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竹材加工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竹板材。
背景技術:
竹板材通常是由竹筒加工而成,具體地,先將竹筒沿軸向剖切成多個竹條,然后將竹條的內表面、外表面和兩個側面加工成平面(即將竹條加工成具有矩形橫截面的直條),之后將竹條拼接成所需尺寸的竹板材。
相關技術中竹板材存在材料利用率低,竹材浪費,導致制造成本高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材料利用率高、制造成本低的竹板材。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竹板材,所述竹板材由多個竹條沿竹條的寬度方向依次拼接而成,每個竹條具有彼此平行且在該竹條的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對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所述竹條的橫截面為梯形且所述第一主表面的面積小于所述第二主表面的面積,相鄰兩個竹條中,一個竹條的第一主表面與另一個竹條的第二主表面鄰接。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拼接的竹條具有梯形橫截面,減少了竹條的材料去除量,節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
具體地,相鄰的竹條之間通過粘結劑粘結。這樣將相鄰竹條粘結成一體,操作容易,工序成本也低。
具體地,所述梯形為等腰梯形或者直角梯形。由此,竹條容易加工。
可選地,所述第一主表面的寬度為21毫米或22毫米。
可選地,所述竹條的厚度為9毫米、10毫米或11毫米。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竹板材,所述竹板材由多個竹條沿竹條的寬度方向依次拼接而成,所述竹條包括兩個最外側竹條和位于所述兩個最外側竹條之間的中間竹條,每個竹條具有彼此平行且在該竹條的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對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所述中間竹條的橫截面為等腰梯形或者直角梯形,所述最外側竹條的橫截面為直角梯形,且所述第一主表面的面積小于所述第二主表面的面積,相鄰兩個竹條中,一個竹條的第一主表面與另一個竹條的第二主表面鄰接。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拼接的竹條具有梯形橫截面,減少了竹條的材料去除量,節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
可選地,所述第一主表面的寬度為21毫米或22毫米。
可選地,所述竹條的厚度為9毫米、10毫米或11毫米。
具體地,相鄰的竹條之間通過粘結劑粘結。由此,竹條容易加工。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竹板材的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竹板材的示意圖。
圖3是相關材料中公開的竹板材加工過程示意圖。
附圖標記:
第一方面實施例中:竹板材1-10、竹條1-1、第一主表面1-F1、第二主表面1-F2,竹板材的側面1-S,第一側面1-S1、第二側面1-S2、竹條的第一主表面的寬度1-L1、竹條的第二主表面的寬度1-L2、竹條的厚度1-H。
第二方面實施例中:竹板材2-10、竹條2-1、中間竹條2-11、最外側竹條2-12、第一主表面2-F1、第二主表面2-F2,竹板材的側面2-S,第一側面2-S1、第二側面2-S2、竹條的第一主表面的寬度2-L1、竹條的第二主表面的寬度2-L2、竹條的厚度2-H。
相關技術中:竹板材10、竹條1、尖角j、竹筒2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是針對采用矩形橫截面的竹條拼接的竹板材存在浪費問題而提出的新型竹板材結構。
為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新型竹板材結構如何能夠節約竹材,下面將結合附圖3所示的竹板材20的一種加工過程示例,說明采用矩形橫截面竹條1的竹板材結構為何存在材料浪費問題。
如圖3所示,相關技術材料公開的一種竹板材10加工步驟大體如下:A、將竹筒20沿軸向剖切成多個竹條1→B、將每個竹條1加工成平直條→C、切除掉每個平直竹條1的兩側尖角j,使平直竹條1的橫截面形成為矩形→D、將矩形橫截面的平直竹條1拼接,以得到所需尺寸的竹板材10。
可以理解的是,未剖切的竹筒20具有外表面和內表面,竹筒20的外表面面積大于竹筒20的內表面面積,在竹筒20的任一橫截面上,竹筒20的外周長度顯然大于竹筒20的內周長度。
當將竹筒20沿軸向剖切成多個竹條1后,每個竹條1的橫截面近似為扇形。在經加工步驟B將扇形竹條1加工成平直竹條1后,平直竹條1的兩個相對表面中,由竹筒20外表面變成的表面面積必然大于由竹筒20內表面變成的表面面積,加工后的平直竹條1的橫截面接近為梯形。
