點處開設手術切口,醫務人員通常先將手術切口撐開,然后再通過該切口伸入病患身體內進行手術操作。由于人體內的皮膚組織具有彈性,因此若不固定處于撐開狀態的手術切口,其會在皮膚組織的彈性作用下復位,使醫務人員無法順利進行手術操作?,F有技術中通常使用擴張器對手術切口進行擴張定位。該種擴張器包括三個端部均連有撐開板的擴張臂,其中撐開板與擴張臂相垂直。手術時,將撐開板伸入手術切口內,醫務人員通過操作擴張臂移動撐開板,使其起到擴張手術切口的效果。但是現有技術中的擴張器,其三個擴張臂均處于聯動狀態,也就是驅動其中一擴張臂移動時,其余兩個擴張臂一同移動,這使得醫務人員若想單獨擴張某方向上的手術切口便無法實現,為手術操作帶來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各擴張臂均可獨立移動的手術用擴張器。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手術用擴張器,包括端部均連有撐開板的第一擴張臂、第二擴張臂和位于所述第一擴張臂和第二擴張臂之間的第三擴張臂,還包括:
連接部,其設于所述第三擴張臂上并連有能夠驅動所述第三擴張臂沿其長度方向移動的驅動件,所述連接部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擴張臂和第二擴張臂轉動連接,在所述第一擴張臂和第二擴張臂相向轉動,同時所述驅動件驅動所述第三擴張臂移動時,三個所述撐開板相互靠近并圍成柱狀腔室;在所述第一擴張臂和第二擴張臂反向轉動,同時所述驅動件驅動所述第三擴張臂移動時,三個所述撐開板分開。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擴張臂和所述第二擴張臂間還設有調節部,所述調節部用于調節所述第一擴張臂和所述第二擴張臂相對所述第三擴張臂轉動的角度同時將所述第一擴張臂和第二擴張臂限位在該角度位置上。
作為優選,所述調節部包括一根垂直穿設于所述第一擴張臂上的螺桿和與所述螺桿對應設置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擴張臂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螺桿鉸接,所述螺桿上還設有兩個用于夾固所述第一擴張臂以將所述第一擴張臂和第二擴張臂限位在所述角度位置上的螺母。
作為優選,所述調節部包括兩根分別垂直穿設于所述第一擴張臂和第二擴張臂上的螺桿,兩根所述螺桿相對的一端轉動連接,所述螺桿上均設有兩個用于夾固所述第一擴張臂或第二擴張臂以將其限位在所述角度位置上的螺母。
作為優選,至少部分所述第三擴張臂上設有外螺紋,所述連接部套于所述第三擴張臂上,所述驅動件為調節螺母,其套設在所述第三擴張臂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連接部內并能相對所述連接部轉動以驅動所述第三擴張臂移動,所述連接部朝向所述第一擴張臂和第二擴張臂的兩側均設有翼板,所述第一擴張臂和第二擴張臂分別與對應的所述翼板相鉸接。
作為優選,所述調節螺母設于所述連接部背離所述撐開板的一側,其朝向所述連接部的一側具有與所述調節螺母同軸設置的圓柱形凸塊,所述凸塊的自由端設有一圈環形凸棱,所述連接部朝向所述調節螺母的一側具有一用于容置所述環形凸棱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槽口具有能夠和所述環形凸棱配合作用以限制所述調節螺母軸向位置的限位凸起。
作為優選,所述撐開板的板面呈弧形以使三個所述撐開板能夠圍成圓柱狀腔室;所述第一擴張臂和第二擴張臂以及所述連接部上均分別設有操作手柄。
作為優選,所述撐開板均具有連接頭,所述第一擴張臂、第二擴張臂和第三擴張臂均具有用于使對應的所述連接頭嵌入的安裝孔,所述連接頭具有與所述柱狀腔室連通以為手術器械進出所述柱狀腔室提供出入口的貫通孔。
作為優選,所述撐開板由絕緣材料制成,所述撐開板的自由端的外側設有角度刻度和用于與外接的神經監護儀電連接的導電部。
本實用新型手術用擴張器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擴張臂、第二擴張臂和第三擴張臂均可獨立移動,且通過增設調節部和驅動部,使得各擴張臂的移 動位移均能夠分別進行調節,從而實現擴張手術切口的靈活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中的手術用擴張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中的手術用擴張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中的手術用擴張器的分解結構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中的手術用擴張器的各撐開板處于收縮狀態時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
