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切割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木工帶鋸機。
背景技術:
帶鋸機是一種以環狀無端的帶鋸條為鋸具,繞在兩個鋸輪上作單向連續的直線運動來鋸切工件的鋸機,廣泛應用于材料加工領域;現有的帶鋸機,包括支架、工作臺、上鋸輪、下鋸輪、帶鋸條和電機,上鋸輪和下鋸輪通過轉軸安裝在支架上,工作臺安裝在支架上并且位于上鋸輪和下鋸輪之間,工作臺上設置有切割區域,帶鋸條為環狀并且環繞安裝在上鋸輪和下鋸輪上,下鋸輪與電機的輸出端相連。使用時,電機帶動下鋸輪轉動,并在上鋸輪的輔助傳動下,帶動帶鋸在工作臺的切割區域自上至下運動,將待切割工件置于切割區域,即可完成帶鋸條對工件的切割。這樣的帶鋸機,切割過程中產生的鋸末不易排出而流向帶鋸條與切割工件的間隙內,一是容易與帶鋸條摩擦產生較多的熱量,二是擠壓帶鋸條使帶鋸條變形進而影響切割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木工帶鋸機,能夠有效地排出鋸末,減少對帶鋸切割的影響,并減少切割的發熱量。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木工帶鋸機,包括底座、相對所述底座升降的切割座、設置在所述切割座上的主動輪和從動輪以及繞設在所述主動輪與從動輪上的帶鋸,所述底座上設有將木材輸送到底座上的輸送裝置和用于固定木材的固定裝置,所述帶鋸的切割方向與水平方向形成20°-40°的夾角,所述帶鋸包括帶鋸本體、鋸齒和弧形凸齒,所述鋸齒設置在所述帶鋸本體的上端面,所述弧形凸齒設置在所述帶鋸本體的下端面,所述帶鋸的下方設有與所述弧形凸齒抵觸的滾輪,在帶鋸切割方向,前一組相鄰兩個所述弧形凸齒的間距小于后一組相鄰兩個所述弧形凸齒的間距,相鄰兩個所述弧形凸齒的最小間距大于所述滾輪的直徑。
作為優選,所述弧形凸齒凸出于所述帶鋸本體下端面的高度為0.5-0.1mm,所述弧形凸齒在帶鋸切割方向的寬度為1-2mm。
作為優選,相鄰兩個所述弧形凸齒設有0.2-0.5mm的高度差。
作為優選,所述滾輪連接有張緊裝置,所述張緊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切割座上的張緊座和插設在張緊座上的張緊桿,所述滾輪轉動連接在所述張緊桿的端部,所述張緊桿與所述張緊座之間設有緩沖件,所述張緊桿上還設有用于調節所述緩沖件彈力的調節件。
作為優選,所述滾輪的張緊方向與所述帶鋸的切割方向形成大于90°的夾角,所述夾角為100°-120°。
作為優選,所述滾輪的輪面設有容納所述帶鋸的輪槽,所述輪槽的寬度大于所述帶鋸的厚度。
作為優選,所述輪槽的內壁上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設有潤滑油脂。
作為優選,所述帶鋸的下方設有用于收集鋸末的收集裝置,所述收集裝置包括第一收集箱、設置在所述第一收集箱開口處的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所述第一滑板沿所述帶鋸傾斜方向傾斜,所述第一滑板的下端設有第二收集箱,所述第二滑板設置在所述第一滑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滑板與所述第一滑板的傾斜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二滑板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一滑板的正上方,所述第一滑板設有過濾孔。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收集箱內設有位于所述第一滑板下方的噴霧裝置。
作為優選,所述輸送裝置包括輸送架、設置在輸送架上的第一輸送輥和第三輸送輥,所述第一輸送輥設置在所述輸送裝置的輸入端,所述第三輸送輥設置在所述輸送裝置的輸出端,所述第一輸送輥的轉動方向與所述第三輸送輥的轉動方向相反。
由于待切割的木料比較重,慣性大,從輸送裝置輸送到底座上的固定裝置進行固定時,木料從移動狀態變為靜止狀態,由于慣性大,使木料對固定裝置產生較大的沖擊力,容易造成零部件損壞以及定位不準,影響切割精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排屑效果好、發熱量低、切割性能好,帶鋸為由下往上進行切割,便于鋸末的排出,使鋸末通過重力作用以及鋸齒之間的空隙排出;并通過設置弧形凸起,能夠使帶鋸周期性地進行振動,既能有效地將鋸縫中的鋸末排出,又能使鋸齒間的鋸末掉落,保持鋸條清潔。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正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帶鋸與滾輪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滾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緩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收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木工帶鋸機,包括底座1、相對所述底座1升降的切割座2、設置在所述切割座2上的切割裝置,所述底座1上設有將木材輸送到底座1上的輸送裝置6和用于固定木材的固定裝置4,其中固定裝置為兩塊可相對移動的夾板。
