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導管裝置,更特別地涉及一種深靜脈導管裝置,屬于醫用導管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急診和臨床救護中,深靜脈導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其穿刺部位可選擇股靜脈、鎖骨下靜脈或頸內脈。其主要用途是為病人持續或間歇性進行靜脈輸液、監測中心靜脈壓力、中心靜脈營養注入、輸注高滲性或刺激性溶液、輸血或采集血液樣本等。
正是由于深靜脈導管如此重要的作用,科研工作者對于深靜脈導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諸多成果,例如:
CN201150703公開了一種聯合左房測壓深靜脈導管,其包括靜脈導管,靜脈導管包括管身、外延管及接頭,在靜脈導管的管身腔體及對應的外延管內設有用于測量左房壓的微導管。由于在靜脈導管的管身腔體及對應的外延管內設有用于測量左房壓的微導管。因此不僅可以利用其在心臟臨床手術過程中可以監測患者的中心靜脈壓,也可以利用其測量左房壓。由于微導管的管經細,所以可以適用于兒童,并且,采用微導管降低了成本。
CN201658736U公開了一種深靜脈導管裝置,由導管、聯接件、外延管、夾片、外延管管座、肝素帽組成。導管內包含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腔,導管側腔的外側壁上至少開有一個側孔,導管由聚氨酯材料制成。導管具有多腔結構,腔數可隨臨床應用改變,充分滿足目前及未來臨床需求;導管采用硬度隨溫度可變的材料制成,常溫下呈現硬質利于置管,進入體內后變得非常柔軟。導管的尖端使用特殊的聚氨酯材質,經過軟化處理,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插管過程中對血管的損傷。
CN202724430U公開了一種帶氣囊的血透用深靜脈導管,其包含深靜脈導管、抽取裝置和氣囊;深靜脈導管和抽取裝置緊密套接,氣囊設置在深靜脈導管上。氣囊膨脹時可以起到固定導管的作用,同時對留置導管的皮下隧道起到密封作用,不會使血液流出,抽出氣囊內氣體即可拔出抽透用深靜脈導管,操作簡單,不會損傷皮膚。
如上所述,現有技術中公開了多種深靜脈導管,但臨床上常用的深靜脈導管多采用單腔靜脈導管。在治療過程中,由于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而經常需要反復用肝素液進行封管處理,以防血栓形成。但肝素液配置耗時,且配置好的肝素液需定期更換,加之由于危重病患者病程長,深靜脈導管留置體內時間久,部分患者肝素液封管后的深靜脈導管仍有概率出現導管內形成血栓,造成導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影響了后續治療,加重了患者痛苦。
因此,對于開發一種新型的深靜脈導管,這不但具有迫切的研究價值,也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工業應用潛力,更是本實用新型得以完成的出發點和動力所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存在的諸多缺陷和尋求新型的深靜脈導管,本發明人經過大量的深入研究,在付出了充分的創造性勞動后,從而完成了本實用新型。
具體而言,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深靜脈導管裝置,所述裝置可實現對導管管體空腔的封管處理,從而有效防止了深靜脈因血液逆流、血栓形成而導致的導管管體空腔堵塞的問題,延長了深靜脈導管的使用壽命。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深靜脈導管裝置,所述深靜脈導管裝置包括導管管體,所述導管管體一端設為尖部,所述導管管體內設有空腔,所述空腔內設有與空腔內壁形成密閉的氣/液囊腔的彈性隔膜,所述導管管體上設有用于向所述氣/液囊腔充放氣/液的閥門,所述閥門連接充氣/液裝置,所述彈性隔膜的另一側形成輸液腔,所述輸液腔一端與所述尖部的開口連通,所述導管管體的另一端設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設有第一管接頭、第二管接頭和第三管接頭;所述第一管接頭固定在所述導管管體遠離所述尖部的一端,所述第二管接頭和第三管接頭分別連接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與所述輸液腔連通。
在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深靜脈導管裝置中,作為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導管管體上設有導管固定機構。
在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深靜脈導管裝置中,作為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導管固定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導管管體上靠近所述尖部一端或位于管體中部的氣囊;所述導管管體內設有與所述氣囊連通的充放氣通道,所述充放氣通道與所述空腔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導管管體上設有與所述充放氣通道連通的充放氣口。
