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支撐結構,特別涉及一種軌道交通貨車支撐結構。
背景技術:
軌道交通的發展迅猛,已逐漸成為陸地交通系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軌道交通包括有客運部分和貨運部分,在現有的軌道交通車輛中,為保證乘客乘坐的舒適性、安全性,一般將客運與貨運分開。這樣就需要建設或生產單獨的客運站臺、客運車輛、客運車輛軌道,或者單獨的貨運站臺、貨運車輛、貨運車輛軌道,因此貨運或者客運的成本將會大幅增加。
而對于現有的貨運列車而言,其自身結構不利于快速裝卸貨,無法滿足快速貨運的要求。并且貨運系統的自動化程度低,貨運裝卸效率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軌道交通貨車支撐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軌道交通貨車支撐結構,所述軌道交通貨車包括一貨艙空間,在所述貨艙空間內設置有支撐結構,所述支撐結構為鏤空的支架結構,包括由兩根橫架、兩根豎架組成的框架,設置在所述框架內、與所述橫架和/或豎架固定的加強架。
進一步,所述加強架為傾斜設置。
進一步,所述橫架、豎架、加強架為中空支架。
進一步,所述軌道交通貨車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層和位于第一層上方的第二層,所述第一層為所述貨艙空間,所述貨艙空間從一側頭車至另一側頭車貫通,所述貨艙空間被所述支撐結構分為多段空間,一部分空間為設備艙,另一部分空間為貨艙,在所述設備艙兩側設置有設備艙裙板,在所述貨艙兩側設置有貨艙門。
進一步,所述貨艙門為折疊門,所述折疊門包括上頁和下頁,所述上頁的頂部與車體骨架鉸接,所述上頁的底部與下頁的頂部鉸接,在所述上頁與下頁之間設置有用于下頁隨上頁翻轉而翻轉折疊的隨動裝置。
進一步,所述隨動裝置為設置在上頁與下頁之間的多個彈簧合頁或多個液壓合頁。
進一步,在所述上頁與支撐結構之間設置有艙門支撐桿,所述艙門支撐桿為彈性支撐結構。
進一步,所述艙門支撐桿包括氣缸、支桿,所述氣缸一端與所述支撐結構鉸接,所述氣缸的動力端與支桿的一端固定,所述支桿的另一端與所述上頁固定。
進一步,在所述貨艙內設置貨艙地板,在所述貨艙地板上設置有多個用于貨物在貨艙內位移的滾珠。
進一步,在所述貨艙內設置有用于貨物固定、定位的升降定位結構,所述升降定位結構的截面形狀為“凸”形,所述升降定位結構與貨運集裝箱的底部相配合。
綜上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軌道交通貨車支撐結構,具有如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支撐結構并對該支撐結構進行優化,使得整個支撐結構具有足夠的支承強度,滿足貨艙的安全性要求。并且采用中空結構,減少貨車自重。
2、本實用新型采用雙層車廂,底層用于貨運,頂層可以用于客運,使列車實現客運與貨運相結合,無需建設或生產單獨的客運站臺、客運車輛、客運車輛軌道,或者單獨的貨運站臺、貨運車輛、貨運車輛軌道,極大的減少了貨運和客運成本。
3、客運與貨運分為兩層,將貨運與客運完全隔離,為乘客提供了舒適的乘坐環境,提高了乘坐安全性。
4、底層貨艙采用貫通結構,兩側設置折疊門,有效的提高了貨運空間,并且便于貨物裝卸。
5、采用折疊門,減少了開關門所需空間,便于貨物裝卸。
6、底層貨艙設置滾珠,可使貨物以及集裝箱能夠自由位移,便于實現貨物裝卸的自動化操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貨運的平面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
