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腰椎康復設備技術,尤其涉及一種腰椎康復墊。
背景技術:
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錯位、腰椎位移等腰椎病變是臨床常見疾病,患者在檢查或康復過程中需要長時間仰臥。患者仰臥時腰部與床面間存在縫隙,即腰部呈懸空狀態,不符合腰椎正常生理曲度,不利于腰椎檢查或病變康復,還易誘發各種慢性疾病。
為了提高患者在儀器檢查或康復過程的舒適度,可在患者腰部與床面縫隙中放置枕頭或卷曲后的被褥,雖然一定程度的舒緩了腰椎,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但枕頭高度固定無法適用于不同使用者或同一使用者不同情況下的需求,被褥雖然可以通過調整卷曲方式調整高度,但高度穩定性差,且實際操作也較麻煩。近年來,市面上出現了針對腰椎疾病的護理墊,護理墊多為高度固定的棉墊,與患者腰部的貼合度差,支撐效果有限,無法滿足腰椎患者儀器檢查或康復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腰椎間盤病變患者臥床時,腰部與床面之間的縫隙無適合支撐物的問題,提出一種腰椎康復墊,該康復墊結構簡單、高度可調,與患者腰部緊密貼合,其優良的支撐效果能適用于不同腰椎患者的儀器檢查或康復。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腰椎康復墊,包括腰部支撐墊和固定在腰部支撐墊兩端的限位枕,至少有一個限位枕與腰部支撐墊可拆卸固定;所述限位枕高度高于腰部支撐墊高度;所述腰部支撐墊上表面為連續反向的三曲弧面,三曲弧面的中間曲面為凸弧面,所述凸弧面下方的腰部支撐墊內設置有氣囊;所述氣囊的導氣管出入口設置在腰部支撐墊上、可拆卸固定有限位枕的一側。
進一步地,所述可拆卸固定為拉鏈固定或粘結扣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腰部支撐墊內設置有干燥劑。
進一步地,所述限位枕內設置有干燥劑。
進一步地,所述干燥劑為造粒的活性炭。
進一步地,所述腰椎康復墊還包括小型充氣囊,導氣管出入口與小型充氣囊插接相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腰椎康復墊下表面采用橡膠或粗紋布,防止或減少腰椎康復墊在床面上移位。
本實用新型腰椎康復墊的使用方法,將腰椎康復墊的腰部支撐墊置于患者腰部,通過插接小型充氣囊或其他方式向氣囊充氣,直至腰部支撐墊與腰部柔性接觸,即腰部支撐墊能支撐腰部后停止充氣,拔下小型充氣囊,將設置在氣囊導氣管出入口側的限位枕與腰部支撐墊連接固定。
本實用新型腰椎康復墊結構簡單、合理、緊湊,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以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腰部支撐墊上表面為連續反向的三曲弧面,符合人體脊椎自然曲度,長期使用能將變形的脊椎矯正到自然曲度;
2、本實用新型腰部支撐墊內設置有氣囊,通過對氣囊的充放氣,可調整腰部支撐墊的總體高度可調,進而實現腰部支撐墊與患者腰部緊密貼合,其優良的支撐效果能適用于不同腰椎患者的儀器檢查或康復。
3、所述固定在主枕兩端的限位枕和腰部支撐墊的高度形成凹形結構,符合人體構造,能有效減少使用者在睡眠中異常活動,腰部自腰部支撐墊上脫離;
附圖說明
圖1為腰椎康復墊的俯視圖;
圖2為圖1中AA的斷面圖;
圖3為腰椎康復墊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腰椎康復墊,如圖1-3所示,包括腰部支撐墊1和固定在腰部支撐墊1兩端的限位枕2,至少有一個限位枕2與腰部支撐墊1可拆卸固定,所述可拆卸固定為拉鏈固定;所述限位枕2高度高于腰部支撐墊1高度;所述腰部支撐墊1上表面為連續反向的三曲弧面,三曲弧面的中間曲面為凸弧面,所述凸弧面下方的腰部支撐墊內設置有氣囊3;所述氣囊3的導氣管出入口設置在腰部支撐墊上、可拆卸固定有限位枕的一側。所述腰椎康復墊還包括小型充氣囊,導氣管出入口與小型充氣囊插接相配合。所述腰椎康復墊下表面采用粗紋布,防止或減少腰椎康復墊在床面上移位。
本實施例腰椎康復墊的使用方法,將腰椎康復墊的腰部支撐墊置于患者腰部,通過插接小型充氣囊或其他方式向氣囊充氣,直至腰部支撐墊與腰部柔性接觸,即腰部支撐墊能支撐腰部后停止充氣,拔下小型充氣囊,將設置在氣囊導氣管出入口側的限位枕與腰部支撐墊連接固定。
本實施例腰椎康復墊的腰部支撐墊上表面為連續反向的三曲弧面,符合人體脊椎自然曲度,長期使用能將變形的脊椎矯正到自然曲度;腰部支撐墊內設置有氣囊,通過對氣囊的充放氣,可調整腰部支撐墊的總體高度可調,進而實現腰部支撐墊與患者腰部緊密貼合,其優良的支撐效果能適用于不同腰椎患者的儀器檢查或康復。所述固定在主枕兩端的限位枕和腰部支撐墊的高度形成凹形結構,符合人體構造,能有效減少使用者在睡眠中異常活動,腰部自腰部支撐墊上脫離;
實施例2
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腰椎康復墊,其結構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所述可拆卸固定為粘結扣固定。所述腰部支撐墊內設置有干燥劑。所述限位枕內設置有干燥劑。所述干燥劑為造粒的活性炭。所述腰椎康復墊下表面采用橡膠,防止或減少腰椎康復墊在床面上移位。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