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支架,具體的說是一種可轉動的護理支架。
背景技術:
在病人腿部受傷或者是腿部康復過程中,醫生常需要對腿部的傷勢進行檢查,在檢查的過程中,將病人的腿部患處進行抬高處理,既方便醫生的檢查也能緩解病患的疼痛。醫生通常利用枕頭后者是棉被對腿部進行墊高處理,但是這種方式在抬高腿部的同時,醫生的視野也由于枕頭的包被而受限,并且枕頭或者是棉被不能調節腿部的高度,影響醫生更好的對患者進行檢查。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轉動的護理支架,它能為醫生更好的調節墊板的高度。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轉動的護理支架,所述的基座上端設置有升降桿,所述的升降桿的外側面設有第一滑移槽,所述的第一滑移槽內部設有第一卡置塊,所述的第一卡置塊的一端與U型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的升降桿的頂端與轉盤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的轉盤的上端與底板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的底板上端中心部位設有半球形凹槽,所述半球形凹槽的外圍設有置物槽,所述的底板上端兩側分別對稱設置有滑槽,所述的滑槽內均設有滑塊,所述的墊板包括第一墊板和推拉墊板,所述的第一墊板與對稱設置的滑槽內的滑塊固定連接,所述的第一墊板內部設有推拉墊板,所述的推拉墊板中心軸線方向上設置有第二滑移槽,所述的第一墊板設有與第二滑移槽相配合的第二卡置塊。
進一步,所述的U型支撐架的開口距離為10cm-20cm,所述的U型支撐架的寬度為5cm-20cm。
進一步,所述的第一墊板的寬度為30cm-35cm。
進一步,所述的第一墊板的上端設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的第一弧形凹槽上端設有軟墊。
進一步,所述的推拉墊板的上端設有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的第二弧形凹槽上端設有軟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對于成人患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將腿放入弧形凹槽內,這樣在腿部具有支撐時,升降裝置位于底板的下面的四個邊角處,患者還可以將腿放入半球形凹槽內,并在置物槽內部加入冰塊,這樣對患者腿部起到冰敷的作用。升降桿配合患者的患處進行調整高度,并且有利于醫生診斷,轉盤可以對底板進行轉動,方便護理,對于個子矮小的兒童患者,可以直接將腿放入U型支撐架上進行診斷,方便人們的使用,墊板包括第一墊板和推拉墊板,推拉墊板在第一墊板中空腔體的內部,并通過第二滑移槽和第二卡置塊相配合使用,它具有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應用范圍廣的特點。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推拉墊板拉出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底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基座,2-升降桿,3-第一滑移槽,4-第一卡置塊,5-U型支撐架,6-轉盤,7-底板,8-半球形凹槽,9-置物槽,10-滑槽,11-滑塊,12-第一墊板,121-推拉墊板,13-軟墊。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如圖1-3所示,一種可轉動的護理支架,包括基座1,升降桿2、底板7以及墊板,所述的基座1上端設置有升降桿2,所述的升降桿2的外側面設有第一滑移槽3,所述的第一滑移槽3內部設有第一卡置塊4,所述的第一卡置塊4的一端與U型支撐架5固定連接,所述的U型支撐架的開口距離為10cm-20cm,本實施例中U型支撐架的開口距離為10cm,所述的U型支撐架的寬度為5cm-20cm,本實施例中U型支撐架的寬度為5cm。
所述的升降桿2的頂端與轉盤6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的轉盤6的上端與底板7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的底板7上端中心部位設有半球形凹槽8,所述半球形凹槽8的外圍設有置物槽9,所述的底板7上端兩側分別對稱設置有滑槽10,所述的滑槽10內均設有滑塊11,所述的墊板包括第一墊板12和推拉墊板121,所述的第一墊板12與對稱設置的滑槽10內的滑塊11固定連接,所述的第一墊板的寬度為30cm-35cm,本實施例中第一墊板的寬度為30cm。所述的第一墊板12的上端設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的第一弧形凹槽上端設有軟墊13。所述的第一墊板12內部設有推拉墊板121,所述的推拉墊板的上端設有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的第二弧形凹槽上端設有軟墊,所述的推拉墊板121中心軸線方向上設置有第二滑移槽,所述的第一墊板設有與第二滑移槽相配合的第二卡置塊。
對于成人患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將腿放入弧形凹槽內,這樣在腿部具有支撐時,升降裝置位于底板的下面的四個邊角處,患者還可以將腿放入半球形凹槽內,并在置物槽內部加入冰塊,這樣對患者腿部起到冰敷的作用。升降桿配合患者的患處進行調整高度,并且有利于醫生診斷,轉盤可以對底板進行轉動,方便護理,對于個子矮小的兒童患者,可以直接將腿放入U型支撐架上進行診斷,方便人們的使用,墊板包括第一墊板和推拉墊板,推拉墊板在第一墊板中空腔體的內部,并通過滑移槽和滑塊相配合使用,它具有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應用范圍廣的特點。
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被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