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底鍋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復底鍋具,屬于廚房烹飪器具領域,解決了目前復底鍋具易變性、加熱不均勻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復底鍋具,包括鍋體和形成在所述鍋體底部的復合層,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層包括鍋體底壁、設于所述鍋體底壁內側的導熱層和設于所述鍋體底壁外側的導磁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復底鍋具可用于電磁爐加熱,也可以用于普通明火爐具上加熱。
【專利說明】復底鍋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復底鍋具,屬于廚房烹飪器具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的鋁鍋等非導磁金屬鍋具因本身不具備導磁功能而無法適用于電磁爐,為了能使得鋁鍋或者其他非導磁金屬鍋具也能在電磁爐等電磁加熱設備上使用,現有技術中一般是在鍋底采用鉚壓技術、摩擦焊接技術、釬焊技術加上一層或者多層導磁材料制成的導磁板,使得非導磁金屬鍋具也可以在電磁爐上使用。當然,現有技術中也采用單層的冷軋板來制造可以在電磁爐上使用的鍋具。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供一種復底鍋具,可在電磁爐等電磁加熱設備上使用,并具有加熱均勻的特點。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復底鍋具,包括鍋體和形成在所述鍋體底部的復合層,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層包括鍋體底壁、設于所述鍋體底壁內側的導熱層和設于所述鍋體底壁外側的導磁層。
[0006]進一步的,所述導熱層上設有凸柱,所述鍋體底壁對應凸柱位置設有通孔,所述導磁層上對應凸柱位置設有裝配孔,所述凸柱穿過通孔連接到所述裝配孔。
[0007]進一步的,所述凸柱與所述導熱層為一體結構。
[0008]進一步的,所述凸柱端部伸出所述裝配孔,所述凸柱伸出裝配孔的部分經鉚壓形成覆蓋住所述裝配孔的凸臺。
[0009]進一步的,所述凸柱厚度不超過3mm。
[0010]進一步的,所述鍋體底壁內側面上設有內凹槽,所述導熱層固定于所述內凹槽,所述導熱層上表面與所述鍋體底壁內側面平齊。
[0011]進一步的,所述導熱層厚度為I?5mm。
[0012]進一步的,所述導磁層厚度為0.3?1.0mm。
[0013]進一步的,所述導熱層為鋁片,所述導磁層為冷軋鋼板或者鐵素體不銹鋼板。
[0014]進一步的,所述導熱層上設有導熱柱,所述鍋體底壁對應導熱柱位置設有避讓孔,所述導熱柱穿過避讓孔并與導磁層相接觸。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6]本實施例的復底鍋具,包括鍋體和形成在鍋體底部的復合層,該復合層包括鍋體底壁、設于鍋體底壁內側的導熱層和設于鍋體底壁外側的導磁層,外部導磁層的設置可以使得復底鍋具在電磁爐等電磁加熱設備上使用,內部加熱層的設置使得熱量傳導更加均勻,避免現有技術中鍋具底部加熱不均勻而出現糊鍋的現象。
[0017]現有技術中采用單層冷軋板制造的鍋具,如果冷軋板太薄,鍋底因驟冷驟熱產生極易產生變形;如果冷軋板過厚,會使整個鍋具重量增加,使用不方便,并且浪費了大量的金屬原材料資源。本是實用新型的復底鍋具,鍋體底部由內向外依次為導熱層、鍋體底壁和導磁層,從而形成三層結構的鍋底,鍋具整體可以采用單層較薄的冷軋板制造,降低鍋具重量,方便使用,三層復合底使鍋具使用過程中不易產生變形,延長使用壽命。
[0018]本實用新型在導熱層上設置凸柱,鍋體底壁對應凸柱位置設置通孔,導磁層上對應凸柱位置設置裝配孔,凸柱穿過通孔連接到裝配孔,可采用鉚壓方式將凸柱伸出裝配孔的部分壓平,使得導熱層與導磁層緊密結合在鍋體底壁上,相比現有處理工藝,本實用新型采用凸柱鉚壓的方式固定導磁層和導熱層,導磁層和導熱層的連接更加牢固,不易發生脫落、翹邊的現象。
[0019]本實用新型的導熱層上設置導熱柱,該導熱柱透過鍋體底壁避讓孔直接接觸到導磁層,加快熱傳導,提升加熱效率。
[0020]本實用新型的這些特點和優點將會在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附圖中詳細的揭露。【【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0022]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復底鍋具的爆炸示意圖;
