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可連續治療的預填充注射器。
背景技術:
預填充注射器是一種技術含量高,適用于注入劑、注射劑型的新型藥品包裝容器。預填充注射器是將注射藥物直接灌裝在注射器中,將注射器和藥液包裝容器合二為一,使用時直接注射,非常方便。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各種診療技術的推廣,尤其是近幾年新的藥物和高新技術的臨床應用,預填充注射器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隨著醫藥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新型的藥物出現,也出現了一些明顯的弊端,即治療過程中,尤其是輸液的快速推藥過程中配伍禁忌或需要連續治療的藥物也越來越多。為解決以上的現象,醫護人員一般會進行多次操作。配伍禁忌情況下,一般先使用媒介進行導管的沖洗,即將上個治療藥物沖走并保持管路充滿媒介,然后再進行另外一種藥物的輸入。連續治療情況下,一般先使用首藥物進行治療,緊接著使用其他配用藥進行治療,如留置針輸液過程中的沖管與封管。這種治療過程需要至少配兩次藥物,進行兩次治療手段。其中的弊端很明顯:多次配藥不但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量,而且多次治療手段增加交叉感染以及細菌侵入的風險。
申請號:201180054784.0公開了一種雙室式兼用作容器的注射器及預填充注射器的阿立哌唑。雙室式兼用作容器的注射器包括:具有旁通部的外筒、套筒魯爾鎖、前塞、與該前塞共同密封制劑的中塞、與中塞共同密封液劑L的后塞、指柄以及從后端側與后塞連接的柱塞桿,在該雙室式兼用作容器的注射器中,在指柄的內周面形成圍繞軸線扭轉的陰螺紋部,而且,還在柱塞桿的外周面形成能夠與陰螺紋部螺合的陽螺紋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不同藥物在治療過程中配伍禁忌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一次性解決配伍禁忌的連續治療的安全可靠的連續治療的預填充注射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連續治療的預填充注射器,包括外套和滑動設置于外套內的推桿及活塞,外套的前端設有錐頭,錐頭的中部設有與外套內部相連通的錐孔,錐頭的外部設有護帽,所述活塞包括前塞和后塞,前塞頂面與外套內壁、錐孔、護帽組成一個裝有首藥物的封閉空間,后塞頂面與外套內壁、前塞底面組成一個裝有后藥物封閉的空間,外套內壁前端設有平行于外套軸線的外套內壁凹槽,外套內壁凹槽的深度小于外套側壁的厚度,外套內壁凹槽的長度與前塞的長度之差不大于3mm,外套前端內壁設有外套前端凹槽,外套前端凹槽一端與外套內壁凹槽前端相連通,外套前端凹槽的另一端與錐孔相連通,前塞頂面與外套前端內壁相配合,后塞頂面與前塞底面相配合。
使用時,按照正常操作推動注射器的推桿,在推力作用下,兩個活塞及兩種灌裝藥物一起運動,將首藥物推出注射器。當首藥物推注完畢時,前塞達到注射器前端,在推力的作用下,前塞稍微擠壓變形,前塞與外套內壁凹槽之間的密封狀態被打開,后藥物順著外套內壁凹槽進入外套前端的外套前端凹槽,并流入錐孔內,進而排出注射器。
外套內壁前端設有多個平行于外套軸線的外套內壁凹槽,多個外套內壁凹槽沿外套內壁圓周均布排列,外套前端內壁設有與外套內壁凹槽數量相同的外套前端凹槽,外套前端凹槽圍繞錐孔圓周均布排列。
為了提高后藥物的排出速度,可設有多個外套內壁凹槽。多個外套內壁凹槽沿外套內壁圓周均布排列是為了防止前塞在壓力的作用下發生傾斜,而堵塞外套內壁凹槽,在外套中出現卡死的現象,影響后藥物的順利排出。
優選的,所述外套內壁前端設有6個平行于外套軸線的外套內壁凹槽,6個外套內壁凹槽沿外套內壁圓周均布排列,外套前端內壁設有6個外套前端凹槽,6個外套前端凹槽圍繞錐孔圓周均布排列。
前塞后端的側壁上設有后端密封環。
所述外套內壁凹槽的截面為弓形。
弓形的外套內壁凹槽加工簡單方便,生產成本低
所述外套內壁凹槽的后端底部與外套內壁之間通過斜坡相連接,所述斜坡的截面為深度逐漸增加的弓形,所述后端密封環的截面為弓形,弓形的底邊與前塞后端側壁相連接。
