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中藥的制備,具體涉及中藥自動制備機。
背景技術:
中藥即中醫用藥,為中國傳統中醫特有藥物,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多為顆粒狀、塊狀或條狀。隨著中藥事業和學術的發展,對于中藥的制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中藥制備裝置,不僅需要大量勞動力,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力,而且自動化程度較低,工作效率低下。
由此可見,目前的中藥制備機存在自動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目前的中藥制備機存在自動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中藥自動制備機,包括機臺、控制系統和水平設置在所述機臺上的制藥滾筒,所述制藥滾筒的轉軸由伺服電機驅動,
所述機臺上設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設有活塞頂桿,
所述轉軸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制藥滾筒的另一端架設于所述活塞頂桿上,所述制藥滾筒的外圓周面上設有進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出料口設置在遠離所述活塞頂桿的一側,
所述伺服電機和所述活塞頂桿分別與控制系統連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活塞頂桿的頂部設置為V字形的開口,所述轉軸架設在所述開口內。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進料口上設有可伸縮的進料口蓋,所述出料口設有可伸縮的出料口蓋,所述進料口蓋上設有第一電磁閥,所述出料口上設有第二電磁閥,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分別與所述控制系統連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機臺上設有進料桿,所述進料桿上轉動設有進料筒。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轉軸的一端設有球狀的固定件,所述轉軸的一端通過所述固定件活動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機臺上設有出料筒,所述出料筒的開口與所述出料口對應設置。
在上述方案中,機臺在所述制藥滾筒的下方設有加熱器。
本實用新型,在制藥滾筒完成中藥的制備后,通過活塞頂桿將轉軸的一端頂起,使制備好的中藥從遠離活塞頂桿的出料口排出,卸料完全無殘留,加工制備和出料過程不需要人工操作,自動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予以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中藥自動制備機包括機臺1、控制系統5和水平設置在機臺1上的制藥滾筒3,制藥滾筒3的轉軸30由伺服電機驅動,機臺1上設有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第二支架12上設有活塞頂桿,轉軸30的一端設置在第一支架11上,另一端架設于活塞頂桿上,制藥滾筒3的外圓周面上設有進料口31和出料口32,出料口31設置在遠離活塞頂桿的一側,伺服電機與活塞頂桿分別與控制系統5連接。
機臺1上設有出料筒6,出料筒6的開口與出料口32對應設置。機臺1在制藥滾筒3的下方設有加熱器2。加熱器2用于中藥制備時對制藥滾筒3進行加熱。
由進料口31向制藥滾筒3內倒入中藥原料,裝好中藥原料后,控制系統5控制伺服電機驅動轉軸30帶動制藥滾筒3轉動,開始加工制備中藥,制備完成后,將制備好的中藥由出料口32排出,為了使制藥滾筒3內的中藥都能排出,控制系統5控制活塞頂桿向上將轉軸30頂起,制藥滾筒3傾斜,中藥全部排出。然后出料口32關閉,開始進行下一次的中藥制備。加工制備和出料過程均為自動化控制,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
優選地,活塞頂桿的頂部設置為V字形的開口,轉軸30架設在開口內。
優選地,進料口31上設有可伸縮的進料口蓋,出料口31設有可伸縮的出料口蓋,進料口蓋上設有第一電磁閥,出料口上設有第二電磁閥,第一電磁閥和第二電磁閥分別與控制系統5連接,利用電磁閥控制進料口蓋和出料口蓋的開合,自動化程度高。
優選地,機臺1上設有進料桿41,進料桿41上轉動設有進料筒4。完成進料后,進料筒4轉動至一旁,防止其妨礙制藥滾筒3完成傾斜動作。
優選地,轉軸30的一端設有球狀的固定件111,轉軸30的一端通過固定件111活動設置在第一支架11上,使得轉軸30既能完成水平轉動,又能在另一端被活塞頂桿頂起時產生相應的扭轉。
本實用新型,在制藥滾筒完成中藥的制備后,通過活塞頂桿將轉軸的一端頂起,使制備好的中藥從遠離活塞頂桿的出料口排出,卸料完全無殘留,加工制備和出料過程不需要人工操作,自動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作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