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用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機械痛敏測量裝置。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疼痛是一種復雜的體驗與經歷,包括感覺識辨、情緒動機和認知評價三個主要組成部分。目前認為,當疼痛加劇或機體受到炎癥或各種損傷侵襲時,疼痛不再起到保護作用,逐漸發展為慢性病理性痛,不僅可以造成感覺功能障礙(自發性疼痛,痛覺過敏和異常痛敏),還會通過上行傳導通路影響到諸多高級腦功能,如:情感、認知、記憶等,從而導致許多與疼痛相關的認知障礙和精神疾病,比如:焦慮、抑郁、健忘、失眠、認知損害等。慢性痛是一種神經系統功能性疾病或功能性腦疾病,病因復雜,機理不清,臨床表現多樣,治療難度大。據流行病學統計,世界人口中慢性痛發病率已達30~35%,其中27%伴有失眠,49%伴有失能,60%伴有抑郁。慢性痛已經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共病(comorbidity)又稱同病、合病、并存病。由1970年美國耶魯大學Feinstein首次提出。1989年Campell精神病學詞典的定義為:共病指同一個患者同時或在特定的時間內患有2種或2種以上不同的疾病,且每種疾病都達到了診斷標準,幾種疾病之間不互為因果,各自有不同的獨立的病理生理機制。慢性病理性疼痛中伴有抑郁,可稱為疼痛共病。目前,慢性病理性痛與情感障礙的共病問題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感覺功能和生活質量,治療策略和相關機制研究還非常有限,需要進一步進行臨床前和臨床的研究和探索。因此,疼痛共病問題是神經科學領域的前沿熱點。
慢性病理性痛是臨床慢性疼痛中最常見并且最缺乏治療手段的疾病,尤其神經病理性疼痛更是成為臨床治療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之一。神經病理性痛是由外周或中樞水平軀體感覺系統的損傷和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其發病機制復雜,可累及多部位神經系統,包括周圍神經損傷(糖尿病神經損傷性疼痛、外周神經損傷、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和中樞神經損傷(中風后疼痛、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疼痛和抑郁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性,抑郁人群的疼痛發生率和疼痛人群發生率均高于各自單發生率,疼痛和抑郁的共患率平均為50%~60%。其中,抑郁和焦慮在人群中發病率為16%左右,但在慢性痛患者中有著更高的發病率約為35%。疼痛和抑郁常常共病,兩者經常交叉重疊,共存時患者功能損害更大,生活質量更差。因此,治療慢性病理性疼痛伴隨抑郁的共病問題迫在眉睫。
慢性痛不僅影響著注意力,還影響著各種各樣的記憶形成。大量的研究提供證實疼痛能夠引起記憶缺失。在同時,一些文獻也報道了炎性痛和神經病理性痛的動物模型可影響認知過程。行為學研究發現SNL和外周神經病理性痛模型(PSNL)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慢性病理性痛可導致許多與疼痛相關的精神疾病和認知障礙,比如:焦慮、抑郁、健忘、失眠、認知損害等;而抑郁癥是情感性精神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上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自殺率逐年升高。目前對慢性疼痛和抑郁癥均沒有有效治療方式,那么當兩者共存時臨床治療更是難上加難。
