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穿過內窺鏡的鉗子通道而被插入體內并對息肉等組織進行捕捉切除的內窺鏡用圈套器。
背景技術:
用于插入內窺鏡的鉗子通道并切除息肉的一般的內窺鏡用圈套器的構成是:在插通于鞘內的操作線的頂端延伸設置有線環,從手邊側使操作線前進/后退,由此,線環相對于鞘的頂端突出/退回。然后,從鞘突出的線環因自身彈力而擴開成環狀,通過將息肉捕捉到該擴開后的線環內并進行高頻燒灼來切除息肉。然后,線環被關閉并容納于細徑的鞘內,對突出時擴開的方式進行記憶。然后,關于此擴開時的形狀,多數形成為在軸向上長、在寬度方向上短的橢圓或者多邊形。然后,由于構成為將擴開記憶部分慢慢地推出,因此,推出的長度(突出長度)越短,其縱向長的傾向越顯著,在突出初始階段幾乎未能擴開。
然后,當線環像這樣地呈縱向長時,為了確保足夠捕捉息肉的寬度,需要增加推出長度。另一方面,當突出長度長時,有時會在捕捉時因線的韌性變弱等而對操作產生阻礙,特別是,對于小息肉,在擴開初始階段,線環向寬度方向的打開較差,由此,該傾向變大。
因此,作為具備下述線環的內窺鏡圈套器,提出了在圈套器環(線環)設有多個外方向凸狀部的內窺鏡圈套器(專利文獻1),其中,所述線環不管從鞘的突出長度的長短如何都能擴開,而且,能盡可能地維持圓環狀而不會變成縱向長的形狀。在該內窺鏡圈套器中,具有從圈套器環的頂端附近朝向外方擴大的方向的第一邊至第三邊這三個邊和在其后方朝向變窄的方向的第四邊,通過將圈套器環形成為第二邊最短、第四邊最長的平面多邊形,構成為即使在從鞘頂端的突出長度短的狀態下,圈套器環也會擴大。此外,提出了在圈套器環的規定位置形成有內向突部的內窺鏡圈套器(專利文獻2),其中,所述內向突部在朝向該圈套器環的內方的方向彎曲突出,并在對所述圈套器線進行拉入操作時,能卡合于所述鞘的頂端部。在該內窺鏡圈套器中,構成為:通過使所述內向突部卡合于所述鞘的頂端部,將所述圈套器環引導保持成能緊縛息肉的理想曲線環狀。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29296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10-505450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這些內窺鏡圈套器,即使在圈套器環從鞘的突出長度短的情況下,也能以寬度方向不會變得比較窄的方式擴開,即使是小息肉,也能有效地捕捉。無論是哪個圈套器環,都相對于鞘的軸在平行方向突出,并對稱地擴開。但是,為了呈對稱形狀地擴開,并為了使擴開后的環保持形狀,需要在圈套器環的頂端中心部設置突起部,并且需要以在該突起部的根部向兩側較大地展開的方式,事先對使圈套器環的線在該部分向兩側大角度地打開的方式進行記憶。然后,即使采用這種形狀,從構造上來講,在突出的初始階段的向寬度方向的擴開也受限,難以在該階段形成圓環狀。
而且,包括所述文獻的圈套器在內,一般來講,圈套器環在頂端具備突起部,以鞘的軸為中心向其兩側對稱地展開,而插入有內窺鏡圈套器的內窺鏡通道與攝像機平行設置。但是,并不能說圈套器環以鞘的軸為中心向其兩側呈對稱地筆直突出一定是最好的。即,也可想像到:并非在鞘的軸線上突出,而是在平行配置的攝像機的軸線延長線上突出會更好。此外,對于圈套器環的突起部,從構造上來講,在其根部具有一些間隙,在捕捉息肉、勒緊圈套器環時,有可能產生與圈套器環根的規定間隔平行設定的部分相同的、與息肉周圍不接觸的部分。由此,可能會因該部分的通電不良而在燒灼切除中產生不均勻。
因此,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在經由內窺鏡切除息肉等組織的內窺鏡用圈套器中,形成如下環,該環在使圈套器環從鞘突出時,無論圈套器環的突出長度的長短如何,形成為圓環狀的大致形狀都難以產生形狀變化。此外,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內窺鏡用圈套器,其通過在易于從內窺鏡攝像機看到的位置捕捉息肉,能夠與息肉的大小無關地進行容易且穩定的息肉捕捉。