如圖1至圖3所示,貨艙1、客艙2、設備艙3、支撐結構4、橫架4-1、豎架4-2、加強架4-3、折疊門5、上頁5-1、下頁5-2、艙門支撐桿5-3、滾珠6、升降定位結構7、集裝箱8、倉庫9、上貨通道10、橫向上貨傳送帶10-1、自由上貨傳送帶10-2、卸貨通道11、縱向卸貨傳送帶11-1、橫向卸貨傳送帶11-2、卸貨升降臺11-3、防跌落擋板11-4、裝卸設備12、機器人12-1、底座12-2、機械臂12-3、叉手12-4、滑軌12-5、升降擋板13、輔助滾柱1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為方便說明和讀者理解,本說明書所述的“列車長度方向”是指圖1中的左右方向,“列車寬度方向”是指圖2中的左右方向。
實施例一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軌道交通貨車支撐結構,主要應用于軌道交通貨車,該貨車為雙層列車。
如圖1至圖3所示,軌道交通貨車,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層、位于第一層上方的第二層,即貨車采用雙層結構。底部的第一層用于貨運,第二層可用于貨運或客運,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層為客艙2。
第一層具有從一側頭車至另一側頭車貫通的貨艙空間,在貨艙空間內設置有支撐結構4,該支撐結構4用于承載客艙2。
貨艙空間被支撐結構4分為多段獨立空間,一部分空間為設備艙3,另一部分空間為貨艙1,設備艙3用于放置空調等車用設備,貨艙1用于運載貨物。在設備艙3兩側設置有設備艙裙板,設備艙裙板可為固定裙板,或者為活動裙板。在貨艙1的兩側設置有貨艙門。
本實用新型采用了雙層車廂,底層用于貨運,頂層可以用于客運,使列車實現客運與貨運相結合,無需建設或生產單獨的客運站臺、客運車輛、客運車輛軌道,或者單獨的貨運站臺、貨運車輛、貨運車輛軌道,極大的減少了貨運和客運成本。
客運與貨運分為兩層,將貨運與客運完全隔離,為乘客提供了舒適的乘坐環境,提高了乘坐安全性。
底層貨艙采用貫通結構,兩側設置折疊門,有效的提高了貨運空間,并且便于貨物裝卸。
實施例二
如圖1、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在貨艙1內設置貨艙地板,貨艙地板分為多個長方體塊,每塊貨艙地板上均設置有多個滾珠6,滾珠6用于貨物或集裝箱能夠在貨艙1內位移。
在貨艙1內設置有升降定位結構7,升降定位結構7用于貨物或集裝箱的固定以及定位。升降定位結構7設置在兩個相鄰長方體塊貨艙地板之間,升降定位結構7的截面形狀為“凸”形,升降定位結構7與貨運集裝箱8的底部相配合。當集裝箱8裝載到位后,升降定位結構7升起將集裝箱8固定,防止其在貨車運行中晃動,損壞車體結構以及內部貨物。
底層貨艙設置滾珠,可使貨物以及集裝箱能夠自由位移,便于實現貨物裝卸的自動化操作。
在貨車進站或出站時,設有一裝卸系統自動裝卸貨,該裝卸系統包括設置在站臺上的倉庫9、貨運通道,貨運通道鋪設至貨車兩側與貨車臨近。貨運通道連接倉庫9,倉庫9的貨物可直接由貨運通道傳送至列車旁進行裝卸,從列車卸下的貨物也可由貨運通道傳送至倉庫9,再由倉庫9向站外運輸。
貨運通道包括上貨通道10、卸貨通道11、裝卸設備12。上貨通道10設置在貨車的一側,卸貨通道11設置在貨車的另一側。貨車兩側設置貨運通道,使得裝貨、卸貨可同時進行,提高了貨物進出效率。
裝卸設備12設置于貨車一側,與上貨通道10同側,裝卸設備12將上貨通道10上的貨物沿著列車寬度方向推入貨車貨艙1,完成貨物裝載。
裝卸設備12將貨車貨艙1內的貨物沿著列車寬度方向推出貨車,貨物被推入卸貨通道11,貨物由卸貨通道11傳送出站臺,完成貨物卸載。或者裝卸設備12在推入貨物的同時,通過貨物進入列車貨艙將原來貨艙內的貨物擠出貨艙至卸貨通道11,貨物由卸貨通道11傳送出站臺,完成貨物卸載。
貨物或集裝箱8在推入貨艙1后,可通過貨艙1底部的滾珠6進行位置上的調整,實現最大化利用空間的用途。在卸貨時,貨物或集裝箱8可從另一側直接推入卸貨通道11,從而將貨物卸載。