后端密封環與斜坡相配合,能夠保證后端密封環順利的推入設有外套內壁凹槽的外套前端。首藥注射結束時,前塞后端密封環的弓形截面還能夠在壓力的作用下,順利的打開后端密封環與斜坡之間的間隙,保證后藥物順利的進入到外套內壁凹槽與前塞側壁之間的間隙中。
斜坡與后端密封環既能夠保證首藥物沒有推注完全之前的密封效果,避免首藥物與后藥物的混合,又能夠保證在首藥物推注完畢后,在壓力的作用下順利打開斜坡底部與前塞的后端密封環之間的間隙,后藥物順利的進入到外套內壁凹槽與前塞側壁之間的間隙,然后通過外套前端凹槽與前塞頂面之間的間隙進入到錐孔中排出。
外套前端凹槽的截面為與外套內壁凹槽截面相同的弓形。
這樣能夠保證后藥物在推注時流量均勻。
前塞前端的側壁上設有前端密封環。
前端密封環能夠保證首藥物能夠完全排出,避免出現首藥物殘留。
前塞側壁上前端密封環與后端密封環之間設有中間密封環。
中間密封環的設置進一步增強了首藥物與后藥物之間的密封,避免了首藥物與后藥物之間的混合。
所述前端密封環和中間密封環的截面分別為弓形,弓形的底邊與前塞側壁相連接。
所述外套前端為一軸線與外套相同的錐面,錐頭位于錐面的中心,所述前塞頂面為與外套前端內壁相配合的外凸錐面,外套前端錐面底角與前塞頂面錐面底角之差小于10°。
所述前塞底面為與軸線與外套相同的內凹錐面,所述后塞頂面為與前塞底面相配合的外凸錐面,前塞底面錐面底角與后塞頂面錐面底角之差小于10°。
在推注的過程中,能保證藥物能被完全排除注射器內,最大限度的降低藥物的殘留量。
本實用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解決不同藥物在治療過程中配伍禁忌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連續治療的預填充注射器,提高降低治療工作量,提高治療的安全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連續治療的預填充注射器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連續治療的預填充注射器各部件的詳細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連續治療的預填充注射器的首藥物被推注完畢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連續治療的預填充注射器的后藥物被推注完畢示意圖
圖5是圖1的A-A截面圖
圖中:
1、護帽 2、外套 3、前塞 4、后塞
5、推桿 6、首藥物 7、后藥物 8、錐孔
21、外套內壁凹槽 22、外套前端凹槽 31、前塞頂面 32、前塞底面
33、后端密封環 34、前端密封環 35、中間密封環 41、后塞頂面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連續治療的預填充注射器,包括外套2和滑動設置于外套2內的推桿5及活塞,外套2的前端設有錐頭,錐頭的中部設有與外套2內部相連通的錐孔8,錐頭的外部設有護帽1,活塞包括前塞3和后塞4,前塞頂面31與外套2內壁、錐孔8、護帽1組成一個裝有首藥物6的封閉空間,后塞頂面41與外套2內壁、前塞底面32組成一個裝有后藥物7封閉的空間,外套2內壁前端設有平行于外套2軸線的外套內壁凹槽21,外套內壁凹槽21的深度小于外套2側壁的厚度,外套內壁凹槽21的長度與前塞3的長度之差不大于3mm,外套2前端內壁設有外套前端凹槽22,外套前端凹槽22一端與外套內壁凹槽21前端相連通,外套前端凹槽22的另一端與錐孔8相連通,前塞頂面31與外套2前端內壁相配合,后塞頂面41與前塞底面32相配合。
所述前塞3的長度為前塞3與外套2內壁相接觸的側壁的長度。
使用時,按照正常操作推動注射器的推桿5,在推力作用下,兩個活塞及兩種灌裝藥物一起運動,將首藥物6推出注射器。當首藥物6推注完畢時,前塞3達到注射器前端,在推力的作用下,前塞3稍微擠壓變形,前塞3到達外套內壁凹槽21位置,前塞3與外套內壁凹槽21之間的密封狀態被打開,后藥物7順著外套內壁凹槽21進入外套2前端的外套前端凹槽22,并流入錐孔8內,進而排出注射器。