如圖1、圖2和圖4所示,切割裝置包括主動輪和從動輪以及繞設在所述主動輪與從動輪上的帶鋸3,所述帶鋸3的切割方向與水平方向形成20°-40°的夾角,優選為30°夾角。所述帶鋸3包括帶鋸本體31、鋸齒32和弧形凸齒33,所述鋸齒32設置在所述帶鋸本體31的上端面,所述弧形凸齒33設置在所述帶鋸本體31的下端面,所述帶鋸3的下方設有與所述弧形凸齒33抵觸的滾輪51,在帶鋸3切割方向,前一組相鄰兩個所述弧形凸齒33的間距小于后一組相鄰兩個所述弧形凸齒33的間距,相鄰兩個所述弧形凸齒33的最小間距大于所述滾輪51的直徑。所述弧形凸齒33凸出于所述帶鋸3本體下端面的高度為0.5-0.1mm,優選高度為0.8mm;所述弧形凸齒33在帶鋸3切割方向的寬度為1-2mm,優選寬度為1.5mm;相鄰兩個所述弧形凸齒33設有0.2-0.5mm的高度差,優選高度差為0.3mm。
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滾輪51連接有張緊機構5,所述張緊機構5包括設置在所述切割座2上的張緊座53和插設在張緊座53上的張緊桿52,所述滾輪51轉動連接在所述張緊桿52的端部,所述張緊桿52與所述張緊座53之間設有緩沖件54,緩沖件54為彈簧。所述張緊桿52上還設有用于調節所述緩沖件54彈力的調節件55。所述51的張緊方向與所述帶鋸3的切割方向形成大于90°的夾角,所述夾角為100°-120°。所述滾輪51的輪面設有容納所述帶鋸3的輪槽511,所述輪槽511的寬度大于所述帶鋸3的厚度。所述輪槽511的內壁上設有凹槽512,所述凹槽512內設有潤滑油脂。
如圖1、圖3和圖6所示,所述輸送裝置6包括輸送架,所述輸送架上設有由若干根第一輸送輥611組成的第一輸送輥組61和有若干根第三輸送輥631組成的第三輸送輥組63,所述第一輸送輥組61設置在輸送裝置6的輸入端,所述第三輸送輥組63設置在所述輸送裝置6的輸出端,所述第一輸送輥611與第三輸送輥631均為主動輥,所述第一輸送輥611的轉動方向與所述第三輸送輥631的轉動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輸送輥611的輥面設有聚氨酯層,所述第三輸送輥631的表面設有橡膠層。
所述第一輸送輥組61與第三輸送輥組63之間設有第二輸送輥組62,所述第二輸送輥組62內的第二輸送輥621的轉動方向與所述第一輸送輥611的轉動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二輸送輥621的轉動速度小于所述第一輸送輥611的轉動速度。所述第一輸送輥611的數量大于第二輸送輥621的數量,所述第二輸送輥621的數量大于所述第三輸送輥631的數量。所述第二輸送輥611的表面設有防滑紋。
如圖1、圖3和圖6所示,所述輸送裝置6的輸出端設有緩沖裝置8,所述緩沖裝置8包括緩沖輥81,所述緩沖輥81連接有用于調節所述緩沖輥81高度的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包括用于安裝所述緩沖輥81的輥架82和推動所述輥架82升降的氣缸83,所述輥架82遠離第三輸送輥631的一側設有支撐板85,所述支撐板85上設有滑軌86,所述輥架82上設有與所述滑軌86滑動連接的滑塊84。所述緩沖輥81為單向阻尼輥,所述緩沖輥81的轉動方向與所述第一輸送輥611的轉動方向相同。
如圖1和圖7所示,所述帶鋸3的下方設有用于收集鋸末的收集裝置7,所述收集裝置7包括第一收集箱71、設置在所述第一收集箱71開口處的第一滑板73和第二滑板74,所述第一滑板73沿所述帶鋸3傾斜方向傾斜,所述第一滑板73的下端設有第二收集箱72,所述第二滑板74設置在所述第一滑板73的上方,所述第二滑板74與所述第一滑板73的傾斜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二滑板74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一滑板73的正上方,所述第一滑板73設有過濾孔。所述第一收集箱71內設有位于所述第一滑板73下方的噴霧裝置75,該噴霧裝置通過霧化噴頭在第一收集箱71噴射水霧,便于收集位于第一收集箱71的鋸末,防止鋸末粉塵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