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主要涉及骨科藥物治療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治療痛風的藥物組合物。
背景技術:
:痛風又稱“高尿酸血癥”,是一種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作性炎性疾病。其臨床特征為:高尿酸血癥及尿酸鹽結晶、沉積所致的特征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間質性腎炎,嚴重者見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常伴尿酸性尿路結石。痛風依病因不同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痛風指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障礙所引起;繼發性痛風指繼發于腎臟疾病或某些藥物所致尿酸排泄減少、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腫瘤化療所致尿酸生成增多等。在人類血液中,98%的尿酸以鈉鹽形式存在,在體溫37℃、體液ph7.4的生理條件下,尿酸溶解度約為6.4mg/dl,加上與血漿蛋白結合的0.4mg/dl,尿酸在血液中的飽和度約為7.0mg/dl,超過此值,呈過飽和狀態的血尿酸就會結晶沉積于關節內外組織和腎臟等器官,引起急性炎癥和慢性損傷。痛風多見于中年男性,女性僅占5%,主要是絕經后女性,痛風發生有年輕化趨勢。痛風的自然病程可分為四期,即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其臨床表現如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間歇發作期、慢性痛風石病變期、腎臟病變。目前醫學上治療痛風主要從兩方面下手,一是抑制尿酸生成和促進尿酸排泄,二是緩解痛風帶來的疼痛。但因現有的降尿酸藥和緩解痛風藥物大多是西藥類的藥物,存在著胃腸道不適、皮疹等比較明顯的副作用,且因患痛風的人群大多是老年人,長期服用西藥類的藥物,身體會承受不了,嚴重者還會引發其他的一些病癥。技術實現要素:為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痛風安全有效、治療簡單、標本兼治和療效穩定的藥物組合物。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治療痛風的藥物組合物,包括以下幾種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分:遠志10-20份、胡桃仁15-25份、黃芪10-15份、浮萍10-15份、紫蘇15-25份和葛根10-20份。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包括以下幾種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分:遠志10-15份、胡桃仁15-20份、黃芪10-12份、浮萍12-15份、紫蘇20-25份和葛根12-20份。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包括以下幾種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分:遠志12份、胡桃仁18份、黃芪12份、浮萍12份、紫蘇20份和葛根15份。本發明中主要的中草藥根據傳統醫學及現代醫學分析,藥性及藥理作用如下:遠志:性味辛、苦、溫;歸心、腎、肺經;主要用于治療驚悸健忘,癰疽瘡腫,咳嗽多痰,失眠多夢。胡桃仁:性味甘、溫;歸肺、腎經;具有強筋壯骨、補益肺腎和潤腸通便之功效,其作用為:鎮痛、消炎、解毒、通便。黃芪:性味甘,微溫;歸入肺,脾經;主治表虛自汗,脾虛泄瀉,脫肛,中氣下陷,消渴,癰疽久不收口等癥。浮萍:性味辛寒;歸入肺、膀胱經;具有發表透疹,利水退腫之功效,主治:感冒發燒,斑疹不透,肌膚腫脹,小便不利。紫蘇:性味辛溫;歸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寬胸,解郁安胎之功效,主要作用有:發汗解熱;利尿;健胃,內服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祛痰,能減少支氣管分泌物。葛根:性味甘、辛、平;歸入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和滋潤筋脈之功效。本發明的積極效果在于:本發明通過將以上幾種藥物組分入藥,制成的制劑既能溫經通陽,發汗解肌,表氣和,溫煦四肢,解表以散外寒,解除肢體酸痛,又能打通經脈,瓦解內部寒邪,祛陰邪,穩心志,平沖降逆,使正氣歸位,惡氣沉降、化解,惡物從汗液或二便排出,理順五臟六腑,從根本上治療痛風。本發明所采用的中藥組分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容易采集且成本低,制成的制劑還具有治療簡單、安全有效、標本兼治和療效穩定的有益效果。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1采集并稱取以下幾種重量份配比的各原料組分:遠志12份、胡桃仁18份、黃芪12份、浮萍12份、紫蘇20份和葛根15份。將各組分原料研磨成粉,過篩,再加入重量份配比為20份的蜂蜜按照常規方法混合制成藥丸,每丸重10克。服法及用法:每次服用一丸,每天分早晚服用2次,溫水沖服。實施例2采集并稱取以下幾種重量份配比的各原料組分:遠志15份、胡桃仁20份、黃芪15份、浮萍15份、紫蘇22份和葛根18份。制法和服用方法同實施例1。實施例3采集并稱取以下幾種重量份配比的各原料組分:遠志10份、胡桃仁15份、黃芪10份、浮萍10份、紫蘇18份和葛根10份。制法和服用方法同實施例1。實施例4臨床試驗報告:選擇人群:選擇臨床上患有痛風癥狀的150例病例,其中病例選擇參照《痛風》中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制定,排除的標準為:年齡在18歲以下或75歲以上,對藥物過敏者;合并痛風性腎病、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心、肝、腎、腦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者;晚期關節炎重度畸形、喪失勞動能力者;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評價或安全性判斷者。治療方法:每天給上述150例病例服用實施例1中制得的治療痛風的藥丸,分早晚兩次,每次一顆,溫開水送服,半個月為一個療程。病情較輕者服用1-2個療程,病情較重者服用2-3個療程。觀察項目: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血尿酸及血沉變化。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癥判斷療效標準》中有關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查改善或正常。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或加重。治療結果:治療前后血尿酸及血沉變化如表1所示:表1組別治療前治療后血尿酸(μmol/l)610.78±70.25352.24±59.11血沉(mm/h)35.28±17.8918.52±15.16人體正常體溫是37度,在這個溫度,血漿尿酸的飽和度為420μmol/l,換句話說,在正常體溫環境下,當血液中的尿酸高于420μmol/l時,尿酸會因為過度飽和而析出,導致痛風急性發作。由表1可知,治療后大部分患者的血尿酸含量恢復到了正常的水平,達到了治本的目的。人體血沉的正常值在20mm/h左右,由表1可知,治療后大部分患者的血沉有所降低,逐漸恢復到了正常水平。臨床療效:接受本次治療的150例病例中,有38例痊愈,110例病情好轉,2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8.67%,達到了指標的目的。實施例5本實施例與實施例4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150例患者服用的是實施例2中制得的藥丸。其治療結果如下:治療前后血尿酸及血沉變化如表2所示:表2組別治療前治療后血尿酸(μmol/l)610.78±73.38352.24±59.97血沉(mm/h)35.28±17.2518.52±18.13臨床療效:接受本次治療的150例病例中,有36例痊愈,112例病情好轉,2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8.67%。實施例6本實施例與實施例4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150例患者服用的是實施例3中制得的藥丸。其治療結果如下:治療前后血尿酸及血沉變化如表3所示:表3組別治療前治療后血尿酸(μmol/l)610.78±61.25352.24±60.22血沉(mm/h)35.28±18.3218.52±15.54臨床療效:接受本次治療的150例病例中,有37例痊愈,110例病情好轉,3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8%。由此可見,本發明的藥物組合物對于治療痛風標本兼治、療效顯著的效果,總有效率高達98%。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