疼痛是伴隨著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的一種令人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常見的疼痛刺激形式包括冷、熱、化學(福爾馬林,醋酸)刺激、壓力、激光、電、蜜蜂毒等。機械性疼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疼痛之一,是指機體或組織器官在外力的作用下產生機械變形,當變形的程度超過機械性傷害感受器的閾值時,感受器被激活而產生的疼痛。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新的外科技術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臨床,以期獲得最好的療效,同時最大程度的減輕患者的痛苦。但是,術后疼痛仍是影響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過去的研究顯示,對于不同的患者,其術后的疼痛程度、持續時間及耐受度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而這些差異受到了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其中,患者術前的疼痛敏感度被認為是判斷術后疼痛狀態的一個重要預測因子。對于患者術后的疼痛治療,臨床一般采用比較被動的方式,即患者有訴求時給予一定鎮痛治療。盡管自控止痛裝置(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device,PcAD),如止痛泵等在臨床已應用多年,但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使用時的術前決策仍受到諸多限制。因此,若能夠對患者術前的疼痛敏感性進行測試,預判其術后的疼痛狀態,就可能會為臨床術后疼痛的預防及制定干預決策提供幫助。
科研工作中需要對實驗用大鼠或者患者進行有效的疼痛測試,目的是通過精準測量統計其疼痛閾值,以便為科研工作提供統一的實驗基準。但是目前科研工作中缺乏簡便易行的疼痛測試儀器,臨床工作中,對患者的疼痛測試目前只能依靠量表和患者本身的主觀判斷,沒有一種客觀有效的評定方法和裝置。因此設計出一種快速檢測機械性疼痛的裝置,并能夠在使用過程中達到準確實用的目的,更好的為科研工作和臨床治療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機械痛敏測量裝置,能夠快速檢測機械性疼痛,并能夠在使用過程中達到準確實用的效果。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機械痛敏測量裝置,包括殼體,殼體內裝有若干用于檢測機械性疼痛的測量絲,殼體的前壁上開設有若干測量絲出孔,殼體內設有若干用于將測量絲從殼體內彈出的測量絲彈出機構,殼體內還設有用于將彈出的測量絲收回殼體內的回位板。
所述的測量絲彈出機構包括卡扣、滑槽、滑塊和彈簧,滑槽的后端固定在殼體的后壁上,滑槽的前端開設有測量絲出口并指向測量絲出孔,滑塊位于滑槽內,滑塊與滑槽的后端通過彈簧相連,測量絲固定在滑塊上,且滑塊的頂部設有配合卡扣卡合的凸臺或凹槽,殼體的后壁上開設有卡扣入孔,卡扣的前端從卡扣入孔伸入殼體內,且卡扣的前端設有用于卡合滑塊的彎勾,卡扣的后端為撥動手柄,撥動手柄位于殼體外。
所述的殼體上沿測量絲的運動方向開設有條形孔,回位板與能夠沿條形孔滑動的撥塊相連,回位板上開設有若干能夠使滑槽穿過但不能使滑塊穿過的回位孔,且滑塊位于回位板與殼體的后壁之間。
所述的滑塊的高度大于回位孔的高度大于滑槽的高度。
所述的卡扣的撥動手柄上設有若干用于標識測量絲提供的觸覺測試刺激力度的標簽。
所述的測量絲為若干不同粗細、不同長短的尼龍纖維絲。
所述的測量絲提供的觸覺測試刺激力的力度為0.01g~300g。
所述的測量絲設置15根,其提供的觸覺測試刺激力的力度分別為1g、2.15g、2.8g、3.5g、4.5g、5.5g、7.8g、11g、15g、20g、25g、30g、40g、50g和60g。
