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人工氣道加濕裝置。
背景技術:
人工氣道是將導管經上呼吸道置入氣管或直接置入氣管所建立的氣體通道。人工氣道是為保證氣道通暢而在生理氣道與空氣或其他氣源之間建立的有效連接,為氣道的有效引流、通暢、機械通氣、治療肺部疾病提供條件。但是人工氣道吸入的氧氣是干燥、寒冷的,容易引起痰液粘稠,甚至形成痰痂,造成病人氣道阻塞或造成更嚴重的后果,增加病人使用呼吸機時間和住院天數,影響治療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人工氣道加濕裝置。
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人工氣道加濕裝置,包括杯體、氧氣管以及第一加熱導線,所述杯體為中空結構,所述第一加熱導線環繞所述杯體,所述氧氣管設置于所述杯體內,所述氧氣管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端口與所述杯體外連通,所述杯體還設置有開口,所述開口用于與人工氣道端口連接,所述氧氣管的外壁還設置有至少一個吸水管,所述吸水管用于將所述杯體內的濕化液吸至所述第一端口。
結合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實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端口與所述第二端口的截面為圓形,所述第一端口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二端口的直徑。
結合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實施方式,其中,所述杯體還設置有濕化液連接口,所述濕化液連接口用于向所述杯體內注入濕化液。
所述濕化液連接口可以連接輸液器或微量泵管,可以實現向所述杯體內持續提供濕化液。
結合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實施方式,其中,還包括延長管,所述延長管的一端與所述開口連接,所述延長管的另一端用于與人工氣道端口連接。
增加延長管后,可以通過延長管直接連接到人工氣道端口上,方便調整杯體的位置,使杯體盡可能豎直放置。
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種可能實施方式,其中,所述延長管的外壁纏繞有第二加熱導線。
第二加熱導線發熱后將熱量傳遞至所述延長管內,使延長管內的濕化后的氧氣進一步加熱,使其溫度以盡可能接近病人體溫。
結合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種可能實施方式,其中,所述吸水管的橫截面形狀為圓形,所述吸水管的個數為兩個,兩個所述吸水管,對稱設置于所述氧氣管的兩側。
結合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種可能實施方式,其中,所述吸水管的橫截面形狀為環形,所述吸水管環繞設置于所述氧氣管的外壁。
結合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種可能實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端口設置有連接件,所述第二端口通過所述連接件與供氧裝置連接。
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種可能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種可能實施方式,其中,所述連接件為卡扣或螺紋。
結合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九種可能實施方式,其中,所述杯體內設置有濕氣入口,所述濕氣入口與所述開口連通,所述濕氣入口還設置有過濾網。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包括杯體、氧氣管以及第一加熱導線,所述杯體為中空結構,所述第一加熱導線環繞所述杯體,所述氧氣管設置于所述杯體內,所述氧氣管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端口與所述杯體外連通,所述杯體還設置有開口,所述開口用于與人工氣道端口連接,所述氧氣管的外壁還設置有至少一個吸水管。
通過給氧氣管輸入壓縮氧氣,使第一端口周圍的壓強降低,吸水管能將濕化液從杯體底部吸到第一端口處,第一端口輸出的高壓強的氧氣再將吸上來的濕化液噴射為霧狀,經開口進入到人工氣道。而環繞在所述杯體的第一加熱導線能將所述濕化液進行加熱,使霧狀的濕化液的溫度升高,以接近人體體溫,傳輸到人工氣道的氧氣即為濕潤的、溫度適宜的氧氣,能夠較好的防止不能自主呼吸的病人痰液粘稠,甚至痰痂的現象。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的氧氣管與吸水管的關系的截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提供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提供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的氧氣管與吸水管的關系的截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人工氣道加濕裝置100;杯體101;氧氣管102;第一端口103;第二端口104;第一加熱導線105;第二加熱導線106;開口107;濕氣入口108;吸水管109;濕化液連接口110;延長管111;過濾網112。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此外,術語“水平”、“豎直”、“懸垂”等術語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絕對水平或懸垂,而是可以稍微傾斜。如“水平”僅僅是指其方向相對“豎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該結構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傾斜。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一