由于竹板材10加工的步驟D中要采用矩形橫截面的平直竹條1拼接,因此在加工的步驟C中,就需要將梯形橫截面的竹條1的兩側角料都切除才能得到矩形截面的竹條,步驟C中切除的竹料較多。一個竹筒20被過多切料后加工出的竹板材10面積縮水,單位面積竹板材10的加工耗材大、成本高。
為提高竹板材加工的材料利用率,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了兩種新型的竹板材結構。下文中在說明兩種竹板材結構時會用到詞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一方面與第二方面僅是為了在描述時將兩種竹板材結構區分開,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不具有其他含義。
下面結合圖1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1-10。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1-10,如圖1所示,竹板材1-10由多個竹條1-1沿竹條1-1的寬度方向依次拼接而成,每個竹條1-1具有彼此平行且在該竹條的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對的第一主表面1-F1和第二主表面1-F2,竹條1-1的橫截面為梯形且第一主表面1-F1的面積小于第二主表面1-F2的面積,相鄰兩個竹條1-1中,一個竹條1-1的第一主表面1-F1與另一個竹條1-1的第二主表面1-F2鄰接。
每個竹條1-1的第一主表面1-F1對應竹筒的內表面,每個竹條1-1的第二主表面1-F2對應竹筒的外表面,竹條1-1在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側面1-S分別為竹條1-1的第一側面1-S1和第二側面1-S2。其中,竹條1-1的寬度方向對應竹筒的周向,竹條1-1的厚度方向對應竹筒的徑向。
竹筒剖成竹條1-1之后,竹條1-1的第一主表面1-F1和第二主表面1-F2加工成相互平行的平面(在圖1中為水平面),竹條1-1的第一側面1-S1和第二側面1-S2加工成斜面,第一側面1-S1與第二主表面1-F2之間的夾角為銳角,第二側面1-S2與第二主表面1-F2之間的夾角也為銳角。
根據對竹筒結構的理解,顯然,將第一側面1-S1和第二側面1-S2加工成銳角,要比第一側面1-S1和第二側面1-S2加工成直角節省材料。這里,竹條1-1的第一主表面1-F1、第二主表面1-F2、第一側面1-S1和第二側面1-S2可采用多種加工方式如刨削等加工成平面。
之后,將多個竹條1-1依次拼接,每相鄰的兩個竹條1-1中,一個竹條1-1的第一主表面1-F1與另一個竹條1-1的第二主表面1-F2鄰接,一個竹條1-1的第二主表面1-F2與另一個竹條1-1的第一主表面1-F1鄰接,最終多個竹條1-1可拼接成需要的規格的竹板材1-10。
在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優選實施例中,每個竹條1-1的橫截面均選用等腰梯形,這樣容易加工。每個竹條1-1的橫截面也可以均選用直角梯形。進一步優選地,竹板材1-10為平直板材,同一竹板材1-10上,每個竹條1-1的橫截面梯形的底角角度均相等,這樣,多個竹條1-1中任意兩條竹條1-1都能拼接,拼接操作時更加容易。這里,竹條1-1的底角指的是竹條1-1的任一側面1-S與第二主表面1-F2之間的夾角,一個竹條1-1具有兩個底角。
當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同一竹條1-1的兩個底角角度也可不等,相鄰的兩個竹條1-1相接觸的側面1-S的底角角度相等,兩個竹條1-1拼接后也能形成平直板。
在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1-10中,每個竹條1-1的第一主表面1-F1的寬度1-L1可選為21毫米或22毫米。每個竹條1-1的第二主表面1-F2的寬度1-L2可根據加工刀具的加工參數決定。
在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1-10中,每個竹條1-1的厚度1-H可選為9毫米、10毫米或11毫米。
當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也不排除將竹條1-1加工成其他尺寸的方案。
在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1-10中,在將竹條1-1拼接好后,相鄰的竹條1-1之間可通過粘結劑粘結,這樣將相鄰竹條1-1粘結成一體,操作容易,工序成本也低。當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也可采用現有技術中公開的其他加工方式將相鄰竹條1-1連接成一體,這里不作限定。
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1-10,拼接的每個竹條1-1均具有梯形橫截面,減少了竹條1-1的材料去除量,節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
