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術用工具,特別涉及一種手術用帶吸引拉鉤。
背景技術:
目前人工耳蝸植入術作為治療重-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重要手段,隨著外科技術的發(fā)展及植入體工藝的進步,手術向更加微創(chuàng)化方向發(fā)展:采用小切口(3-4cm)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成為越來越多臨床手術醫(yī)生的普遍共識。在實際操作中,小切口增加了術野暴露難度,在傳統(tǒng)暴露方法中,吸引與拉鉤與分別由主刀和一助操作,術腔沖洗必須由第三人輔助,增加人力成本。一助拉鉤的角度與力度難以和主刀同步,容易造成術野不清晰,增加手術風險,另外頻繁的調節(jié)也會延長手術時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手術用帶吸引拉鉤,其能時手術主刀一人控制術野及吸引術腔沖洗液的操作,降低人力成本及手術困難。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手術用帶吸引拉鉤,包括牽引鉤及吸引器;所述吸引器包括吸引桿,所述吸引桿的一端設有連接頭,另一端為吸液端;所述吸引器固定設于所述牽引鉤的旁側,所述吸液端位于所述牽引鉤的第一鉤位旁側;所述吸引桿的吸液端彎曲成與所述牽引鉤的第一鉤位相對應的形狀;所述連接頭位于所述牽引鉤的長度方向上的第二鉤位之外。
作為優(yōu)選,所述連接頭與所述牽引鉤的第二鉤位之間的距離為1.5~2.5mm。
作為優(yōu)選,所述吸引桿的彎曲部分的長度為30~40mm。
作為優(yōu)選,所述吸引桿的吸引管腔的管直徑為3~4mm。
作為優(yōu)選,所述牽引鉤的另一旁側也固定設有吸引器。
作為優(yōu)選,所述牽引鉤與所述吸引器一體成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過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手術用帶吸引拉鉤,可以在牽拉暴露術野的同時吸引術腔沖洗液,節(jié)約一名手術助手;由主刀操作該種帶吸引拉鉤,可以遵循主刀視角隨時調節(jié),確保術野清晰。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后側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吸引器;11—吸液端;12—連接頭;13—吸引桿;2—牽引鉤;21—第一鉤位;22—第二鉤位。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手術用帶吸引拉鉤,包括牽引鉤2及吸引器1。吸引器1包括吸引桿13,吸引桿13的一端設有連接頭12,另一端為吸液端11。牽引鉤2包括桿體及兩個分別設于桿體兩端的鉤位;鉤位包括與桿體大致垂直的連接塊及設于連接塊的自由端的朝另一鉤位傾斜的鉤片。
牽引鉤2的一旁側設有吸引器1,且吸引器1與牽引鉤2焊接固定;吸引器1的吸液端11位于所述牽引鉤2的第一鉤位21旁側。吸引桿13的吸液端11彎曲成與牽引鉤2的第一鉤位21相對應的形狀,即自由端彎曲后大致與鉤片位于同一平面。連接頭12位于牽引鉤2的長度方向上的第二鉤位22之外,連接頭12與牽引鉤2的第二鉤位22之間的距離為1.5~2.5mm。吸引桿13的彎曲部分的長度為30~40mm。這一結構中,所述吸引桿13的吸引管腔的管直徑為3~4mm。牽引鉤2可為甲狀腺拉鉤。
實施例2
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手術用帶吸引拉鉤,包括牽引鉤2及吸引器1。吸引器1包括吸引桿13,吸引桿13的一端設有連接頭12,另一端為吸液端11。牽引鉤2包括桿體及兩個分別設于桿體兩端的鉤位;鉤位包括與桿體大致垂直的連接塊及設于連接塊的自由端的朝另一鉤位傾斜的鉤片。牽引鉤2可為甲狀腺拉鉤。
牽引鉤2的兩旁側皆設有吸引器1,且吸引器1與牽引鉤2焊接固定;吸引器1的吸液端11位于所述牽引鉤2的第一鉤位21旁側。吸引桿13的吸液端11彎曲成與牽引鉤2的第一鉤位21相對應的形狀,即自由端彎曲后大致與鉤片位于同一平面。連接頭12位于牽引鉤2的長度方向上的第二鉤位22之外,連接頭12與牽引鉤2的第二鉤位22之間的距離為1.5~2.5mm。吸引桿13的彎曲部分的長度為30~40mm。這一結構中,所述吸引桿13的直徑通常為4mm。
實施例3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手術用帶吸引拉鉤的牽引鉤與吸引器是一體成型結構。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或實施例2相同。
本實用新型的應用:
在切口后上方,顳肌皮瓣內側置入帶吸引拉鉤的第一鉤位21內,第一鉤位21對皮瓣形成保護,將吸引器1的連接頭12與吸引裝置連接。隨后,由主刀一手提拉帶吸引拉鉤,一助手用其他拉鉤在切口周圍輔助牽拉切口,形成帳篷狀操作空間,主刀另一手持電鉆磨出植入體安置骨槽,并可根據不同角度調整手術用帶吸引拉鉤的位置,此時,手術用帶吸引拉鉤的第一鉤位能起到牽拉皮瓣的作用,而吸液端11能吸走術腔的液體,快速吸除術野沖洗液,保障術野清晰。
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如果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改動或變型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倘若這些改動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和等同技術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