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醫療設備機械,特別是縫合線及其送線針。
背景技術:
1、皮膚縫合,是指將患者破損或損傷的皮膚進行修整,通過縫合技術借助手術縫合線進行縫合,使其創口愈合的外科手術手段。
2、現有的縫合線需要通過打結進行固定,無法實現對皮膚的減少張力的效果,創口愈合后遺留瘢痕明顯,出現瘢痕拉寬、增生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的功能和外觀。
3、為了避免上述問題,免打結的縫合線孕育而生,現有免打結縫合線普遍是通過在線體上均勻分布倒刺來實現的,分單向、雙向倒刺線兩種,它改變了傳統縫合需要打結的概念,使用方便、省事,提高了手術效率。
4、但是傳統的免打結縫合線是送線針與縫合線固定連接(如公開號為cn212037629u的一種雙向倒刺免打結縫合線),送線針貫穿皮膚后,帶動縫合線穿過皮膚,皮膚縫合減張效果差,需要后期將縫合線與送線針之間的剪斷。
5、目前缺乏縫合線和送線針獨立設置的減張的縫合線及配套的送線針。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端部可鎖止式縫合線及其配套的送線針,以解決以上至少一個技術問題。
2、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端部可鎖止式縫合線,包括倒刺縫合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縫合線的端部設有止回結構;
3、所述止回結構是限位凸起或者彈性膨脹件。
4、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縫合線的端部設有止回結構,便于實現倒刺縫合線的端部穿過皮膚后,在倒刺線在皮膚內止回。本裝置的縫合線無需與縫合針固定連接,且無需打結,避免線材固定不良導致的張力影響疤痕的愈合的問題。
5、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彈性膨脹件包括周向排布的限位刺;
6、所述限位刺與所述倒刺縫合線的連接處為尖端結構。
7、便于實現彈性膨脹件膨脹后,在體表止回。當彈性膨脹件壓縮時穿過皮膚后,膨脹進行止回。
8、進一步優選地,所述限位凸起的斷面為橢圓或者多邊形。
9、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倒刺縫合線為可吸收縫合線。
10、端部可鎖止式縫合線配套的送線針,包括針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針體的頭端為尖端,所述針體為中空針體,所述針體開設有送線通道,所述針體的外側設有嵌入所述止回結構的凹槽,所述凹槽上開設有出線口,所述出線口與所述送線通道導通;
11、所述倒刺縫合線的端部伸出出線口,且倒刺縫合線的端部呈u形彎折設置,且所述止回結構通過滑動限位套限位設置在所述凹槽內。
12、本實用新型通過優化針體的結構,實現了縫合線與針體的無固定連接。當送線針穿過皮膚時,止回結構容納在凹槽內,當送線針的端部穿出皮膚后,倒刺縫合線的端部回彈,止回結構的作用下,送線針退出皮膚,縫合線仍設置在皮膚內,并實現減張縫合固定皮膚。即可實現送線針的單次穿過皮膚,實現縫合效果。
13、進一步優選地,所述針體的外壁開設有螺旋槽。
14、進一步優選地,所述針體的尾部設有安裝部。
15、便于對接驅動件。
16、進一步優選地,所述針體與所述安裝部可拆卸連接。
17、便于更換不同的安裝部,進行對位。
18、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倒刺縫合線位于所述針體內,倒刺縫合線與所述針體的長度差值小于1cm。優選為5mm。優選地,倒刺縫合線短于針體的長度。
1.端部可鎖止式縫合線,包括倒刺縫合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縫合線的端部設有止回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可鎖止式縫合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膨脹件包括周向排布的限位刺;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可鎖止式縫合線,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的斷面為橢圓或者多邊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可鎖止式縫合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縫合線為可吸收縫合線。
5.一種送線針,其與權利要求1至4任意一項所述的端部可鎖止式縫合線配套,其特征在于,包括針體,所述針體的頭端為尖端,所述針體為中空針體,所述針體開設有送線通道,所述針體的外側設有嵌入所述止回結構的凹槽,所述凹槽上開設有出線口,所述出線口與所述送線通道導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送線針,其特征在于,所述針體的外壁開設有螺旋槽。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送線針,其特征在于,所述針體的尾部設有安裝部。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送線針,其特征在于,所述針體與所述安裝部可拆卸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送線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縫合線位于所述針體內,倒刺縫合線與所述針體的長度差值小于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