1-第一擴張臂;2-第二擴張臂;3-第三擴張臂;4-條形撐開板;5-連接頭;6-安裝孔;7-貫通孔;8-螺桿;9-連接桿;10-螺母;11-驅動件;12-連接部;13-圓柱形凸塊;14-環形凸棱;15-限位槽;16-限位凸起;17-翼板;18-連接手柄;19-導電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圖2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手術用擴張器,用于擴張手術切口,以便于醫務人員進行手術操作。該手術用擴張器包括端部均連有撐開板4的第一擴張臂1、第二擴張臂2和第三擴張臂3,其中,第三擴張臂3位于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之間,還包括:
連接部12,其設于第三擴張臂3上并連有能夠驅動第三擴張臂3沿其長度方向移動的驅動件11,該連接部12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轉動連接,以使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能夠相對第三擴張臂3相向或反向轉動,當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相向或反向轉動,同時驅動件驅動第三擴張臂3移動時,三個撐開板4隨動以圍成柱狀腔室并能夠在垂直該柱狀腔室軸向的方向上移動以擴大或縮小柱狀腔室的體積,以實現擴張的效果。也就是,醫務人員可通過轉動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使二者連有撐開板4的一端相互靠近或遠離,即,使設在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上的兩個撐開板4相互靠近或遠離,同時通過對驅動件11的調節使第三擴張臂3向靠近或遠離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設有撐開板4的一端移動,以使三個擴張臂連有撐開板4的一端均能夠相互靠近或相互遠離,從 而使三個撐開板4能夠圍成柱狀腔室,同時能夠分開以增大柱狀腔室的橫截面面積,即,達到調節醫務人員的可操作面積的效果。
結合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各撐開板4的板面均呈弧形,以在第一擴張臂1、第二擴張臂2和第三擴張臂3設有撐開板4的一端相互靠近時,三個撐開板4能夠圍成圓柱狀腔室(當然也可為其他形狀的腔室),以便于醫務人員在該圓柱狀腔室中設置各類手術用工作套管。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的撐開板4由鈦合金制成(當然也可選擇其他絕緣材料制成),其朝向對應的擴張臂的一端均具有連接頭5,各擴張臂上均設有用于使對應的連接頭5嵌入的安裝孔6。連接頭5與對應的安裝孔6間可為緊配合的關系,以使連接頭5能夠穩定的嵌設在安裝孔6中,當然,二者的連接結構不唯一,也可在連接頭5與安裝孔6中對應設置卡合結構,例如在連接頭5上設置可進行伸縮移動的卡塊,并相應在安裝孔6的孔壁上對應設置能夠與卡塊卡接和分離的卡槽等。各連接頭5還具有與圓柱狀腔室連通以為手術器械進出圓柱狀腔室提供出入口的貫通孔7。
進一步地,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間還設有調節部,調節部用于調節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相對第三擴張臂3轉動的角度同時將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限位在該角度位置上。也就是,通過調節部將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轉動至所需位置處然后將其限位在該位置上。調節部的設置結構不唯一,現通過兩個實施例進行說明:
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屬于聯動關系,即一個擴張臂為主動臂,另一個為從動臂。以第一擴張臂1為主動臂為例,調節部包括一根螺桿8(即設有外螺紋的桿體,可為圓桿也可為橫截面近似為矩形的桿體,若為后者,則需使該桿體其中一對側面為圓弧形并相應設置外螺紋)和一根連接桿9。螺桿8垂直穿設于第一擴張臂1上,且第一擴張臂1能夠沿螺桿8移動。連接桿9與螺桿8對應設置,其一端與第二擴張臂2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正對的螺桿8的一端鉸接。當連接桿9與螺桿8連接后,二者所在平面與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所在平面相平行。螺桿8上還設有兩個用于配合夾固第一擴張臂1以將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限位在所需角度位置上的螺母10,也就是該兩個螺母10用于將調整好角度后的第一擴張臂1夾固定位,以防止螺桿8相對第一擴張臂1滑動并帶動連 接桿9移動,防止造成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位置不穩定,影響擴張效果。