通過設置采用推入推出方式的自動裝卸設備12,貨物從貨車一側推入貨艙1,從列車另一側被推出貨艙1,實現了自動化裝卸,提高了裝卸效率,并且推入推出的裝卸方式效率高、占用空間小。
上貨通道10包括上貨傳送帶、連接傳送帶。連接傳送帶設置于倉庫9與上貨傳送帶之間,用于倉庫9與上貨傳送帶之間的貨物傳送。
上貨傳送帶臨近貨車一側設置,上貨傳送帶沿著列車長度方向貫通列車全長設置,在上貨傳送帶底部設置有地基,上貨傳送帶在地基上修建后,其表面與貨車貨艙1的地板平齊,便于裝卸貨物。
上貨傳送帶包括多段橫向上貨傳送帶10-1和多段自由上貨傳送帶10-2。
其中,橫向上貨傳送帶10-1的傳送方向為沿著列車長度的方向。自由上貨傳送帶10-2設置在貨車貨艙1的艙門處,其傳送方向可沿列車寬度方向或列車長度方向。貨車貨艙1的艙門處設置自由上貨傳送帶10-2,在兩個臨近的自由上貨傳送帶10-2之間設置有橫向上貨傳送帶10-1。
在本實施例中,橫向上貨傳送帶10-1采用帶有動力源的滾柱或者履帶,貨物可通過滾柱或履帶的轉動帶動其位移。自由上貨傳送帶10-2采用帶有動力源的多個滾珠,貨物可由滾珠的轉動帶動其實現沿列車長度或寬度方向上的位移,從而即實現沿列車長度方向位移的傳送,又實現沿著列車寬度方向位移的裝車。
多個滾柱組成一組傳送板,傳送板并排設置,組成自由上貨傳送帶10-2。
貨物在倉庫9內裝入集裝箱8,集裝箱8放置于連接傳送帶后被傳送至上貨傳送帶,在橫向上貨傳送帶10-1的帶動下沿著列車長度方向傳送,通過識別集裝箱8上的識別裝置確定其需放入的車廂編號,在指定車廂的艙門處停下并裝載入貨車貨艙1。
卸貨通道11包括多段縱向卸貨傳送帶11-1、多段橫向卸貨傳送帶11-2。
縱向卸貨傳送帶11-1設置在貨車貨艙1的艙門處,其傾斜設置,靠近艙門處高度較高,縱向卸貨傳送帶11-1的傳送方向為沿列車寬度方向。在縱向卸貨傳送帶11-1遠離列車的一端連接橫向卸貨傳送帶11-2,橫向卸貨傳送帶11-2沿著列車長度方向貫通列車全長設置,其傳送方向為沿列車長度方向。
貨物從列車被推出后,通過縱向卸貨傳送帶11-1沿列車寬度方向傳送至橫向卸貨傳送帶11-2,在橫向卸貨傳送帶11-2的傳送下,實現貨物的出站。在本實施例中,在橫向卸貨傳送帶11-2的盡頭設置有集散區,通過AGV小車將貨物自動運輸出站。
縱向卸貨傳送帶11-1為多個并排設置的滾柱。多個滾柱沿列車寬度方向并排設置組成一滾柱板,多組滾柱板沿列車長度方向并排設置,滾柱的長度與集裝箱8尺寸相配合,使集裝箱8被推出貨車貨艙1后,能夠在傾斜縱向卸貨傳送帶11-1自由下落。滾柱可不加動力,貨物或集裝箱8在重力作用下實現位移。
橫向卸貨傳送帶11-2包括多段連成一行并帶有動力源的履帶,通過履帶的帶動實現貨物或集裝箱8的位移。
若貨物或集裝箱8直接從縱向卸貨傳送帶11-1滑入橫向卸貨傳送帶11-2,貨物或集裝箱8在橫向卸貨傳送帶11-2上會遇到較大阻力,不易挺落在橫向卸貨傳送帶11-2上,因此在橫向卸貨傳送帶上11-2設置有卸貨升降臺11-3。
在本實施例中,卸貨升降臺11-3設置與兩段相鄰的履帶之間的縫隙,在貨物或集裝箱8在縱向卸貨傳送帶11-1下落時,卸貨升降臺11-3升起,貨物劃至卸貨升降臺11-3后,控制卸貨升降臺11-3下落,貨物或集裝箱8完全落到履帶上后由履帶帶動實現沿列車長度方向的位移。
為了防止貨物或集裝箱8從縱向卸貨傳送帶11-1滑至卸貨升降臺11-3時跌落站臺,在橫向卸貨傳送帶11-2上設置有防跌落擋板11-4。防跌落擋板11-4設置在橫向卸貨傳送帶11-2遠離縱向卸貨傳送帶11-1的一側,其向上延伸,高度比卸貨升降臺11-3升起時高,以便抵住貨物或集裝箱8,防止其跌落,造成事故。
貨物或集裝箱8從列車內被推出,通過重力作用在縱向卸貨傳送帶11-1下滑至橫向卸貨傳送帶11-2,在橫向卸貨傳送帶11-2的帶動下傳送至集散區,通過AGV小車將貨物自動運輸出站。
為了防止貨物或集裝箱8在沿列車長度方向傳送時跌落至軌道造成事故,在橫向上貨傳送帶10-1、縱向卸貨傳送帶11-1上均設置有升降擋板13。
升降擋板13設置在列車與橫向上貨傳送帶10-1之間,以及設置在列車與縱向卸貨傳送帶11-1之間,在列車左右兩側的地基內設置凹槽,用于升降擋板13下降隱藏,防止其阻礙貨物或集裝箱8正常裝卸。
