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用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下肢支撐墊。
背景技術:
外科患者在進行腿部、臀部或肛部治療恢復時,需要輔助支撐裝置將腿部托起,方便傷口進行愈合,避免傷口周圍皮膚長出壓瘡。現有輔助支撐裝置一般采用固定結構形式,不能進行多角度調節,通用性差,患者使用舒適度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傾斜角度可調節、通用性好、舒適度高的下肢支撐墊。
為了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下肢支撐墊,包括設有第一斜壁和第二斜壁的固定座,第一、二斜壁自固定座的頂部分別斜向下延伸至固定座長度方向的兩端,第一斜壁的頂面和第二斜壁的頂面分別設有第一支撐板、第二支撐板,固定座的頂部設有頂板,第一支撐板的頂端和第二支撐板的頂端分別連接于頂板的相對兩側,第一支撐板的底端和第二支撐板的底端分別活動連接于固定座長度方向的兩端。
優選的,所述下肢支撐墊還包括用于帶動所述頂板升降的絲桿,絲桿軸向豎直且轉動設于固定座上,固定座上設有與絲桿配合的螺母,絲桿頂端轉動連接于頂板底部。
優選的,所述絲桿的底端固定有把手,固定座上設有用于容納絲桿底端和把手的空腔,螺母位于空腔的上方。
優選的,所述第一支撐板的頂端和第二支撐板的頂端均通過合頁轉動連接于頂板;所述固定座長度方向的兩端均設有長度方向水平的條形滑槽,第一支撐板的底端和第二支撐板的底端均通過與條形滑槽配合的銷軸活動連接于固定座;所述第一支撐板底端的兩側及第二支撐板底端的兩側均設有向下延伸的舌片,舌片上設有與銷軸配合的通孔。
優選的,所述下肢支撐墊還包括用于限位銷軸的限位銷,所述固定座在條形滑槽的下方設有向外凸出且呈條形的固定塊,固定塊的長度方向上均勻設有與限位銷配合的限位孔。
優選的,第一支撐板的頂面、第二支撐板的頂面和頂板的頂面分別設有第一海綿墊、第二海綿墊和第三海綿墊,第一、二、三海綿墊的頂面分別設有沿長度方向下凹的第一凹部、第二凹部和第三凹部。
優選的,所述第一、二海綿墊沿長度方向的兩側間隔設有若干綁帶。
優選的,所述頂板的頂面呈弧形,第三海綿墊呈弧形。
優選的,所述固定座沿長度方向的底部兩側間隔設有若干固定帶,固定座的底面固定有防滑墊。
優選的,所述防滑墊采用橡膠或硅膠制成。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下肢支撐墊具有如下優點:
1、絲桿轉動時帶動頂板上升或下降,頂板上升或下降時帶動第一、二支撐板轉動,從而調整第一、二支撐板相對于水平面的傾斜角度,便于滿足不同患者的使用要求,使患者保持舒適的狀態,提高使用舒適度;
2、把手和絲桿設置在固定座內,裝置整體結構更加緊湊,避免患者在使用時觸碰到絲桿或把手;
3、第一支撐板的底端和第二支撐板的底端通過銷軸和條形滑槽的配合活動連接于固定座,便于保證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使用穩定性;
4、通過限位銷和固定塊上限位孔的配合限位銷軸,避免第一、二支撐板受力后下滑,進一步保證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使用穩定性;
5、在第一、二支撐板的頂面和頂板的頂面設置海綿墊,便于提高使用舒適度;
6、各海綿墊上設置凹部,使用時,患者將腿部放于相應的凹部中,并通過綁帶綁住腿部,患者在休息、睡覺時腿部不會輕易移離支撐墊,避免牽動傷口;
7、在固定座的底部設置防滑墊,可以提高固定座和其他物體間的作用力,避免固定座受力后移動,提高使用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下肢支撐墊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下肢支撐墊實施例中第一支撐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下肢支撐墊實施例中限位銷和固定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下肢支撐墊實施例中第一海綿墊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下肢支撐墊實施例中第三海綿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2、3、4、5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下肢支撐墊,包括設有第一斜壁11和第二斜壁12的固定座1,第一、二斜壁自固定座的頂部分別斜向下延伸至固定座長度方向的兩端。第一斜壁的頂面和第二斜壁的頂面分別設有第一支撐板2、第二支撐板3,固定座的頂部設有頂板4。第一支撐板2的頂端和第二支撐板的頂端2通過合頁分別連接于頂板4的相對兩側,第一支撐板的底端和第二支撐板的底端分別活動連接于固定座長度方向的兩端。
固定座1長度方向的兩端均設有長度方向水平的條形滑槽13,第一支撐板2的底端和第二支撐板3的底端均通過與條形滑槽配合的銷軸14活動連接于固定座。第一支撐板2底端的兩側及第二支撐板3底端的兩側均設有向下延伸的舌片21,舌片上設有與銷軸14配合的通孔22。
本實施例中,下肢支撐墊還包括用于限位銷軸14的限位銷15,固定座1在條形滑槽13的下方設有向外凸出且呈條形的固定塊16,固定塊的長度方向上均勻設有與限位銷15配合的限位孔17。
下肢支撐墊還包括用于帶動頂板4升降的絲桿51,絲桿軸向豎直且轉動設于固定座1上,固定座上設有與絲桿配合的螺母52,絲桿頂端轉動連接于頂板底部。絲桿51的底端固定有把手53,固定座上設有用于容納絲桿底端和把手的空腔18,螺母52位于空腔的上方。
第一支撐板2的頂面、第二支撐板3的頂面和頂板4的頂面分別設有第一海綿墊6、第二海綿墊7和第三海綿墊8,第一、二、三海綿墊的頂面分別設有沿長度方向下凹的第一凹部61、第二凹部和第三凹部81,第一、二海綿墊沿長度方向的兩側間隔設有若干綁帶62。本實施例中,頂板4的頂面呈弧形,第三海綿墊8呈弧形。
固定座1沿長度方向的底部兩側間隔設有若干固定帶19,固定座的底面固定有防滑墊9。進一步的,防滑墊采用橡膠或硅膠制成。
使用時,根據患者躺靠的位置和患者的身高將支撐墊置于病床上且位于合適位置,通過固定帶19將支撐墊固定在病床上。拔出限位銷15,通過把手53轉動絲桿51,絲桿轉動時帶動頂板4上升或下降,頂板運動時帶動第一、二支撐板2、3運動,第一、二支撐板相對于水平面的傾斜角度變化,銷軸14在條形滑槽13中移動。當第一、二支撐板傾斜至合適位置后,停止轉動絲桿51,絲桿和螺母52之間采用自鎖螺紋配合,將限位銷15插入對應的限位孔17中用于限位銷軸14。將患者的腿部置于支撐墊上,根據患者情況決定是否需要用綁帶62固定患者的腿部。
除上述優選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改變和變形,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中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