進一步地,當欲調節第一擴張臂1的轉動角度時,可通過調節兩個螺母10的位置調節第一擴張臂1沿螺桿8移動的距離,也就是用來調節第一擴張臂1相對第三擴張臂3轉動的幅度,若第一擴張臂1能夠沿螺桿8移動的距離較長,則第一擴張臂1的轉動幅度較大,反之則較小。在第一轉動臂1轉動時,螺桿8會相對第一擴張臂1在螺桿8的長度方向上移動,由于螺桿8與第一擴張臂1相垂直,因此,當第一擴張臂1由豎直狀態轉動為傾斜狀態的過程中,螺桿8斜向移動,并帶動連接桿9一同斜向移動,以使第二擴張臂2沿第一擴張臂1相反的方向轉動,且轉動角度與第一擴張臂1的轉動角度相等,即,實現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的聯動。
實施例二: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取消連接桿9的設置,并在第二擴張臂2上設置連接桿9的位置處穿設同樣帶有兩個螺母10的螺桿8,接著將該螺桿8與設置在第一擴張臂1上的螺桿8相對的一端鉸接。當欲擴張手術切口時,可分別通過調節兩個螺桿8上的螺母10同時調節對應的擴張臂的轉動角度,還可通過調節任一螺桿8上的兩個螺母10來對對應的擴張臂進行微調節,以使手術切口可在某一方向上進行微擴張,以配合手術中的操作需要。
需注意的是,調節部的設置不能影響第三擴張臂3的移動,如圖1和圖2所示,上述兩個實施例中的調節部均設置在了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未設有撐開板4的一端,且調節部所在平面與第三擴張臂3相平行但不共面,以使第三擴張臂3與調節部間具有一定間距,從而保證二者不會相互影響。
進一步地,繼續結合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第三擴張臂3為一截面為矩形的桿體,其相對的兩側上沿其長度方向設有外螺紋(第三擴張臂3上設有外螺紋的部分簡稱螺紋部分)。驅動件11為調節螺母,其至少部分套設在位于連接部12內的第三擴張臂3上并能相對連接部12轉動,以驅動第三擴張臂3移動。連接部12朝向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的兩側均設有翼板17,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分別與對應的翼板17鉸接,以使該兩個擴張臂具有轉動支點,同時兩個擴張臂還能夠限位連接部12,使連接部12穩定的套于第三擴張臂3上。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的調節螺母設置在連接部12背離撐開板4的一側,其朝向連接部12的一側具有圓柱形凸塊13, 該圓柱形凸塊13與調節螺母同軸設置,該圓柱形凸塊13的自由端設有一圈環形凸棱14。連接部12朝向調節螺母的一側具有一用于容置環形凸棱14的限位槽15,且該限位槽15的槽口還形成有用于和環形凸棱14配合作用以限制調節螺母軸向位置的限位凸起16。也就是連接部12通過將環形凸棱14限位在限位槽15內實現限位調節螺母的作用,使調節螺母在轉動時僅驅動第三擴張臂3直線移動。該限位槽15的尺寸可稍大于環形凸棱14的尺寸,以保證調節螺母的順暢轉動。
其中,第三擴張臂3上的螺紋部分的長度不唯一,可根據實際需要中第三擴張臂3移動的距離來限定,例如若需第三擴張臂3移動的范圍較大,那么螺紋部分的長度需較長,反之則減少螺紋部分的設置長度。如圖3所示,為了方便醫務人員操作擴張器,第一擴張臂1和第二擴張臂2未連有撐開板4的一端以及連接部12上均分別設有操作手柄18。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為了方便醫務人員在擴張手術切口時操作流暢且安全性高,可于撐開板4的自由端的外側設有角度刻度和用于與外界的神經監護儀電連接的導電部19,導電部19的設置結構不唯一,只要能夠保證電連接神經監護儀即可。本實施例中的擴張器通過連接神經監護儀,使得在醫務人員操作各擴張臂時,能夠通過神經監護儀隨時獲取各擴張臂是否靠近神經源的信息(在脊柱外科手術中,通過監測體感誘發電位(SEP)和運動誘發電位(MEP)來反映神經系統的完整性,當擴張臂鄰近或接觸到神經源時神經監護儀會發出警報,實時反饋術中神經系統的活動,監測神經有無損傷,提示醫生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增加手術安全性,防止醫源性神經損傷。),并可通過撐開板4上的角度刻度得知神經源的方位,大大提高了醫務人員的操作精度,保證了患者的安全。
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書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保護范圍內,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修改或等同替換,這種修改或等同替換也應視為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