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3D打印上肢支具。
背景技術:
手神經功能損傷后,傳統的方式是打石膏,讓手的神經功能慢慢恢復,但石膏笨重,精準性不高,無法做到個體化,貼合度、舒適性差,病人不易接受,無法進行康復訓練,療效不滿意。而且,打石膏是技術活,如果技術不好則容易對神經造成二次傷害,且拆卸麻煩。另外,在人出汗后,石膏容易發臭,發出難聞氣味,影響患者身心健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3D打印上肢支具,重量輕,透氣性好,不發臭,貼合度、舒適性好,病人易接受,方便進行康復訓練,療效好,安裝時可避免對神經造成二次傷害。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3D打印上肢支具,所述支具是由與手掌部形狀相適應的前支具和與手前臂形狀相適應的后支具一體連接構成的厚度為0.3cm的弧形支撐架,所述弧形支撐架由ABS材料或PLA材料通過3D打印成型,所述前支具在與手掌面相對應的位置設有直徑為0.7cm的多個第一圓形透氣孔,所述后支具設有直徑為0.8cm的多個第二圓形透氣孔和位于第二圓形透氣孔前后兩側的多個條狀透氣孔,所述條狀透氣孔的長度為5cm、寬度為1cm,所述前支具與拇指對應的位置獨立于與拇指之外的其他手指對應的位置,所述前支具與拇指之外的其他手指對應的位置為一體式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圓形透氣孔有五個,所述第二圓形透氣孔有三個,所述的三個第二圓形透氣孔沿著后支具左右方向等間隔分布,所述第二圓形透氣孔前側和后側的條狀透氣孔分別有三個,所述第二圓形透氣孔前側和后側的條狀透氣孔均分別沿著后支具左右方向等間隔分布,且所述第二圓形透氣孔前后兩側的條狀透氣孔與第二圓形透氣孔一一對應。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3D打印上肢支具采用ABS材料或PLA材料通過3D打印成型,從而重量輕,精準性好,安裝時可避免對神經造成二次傷害,在支具上設計有透氣孔,從而透氣性好,不發臭,支具整體是與手部結構相適應的結構,從而戴上時貼合度、舒適性好,病人易接受,此結構支具方便進行康復訓練,療效好。
通過以下的描述并結合附圖,本實用新型將變得更加清晰,這些附圖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附圖說明
圖1為3D打印上肢支具的示意圖一。
圖2為3D打印上肢支具的示意圖二。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
請參考圖1-2,所述的3D打印上肢支具是由與手掌部形狀相適應的前支具1和與手前臂形狀相適應的后支具2一體連接構成的厚度為0.3cm的弧形支撐架,所述弧形支撐架由ABS材料或PLA材料通過3D打印成型,從而重量輕,且貼合度好,更加舒適。所述前支具1在與手掌面相對應的位置設有直徑為0.7cm的多個第一圓形透氣孔11,方便對手掌部位透氣,從而不發臭,更加舒適。所述后支具2設有直徑為0.8cm的多個第二圓形透氣孔21和位于第二圓形透氣孔21前后兩側的多個條狀透氣孔22,所述條狀透氣孔22的長度為5cm、寬度為1cm,從而透氣范圍大,透氣效果好,不發臭,更加舒適。第二圓形透氣孔21用于給下臂透氣,從而不發臭,更加舒適。所述前支具1與拇指對應的位置獨立于與拇指之外的其他手指對應的位置,所述前支具1與拇指之外的其他手指對應的位置為一體式結構,從而成型方便,且佩帶后更加舒適。具體而言,所述第一圓形透氣孔11有五個,透氣面積大,從而透氣效果好。舒適所述第二圓形透氣孔21有三個,所述的三個第二圓形透氣孔21沿著后支具左右方向等間隔分布,透氣面積大,從而透氣效果好,舒適。所述第二圓形透氣孔21前側和后側的條狀透氣孔22分別有三個,透氣面積大,從而透氣效果好,舒適。所述第二圓形透氣孔21前側和后側的條狀透氣孔22均分別沿著后支具2左右方向等間隔分布,且所述第二圓形透氣孔21前后兩側的條狀透氣孔22與第二圓形透氣孔21一一對應,使得下臂部位透氣均勻,且布局整齊,美觀。
使用時,可通過膠布將支具固定在手上,使用非常方便。支具采用ABS材料或PLA材料通過3D打印成型,從而重量輕,精準性高,安裝時可避免對神經造成二次傷害。在支具上設計有透氣孔,從而透氣性好,不發臭。支具整體是與手部結構相適應的結構,從而戴上時貼合度、舒適性好,病人易接受,此結構支具方便進行康復訓練,療效好。
以上結合最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實施例,而應當涵蓋各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本質進行的修改、等效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