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橫編織機中的一種傳送帶卷取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編織橫機,更具體地說涉及編織橫機中的一種傳送帶卷取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編織橫機中普遍使用如圖5所示的織物牽引裝置,它由一主牽拉輥41、一壓輥42和兩輔助輥43組成。主牽拉輥41由電機驅動,壓輥42依靠彈簧彈力壓緊在主牽拉輥41上,兩輔助輥43對織物起牽拉作用,并由一臺專門的小電機驅動,兩軸間距僅有“靠緊”和“分開”兩擋調整位置。橫機開始工作,所編織的織物具有一定的長度后從筒口落下,操作者需操動輔助輥手柄,使兩輔助輥43處在“分開”位置,讓織物從中穿過,繼續用手牽引并操動壓輪手柄使之下落,使織物從主牽拉輥41和壓輥42之間穿過,再操動上述兩手柄,使兩輔助輥3處在相互“靠緊”的位置,壓輥壓緊在主牽拉輥上。兩輔助輥43的轉動將會向下引導織物,主牽拉輥的轉動不斷牽拉織物,保證織物一定的張緊度從而使牽拉后的織物具有一定的平整度。但這種牽拉裝置存在以下的不足在編織開始階段需要操作者手動操作來實現對編織織物的引導、牽拉和卷取;同時,兩引導輥的軸間距不能調整,不能很好適應不同厚度織物的引導需求;此外,織物的引導和牽引(卷取)分別由兩個電機來控制,使生產成本增加。
本案申請人對現有橫編織機的卷取裝置進行了多次的改進,不久前提出的“編織橫機中的傳送帶卷取裝置”(申請號為200510095613.9),提出了一種織物牽引裝置新的結構方案。它使織物牽引裝置更加小巧,能置于離筒口很近的位置,具有較好的卷取效果。但通過使用發現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一是,由于整個裝置結構小巧,所使用的小羅拉軸較細,其剛性較差,易發生繞度變形,使卷取裝置的夾持間隙兩端小中間大,對所卷取編織物不利,影響被卷取織物的平整度;其二是,兩側的調節機構的結構不一致,使零配件互換性差,不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其三是,采用銅套作為轉動軸承,磨損產生的銅屑會堵塞在轉動間隙中,影響轉軸的轉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對本案申請人在先提出的“編織橫機中的傳送帶卷取裝置”的專利申請技術進行改進,使之更加完善而設計的橫編織機中的一種傳送帶卷取裝置,它由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置于編織橫機針板的下側,若干小羅拉軸呈兩列數排對稱排列在所述筒口下側中心處,每一小羅拉軸上鉸接若干小羅拉,兩大羅拉軸分別置于對應一列小羅拉軸的下側,兩傳動軸分別置于對應一大羅拉軸下側,其端部分別支承在對應一軸承座上,在對應兩軸承座之間置有安裝座,每一軸承座兩側分別連接支承板I,大、小羅拉軸的兩端分別支承在對應支承板I上,其中所述安裝座上連接有若干對沿軸向排列的活動支架;大羅拉軸置于活動支架的內側,其兩端通過齒輪傳動副與傳動軸實現傳動連接;在相鄰兩活動支架之間的大羅拉軸上鉸接有大羅拉,卷布皮包接該大羅拉與對應的小羅拉,其對應的活動支架壓接在該卷布皮帶上;在大羅拉軸對應每一活動支架處連接有支承板II,每一支承板II支承在對應一側列數排小羅拉軸的對應位置上,以增加小羅拉軸的剛性。
所述一對活動支架包括對稱放置的左活動支架和右活動支架,它們都由支架板、壓接杠桿、壓接輥、輥軸和彈簧組成,壓接杠桿中部與支架板鉸接,其一端通過彈簧與支架板連接,另一端為輥軸的一支承端,若干壓輥鉸接在輥軸上。
所述支承板II上設有軸套和與一側列數排小羅拉軸相對應的數個支承孔,支承板II通過所述軸套與大羅拉軸鉸接,所述數個支承孔分別穿接在對應一小羅拉軸上,形成對每一小羅拉軸的支承。
所述支架板包括左支架板和右支架板,左、右支架板的下端內側與其對應側的安裝座鉸接,左側支架板的下端外側支承在對應側安裝座的彈簧上并通過螺栓實現可調節連接,右側活動支架板的下端外側通過其上安裝孔相對對應側安裝座的位移并由螺栓實現調節連接。
所述左、右活動支架相對一側分別連接有擋布板。