[0023]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導熱層的截面剖視圖;
[0024]圖3為圖2的A處局部放大圖;
[0025]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導磁層的截面剖視圖;
[0026]圖5為圖4的B處局部放大圖;
[0027]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鍋體的截面剖視圖;
[0028]圖7為圖6的C處局部放大圖;
[0029]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復底鍋具的組裝示意圖;
[0030]圖9為圖8的D處局部放大圖;
[0031]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復底鍋具復合層的截面剖視圖;
[0032]圖11為圖10的E處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實施方式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34]實施例一:
[0035]參照圖1、8、9,本實施例的復底鍋具,包括鍋體I和在鍋體I底部形成的復合層,該復合層包括鍋體底壁10、設于鍋體底壁10內側的導熱層2和設于鍋體底壁10外側的導磁層3。外部導磁層3的設置可以使得復底鍋具在電磁爐等電磁加熱設備上使用,內部加熱層的設置使得熱量傳導更加均勻,避免現有技術中鍋具底部加熱不均勻而出現糊鍋的現象。
[0036]參照圖2-7,具體實施時,本實施例導熱層2和導磁層3的連接結構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案:
[0037]參照圖2、3,在導熱層2上設置若干凸柱21,一般是以圓周陣列或者輻射方向均勻分布,且至少導熱層2的邊緣部位需要設置凸柱21 ;凸柱21可以在制作導熱層2時直接成型出來,如通過切割工藝;或者是在導熱層2制作完成后加工上去。參照圖6、7,鍋體底壁10對應凸柱21位置設有通孔11,至少要保證凸柱21可以穿過通孔11 一定長度,以便于與導磁層3連接,參照圖4、5,導磁層3上對應凸柱21位置設有裝配孔31,即凸柱21、通孔11、裝配孔31三者一一對應,凸柱21穿過通孔11連接到裝配孔31內。參照圖9,本方案采用鉚壓方式,具體的:首先要使凸柱21至少能伸出裝配孔31,將凸柱21伸出裝配孔31的部分經壓力機或其他設備壓平整,形成覆蓋住裝配孔31的凸臺211。一方面,經鉚壓形成的凸臺211可以使凸柱21牢牢固定在導磁層3上,連接工藝簡單且連接牢固度高,不易脫落,特別是周邊的凸柱21可以很好的保證導熱層2、導磁層3不會發生翹邊;另一方面,凸臺覆蓋住裝配孔31,可使鍋底具備良好的密封性,不會漏水。通常,鉚壓形成的凸臺高度小于3_,且表面需要光滑處理,避免在電磁爐上使用時放置不平穩并劃傷電磁爐面板。
[0038]較佳的:參照圖7,在鍋體底壁10內側面上設置內凹槽12,內凹槽12的槽底設置上述的裝配孔31,將導熱層2安裝到內凹槽12中,內凹槽12尺寸略大于導熱層2尺寸即可,以便導熱層2裝入后能與內凹槽12側壁貼近,同時,導熱層2的厚度與內凹槽12槽深一致,以使導熱層2上表面與鍋體底壁10內側面平齊,導熱層2上表面與鍋體底壁10內側面之間為平滑過渡,這樣二者結合更加緊密,提升鍋具外觀質量。
[0039]較佳的:導磁層上的裝配孔設計成沉孔,即裝配孔的外側具有凹腔,凸柱伸出裝配孔的部分經壓力機或其他設備壓平整,形成覆蓋在凹腔內的凸臺,可通過打磨等工藝使凸臺與導磁層下表面平齊,這樣可以保證鍋底面平整,外形美觀,而且能更好的保護電磁爐面板。
[0040]本實施例中,鍋體I采用厚度為0.5-1.5mm的碳素結構鋼冷軋板拉伸、沖壓或旋壓制成,如中碳鋼、高碳鋼等,也可以采用鋁、不銹鋼、合金材料等制成。導熱層2采用導熱性能優良的金屬材料制成,一般是鋁材,厚度為I?5mm。導磁層3采用碳素結構鋼或者鐵素體類不銹鋼材料制成,厚度以0.3-1.0mm為宜。凸柱21截面形狀可以是圓形、方形、三角形坐寸ο
[0041]鍋具成型后可以在表面進行表面處理,如噴涂、氧化、拋光、滲氮、貼花等,使產品更加美觀耐用。
[0042]實施例二:
[0043]參照圖10、11,本實施例的復底鍋具,在鍋具底部形成復合層,該復合層包括鍋體底壁10、設于鍋體底壁10內側的導熱層2和設于鍋體底壁10外側的導磁層3。外部導磁層3的設置可以使得復底鍋具在電磁爐等電磁加熱設備上使用,內部加熱層的設置使得熱量傳導更加均勻,避免現有技術中鍋具底部加熱不均勻而出現糊鍋的現象。
[0044]在具體實施時,本實施例導熱層2和導磁層3的連接結構可以參照實施例一,不同的是:導熱層2上還設有導熱柱22,鍋體底壁10對應導熱柱位置設有避讓孔101,導熱柱22穿過避讓孔101并與導磁層3相接觸。