請參考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100的結構示意圖。所述人工氣道加濕裝置100包括杯體101、氧氣管102以及第一加熱導線105,所述杯體101為中空結構,杯體101內為空腔,所述氧氣管102設置于杯體101內,且氧氣管102的一端從杯體101的底部伸出,用于連接供氧裝置(例如氧氣袋)的管線,向所述杯體101內供氧,當然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氧氣管102的一端還可以從杯體101的其他位置伸出,例如杯體101側壁。所述第一加熱導線105環繞所述杯體101,當所述第一加熱導線105通電后,為所述杯體101持續提供熱能,使濕化后的氧氣溫度升高,以滿足病人的需求。
所述杯體101的頂部還設置有開口107,所述開口107的一端還連接有延長管111,所述開口107與杯體101內的空腔連通,用于將濕化后的氧氣傳輸至人工氣道中。增加延長管111后,可以通過延長管111直接連接到人工氣道端口上,方便調整杯體101的位置,使杯體101盡可能豎直放置。優選的,所述延長管111的長度為10厘米至20厘米。所述人工氣道端口為人工氣道的連接端口,及人工氣道伸向外界的一端。
請參考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100的剖視圖。所述氧氣管102外壁設置有吸水管109,所述氧氣管102包括第一端口103和第二端口104,所述第二端口104與外界連通。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口104是從杯體101底部伸出的,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端口104可以直接設置在杯體101底部或杯體101側壁,只需要和杯體101外部連通,方便所述第二端口104與供氧裝置連接即可。
所述氧氣管102的形狀為圓臺形,即所述氧氣管102第一端口103為小口端,所述第二端口104為大口端,所述第一端口103與所述第二端口104的橫截面均為圓形,且所述第一端口103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二端口104的直徑。如此,能夠有效的提高所述第一端口103輸出的氧氣的壓力。
請參考圖3,是實施例1提供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的氧氣管102與吸水管109的關系的截面圖,本實施例中,所述吸水管109的橫截面為圓形,且所述吸水管109的個數為兩個,對稱的設置在所述氧氣管102的外壁。當然,吸水管109的個數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吸水管109的個數還可以為其他,例如1個、3個、4個等。
兩個吸水管109的直徑都可以生產的較小,當所述第一端口103輸出氧氣時,所述吸水管109的上端壓強容易降低,能夠將濕化液從杯體101底部吸上去,在通過所述第一端口103(請再次參考圖3)輸出的氧氣將濕化液噴射為霧狀。
請再次參考圖2,所述杯體101內還可以設置濕氣入口108,所述濕氣入口108與所述開口107連通,濕氣入口108鄰近所述第一端口103,如此能夠充分的吸收所述第一端口103輸出的濕潤的氧氣,效率更高。所述濕氣入口108的還可以設置過濾網112,設置過濾網112能夠過濾杯體101內的濕化后的氧氣中的顆粒物,以保證病人的肺部不受感染。
請參閱圖2和圖4,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100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為了方便濕化液(例如藥液)能有效地從杯體101底部吸到所述吸水管109的上端,所述杯體101的底部向內凹陷。具體的,在所述氧氣管102與所述杯體101側壁之間設置有向杯體101內凹陷的環形凹槽。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口104設置有螺紋,設置螺紋的目的在于,通過所述螺紋使氧氣管102與供氧裝置緊密連接。
實施例二
請參考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提供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100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本實施例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100還包括濕化液連接口110以及第二加熱導線106。
所述濕化液連接口110設置于所述杯體101的頂部,當然,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濕化液連接口110還可以設置在其他位置,例如,設置于所述杯體101的側壁。所述濕化液連接口110可以連接輸液器或微量泵管,可以實現向所述杯體101內持續提供濕化液。
所述第二加熱導線106纏繞在所述延長管111上,所述第二加熱導線106的一端可以通電,第二加熱導線106發熱后將熱量傳遞至所述延長管111內,使延長管111內的濕化后的氧氣進一步加熱,使其溫度以盡可能接近病人體溫。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口104設置有卡扣,設置卡扣的目的在于,通過所述卡扣使氧氣管102與供氧裝置的緊密連接,防止氧氣泄露。
請參考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提供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100的氧氣管102與吸水管109的關系的截面圖,所述吸水管109的橫截面形狀為環形,所述吸水管109包裹在所述氧氣管102的外壁,所述吸水管109的內徑和外徑的距離較小,當所述第一端口103(請再次參考圖2)輸出氧氣時,所述吸水管109的上端壓強降低,能夠將濕化液從杯體101底部吸上去,在通過所述第一端口103輸出的氧氣將濕化液噴射為霧狀。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人工氣道加濕裝置通過給氧氣管輸入壓縮氧氣,使第一端口周圍的壓強降低,吸水管能將濕化液從杯體底部吸到第一端口處,第一端口輸出的高壓強的氧氣再將吸上來的濕化液噴射為霧狀,經開口進入到人工氣道。而環繞在所述杯體的第一加熱導線能將所述濕化液進行加熱,使霧狀的濕化液的溫度升高,以接近人體體溫,傳輸到人工氣道的氧氣即為濕潤的、溫度適宜的氧氣,能夠較好的防止不能自主呼吸的病人痰液粘稠,甚至痰痂的現象。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所述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