其中,所述氣囊距離所述尖部為10-15cm,例如可為10cm、12cm、14cm或15cm,在具體使用時可根據置入深度而使用不同規格的導管,這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所應具備的常規技術手段和能力。
在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深靜脈導管裝置中,作為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導管固定機構包括弧形卡箍、過渡延伸部、抗菌墊片以及設置在所述弧形卡箍、抗菌墊片側邊上的粘接膠布;所述弧形卡箍包括弧形彈性體、位于所述弧形彈性體兩側的側翼連接片和卡針,所述卡針位于所述弧形彈性體與所述側翼連接片之間;所述過渡延伸部連接所述弧形卡箍和抗菌墊片;所述抗菌墊片上設有與患者穿刺傷口相對應的抗菌墊;所述側翼連接片遠離所述弧形卡箍的一側設有若干個所述粘接膠布,所述抗菌墊片的周邊設有若干個所述粘接膠布。
在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深靜脈導管裝置中,作為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弧形彈性體圍成的空間與導管管體的大小相適應。
在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深靜脈導管裝置中,作為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弧形彈性體包括彈性外壁和彈性內壁。
在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深靜脈導管裝置中,作為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彈性內壁與所述導管管體接觸的一側設有內螺紋。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深靜脈導管裝置,所述裝置通過特定的結構設置和元件協同使用,從而取得了諸多優異的技術效果,例如:
(1)由于導管管體的另一端設有三通管,該三通管的設置便于通過該導管管體進行多種液態介質的輸送,提高救治效率。
(2)由于導管管體上設有導管固定機構,該導管固定機構的設置使導管管體固定在患者身體的靜脈的穿刺傷口附近,避免對導管管體的移動導致對穿刺傷口的傷害。
(3)由于導管固定機構包括弧形卡箍、過渡延伸部、抗菌墊片以及設置在所述弧形卡箍、抗菌墊片側邊上粘接膠布,通過弧形卡箍對導管管體進行約束,在穿刺傷口部位進行抗菌墊設置,防止穿刺傷口感染。
(4)由于弧形彈性體包括彈性外壁和彈性內壁,彈性內壁與所述導管管體接觸的一側設有內螺紋,該內螺紋的設置,進一步的加強對導管管體的固定效果。
(5)由于該裝置可通過對氣/液囊腔進行充放氣/液,可實現對導管管體空腔的封管處理,從而有效防止了深靜脈因血液逆流、血栓形成而導致的導管管體空腔堵塞的問題,延長了深靜脈導管的使用壽命。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深靜脈導管裝置,所述裝置通過特定的結構設置和元件協同使用,從而取得了諸多優異的技術效果,在醫療和臨床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工業化生產潛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深靜脈導管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a)和圖2(b)分別是本實用新型的導管管體在使用狀態的示意圖;
圖3(a)和圖3(b)分別是本實用新型的導管管體在封管狀態的示意圖;
圖4和圖5分別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導管固定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弧形彈性體的截面示意圖。
其中,在圖1-6中,各個數字標號分別指代如下的具體含義、元件和/部件。
圖中:1、導管管體,2、尖部,3、空腔,4、氣/液囊腔,5、彈性隔膜,6、閥門,7、輸液腔,8、三通管,9、第一管接頭,10、第二管接頭,11、第三管接頭,12、第一支管,13、第二支管,14、氣囊,15、充放氣通道,16、充放氣口,17、弧形卡箍,18、過渡延伸部,19、抗菌墊片,20、粘接膠布,21、弧形彈性體,22、側翼連接片,23、卡針,24、彈性外壁,25、彈性內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但這些列舉性實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僅用來列舉本實用新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實際保護范圍構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將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局限于此。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深靜脈導管裝置,所述深靜脈導管裝置包括導管管體1,導管管體1一端設為尖部2,導管管體1內設有空腔3,空腔3內設有與空腔3內壁形成密閉的氣/液囊腔4的彈性隔膜5,導管管體1上設有用于向氣/液囊腔4充放氣/液的閥門6,閥門6連接充氣/液裝置,彈性隔膜5的另一側形成輸液腔7,輸液腔7一端與尖部2的開口連通。其中,所述閥門6的設置,可以在導管管體1的端部的側壁上開設開口,開口上安裝閥門6的方式屬于常規技術手段,本領域技術人員可進行合適的選擇和確定,在此不再贅述;所述導管管體1的另一端設有三通管8,三通管8設有第一管接頭9、第二管接頭10和第三管接頭11;第一管接頭9固定在導管管體1遠離尖部2的一端,第二管接頭10和第三管接頭11分別連接第一支管12和第二支管13;第一支管12和第二支管13與輸液腔7連通。
