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手足部橫行骨折復位內固定器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手足骨折復位把持鉗。
背景技術:
手足部包括指骨、掌骨、跖骨、趾骨等橫行骨折復位內固定時,骨折復位容易,但復位后骨折不穩定,行內固定時容易再移位,移位后需要重新復位內固定,復位不穩定甚至會導致骨折端再次劈裂變成復雜骨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手足骨折復位把持鉗,能夠四點夾持,把持鉗相當于外固定支架,牢固把持骨折端,方便行內固定。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手足骨折復位把持鉗,包括:上鉗、下鉗和銷釘;所述上鉗包括上鉗口、上鉗身和上鉗柄,上鉗口和上鉗柄分別固定在上鉗身兩端,上鉗身上靠近上鉗口處開有上銷釘孔;所述下鉗包括下鉗口、下鉗身和下鉗柄,下鉗口和下鉗柄分別固定在下鉗身兩端,下鉗身上靠近下鉗口處開有下銷釘孔;所述銷釘穿過上銷釘孔和下銷釘孔鉸接上鉗身和下鉗身;所述上鉗口為一對上點狀鉗,兩個上點狀鉗間隔設置;所述下鉗口為一對下點狀鉗,兩個下點狀鉗間隔設置,上點狀鉗與下點狀鉗相互對應設置。
優選的,所述上點狀鉗呈弧形,上點狀鉗一端與上鉗身連接固定,另一端上設有上把持端,兩個上點狀鉗的上把持端之間間隔設置;所述下點狀鉗呈弧形,下點狀鉗一端與下鉗身連接固定,另一端上設有下把持端,兩個下點狀鉗的下把持端之間間隔設置。
優選的,所述上鉗身上靠近上鉗柄處固定有上齒條,上齒條位于上鉗身上對應下鉗身的一側;所述下鉗身上對應上卡齒的位置固定有下齒條,下齒條與上齒條嚙合。
優選的,所述上鉗、下鉗、上齒條和下齒條均為不銹鋼材質。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四點夾持,牢固把持骨折端,方便行內固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手足骨折復位把持鉗一較佳實施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所示手足骨折復位把持鉗使用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上鉗口;2、上鉗身;3、上鉗柄;4、下鉗口;5、上齒條;6、下齒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包括:
一種手足骨折復位把持鉗,包括:上鉗、下鉗和銷釘;所述上鉗包括上鉗口1、上鉗身2和上鉗柄3,上鉗口1和上鉗柄3分別固定在上鉗身2兩端,上鉗身2上靠近上鉗口1處開有上銷釘孔;所述下鉗包括下鉗口4、下鉗身和下鉗柄,下鉗口4和下鉗柄分別固定在下鉗身兩端,下鉗身上靠近下鉗口4處開有下銷釘孔;所述銷釘穿過上銷釘孔和下銷釘孔鉸接上鉗身和下鉗身;所述上鉗身2上靠近上鉗柄3處固定有上齒條5,上齒條5位于上鉗身2上對應下鉗身的一側;所述下鉗身上對應上卡齒5的位置固定有下齒條6,下齒條6與上齒條5嚙合。所述上鉗、下鉗、上齒條和下齒條均為不銹鋼材質。所述上鉗口1為一對上點狀鉗,上點狀鉗呈弧形,上點狀鉗一端與上鉗身連接固定,另一端上設有上把持端,兩個上點狀鉗的上把持端之間間隔設置;所述下鉗口4為一對下點狀鉗,下點狀鉗呈弧形,下點狀鉗一端與下鉗身連接固定,另一端上設有下把持端,兩個下點狀鉗的下把持端之間間隔設置,上點狀鉗與下點狀鉗相互對應設置。
指骨、掌骨、跖骨、趾骨橫行骨折復位后,兩對點狀鉗分別夾于骨折兩端,下齒條與上齒條卡緊,本把持器相當于一外固定器維持骨折端的穩定,然后行內固定,內固定結束后松開下齒條與上齒條,張開尾部去除把持鉗。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四點夾持,把持鉗相當于外固定支架,牢固把持骨折端,方便行內固定。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