所述的殼體上設有便于手持的手柄。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在殼體內裝有若干用于檢測機械性疼痛的測量絲,殼體內設有若干用于將測量絲從殼體內彈出的測量絲彈出機構,殼體內還設有用于將彈出的測量絲收回殼體內的回位板。通過測量絲可以刺激觸覺測試皮膚,能夠快速檢測機械性疼痛。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主要用于評估皮膚的機械性疼痛測試,是一種非侵入式的實驗器材,即一種無損傷的評估皮膚機械性疼痛度的工具,可以用于患者的疼痛測試,能夠較精確的測試患者的疼痛閾值以及疼痛范圍,并能夠在使用過程中達到準確實用的效果,能夠更好的為科研工作和臨床治療服務,例如通過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對患者術前的疼痛敏感性進行測試,預判其術后的疼痛狀態,能夠為臨床術后疼痛的預防及制定干預決策提供幫助。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操作簡單,精確,設備緊湊,使用者可以自動記錄疼痛閾值,即使是非科研工作者,經過簡單說明培訓也可迅速掌握。本實用新型可以簡便迅捷的對患者的表面疼痛及內在牽涉痛做一個較全方位的測試,評判患者的疼痛閾值和范圍,為臨床疼痛治療選擇藥物和治療方式提供準確的依據。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搭配鑿孔金屬工作臺時可用于科研實驗中嚙齒類動物的疼痛閾值測量。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中,當卡扣扣合在滑塊上時,彈簧處于壓縮狀態,撥開卡扣后,滑塊在彈簧的彈力下沿滑槽向前滑動,并帶動測量絲和回位板一起向前運動,直至撥塊滑動到條形孔的前端,此時回位板停止向前滑動并阻止滑塊繼續向前滑動,而滑塊又受到彈簧的彈力作用,因此滑塊保持靜止狀態,同時測量絲已經伸出測量絲出口和測量絲出孔外,可以進行觸覺測試,測試過程中由于彈簧的彈力,測量絲不會縮回殼體內,測試結束后,用力向后撥動撥塊,帶動回位板擋住滑塊向后滑動,再重新用卡扣卡合住滑塊即可,當需要重新使用別的測量絲時重復上述操作即可。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可提供0.01g~300g的觸覺測試刺激力,由測試絲的長度及粗細決定提供的觸覺測試刺激力的大小,在使用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選定粗細及長度適當的測量絲,垂直地刺激觸覺測試皮膚,并可通過調節纖維絲的伸出長度、更換不同粗細及長度的測量絲來調整刺激力的大小,可用于患者的疼痛測試,能夠較精確測試患者的疼痛閾值以及疼痛范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的左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的右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的A-A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的B-B視圖;
圖5為疼痛邊界示意圖;
圖6為不同疼痛程度的疼痛邊界示意圖;
其中:1為殼體,2為手柄,3為測量絲,4為測量絲出孔,5為撥塊,6為條形孔,7為卡扣,8為卡扣入孔,9為滑槽,10為滑塊,11為彈簧,12為測量絲出口,13為回位板,14為回位孔,15為標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見圖1-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包括帶有手柄2的殼體1,殼體1內裝有若干用于檢測機械性疼痛的測量絲3,殼體1的前壁上開設有若干測量絲出孔4,殼體1內設有若干用于將測量絲3從殼體1內彈出的測量絲彈出機構,殼體1內還設有用于將彈出的測量絲3收回殼體1內的回位板13。測量絲彈出機構、測量絲3和測量絲出孔4均為一一對應關系。測量絲3為若干不同粗細、不同長短的尼龍纖維絲,代表不同的觸覺測試刺激力度。測量絲3提供的觸覺測試刺激力的力度為0.01g~300g。經過優選,本實用新型中測量絲3設置15根,其提供的觸覺測試刺激力的力度分別為1g、2.15g、2.8g、3.5g、4.5g、5.5g、7.8g、11g、15g、20g、25g、30g、40g、50g和60g。