其中,所述第一支管12和第二支管13中可輸入不同的液體介質,從而達到了同時為患者輸送救治液體的目的。
其中,所述尖部2主要用于穿刺傷口用,空腔3沿導管管體1的延伸方向設置,該空腔3內設置該彈性隔膜5,彈性隔膜5的四周密封固定在靠近空腔3內壁上,該彈性隔膜5的長度從該空腔3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即從導管管體1的端部延伸至尖部2,當氣/液囊腔4充滿氣體或液體時,彈性隔膜5的邊界區域也位于端部和尖部2的范圍以內,如圖3(b)所示。
如圖2-圖3所示,所述彈性隔膜5的設計主要用于在空腔3內形成該氣/液囊腔4。當充滿氣/液時,彈性隔膜5延伸至輸液腔7的內壁上,輸液腔7被氣/液囊腔4占據,血液無法回流至輸液腔7內,從而達到了封管的目的;而當氣/液抽出時,則彈性隔膜5收縮至氣/液囊腔4的內壁上,使導管管體1處于工作狀態。
在本實用新型的深靜脈導管裝置中,為了使整個深靜脈導管裝置固定在患者的靜脈注射表面,發明人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通過如下的設計實現了該目的:
所述導管管體1上設有導管固定機構,其中,該導管固定機構可以采用如下的兩種實現方式:
實現方式1:如圖1中所示,所述導管固定機構包括設置在導管管體1上靠近尖部2一端(當然還可位于管體中部)的氣囊14,該氣囊14的大小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設置,以滿足不同的處理需求,氣囊大小的選擇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應該具備的常規技術手段,在此不再進行詳細描述;該導管管體1內設有與氣囊14連通的充放氣通道15,充放氣通道15與空腔3的延伸方向平行;導管管體1上設有與充放氣通道15連通的充放氣口16,其中,該充放氣口16可以連接充氣泵,執行定量和定時充放氣動作,在此不再贅述。
實施方式2: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導管固定機構包括弧形卡箍17、過渡延伸部18、抗菌墊片19以及設置在弧形卡箍17、抗菌墊片19側邊上的粘接膠布20;弧形卡箍17包括弧形彈性體21、位于弧形彈性體21兩側的側翼連接片22和卡針23,卡針23位于弧形彈性體21與側翼連接片22之間,其主要用于對導管管體1的約束和固定;過渡延伸部18連接弧形卡箍17和抗菌墊片19,過渡延伸部18從弧形彈性體21側過渡延伸至抗菌墊片19側,使弧形卡箍17的表面更加平滑,美觀;抗菌墊片19上設有與患者穿刺傷口相對應的抗菌墊,抗菌墊對穿刺傷口進行保護,防止感染;側翼連接片22遠離弧形卡箍17的一側設有若干個粘接膠布20,抗菌墊片19的周邊設有若干個粘接膠布20。
在該實施方式2中,弧形彈性體21圍成的空間與導管管體1的大小相適應,從而使得弧形彈性體21對導管管體1的約束更加緊密。
如圖6所示,所述弧形彈性體21包括彈性外壁24和彈性內壁25,彈性內壁24與導管管體1接觸的一側設有內螺紋,該內螺紋的設置,進一步地加強了對導管管體1的固定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使得所述深靜脈導管裝置包括導管管體1,導管管體1一端設為尖部2,導管管體1內設有空腔3,空腔3內設有與空腔3內壁形成密閉的氣/液囊腔4的彈性隔膜5,導管管體1上設有用于向氣/液囊腔4充放氣/液的閥門6,閥門6連接充氣/液裝置,彈性隔膜5的另一側形成輸液腔7,輸液腔7一端與尖部2開口連通,從而可通過對氣/液囊腔4的充放氣/液,實現了對導管管體1空腔3的封管處理,有效防止深靜脈因血液逆流、血栓形成導致導管管體1空腔3堵塞的問題,延長了深靜脈導管的使用壽命。
以及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和特征的綜合使用,實現了如上所述的多種優異技術效果,在臨床上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潛力,進而具有優異的工業化生產前景。
盡管為了舉例和描述之目的,而介紹了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方式和附圖所示結構及處理過程。但這些并非是詳盡的描述,也不能將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局限于此。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可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方式做出多種修改和變化,而這些所有的修改和/或變化都包括在如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之內,并不脫離如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