此外,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內窺鏡用圈套器,其在捕捉息肉時,使通電部與整個息肉周圍無間隙地接觸,由此能進行可靠且穩定的燒灼切除。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發明的內窺鏡用圈套器,通過以下構件構成:撓性鞘;纜線,在所述鞘內滑動;圈套器環,連接于所述纜線,相對于所述鞘突出/退回;頂端嘴部(tip),配置于所述鞘頂端部分,保持圈套器環;手邊操作部,經由所述纜線對所述圈套器環進行操作,所述圈套器環的一端裝配于所述頂端嘴部,另一端裝配于所述纜線頂端,在從所述鞘突出時,所述圈套器環擴開成無突起部的圓環狀,并且,該擴開形成為相對于所述鞘的軸偏向一側的非對稱。
然后,所述圈套器環優選由金屬絞線形成,頂端嘴部的頂端面優選配置于與鞘的頂端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于距頂端的5mm以內。
(作用)
根據所述方案的內窺鏡用圈套器,圈套器環由富有自我復原力、難以產生折彎或變形的金屬絞線形成。此外,該圈套器環的一端被保持在配置于鞘頂端部的頂端嘴部,另一端連接于在鞘內前后滑動的纜線。然后,形成僅連接于纜線的一方側從鞘被推出并突出的構造。因此,突出的圈套器環的形狀從突出初始階段開始自然地形成為擴開方向相對于鞘的軸偏向一側的非對稱的、且并非縱向長的圓環形狀。此外,雖然這樣擴開的圓環形狀的圓環大小根據圈套器環的突出長度而改變,但能夠與該大小無關地維持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的直徑之比沒有大的差別的圓環形。
然后,通過將供圈套器環的一端裝配的頂端嘴部配置于鞘頂端部分,在擴開時形成圓環狀的圈套器環的根部扭轉,根部的間隔變小,以及在圈套器環不設置突起部,由此,在捕捉息肉時,能使通電部與息肉的整個周圍無間隙地接觸。在此,當頂端嘴部的頂端面與鞘頂端的距離變長(大于5mm)時,在圈套器環擴開時,該圈套器環的根部的間隔可能會根據情況而變長。由此,在捕捉時,與息肉周圍的非接觸部分會增加,恐怕無法進行均勻的燒灼。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內窺鏡用圈套器,能形成在使圈套器環從鞘突出時,無論圈套器環的突出長度的長短如何,形成為圓環狀的形狀都難以產生變化的環。由此,能對各種大小、特別是小的息肉進行容易且穩定的捕捉。此外,能在從內窺鏡攝像機容易看到的位置捕捉息肉,由此能更穩定地進行切除。
而且,在捕捉到息肉時,通電部與整個息肉周圍無間隙地接觸,由此形成均勻的燒灼,能進行可靠且穩定的燒灼切除。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圈套器的整體構成圖。
圖2是表示所述方式的頂端部分的放大圖。
圖3是表示所述方式的手邊操作部整體的放大圖。
圖4是表示所述方式的手邊操作部中的鞘基的構成圖。
圖5是表示所述方式的手邊操作部中的纜線基的構成圖。
圖6是表示由所述方式的圈套器環的擴開引起的變化的說明圖。
圖7是表示由所述方式的基部的推出引起的變化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圈套器的整體構成圖,圖2表示其圈套器環(snareloop)側的頂端部分。
本方式的內窺鏡用圈套器通過以下構件構成:長條的鞘1,能插入內窺鏡的鉗子通道,具備撓性;纜線2,配置于鞘內,與該鞘1在軸向相對滑動;圈套器環3,通過第一線裝配部31將一端連接于所述纜線頂端21,通過第二線裝配部32使另一端保持在后述的頂端嘴部4,由形成一系列環的金屬線形成;頂端嘴部4,配置于所述鞘1的頂端部分,保持圈套器環3的一方端部;手邊操作部,包含連接于鞘1的鞘基5和連接于纜線2的纜線基6,經由纜線2從手邊對圈套器環3進行操作。
對于鞘1而言,考慮到向鉗子通道的插入和圈套器的操作性,使用即使具有撓性也比較硬且向軸向的延伸性和表面摩擦阻力小的鞘。例如,選擇作為由聚丙烯或氟系樹脂之類的樹脂形成的外筒管、且尺寸適合內窺鏡的鉗子通道的鞘即可。在本例中使用能輕松地用于一般的鉗子通道的、外徑為2.6mm、長度為1600mm(有效長度)的聚丙烯樹脂管。然后,后端部被打開并形成喇叭狀,以作為后述的鞘基5的連接端11。
