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外科傷口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外傷包扎用手套。
背景技術:
臨床中手部受傷時,經常先敷藥再進行外包扎,使用普通包扎帶或繃帶對傷口進行包扎,包扎困難,難以達到確實有效的包扎固定效果。而且傷口愈合較慢,傷口愈通常分成三個階段:一是機體對傷口的反應及調整愈合活動過程的炎性階段;二機體所在環境及產生組織再生的增生階段;三修復為變硬及形成疤痕組織的變異階段。炎性階段傷口愈合的炎性反應階段,其體征是局部溫度增加、發紅、腫脹,這個階段的功能是清除死亡的細菌及細胞,促進愈合過程。這種最初的反應開始了一連串的相互作用,反應刺激身體的觸發中心,當病人機體較為孱弱時,傷口的愈合時間就加長。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傷口愈合的更加緩慢。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包扎簡單、固定效果好且利于傷口愈合的新型外傷包扎用手套。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外傷包扎用手套,包括手套主體、翻轉套和護腕。
所述手套主體和翻轉套為棉線制成的網狀結構,透氣性好。
所述手套主體和翻轉套之間設置有松緊帶。
所述手套主體和翻轉套上設有加熱絲層,所述加熱絲層的內側設置有藥物袋,所述藥物袋內放置治療手部傷口和催進傷口愈合的藥物。
所述手套主體上設置有溫度感應器。
所述翻轉套的外側設置有主體扣帶,所述手套主體外側設有與主體扣帶相配合的鉤扣。
所述護腕上設有蓄電池、溫度控制器和加熱開關。所述加熱絲層通過導線與蓄電池和加熱開關相連。所述溫度控制器通過導線與溫度感應器和加熱開關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手套主體的前端設有鉤扣,所述翻轉套的前端設有環扣。
進一步的,所述護腕上設置有腕部扣帶。
進一步的,所述手套主體的后端設置有拇指套主體,所述拇指套主體上設置有拇指扣帶。
進一步的,所述拇指扣帶的端部設有環扣,所述拇指套主體外側設有與拇指扣帶端部環扣相配合的鉤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通過設置溫度感應器可以隨時感應手部的溫度,當手部的溫度低于設定的最小值時,溫度感應器自動通過加熱開關啟動加熱絲層對手套進行加熱,當手部溫度到達設定的最大值時,停止加熱,從而使手部一直處于一個有利于傷口愈合的溫度范圍,進而促進傷口愈合,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手套主體,2-翻轉套,3-護腕,4-松緊帶,5-拇指套主體,6-藥物袋,7-加熱絲層,8-主體扣帶,9-腕部扣帶,10-拇指扣帶,11-蓄電池,12-溫度控制器,13-加熱開關,14-溫度感應器,15-環扣,16-鉤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外傷包扎用手套,包括手套主體1、翻轉套2和護腕3。
手套主體1和翻轉套2為棉線制成的網狀結構,透氣性好。
手套主體1和翻轉套2之間設置有松緊帶4。
手套主體1的前端設有鉤扣16,翻轉套2的前端設有環扣15。
手套主體1和翻轉套2上設有加熱絲層7,加熱絲層7的內側設置有藥物袋6,藥物袋6內放置治療手部傷口和催進傷口愈合的藥物。
手套主體1上設置有溫度感應器14。
翻轉套2的外側設置有主體扣帶8,手套主體1外側設有與主體扣帶8相配合的鉤扣。
護腕3上設置有蓄電池11、溫度控制器12和加熱開關13。加熱絲層7通過導線與蓄電池11和加熱開關13相連。溫度控制器12通過導線與溫度感應器14和加熱開關13相連。
護腕3上設置有腕部扣帶9。
手套主體1的后端設置有拇指套主體5,拇指套主體5上設置有拇指扣帶10。拇指扣帶10的端部設有環扣,拇指套主體5外側設有與拇指扣帶10端部環扣相配合的鉤扣。
使用時,在藥物袋6內放置治療手部傷口和催進傷口愈合的藥物,將傷口處理好的手部放到手套主體1上,翻轉翻轉套2,將主體扣帶8扣合到手套主體1外側鉤扣上,從而使翻轉套2扣合在手套主體1上,然后將手套主體1頂部的鉤扣16和翻轉套2頂部的環扣15相扣合。溫度感應器14能夠感應手部的溫度,當手部的溫度低于設定的最小值時,溫度感應器14通過加熱開關13啟動加熱絲層7對手套進行加熱,當手部溫度到達設定的最大值時,停止加熱,從而使手部一直處于一個有利于傷口愈合溫度范圍。
當然,在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理念下,還可以做各種修改和變型,如在形狀上稍作改變也可以用于足部、上臂和腿部的傷口包扎,在不超出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做出的各種修改和變型,倘若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包含這些修改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