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麻醉導管,特別涉及一種間歇進入式麻醉導管。
背景技術:
1、全身麻醉特別是插管全身麻醉,是目前世界范圍內使用比例最高的手術麻醉方式。插管全麻通過吸入或靜脈藥物誘導后,進行氣管導管或喉罩插管,既能實施機械輔助或控制呼吸:
2、傳統(tǒng)的麻醉導管在插入過程中難以進行微調,可能會導致過度或不足的插入深度,從而影響麻醉效果,而且一次性快速插入可能會增加對神經(jīng)、血管或其他組織的損傷風險,尤其是在位置難以準確判斷的情況下,患者可能會感受到更大的疼痛或不適,因為導管插入過程不夠平穩(wěn)或可控,因此亟需一種間歇進入式麻醉導管。
3、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內容屬于發(fā)明人的技術認知范疇,并不必然構成現(xiàn)有技術。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間歇進入式麻醉導管,
2、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間歇進入式麻醉導管,包括:
3、儲藥筒,所述儲藥筒一側的一端連通設有后端伸縮連管,所述后端伸縮連管的一端與中端直管的一端連通,所述中端直管的另一端穿過第一管箍和第二管箍置于延伸管的內部,所述中端直管的另一端連通設有導管,所述導管的一端設置有麻醉直插導管;
4、所述第一管箍的兩側和第二管箍的兩側分別固定設有第一連接柱和第二連接柱,兩個所述第一連接柱的頂部和兩個第二連接柱的底端分別通過第一連接柱和第二連接柱進行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柱和第二連接柱之間設置有調節(jié)機構;
5、所述調節(jié)機構包括與第二連接柱外壁中間位置鉸接的按壓把手,所述按壓把手的頂部設有兩個轉接連片,兩個所述轉接連片的內側分別與輔助調板的兩側鉸接,所述輔助調板的一側開設有調節(jié)孔,所述調節(jié)孔與中端直管穿插連接;
6、在一個示例中,所述中端直管外壁的一側套設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與第二管箍的端頭位置接觸,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與輔助調板的一側接觸,所述中端直管外壁的另一側設置有回調機構。
7、在一個示例中,所述回調機構包括固定設置在第一連接柱一端的連接座,所述連接座的一側固定設有兩個后軸座,兩個所述后軸座的內壁分別與回調板兩側的頂部鉸接,所述回調板的一側開設有回調孔,所述回調孔與中端直管外壁的另一側穿插連接,
8、在一個示例中,所述中端直管外壁的另一側套設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與第一管箍的一側接觸,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與回調板的側邊接觸。
9、在一個示例中,所述第二連接柱底部的一側固定設有固定把座。
10、在一個示例中,所述按壓把手和固定把座的外壁均套設有橡膠防滑套。
11、通過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間歇進入式麻醉導管能夠帶來如下有益效果:
12、本發(fā)明通過設有的第一彈簧、調節(jié)孔、輔助調板、回調板、后軸座、連接座、第一連接柱、轉接連片、固定把座和按壓把手,通過按壓按壓把手,從而通過輔助調板來回的移動,從而調節(jié)導管的長度,進行微調,可以改善插管的難度,另一方面可以解放插管的固定手,每一次的導管調節(jié)過程中,都會通過輔助調板對中端直管進行限位,通過第一彈簧對按壓把手進行回復,該方式能夠使得麻醉導管能夠間歇進入,間歇進入和可調節(jié)的結構允許醫(yī)生在插入過程中進行精確的深度控制,減少對組織的損傷風險,可以更好地避免誤傷神經(jīng)或血管,增加手術的安全性,而且逐步進入方式減少了疼痛和不適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手術體驗。
1.一種間歇進入式麻醉導管,包括: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間歇進入式麻醉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端直管(4)外壁的一側套設有第一彈簧(10),所述第一彈簧(10)的一端與第二管箍(7)的端頭位置接觸,所述第一彈簧(10)的另一端與輔助調板(12)的一側接觸,所述中端直管(4)外壁的另一側設置有回調機構。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間歇進入式麻醉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調機構包括固定設置在第一連接柱(2)一端的連接座(15),所述連接座(15)的一側固定設有兩個后軸座(14),兩個所述后軸座(14)的內壁分別與回調板(13)兩側的頂部鉸接,所述回調板(13)的一側開設有回調孔(21),所述回調孔(21)與中端直管(4)外壁的另一側穿插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間歇進入式麻醉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端直管(4)外壁的另一側套設有第二彈簧(22),所述第二彈簧(22)的一端與第一管箍(20)的一側接觸,所述第二彈簧(22)的另一端與回調板(13)的側邊接觸。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間歇進入式麻醉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柱(9)底部的一側固定設有固定把座(18)。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間歇進入式麻醉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壓把手(19)和固定把座(18)的外壁均套設有橡膠防滑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