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腔道用藥推進裝置。
背景技術:
腔道用藥裝置的給藥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用藥裝置和藥物或其他治療材料本為獨立包裝,只有在給藥時才配合使用;另一種是用藥裝置和藥物或其他治療材料在給藥前即已組裝成為一個整體,患者在使用時直接按照使用方法操作即可;后者可免去給藥前須將藥物或其他治療材料放入用藥裝置才能完成給藥的繁雜步驟,使用起來也較為衛生和方便,這種給藥方式稱藥械組合使用。
在藥械組合使用情形下,用藥裝置在設計時若設計不當則會產生藥械分離的結果,即在運輸或使用過程中出現提前推動藥物或其他治療材料從而造成藥物浪費和包裝損壞以致藥械組合產品不能正常使用。
目前,尚未有關于防止腔道用藥裝置在運輸或使用過程中出現向前或向后脫落方法的相關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前述困難而提供一種易于攜帶、使用便利且成本較低,能有效防止腔道用藥裝置在單獨包裝或與藥劑一體化運輸或使用過程中推桿向前推動或向后滑落的腔道用藥推進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腔道用藥推進裝置,包括兩端未封閉的中空給藥外筒、推桿及管帽;給藥外筒由筒體及圓環形手持擋板組成,所述圓環形手持擋板的內環直徑與筒體的內壁直徑相等;推桿由桿體及圓盤形手持擋板組成;推桿可通過圓環形手持擋板插入給藥外筒內;其中:所述筒體的內壁直徑大于桿體的外壁直徑0.05-0.2mm;所述筒體內壁設有兩處相互對稱的凸起,該兩處相互對稱的凸起與手持擋板的距離為0.1-0.2mm;所述桿體外壁設有兩處相互對稱的凹槽,該兩處相互對稱的凹槽與手持擋板的距離為桿體長度的1/3-1/2;所述凸起可卡合在凹槽內,兩者形狀、大小相同,卡合后以管帽封閉給藥外筒,被封閉的給藥外筒與推桿形成中空置藥處。
上述的一種腔道用藥推進裝置,其中:所述推桿為中空推桿。
上述的一種腔道用藥推進裝置,其中:所述桿體未設置圓盤形手持擋板的另一頂端設有一個圓孔;所述圓盤形手持擋板上同樣設有一個圓孔。
上述的一種腔道用藥推進裝置,其中:所述凸起為條狀凸起,所述凹槽為條狀凹槽。
上述的一種腔道用藥推進裝置,其中:所述條狀凸起的厚度為0.2-1.0mm,所述條狀凹槽的厚度為0.2-1.0mm。
上述的一種腔道用藥推進裝置,其中:所述凸起為兩頭窄漸變至中間寬的凸起,所述凹槽為兩頭淺漸變至中間深的凹槽。
上述的一種腔道用藥推進裝置,其中:所述兩頭窄漸變至中間寬的凸起的最寬處厚度為0.2-1.0mm,所述兩頭淺漸變至中間深的凹槽的最深處厚度為0.2-1.0mm。
上述的一種腔道用藥推進裝置,其中:所述凸起、凹槽的長度為筒體內壁圓周長的1/4。
上述的一種腔道用藥推進裝置,其中:所述管帽內壁設置有1-3圈小于所述筒體外壁直徑0.1-0.2mm的環狀凸起。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有益效果,從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腔道用藥推進裝置,在給藥外筒上設置凸起,并在推桿上設置與前述凸起配合使用的凹槽,兩者共同作用,可有效防止腔道用藥裝置在單獨包裝或與藥劑一體化運輸或使用過程中推桿向前推動或向后滑落的腔道用藥推進裝置,即避免出現藥械分離的情況,可用于腔道(如陰道)給藥;推桿頂端設有圓孔、圓盤形手持擋板上同樣設置圓孔的中空圓柱形推桿設計,可在推桿內形成與藥物或其他治療材料相連接的細線通道,有利于使用后需將藥物或其他治療材料從腔道內取出的情形;利用塑料制品的可變形性,管帽上設置的1-3圈小于所述筒體4外壁直徑0.1-0.2mm的環狀凸起可使管帽更為牢固的套入給藥外筒沒有設置手持擋板的前端,有效防止藥物在未使用時脫落。
