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具體涉及一種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用表面涂層處理液及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低溫熱塑材料是一種特殊合成的高分子聚酯,經一系列物理和化學方法處理而成的新型的醫用材料用于骨科外固定、矯形器、支具的制作材料。由于該材料具有不吸收射線、加熱軟化后具有良好的塑型效果和所特有的形狀記憶功能(當塑型不滿意時可二次加熱、再次塑型或局部加熱再次型塑)等突出性能,以及操作簡單、固定方便,是目前放療定位中最理想的外固定材料。
低溫熱塑材料具有粘性,直接接觸皮膚后容易粘結皮膚,造成皮膚損傷。對于傷口處,極易造成二次損傷。因此,低溫熱塑材料防粘處理非常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用表面涂層處理液及處理方法,用于噴涂在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實現防粘作用。
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下面的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用表面涂層處理液,通過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水性聚氨酯乳液,70-90份;附著力促進劑,5-15份;聚乙二醇,6-10份;棕櫚酸異丙酯,3-5份;異噻唑啉酮,1-3份。
進一步地,所述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固含量為30-40%。
進一步地,所述附著力促進劑為附著力促進劑LTW。
上述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用表面涂層處理液的制備方法為:將各原料按重量份混合,攪拌均勻,使用時加2-3倍體積的水稀釋即得。
一種利用上述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用表面涂層處理液對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表面處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將各原料按重量份混合,攪拌均勻,制得濃漿;
步驟S2,向濃漿中加水,加水體積為濃漿體積的2-3倍,攪拌均勻,制得處理液;
步驟S3,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
步驟S4,進行表面干燥處理即可。
進一步地,步驟S1-S3操作溫度為20-40℃。
進一步地,步驟S3用浸涂或噴涂方式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
進一步地,步驟S4表面干燥處理方法為自然晾干。
本發明的優點:
本發明提供的表面涂層處理液解決了低溫熱塑材料表面粘貼性的問題。用于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主要成分包括聚己內酯、納米遠紅外陶瓷粉和納米銀抗菌劑)時,還可以增強納米銀滅菌劑的滅菌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實質性內容,但并不以此限定本發明保護范圍。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下述實施例中,水性聚氨酯乳液購自東莞米人占化工有限公司,型號為MR-878,固含量為(35±2)%。附著力促進劑為附著力促進劑LTW。
實施例1:表面涂層處理液的制備和使用
原料重量份比為:
通過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水性聚氨酯乳液,80份;附著力促進劑,10份;聚乙二醇,8份;棕櫚酸異丙酯,4份;異噻唑啉酮,2份。
使用方法:
步驟S1,將各原料按重量份混合,攪拌均勻,制得濃漿;
步驟S2,向濃漿中加水,加水體積為濃漿體積的2.5倍,攪拌均勻,制得處理液;
步驟S3,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
步驟S4,進行表面干燥處理即可。
其中,步驟S1-S3操作溫度為30℃;步驟S3采用浸涂的方式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當然也可以采用噴涂;步驟S4表面干燥處理方法為自然晾干。
實施例2:表面涂層處理液的制備和使用
原料重量份比為:
通過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水性聚氨酯乳液,70份;附著力促進劑,5份;聚乙二醇,6份;棕櫚酸異丙酯,3份;異噻唑啉酮,1份。
使用方法:
步驟S1,將各原料按重量份混合,攪拌均勻,制得濃漿;
步驟S2,向濃漿中加水,加水體積為濃漿體積的2倍,攪拌均勻,制得處理液;
步驟S3,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
步驟S4,進行表面干燥處理即可。
其中,步驟S1-S3操作溫度為20℃;步驟S3采用浸涂的方式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當然也可以采用噴涂;步驟S4表面干燥處理方法為自然晾干。
實施例3:表面涂層處理液的制備和使用
原料重量份比為:
通過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水性聚氨酯乳液,90份;附著力促進劑,15份;聚乙二醇,10份;棕櫚酸異丙酯,5份;異噻唑啉酮,3份。
使用方法:
步驟S1,將各原料按重量份混合,攪拌均勻,制得濃漿;
步驟S2,向濃漿中加水,加水體積為濃漿體積的3倍,攪拌均勻,制得處理液;
步驟S3,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
步驟S4,進行表面干燥處理即可。
其中,步驟S1-S3操作溫度為40℃;步驟S3采用浸涂的方式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當然也可以采用噴涂;步驟S4表面干燥處理方法為自然晾干。
實施例4:表面涂層處理液的制備和使用
原料重量份比為:
通過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水性聚氨酯乳液,75份;附著力促進劑,10份;聚乙二醇,8份;棕櫚酸異丙酯,4份;異噻唑啉酮,2份。
使用方法:
步驟S1,將各原料按重量份混合,攪拌均勻,制得濃漿;
步驟S2,向濃漿中加水,加水體積為濃漿體積的2.5倍,攪拌均勻,制得處理液;
步驟S3,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
步驟S4,進行表面干燥處理即可。
其中,步驟S1-S3操作溫度為30℃;步驟S3采用浸涂的方式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當然也可以采用噴涂;步驟S4表面干燥處理方法為自然晾干。
實施例5:表面涂層處理液的制備和使用
原料重量份比為:
通過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水性聚氨酯乳液,85份;附著力促進劑,10份;聚乙二醇,8份;棕櫚酸異丙酯,4份;異噻唑啉酮,2份。
使用方法:
步驟S1,將各原料按重量份混合,攪拌均勻,制得濃漿;
步驟S2,向濃漿中加水,加水體積為濃漿體積的2.5倍,攪拌均勻,制得處理液;
步驟S3,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
步驟S4,進行表面干燥處理即可。
其中,步驟S1-S3操作溫度為30℃;步驟S3采用浸涂的方式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當然也可以采用噴涂;步驟S4表面干燥處理方法為自然晾干。
實施例6:實施例1的對比,不添加棕櫚酸異丙酯
原料重量份比為:
通過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水性聚氨酯乳液,80份;附著力促進劑,10份;聚乙二醇,8份;異噻唑啉酮,2份。
使用方法:
步驟S1,將各原料按重量份混合,攪拌均勻,制得濃漿;
步驟S2,向濃漿中加水,加水體積為濃漿體積的2.5倍,攪拌均勻,制得處理液;
步驟S3,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
步驟S4,進行表面干燥處理即可。
其中,步驟S1-S3操作溫度為30℃;步驟S3采用浸涂的方式將處理液覆蓋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的表面,當然也可以采用噴涂;步驟S4表面干燥處理方法為自然晾干。
實施例7:效果實施例
將上述表面涂層處理液浸涂在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主要成分包括聚己內酯、納米遠紅外陶瓷粉和納米銀抗菌劑)的表面,證明可以解決低溫熱塑材料表面粘貼性的問題。
分別測試浸涂實施例1和實施例6涂層處理液的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對常見細菌的抑制率。結果表明,浸涂實施例1涂層處理液的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化膿性鏈球菌的抑制率均達90%以上,而相同試驗參數下,浸涂實施例6涂層處理液的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對這三種細菌的抑制率不足50%。
上述結果表明,本發明提供的表面涂層處理液解決了低溫熱塑材料表面粘貼性的問題。用于遠紅外抗菌低溫熱塑材料(主要成分包括聚己內酯、納米遠紅外陶瓷粉和納米銀抗菌劑)時,還可以增強納米銀滅菌劑的滅菌效果。
上述實施例的作用在于說明本發明的實質性內容,但并不以此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實質和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