對于纜線2而言,考慮到在鉗子通道內的操作性,理想的是:兼具適度的撓性和剛性,向軸向的延伸性小,而且,具備能將由手邊操作產生的動作可靠地傳遞至頂端的扭矩(torque)性。在本實施方式中,由將多個不銹鋼等金屬線捻在一起而形成的金屬絞線來形成。其尺寸形成為:適合于所述鞘1并在該鞘內腔輕松滑動的外徑(在本例中為1.5mm)。然后,頂端部21通過釬焊等連接圈套器環3的一方側端部和第一線裝配部31。后端側與后述的纜線基6連接,其末端部以貫通纜線基6的方式延伸設置,構成向高頻產生裝置(未圖示)的端子連接部22。
圈套器環3由將多個直徑小于所述纜線2的不銹鋼等金屬細線捻在一起而成的絞線形成,或者由即使容納于細徑的鞘1內也難以產生由經時變化引起的壓扁、折彎等變形的能通電的金屬線(例如,ni―ti合金等超彈性合金等)形成,該金屬線以形成在自然狀態下展開的環形狀的方式進行記憶。由此,圈套器環3形成為:當從鞘1被推出時,擴開并自然地擴大成圓環狀。此外,將不存在以往的圈套器中經常見到的頂端部的突起等凹凸部的直線狀的線用于本圈套器環3,并構成為:在捕捉到息肉時,無間隙地與息肉周圍接觸。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由7根更難以產生形狀變化的0.2mm的不銹鋼細線捻成的金屬絞線。
然后,該金屬絞線的一方端部通過釬焊等并利用第一線裝配部31連接于所述纜線頂端21,并設定為能通過纜線2的滑動動作來前進/后退。另一端部通過第二線裝配部32被保持在配置于后述的鞘1的頂端部分的頂端嘴部4,并設定為在鞘的頂端部分的特定位置停留。由此,形成圈套器環3。需要說明的是,對于本例中的將圈套器環3保持在頂端嘴部4的方法,采用如下方法:將圈套器環3的一方端側穿過并夾在鞘1內表面與頂端嘴部4的間隙,通過在該圈套器環3的端部形成紐結來防脫并保持。
若為這種圈套器環3的構成,則在該圈套器環3從鞘1的頂端突出時,圈套器環3所形成的形狀不是以該鞘1的軸為中心的對稱形狀,而是成為隆起偏向第二線裝配部32側的非對稱的形狀。此外,自然地形成無論是在長度方向還是在寬度方向都不會縱向長的大致圓環狀的環,其基本的圓環形狀的大致形狀從突出的初始階段被維持到最大突出階段。
頂端嘴部4是具有內腔的、由金屬或者樹脂形成的筒狀的嘴部,以保持于所述鞘1的頂端部分的內部的狀態配置。然后,所述圈套器環3的一方端側貫通內腔并連接于所述纜線2頂端。另一端側如前所述地被夾在頂端嘴部4與鞘1內表面之間,通過紐結以不會從第二線裝配部32脫落的方式保持于該裝配部32。此外,頂端嘴部4向鞘1的配置優選的是:在不會阻礙圈套器環3向鞘內的收納等的范圍內,該嘴部4的頂端面配置于距鞘1的頂端部盡量位于頂端側的位置(至少5mm以內)。實驗表明:當像這樣地配置于頂端側時,與位于遠離頂端的位置的情況相比,在將圈套器環3擴開時,圓環狀的根部的間隔形成得較小。因此,通電部與整個息肉周圍無間隙地接觸,由此,能進行均勻的燒灼切除。
圖3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手邊操作部的整體,圖4是手邊操作部的鞘基,圖5是纜線基,圖5a表示纜線基的整體,圖5b表示纜線基環件。
手邊操作部由鞘基5和纜線基6構成,所述鞘基5包括與鞘1的后端部連接并作為把持部的鞘基主體50以及連接帽56,所述纜線基6包括與纜線2的后端部分連接并作為從手邊對圈套器環3進行操作的操作部的纜線基主體60以及纜線基環件7。
鞘基主體50是以可滑動的方式在內部內插有纜線基主體60并且由樹脂成型品形成的長條的筒體。在該筒體的頂端部形成有用于連接加強管8和鞘基主體50的外螺紋55,所述加強管8防止鞘1以及鞘末端側的折斷等。該外螺紋55與形成有與之對應的內螺紋的連接帽56一起,通過將呈喇叭狀打開的鞘連接端11以及同樣呈喇叭狀打開的加強管連接端81的打開部夾在中間并緊固,來將鞘1以及加強管8連接于鞘基主體50。然后,在筒體側面設有狹縫51,該狹縫51用于使纜線基主體60在軸向筆直地滑動,在狹縫51的后端部形成有使該纜線基主體60稍微轉動來進行咬合卡定的卡定部52。此外,在鞘基主體50形成有切口54以及讓位部53,所述切口54與所述狹縫51連通,用于使后述的纜線基主體60的卡定突起63穿過該狹縫51,所述讓位部53用于使卡定突起63嵌入至卡定部52。