如圖5所示,為了提高后藥物7的排出速度,可外套2內壁前端設有多個平行于外套2軸線的外套內壁凹槽21,多個外套內壁凹槽21沿外套2內壁圓周均布排列,外套2前端內壁設有與外套內壁凹槽21數量相同的外套前端凹槽22,外套前端凹槽22圍繞錐孔8圓周均布排列。
優選的,外套2內壁前端設有6個平行于外套2軸線的外套內壁凹槽21,6個外套內壁凹槽21沿外套2內壁圓周均布排列,外套2前端內壁設有6個外套前端凹槽22,6個外套前端凹槽22圍繞錐孔8圓周均布排列。
六邊形的結構為自然界中最穩定的結構,本實用新型采用6個外套內壁凹槽21同時排出后藥物7,能夠保證在排出速度較快的條件下,使后藥物7的排出速度較為穩定,以提高病人的順應性和護士的操作難度。即使在用力不均勻的條件下,也能夠保證后藥物7排出速度穩定。
如圖5所示,外套內壁凹槽21的截面可以為弓形。弓形的外套內壁凹槽21加工簡單方便,生產成本低。
外套內壁凹槽21的后端底部與外套2內壁之間通過斜坡相連接,斜坡的截面為深度逐漸增加的弓形,后端密封環33的截面為弓形,弓形的底邊與前塞3后端側壁相連接。如圖3所示,操作過程中,首藥6注射結束時,前塞3在壓力的作用下,順利的打開與斜坡之間的間隙,保證后藥物7順利的進入到外套內壁凹槽21與前塞3側壁之間的間隙中。
在前塞3后端的側壁上可設有后端密封環33。后端密封環33的截面為弓形。
后端密封環33為前塞3側壁上的凸起,與前塞3一體加工而成,后端密封環33的弓形截面與斜坡相配合,能夠保證后端密封環33順利的推入設有外套內壁凹槽21的外套2前端。同時,后端密封環33的弓形截面還能夠在壓力的作用下,順利的打開后端密封環33與斜坡之間的間隙,保證后藥物7順利的進入到外套內壁凹槽21與前塞3側壁之間的間隙中。
斜坡與后端密封環33既能夠保證首藥物6沒有推注完全之前的密封效果,避免首藥物6與后藥物7的混合,又能夠保證在首藥物6推注完畢后,在壓力的作用下順利打開斜坡底部與前塞3的后端密封環33之間的間隙,后藥物7順利的進入到外套內壁凹槽21與前塞3側壁之間的間隙,然后通過外套前端凹槽22與前塞頂面31之間的間隙進入到錐孔8中排出。
外套前端凹槽22的截面為與外套內壁凹槽21截面相同的弧形。
這樣能夠保證前藥物6與后藥物7在推注時流量均勻,且能夠保證兩種藥物能夠完全排出,避免出現藥物殘留。
如圖4所示,外套2前端為一軸線與外套2相同的錐面,錐頭位于錐面的中心,前塞頂面為與外套2前端內壁相配合的外凸錐面,外套2前端錐面底角與前塞頂面31錐面底角之差小于10°。該結構保證首藥物6能夠完全排出,避免出現首藥物6殘留。
進一步的,前塞底面32為與軸線與外套2相同的內凹錐面,后塞頂面41為與前塞底面32相配合的外凸錐面,前塞底面32錐面底角與后塞頂面41錐面底角之差小于10°。
錐面的設置使后藥物7向外套2側壁周圍流動,便于打開前塞3側壁與外套內端凹槽21之間的通道,方便后藥物7排出。
外套前端凹槽22的截面為與外套內壁凹槽21截面相同的弓形。這樣能夠進一步保證后藥物在推注時流速均勻。
前塞3前端的側壁上還可以設有前端密封環34,前端密封環34的高度等于外套內壁凹槽21的深度。前端密封環34能夠保證首藥物6完全排出,避免出現首藥物6殘留。
在前端密封環34與后端密封環33之間的前塞3側壁上還可以設有中間密封環35,中間密封環35的高度等于外套內壁凹槽21的深度。中間密封環35的設置進一步增強了首藥物6與后藥物7之間的密封,避免了首藥物6與后藥物7之間的混合。前端密封環34和中間密封環35的截面可分別為與后端密封環33截面相同的弓形,弓形的底邊與前塞3側壁相連接。
在推注的過程中,為保證后藥物7能被完全排除注射器,最大限度的降低藥物的殘留量,后塞頂面41與前塞底面32可分別為垂直于外套2軸線的平面。
本實例的工作過程:將首藥物6灌裝到前塞3與外套2、護帽1組成的密封腔內,將后藥物7灌裝到后塞4與外套2、前塞3組成另外一個密閉腔內。使用過程中,推動推桿5,作為注射過程中的施力結構,迫使前塞3、后塞4、后藥物7一起運動,將首藥物6完全推注出注射器內,繼續用力將前塞3推至稍微變形,外套內壁凹槽21與后端密封環33之間的間隙打開,后藥物7進入到外套內壁凹槽21與前塞3側壁之間的間隙,然后流入外套前端凹槽22與前塞頂面31之間的間隙,通過錐孔8排出注射器,待前塞底面32與后塞頂面41完全吻合后,注射器內的藥物被全部推注出,注射過程結束。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