在列車未進站或貨物在傳送帶上傳送時,升降擋板13處于升起狀態,當貨物或集裝箱8準備推入列車時,升降擋板13下降。
為輔助貨物或集裝箱8推入、推出列車,在橫向上貨傳送帶10-1、縱向卸貨傳送帶11-1上均設置有輔助滾柱14。
輔助滾柱14設置在列車與橫向上貨傳送帶10-1之間,以及設置在列車與縱向卸貨傳送帶11-1之間。輔助滾柱14的傳送方向沿著列車寬度方向,當貨物或集裝箱8推入、推出列車時,起到輔助傳送作用。
裝卸設備12用于將貨物推入、推出列車,在本實施例中,裝卸設備12包括機器人12-1、滑軌12-5,設置在上貨通道10上的站臺內。
滑軌12-5設置在上貨通道10地基的外側,供機器人12-1滑動,以便機器人12-1工作區域能夠覆蓋整個列車貨艙艙門區域。
機器人12-1包括底座12-2、機械臂12-3。底座12-2下方設置滑輪,滑輪與滑軌12-5配合。機械臂12-3與底座12-2旋轉固定,機械臂12-3可在底座12-2自由旋轉,機械臂12-3包括了兩段臂,進一步提高其靈活性。
在機械臂12-3前端設置有叉手12-4,叉手12-4用于與集裝箱8配合,使機械臂12-3在推動集裝箱8時,具有足夠的穩定性。
機器人12-1采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技術,當集裝箱8進入該機器人12-1工作區域內時,機器人12-1通過RFID技術識別集裝箱8,判別該集裝箱8是否是其所在車廂的貨物,若是則判斷該集裝箱8應放于該節車廂貨艙的具體位置,通過叉手12-4固定集裝箱8后移動集裝箱8的位置,或者與上貨通道10聯動配合,通過上貨通道10傳送至相對應位置后,將集裝箱8推入列貨車貨艙。
實施例三
在本實施例中,貨艙門為折疊門5,折疊門5包括上頁5-1和下頁5-2,當折疊門5開啟時,上頁5-1和下頁5-2折疊重合,實現門體的開啟。
上頁5-1的頂部與車體骨架鉸接,上頁5-1的底部與下頁5-2的頂部鉸接,上頁5-1與下頁5-2之間設置有隨動裝置,當上頁5-1翻轉時,下頁5-2通過隨動裝置隨之翻轉實現兩者的折疊。
在本實施例中,隨動裝置采用多個彈簧合頁或者多個液壓合頁。
由于貨艙門外側即為上貨通道10,為避免門體與集裝箱8相沖突,也為了減少集裝箱8與貨艙1之間的距離,因此設置本實施例所述的折疊門5,可有效減少開門半徑,減少所需空間,便于貨物或集裝箱8的裝卸。
實施例四
在本實施例中,上頁5-1與支撐結構4之間設置有艙門支撐桿5-3,艙門支撐桿5-3為一種彈性支承結構。
艙門支撐桿5-3包括氣缸、支桿,氣缸一端與支撐結構4鉸接,氣缸的動力端與支桿的一端固定,支桿的另一端與上頁5-1固定。
在開門時,氣缸帶動支桿伸長,上頁5-1翻轉,下頁5-2隨之翻轉并于上頁5-1折疊。在關門時,支桿回縮,上頁5-1翻轉,下頁5-2隨之翻轉并與上頁5-1形成門體。
實施例五
在本實施例中,支撐結構4為鏤空的支架結構,包括由兩根橫架4-1、兩根豎架4-2組成的框架,設置在所述框架內、與所述橫架4-1和/或豎架4-2固定的加強架4-3。
兩根橫架4-1分別固定于貨艙1頂部和底部,兩根豎架4-2分別固定于貨艙1兩側,兩根橫架4-1、兩根豎架4-2組成“口”形框架。在框架內設置有加強架4-3,加強架4-3包括橫向加強架和傾斜加強架,橫向加強架設置在兩根橫架4-1之間,傾斜加強架分別固定于橫向加強架與橫架4-1、橫向加強架與豎架4-2之間。通過上述結構設置,使得整個支撐結構4具有足夠的支承強度,滿足貨艙1的安全性要求。
為減少貨車自重,在本實施例中,橫架4-1、豎架4-2、加強架4-3為中空支架。
實施例六
在本實施例中,在貨車兩側設置有站臺,該站臺為雙層站臺,包括貨運層和客運層,其中貨運層與貨艙1對應,客運層與客艙2對應。貨運層設置貨運通道與貨艙1連接,實現自動裝卸貨。客運層設置連通道與客艙2連接,實現乘客上下車。
如上所述,結合附圖所給出的方案內容,可以衍生出類似的技術方案。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