所述齒輪傳動副由主動齒輪、從動齒輪和兩過渡齒輪組成,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分別連接在傳動軸和大羅拉軸的軸端,兩過渡齒輪的轉動軸支承在軸承座兩側的支承板I上,從動齒輪和兩過渡齒輪置于該兩支承板I的內側,兩過渡齒輪相互嚙合并分別與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在沿小羅拉軸軸向設置多個支承板,使其具有較好的剛性,一方面保證小羅拉軸可做得很細使整個裝置結構緊湊小巧能置于距筒口很近處,有利于對編織成形的織物進行引導、卷取,同時具有很好剛性的小羅拉軸,又保證了整個卷取間隙均勻一致,在卷取中對織物有均勻牽拉作用,從而保證通過卷取的織物具有較好的平整度;2)卷取裝置兩側采用基本相同的調節機構,組成的零配件基本相同,這樣便于零件生產上批量,減低零件生產成本,同時互換性好,便于安裝提高裝配效率;3)本發明裝置的幾乎所有轉動部分都采用滾針軸承,這使的轉動部分既結構緊湊又轉動靈活,不會發生轉軸卡死現象。
圖1本發明裝置結構示意2本發明裝置傳動示意3是圖1中的A向視4是圖1的B-B剖視5是現有技術中普遍使用的橫機織物牽拉裝置的結構示意中1是小羅拉軸,2是小羅拉,3是大羅拉軸,4是大羅拉,5是卷布皮帶,8是擋布板,9是連接塊,10是左活動支架,10′是右活動支架,11左支架板,11′是右支架板,12是連接板,13是杠桿,14是拉簧,15是壓輥軸,16是壓輥,17是調節座,18調節螺栓,19是調節座連接軸,20是安裝孔,21是T型安裝座,22是鉸接座,23是壓簧,24是軸承座,25是傳動軸,26是連接座,27是銷,28是軸套,29是支承孔,30是定位銷,31主動齒輪,32是從動齒輪,33、34是過度齒輪,35是連接套,36是滾針軸承,41是牽拉輥,42是壓輥,43是輔助輥,44是編織物,50是筒口,I是支承板,II是支承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請參見圖1,本發明裝置置于橫編織機針板的下側,小羅拉軸1較細,六根呈兩列三排對稱排列的小羅拉軸1所占空間的橫向尺寸很小,所以可放在距筒口50下側很近的位置處,以便對從筒口50引下的編織物進行引導、卷取。每一側列三排小羅拉軸1及同側列大羅拉軸3的兩端支承在同側列的支承板I上,傳動軸兩端支承在軸承座24上,在傳動軸外側的兩軸承座24之間置有T型安裝座21,12對活動支架沿軸向排列,請參見圖3。
每一對活動支架中的左、右活動支架10、10′對稱置放在針板下側,其上的左、右支架板11、11′分別安裝在對應側的T型安裝座21上,請再參見圖1。左支架板11的下端內側通過鉸接座22與對應側的T型安裝座鉸接,右支架板11′的下端連接連接板12,連接板12的下端內側通過鉸接座22與對應側的T型安裝座21鉸接。左支架板11的下端外側支承在調節座17中的壓簧23上,調節座17與左側T型安裝座21連接,調節座17上部的連接軸19穿接左支架板11,調節螺栓18連接調節座17的上、下部,并通過旋動調節螺栓18來調節支承板11相對與T形安裝座21鉸接點的轉動位置。右支架板11′下端連接連接板12,連接板12的下端設有腰形安裝孔20,該孔與連接座26上的安裝孔相對應,并通過上述兩安裝孔用螺栓螺母將連接板與連接座連接,連接座26連接在右側T形安裝座21的外側上。通過調節連接板12上的腰形安裝孔20相對連接座26上的對應安裝孔的位置來調節右支承板11′相對于其與T形安裝座21鉸接點的轉動位置。
左、右支架板11、11′都是由兩完全相同且對稱疊置(中間隔開很小間隙)的支架板組成,在其兩側分別鉸接杠桿13。杠桿13呈三角形彎曲,其中部與左、右支架板11、11′鉸接,它的一端由固定在其上的銷27與拉簧14的一端連接,其另一端作為壓輥軸15的一支承端,與其相對的左、右活動支架10、10′上對應杠桿13的對應一端側作為壓輥軸15的另一支承端。拉簧14的另一端與固定在左、右支架板11、11′上的銷27′連接。
在每一左、右支架板11、11′的對稱中心處設置有支承板II,支承板II的下部設有軸套28,請參見圖4,其上部設有與一側列3排小羅拉軸相對應的3支承孔29。本實施例的軸套28是滾針軸承,它配合在大羅拉軸3上,使大羅拉軸3能相對支承板II轉動。3支承孔29分別穿接對應一排小羅拉軸3上,形成對小羅拉軸對應部位的支承。在相鄰兩支承板II之間的3小羅拉軸和大羅拉軸上,分別連接12只小羅拉2和1只大羅拉4。小羅拉2是一緊配在小羅拉軸上的滾針軸承,大羅拉4是一用緊定螺釘固定在大羅拉軸上的鋼套。每12只小羅拉2和1只大羅拉4由一卷布皮帶5包接。壓輥軸15上穿接的8只壓輥16,它們壓接在最下側小羅拉2與大羅拉4之間的卷布皮帶5上,以加大卷布皮帶5與大、小羅拉之間的包角,增加傳遞效率。左、右支架板11、11′兩側分別設有兩定位銷30,它們置于支承板II的一側,對支承板II的轉動自由度進行限定,并通過它進行力的傳遞。在左、右活動支架10、10′相對一側分別連接有連接塊9,通過連接塊9在大羅拉4的下側安裝擋布板8。
