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運動器械配件,尤其涉及一種新型動感單車的剎車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動感單車的剎車結構,與傳統自行車的鉗式剎車結構基本一致,剎車片多數都是一片,有的為兩片;由于車輪轉速快,慣性大,即便是兩片的剎車使用在動感單車上,摩擦力還是不夠,不僅不容易剎住,而且這種剎車器結構復雜,易發生噪音,也較易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種新型動感單車的剎車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新型動感單車的剎車結構,包括車架和剎車組件,所述剎車組件包括剎車啟動裝置和剎車執行裝置;
所述剎車啟動裝置包括車架上設有的導向管,導向管中固定有一塑膠方塊,導向管穿插一剎車桿,剎車桿上連接有方形螺母,方形螺母嵌入導向管中,并且方形螺母與塑膠方塊之間的剎車桿上套有復位彈簧,復位彈簧上、下端分別抵住塑膠方塊和復位彈簧;所述剎車桿上部連接一螺母,并套有一剎車壓把,剎車壓把位于螺母之上,剎車桿頂端連接壓帽;所述剎車壓把前端與焊接在車架上的“凵”形件鉸接;
所述剎車執行裝置包括復位彈片和剎車架,所述剎車架側面整體結構為適應輪子的弧形,剎車架的橫截面呈“冂”形,剎車架一端設有與復位彈片連接的固定部,固定部和復位彈片上設有相配合連接的螺絲孔,并通過螺絲連接;所述剎車架內部頂側固定有主剎車片,內部兩側設有側剎車片;所述剎車執行裝置的剎車架位于剎車啟動裝置的導向管下方,導向管中的剎車桿下端與剎車架之間設有1-3cm間距;當剎車桿被壓下時,剎車桿下端抵住剎車架頂部,使剎車架下壓,即壓緊輪子,實現剎車功能。
所述側剎車片表面設有摩擦過渡斜面。
所述剎車桿下端設有橡膠頭,防止剎車桿和剎車架之間的磨損。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完全改變了目前產品剎車系統,改變了利用按壓式或者拉繩式的啟動形式,改變了剎車片結構,徹底彌補了目前產品的缺陷。本實用新型利用杠桿原理,和全新的剎車片結構,全新的展示一套特有的剎車系統,在使用中真正達到了剎車效果好、剎車啟動輕、剎車系統使用壽命長的有益效果。同時,本實用新型的動感單車剎車結構摩擦力大,易剎車,操作方便,且結構設計合理、巧妙,噪音可忽略不計,不易損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安裝在動感單車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安裝在動感單車上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剎車組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剎車組件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安裝在動感單車上且設置輪罩遮掩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述。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新型動感單車的剎車結構,包括車架1和剎車組件,所述剎車組件包括剎車啟動裝置2和剎車執行裝置3;
所述剎車啟動裝置2包括車架1上設有的導向管2-1,導向管2-1中固定有一塑膠方塊2-2,導向管2-1穿插一剎車桿2-3,剎車桿2-3上連接有方形螺母2-4,方形螺母2-4嵌入導向管2-1中,并且方形螺母2-4與塑膠方塊2-2之間的剎車桿2-3上套有復位彈簧2-5,復位彈簧2-5上、下端分別抵住塑膠方塊2-2和復位彈簧2-5;所述剎車桿2-3上部連接一螺母2-6,并套有一剎車壓把2-7,剎車壓把2-7位于螺母2-6之上,剎車桿2-3頂端連接壓帽2-8;所述剎車壓把2-7前端與焊接在車架1上的“凵”形件2-9鉸接;
所述剎車執行裝置3包括復位彈片3-1和剎車架3-2,所述剎車架3-2側面整體結構為適應輪子的弧形,剎車架3-2的橫截面呈“冂”形,剎車架3-2一端設有與復位彈片3-1連接的固定部3-3,固定部3-3和復位彈片3-1上設有相配合連接的螺絲孔3-4,并通過螺絲連接;所述剎車架3-2內部頂側固定有主剎車片3-5,內部兩側設有側剎車片3-6;所述剎車執行裝置3的剎車架3-2位于剎車啟動裝置2的導向管2-1下方,導向管2-1中的剎車桿2-3下端與剎車架3-2之間設有1-3cm間距;當剎車桿2-3被壓下時,剎車桿2-3下端抵住剎車架3-2頂部,使剎車架3-2下壓,即壓緊輪子,實現剎車功能。
所述側剎車片3-6表面設有摩擦過渡斜面(圖中未示出)。
所述剎車桿2-3下端設有橡膠頭(圖中未示出),防止剎車桿和剎車架之間的磨損。
如圖5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安裝在動感單車上,并且設置輪罩遮掩的結構示意圖。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