具有易于攜帶、使用便利且成本較低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給藥外筒結構示意圖;
圖2是推桿結構示意圖;
圖3管帽結構示意圖
圖4是條狀凸起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5是兩頭窄漸變至中間寬的凸起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6是條狀凹槽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7是兩頭淺漸變至中間深的凹槽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未使用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為:
1、給藥外筒,2、推桿,3、管帽,4、筒體,5、圓環形手持擋板,6、桿體,7、圓盤形手持擋板,8、凸起,9、凹槽,10、置藥處,11、圓孔,12、圓孔,13、管帽環狀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腔道用藥推進裝置,包括兩端未封閉的中空給藥外筒1、推桿2及管帽3;給藥外筒1由筒體4及圓環形手持擋板5組成,所述圓環形手持擋板5的內環直徑與筒體4的內壁直徑相等;推桿2由桿體6及圓盤形手持擋板7組成;推桿2可通過圓環形手持擋板5插入給藥外筒1內;其中:所述筒體4的內壁直徑大于桿體6的外壁直徑0.05mm;所述筒體4內壁設有兩處相互對稱的凸起8,該兩處相互對稱的凸起8與手持擋板5的距離為0.1mm;所述桿體6外壁設有兩處相互對稱的凹槽9,該兩處相互對稱的凹槽9與手持擋板7的距離為桿體6長度的1/3;所述凸起8可卡合在凹槽9內,兩者形狀、大小相同,卡合后以管帽3封閉給藥外筒1,被封閉的給藥外筒1與推桿2形成中空置藥處10;所述管帽3內壁設置有1圈小于所述筒體4外壁直徑0.1mm的環狀凸起13;
其中:所述推桿2是中空的;
所述桿體6未設置圓盤形手持擋板7的另一頂端設有一個圓孔11,圓盤形手持擋板7上也設有一個與前述圓孔對應設置的圓孔12,該設計可便于與藥物或其他治療材料相連接的細線通過;
所述筒體4的內壁直徑可調整為大于桿體6外壁直徑0.15mm或0.2mm;
所述兩處相互對稱的凸起8距手持擋板5的距離可調整為0.15mm或0.2mm;
所述兩處相互對稱的凹槽9與手持擋板7的距離可調整為為桿體6長度的1/2;
所述管帽3內壁設置的環狀凸起13可調整為2圈或3圈,其直徑可調整為小于所述筒體4外壁直徑0.15mm或0.2mm。
如圖4-7所示,所述凸起8為條狀凸起,所述凹槽9為條狀凹槽,該條狀凸起、條狀凹槽的厚度為0.2mm、長度為筒體4內壁圓周長的1/4;所述凸起8也可為兩頭窄漸變至中間寬的凸起,所述凹槽9也可為兩頭淺漸變至中間深的凹槽,該兩頭窄漸變至中間寬的凸起、兩頭淺漸變至中間深的凹槽的最寬處或最深處厚度也為0.2mm、長度也為筒體4內壁圓周長的1/4;
其中,所述條狀凸起、條狀凹槽的厚度可調整為0.6mm或1.0mm;兩頭窄漸變至中間寬的凸起、兩頭淺漸變至中間深的凹槽的最寬處或最深處厚度也可調整為0.6mm或1.0mm。
如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處于未使用狀態時,設于給藥外筒1內壁的凸起8與設于推桿2外壁的凹槽9緊密咬合,使給藥外筒1和推桿2在外力作用下前后均不能抽動。
如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處于使用狀態時,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推桿290°,使凹槽9與凸起8分離,從給藥外筒1內壁上未設置凸起8的缺口處自由前后推動給藥,即可將藥劑注入腔道內。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