[0045]較佳的設計方案:在導熱層2的中部區域設置一體成型導熱柱22,與凸柱可以一起制作出來,但導熱22柱的截面尺寸大于凸柱21的截面尺寸,鍋體底壁10對應導熱柱位置設有避讓孔101,鍋具成型后,導熱柱22穿過避讓孔101并與導磁層3相接觸。由于導熱柱直接接觸導磁層,導熱速度加快,提升鍋具的加熱效率。
[0046]本實施例的導熱柱也可以像凸柱一樣設置若干個,并且均勻分布在導熱層上,分散設置的導熱柱可以加快導熱效率,并且使導熱層上的熱量分布更加均勻。
[004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復底鍋具可用于電磁爐加熱,也可以用于普通明火爐具上加熱。
[004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該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實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圖和上面【具體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內容。任何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功能和結構原理的修改都將包括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復底鍋具,包括鍋體和形成在所述鍋體底部的復合層,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層包括鍋體底壁、設于所述鍋體底壁內側的導熱層和設于所述鍋體底壁外側的導磁層,所述導熱層上設有凸柱,所述鍋體底壁對應凸柱位置設有通孔,所述導磁層上對應凸柱位置設有裝配孔,所述凸柱穿過通孔連接到所述裝配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底鍋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柱與所述導熱層為一體結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底鍋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柱端部伸出所述裝配孔,所述凸柱伸出裝配孔的部分經鉚壓形成覆蓋住所述裝配孔的凸臺。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復底鍋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柱厚度不超過3mm。
5.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復底鍋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鍋體底壁內側面上設有內凹槽,所述導熱層固定于所述內凹槽,所述導熱層上表面與所述鍋體底壁內側面平齊。
6.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復底鍋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層厚度為I?5_。
7.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復底鍋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磁層厚度為0.3?1.0mnin
8.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復底鍋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層為鋁片,所述導磁層為冷軋鋼板或者鐵素體不銹鋼板。
9.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復底鍋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層上設有導熱柱,所述鍋體底壁對應導熱柱位置設有避讓孔,所述導熱柱穿過避讓孔并與導磁層相接觸。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4033049SQ201420194384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1日
【發明者】朱澤春, 馬俊, 喬中義 申請人:九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