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動式剎車連動結構的實用新型,特別系指可應用于機車、電動代步車或自行車的同步剎車的改良結構。
背景技術:
按,一般自行車或機車等代步工具的剎車系統,是在對應前、后輪上方裝設剎車器,以及分別于左、右二側的把手處裝設剎車控制器,再利用二剎車線連接該二控制器及前、后輪的剎車器,利用按壓該二控制器達到控制剎車目的。而由背景技術可知,一種自行車雙輪同步剎車制動裝置(以下簡稱現有案)系如圖7、圖8、圖8A所示,其構成包含:一第一剎車線1、一中繼裝置2,以及一第二剎車線3;該第一剎車線1二端接頭11分別設于手把兩側的控制器,而線之中段處與中繼裝置2內的滾輪221繞設。該中繼裝置2具有一蓋體212及一筒體211,該筒體221內設一滑塊22,該滑塊22上方剖設一開口,用以樞設滾輪221,且滑塊22的下方固設該第二剎車線3。當第一剎車線1被拉動時,系帶動該滾輪221及滑塊22于筒體221內滑移,并同時拉動該第二剎車線3,用以控制前后輪的剎車器作剎車動作。
上述現有案使用上的缺失在于,1.第一剎車線系繞設該滾輪后,二端再同時與設于把手的控制器接設,如此當其中一個控制器按壓時,并無法立即帶動該滑塊向上移動,而會先與滾輪產生滑動后再逐漸因緊繃而將滑塊往上帶動,除非二控制器同時按壓,才能立即達到剎車目的,剎車的效率及品質的穩定性差。2.滑塊樞設滾輪的位置呈開口結構,若第一剎車線與滾輪之間沒有調整緊迫狀態時,第一剎車線會因松弛而向外擴張與筒體接觸,造成剎車效率及品質的不良,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設計人乃針對前述現有產品問題深入探討,并憑借多年從事相關產業的研發與制造經驗,積極尋求解決的道,經過長期努力的研究與發展,終于成功的開發出本實用新型手動同步剎車的改良結構,以改善現 有產品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種手動同步剎車的改良結構,其系令自行車或機車等代步工具的前、后輪剎車器,能以簡單、精巧的結構設計達到同步剎車的效果,據以增進同步剎車的效率及安全的穩定性。
緣于達成上述的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手動同步剎車的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外殼,其內緣中空,二端設有一上蓋及下蓋,并在該上、下蓋上分別形成兩個通孔;
一本體,設于該外殼內,下端內緣形成一容置部,可供一滑輪樞設,另一端內緣形成有間隔部,并在間隔部設有兩個朝外端面貫穿的穿孔,而該滑輪的輪面上形成有一環溝;
一第一剎車線,其中段呈對折彎繞后,環套于該滑輪的環溝處,該第一剎車線的二端分別與代步工具的前剎車器及后剎車器接設;
一第二剎車線,一端的端緣設有一擋塊,另一端由該間隔部內一側的穿孔向外穿出后,接設于該代步工具的左控制器;
一第三剎車線,一端的端緣設有一擋塊,另一端由該間隔部內另一側的穿孔向外穿出后,接設于該代步工具的右控制器。
其中:該間隔部呈貫穿該本體二側的透空結構,或是形成于該本體相對二側的兩個獨立空間。
其中:該容置部是封閉的結構,二側形成有軸孔,該滑輪設于該容置部內后,利用一輪軸經由該軸孔將該滑輪樞設固定。
其中:該容置部內壁面形成一線槽,當該滑輪樞設于該容置部內時,環套于該滑輪上的第一剎車線外緣定位于該線槽處。
如此,當該第二剎車線或第三剎車線被拉動時,可通過該本體令該第一剎車線產生連動,并同時利用該滑輪的調整,令該第一剎車線的二端同時拉動該前剎車器及后剎車器,達到迅速、準確且穩定性高的同步剎車效果。
有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于后,相信本實用新型上述的目的、構造及特征,當可由的得一深入而具體的了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剖面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剎車線帶動二剎車器作動的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剎車線帶動二剎車器作動的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裝設于自行車上的實施例圖。
圖7是現有產品的立體分解圖。
圖8、圖8A分別是現有產品的剎車作動示意圖及其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代步工具4;外殼40;上蓋41;下蓋42;通孔43;前剎車器44;后剎車器45;左控制器46;右控制器47;本體50;容置部51;線槽511;軸孔512;間隔部52;穿孔521、522;輪軸53;珠孔54;鋼珠55;滑輪60;環溝61;第一剎車線70;第二剎車線80;擋塊81;第三剎車線90;擋塊91。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手動同步剎車的改良結構,其可應用于自行車、機車或電動車等代步工具4的剎車系統,組成結構包含一外殼40、一本體50、一滑輪60,以及一第一剎車線70、第二剎車線80與第三剎車線90,其中:
該外殼40呈中空的圓筒結構,二外端處可套設一上蓋41及下蓋42,并在該上、下蓋41、42上分別形成二通孔43,所述的這些通孔43可供對應的剎車線穿設。
該本體50概呈圓柱狀,設于該外殼40內,其下端內緣形成一容置部51,另一端內緣形成有間隔部52;該容置部51為四面封閉結構,最內側壁面形成一線槽511,二相對側面適當處形成有軸孔512,可供該滑輪60容設后,利用一輪軸53經由該軸孔511將該滑輪60樞設固定。而該間隔部52,可呈貫穿該本體50二側的透空結構,或是形成于該本體50相對二側的二獨立空間,其內面適當處設有二朝外端面貫穿的穿孔521、522。又該本體50外緣設有若干珠孔54,可供嵌設若干鋼珠55,令該本體50能在該外殼40內順暢滑動。
該滑輪60軸向中心呈穿孔結構,可供該輪軸53穿設而樞固于該容置部51 內,并在輪面上形成有一環溝61。
該第一剎車線70是將其約中段位置呈對折式彎繞后,環套于該滑輪60的環溝61處,再令該第一剎車線70的二端,分別與代步工具4設于前、后輪處的前剎車器44及后剎車器45接設。又該第一剎車線70環套于該環溝61處,并連同該滑輪60樞設于該容置部51內時,系令該第一剎車線70外緣定位于該線槽511處。
該第二剎車線80是在一端固設一擋塊81,另一端由該間隔部51內一側的穿孔521向外穿出后,接設于該代步工具4的把手左側的左控制器46。
該第三剎車線90是在一端固設一擋塊91,另一端由該間隔部51內另一側的穿孔522向外穿出后,接設于該代步工具4的把手右側的右控制器47。
如此,利用該第一剎車線70中段與該滑輪60作滑動式組接,二端與前剎車器44及后剎車器45接設,以及第二、第三剎車線80、90以獨立作動結構與左控制器46及右控制器47連接的結構設計,令該第二剎車線80或第三剎車線90因剎車動作而被拉動時如圖4、圖5所示,可通過該本體50令該第一剎車線70產生連動,該第一剎車線70因滑輪60的轉動調整,而能同時拉動二端接設的前剎車器44及后剎車器46,達到同步剎車的效果。利用該滑輪60轉動過程中帶動該前、后剎車器44、46作動,不僅能使剎車動作呈現緩和式的煞效果,更能在該第一剎車線70松弛時,具有自動調整連動平衡點位置的功能,使同步剎車更為迅速、準確且穩定。
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