下面結合圖2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2-10。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2-10,竹板材2-10由多個竹條2-1沿竹條2-1的寬度方向依次拼接而成,竹條2-1包括兩個最外側竹條2-12和位于兩個最外側竹條2-12之間的中間竹條2-11,每個竹條2-1具有彼此平行且在該竹條2-1的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對的第一主表面2-F1和第二主表面2-F2,中間竹條2-11的橫截面為等腰梯形或者直角梯形,最外側竹條2-12的橫截面為直角梯形,且第一主表面2-F1的面積小于第二主表面2-F2的面積,相鄰兩個竹條2-1中,一個竹條2-1的第一主表面2-F1與另一個竹條2-1的第二主表面2-F2鄰接。
每個竹條2-1的第一主表面2-F1對應竹筒的內表面,每個竹條2-1的第二主表面2-F2對應竹筒的外表面,竹條2-1在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側面2-S分別為竹條2-1的第一側面2-S1和第二側面2-S2。其中,竹條2-1的寬度方向對應竹筒的周向,竹條2-1的厚度方向對應竹筒的徑向。
竹筒剖成竹條2-1之后,竹條2-1的第一主表面2-F1和第二主表面2-F2加工成相互平行的平面(在圖2中為水平面)。中間竹條2-11的第一側面2-S1和第二側面2-S2加工成斜面,中間竹條2-11的第一側面2-S1與其第二主表面2-F2之間的夾角為銳角,中間竹條2-11的第二側面2-S2與第二主表面2-F2之間的夾角也為銳角。
根據對竹筒結構的理解,顯然,將中間竹條2-11的第一側面2-S1和第二側面2-S2加工成銳角,要比將中間竹條2-11的第一側面2-S1和第二側面2-S2加工成直角節省材料。
多個竹條2-1中的最外側竹條2-12,可將其外側面加工成正交于其第一主表面2-F1和第二主表面2-F2的平面,將其內側面加工成斜面,該最外側竹條2-12的內側面與其第二主表面2-F2之間夾角為銳角。這里,最外側竹條2-12的內側面,指的是最外側竹條2-12的第一側面2-S1和第二側面2-S2中與中間竹條2-11接觸的側面,最外側竹條2-12中與其內側面相對的側面為其外側面。
在加工最外側竹條2-12時,可將每個最外側竹條2-12的一個側面2-S剖成正交于第二主表面2-F2所在的平面(在圖2中為水平面),也可以在加工好的中間竹條2-11中直接選一個,將選出的中間竹條2-11的一個側面2-S加工成與其第二主表面2-F2正交的平面。也就是說,最外側竹條2-12加工時,可在竹筒剖切時直接剖出,也可以在加工好的中間竹條2-11中選一個,然后將選中的中間竹條2-11的一側尖角切去形成直角。
這里,每個竹條2-1的第一主表面2-F1、第二主表面2-F2、兩個側面2-S可采用多種加工方式如刨削等加工成平面。
竹條2-1加工完成后可將多個竹條2-1拼接組裝。在一個可選方案中,可先將多個中間竹條2-11依次拼接,每相鄰的兩個中間竹條2-11中,一個中間竹條2-11的第一主表面2-F1與另一個中間竹條2-11的第二主表面2-F2鄰接。中間竹條2-11拼接完成后,可將兩個最外側竹條2-12分別拼接在兩側。其中,每個最外側竹條2-12均用其內側面接合中間竹條2-11,每個最外側竹條2-12的第一主表面2-F1與鄰近的中間竹條2-11的第二主表面2-F2鄰接,每個最外側竹條2-12的第二主表面2-F2與鄰近的中間竹條2-11的第一主表面2-F1鄰接。
在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中,每個中間竹條2-11的橫截面均選用等腰梯形或者直角梯形,這樣容易加工。
在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2-10中,每個竹條2-1的第一主表面2-F1的寬度2-L1可選為21毫米或22毫米。每個竹條2-1的第二主表面2-F2的寬度2-L2可根據加工刀具的加工參數決定。
在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2-10中,每個竹條2-1的厚度2-H可選為9毫米、10毫米或11毫米。
當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竹條2-1也可選擇加工成其他尺寸,這里不作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2-10中,在將竹條2-1拼接好后,相鄰的竹條2-1之間可通過粘結劑粘結,這樣將相鄰竹條2-1粘結成一體,操作容易,工序成本也低。當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也可采用現有技術中公開的其他加工方式將相鄰竹條2-1連接成一體,這里不作限定。
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竹板材2-10,拼接的每個竹條2-1均具有梯形橫截面,減少了竹條2-1的材料去除量,節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寬度”、“厚度”、“豎直”、“水平”、“頂”、“底”“內”、“外”、“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實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