本實用新型中的測量絲彈出機構包括卡扣7、滑槽9、滑塊10和彈簧11,滑槽9的后端固定在殼體1的后壁上,滑槽9的前端開設有測量絲出口12并指向測量絲出孔4,滑塊10的下部位于滑槽9內,滑塊10的上部露出滑槽9外,滑塊10的下部與滑槽9的后端通過彈簧11相連,測量絲3固定在滑塊10的下部并指向測量絲出口12,滑塊10的頂部設有配合卡扣7卡合的凸臺或凹槽,殼體1的后壁上開設有卡扣入孔8,卡扣7的前端從卡扣入孔8伸入殼體1內,且卡扣7的前端設有用于卡合滑塊10的彎勾,卡扣7的后端為撥動手柄,撥動手柄位于殼體1外,每個撥動手柄上設有用于標識其對應的測量絲3提供的觸覺測試刺激力度的標簽15。
本實用新型中在殼體1上沿測量絲3的運動方向開設有條形孔6,回位板13與能夠沿條形孔6滑動的撥塊5相連,回位板13上開設有若干能夠使滑槽9穿過但不能使滑塊10穿過的回位孔14,且滑塊10位于回位板13與殼體1后壁之間。具體的,滑塊10的高度大于回位孔13的高度大于滑槽9的高度,回位孔14僅能套在滑槽9上滑動,但是滑塊10的上部過高,會被回位孔14擋住,在向后撥動撥塊5帶動回位板13向后滑動時,回位板會帶動滑塊10一起向后滑動,直至滑塊10被卡扣7重新卡住,使滑塊歸位。
在初始狀態下,所有的滑塊10均被卡扣7卡住,此時彈簧11均處于壓縮狀態,測量絲3均位于殼體1內,回位板13可位于任意位置。當需要使用某一根測量絲3時,撥動其對應的卡扣7的撥動手柄放開其對應的滑塊10,滑塊10在彈簧11的形變作用力下沿滑槽9向前滑動,帶動測量絲3和回位板13一起向前運動,直至撥塊5到達條形孔6的前端,回位板13停止向前滑動并阻止滑塊10繼續向前滑動,而滑塊10又受到彈簧10的彈力作用,因此滑塊10兩邊受力平衡而靜止的維持在該位置上,此時測量絲3已經伸出測量絲出口12和測量絲出孔4外,可以進行觸覺測試,測試過程中由于彈簧的彈力,測量絲3不會縮回殼體1內,測試結束后,用力向后撥動撥塊5,帶動回位板13擋著滑塊10壓縮彈簧11向后滑動,當撥塊5到達條形孔6的末端時,重新撥動卡扣7的撥動手柄卡合住滑塊10即可,當需要重新使用別的測量絲3時重復上述操作即可。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的使用方法具體為:
1.保持適宜室溫,患者采取坐位或仰臥位,解開衣服,充分暴露病灶區域,患者放松肌肉,保持均勻呼吸。如需檢查前胸,患者胸部前挺;如需檢查背部,患者頭向前略垂,軀干稍向前彎,兩肩自然下垂置于膝上,以使背部平坦。
2.測試時,采用不同刺激強度的Von Frey纖維絲垂直刺激患者皮膚,從小力度開始,逐漸增大刺激強度。每次刺激持續3~5s左右,同一刺激點兩次刺激時間的間隔應大于20s,不同的刺激點次-次間隔大于15s。刺激過程中若患者感到出現不適或疼痛反應則視為陽性反應。每個刺激強度應重復刺激10次,出現5次或5次以上視為陽性,而該刺激強度則被認為是患者的疼痛閾值。
3.測試疼痛區域的邊界,測試應遵循一定順序,由無痛區域逐步向疼痛區域、從疼痛輕的區域向嚴重區域進行;總體遵循由病灶外側向內、由病灶下方向上的方式進行。出現陽性時用記號筆標記,逐步畫出疼痛邊界,如圖5所示。并可通過所用刺激強度的不同,逐步繪出患者不同刺激強度的疼痛區域邊界,如圖6所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痛敏測量裝置還可以搭配鑿孔金屬工作臺,可用于科研實驗中嚙齒類動物的疼痛閾值測量。當嚙齒類動物的爪受到一個機械觸覺反應刺激,它們會縮回反射。該觸覺測試可應用于大、小鼠的足底觸覺反應狀況。鑿孔金屬工作臺上布置一張網篩,網篩上的篩孔是由激光切割而成,孔的尺寸為5×5毫米,孔與孔間的間距大約是1毫米,這對于受試動物來說一個舒服的環境,且有利于實驗人員觀察受試動物的爪。此外,網篩上涂有特殊的涂料,非常方便實驗人員清理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污垢。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換,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