纜線基主體60包括:可滑動地內插于所述鞘基主體50的內腔的棒狀筒體的滑動部62;以及,在后端側作為操作部的把持部61,在纜線基主體60的內部具備供纜線2和引導管9貫通的通路,所述引導管9用于在纜線基6側保護纜線2。在滑動部62側面的頂端部具備卡定突起63,所述卡定突起63卡合于所述鞘基主體50的狹縫51并在筒體的軸向滑動,并嵌入卡定部52。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該卡定突起63相同的軸線上具備多個引導突起64。
根據所述構成,在展開或者收納圈套器環3時,由于纜線基主體60的卡定突起63沿著鞘基主體50的狹縫51滑動,因此,向軸向以及周圍方向的動作被限制。
此外,把持部61具備作為可與后述纜線基環件7旋轉的連接部的旋轉滑動接受部65。
在纜線基環件7,通過粘接等在該環件頂端側的纜線連接部71連接有所述纜線2以及引導管9。此外,所述纜線基主體60的旋轉滑動接受部65和纜線基環件7的旋轉滑動部72以能旋轉滑動的方式嵌入并連接。
在所述構成中,形成為:纜線2連接于纜線基環件7,能與纜線基主體60旋轉滑動。因此,不使鞘基5(鞘1)和纜線基主體60旋轉,而僅通過纜線基環件7的旋轉操作,雖然會在圈套器環3產生扭轉,但如果是少許則能改變圈套器環3的方向。
圖6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圈套器環3的與從鞘1突出的長度對應的形狀變化的說明圖,圖7是表示與所述形狀變化對應的手邊操作部的說明圖。圖6a表示在鞘內收納有圈套器環的狀態的頂端部分,圖7a表示與之對應的手邊操作部的狀態。圖6b表示圈套器環的突出初始階段的頂端部分,圖7b表示與之對應的手邊操作部的狀態。圖6c表示使圈套器環最大限度突出的狀態的頂端部分,圖7c表示與之對應的手邊操作部的狀態。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第二線裝配部32將形成圈套器環3的絞線的一方端部保持在配置于鞘1的頂端部分的連接嘴部4,通過第一線裝配部31將另一端部連接在滑動的纜線頂端21。由此,圈套器環3成為通過如下的手邊操作而相對于鞘1突出/退回的構成。
在向鉗子通道插入時等,圈套器環3收納于鞘1內的時候,處于纜線基主體60從鞘基主體50被最大限度地向后方拉拽的狀態,卡定突起63位于狹縫51的后端部,纜線2以狹縫51的長度的量被拉入鞘1內(參照圖6a以及圖7a)。
當從該狀態起保持鞘基主體50并使纜線基主體60向前方滑動時,纜線2在鞘1內前進,圈套器環3從鞘1突出。這時,由于是所述的構成,因此,對于圈套器環3而言,僅連接于纜線2側的一方側筆直地突出,連接于頂端嘴部4的一側被固定,因此,扭轉而變形為s字形等(參照圖2)。由此,位于鞘1的頂端部的根部的間隙變小,整體的形狀自從鞘1的突出初始階段自然地擴開成圓環狀,所述圓環狀在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的直徑不存在大的差別。此外,擴開成相對于鞘1的中心軸非對稱的、向第二線裝配部32所在的方向隆起的偏倚的環形狀(參照圖6b以及圖7b)。
如此,本實施方式的圈套器環3的形狀是在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的直徑不存在大的差別的圓環狀,是相對于鞘1的軸產生偏倚的形狀。因此,即使進一步使纜線基主體60前進來進行圈套器環3的推出,雖然在圈套器環3會產生些許扭轉或歪斜,但除了圓環的大小會根據推出長度逐漸變大以外,基本的圓環形狀的大致形狀不會變化(參照圖6c以及圖7c)。
附圖標記說明
1鞘
11連接端
2纜線
21纜線頂端
22纜線末端(端子連接部)
3圈套器環
31第一線裝配部
32第二線裝配部
4頂端嘴部
5鞘基
50鞘基主體
51狹縫
52卡定部
54切口
55外螺紋
56連接帽
6纜線基
60纜線基主體
61把持部
62滑動部
63卡定突起
64引導突起
65旋轉滑動接受部
7纜線基環件
71纜線連接部
72旋轉滑動部
8加強管
9引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