請參見圖2、圖3,動力由傳動軸25經兩齒輪傳動副傳動到大羅拉軸3的兩端。齒輪傳動副由主動齒輪31、從動齒輪32和兩過度齒輪33、34組成,兩主動齒輪31和兩從動齒輪32分別連接在傳動軸25和大羅拉軸3的兩軸端,兩過度齒輪33、34的轉動軸支承在兩支承板I上。兩支承板I分別連接在對應側軸承座24的兩側,從動齒輪32和兩過度齒輪33、34都置于該兩支承板I的內側,主動齒輪31置于軸承座24內。兩過度齒輪33、34相互嚙合并分別與主動齒輪31與從動齒輪32嚙合。傳動軸25較長,約1.4米,為了安裝方便,將其分成3節,相鄰兩節用連接軸套35連接。
工作時,當橫編織機編織出的編織物不很長就可從筒口50落至最上端的卷布皮帶5上,很易被傳動著的卷布皮帶5牽引向下,如果織物厚薄有變化,對應一對小羅拉軸的軸間距會自動隨之變化,這是因為小羅拉軸較細長,會隨著織物的厚薄較易產生彈性繞度變形。同時,由于軸向設有12個支承板II,使小羅拉軸具有一定的剛性,不會產生塑性繞度變形,從而使一對小羅拉軸之間的卷取間隙均衡相等,不會出現兩端小中間大的現象。卷取間隙的調節通過調節左、右支架板11、11′相對T型安裝座的轉動位置來實現。先調節右支架板11′,使其轉動到適當位置后,旋緊連接連接板12和連接座36的螺栓螺母,使右支架板11′固定。再調節左支架板11,旋動調節螺栓18,左支架板11繞其與鉸接座22的鉸接點轉動,并通過其上的定位銷30和支承板II作用在左側小羅拉軸2上,當旋動調節螺栓18使左支架板11順時針轉動角度較大時,左支架板11上的定位銷30作用在支承板II的力較大,支承板II則將該作用力傳遞到左側小羅拉軸上,使左側小羅拉軸緊靠在右側小羅拉軸上,卷取間隙減小,卷取摩擦力增大,反則反之。編織物被卷布皮帶5傳送到大羅拉下側時,受擋布板8的防護,不會被卷布皮帶卷繞。
權利要求
1.橫編織機中的一種傳送帶卷取裝置,置于編織橫機針板的下側,若干小羅拉軸呈兩列數排對稱排列在所述筒口下側中心處,每一小羅拉軸上鉸接若干小羅拉,兩大羅拉軸分別置于對應一列小羅拉軸的下側,兩傳動軸分別置于對應大羅拉軸下側,其端部分別支承在一對應的軸承座上,在對應兩軸承座之間置有安裝座,每一軸承座兩側分別連接支承板(I),大、小羅拉軸的兩端分別支承在對應支承板(I)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座上連接有若干對沿軸向排列的活動支架;大羅拉軸穿接對應側所有活動支架,其兩端通過齒輪傳動幅與傳動軸實現傳動連接;在相鄰兩活動支架之間的大羅拉軸上鉸接有大羅拉,卷布皮包接該大羅拉與對應的小羅拉,其對應的活動支架壓接在該卷布皮帶上;在大羅拉軸對應每一活動支架處連接有支承板(II),每一支承板(II)支承在對應側列數排小羅拉軸的對應位置上,增加其剛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橫編織機中的一種傳送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對活動支架包括對稱放置的左活動支架和右活動支架,它們都由支架板、壓接杠桿、壓接輥、輥軸和彈簧組成,壓接杠桿中部與支架板鉸接,其一端通過彈簧與支架板連接,另一端為輥軸的一支承端,若干壓輥鉸接在輥軸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橫編織機中的一種傳送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II)上設有軸套和與一側列數排小羅拉軸相對應的支承孔,支承板(II)通過所述軸套與大羅拉軸鉸接,所述支承孔穿接在一側列數排小羅拉軸上,形成對小羅拉軸對應部位的支承。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橫編織機中的一種傳送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板包括左支架板和右支架板,左、右支架板的下端內側與其對應側的安裝座鉸接,左側支架板的下端外側支承在對應側安裝座的彈簧上并通過螺栓實現可調節連接,右側活動支架板的下端外側由其上安裝孔相對對應側安裝座的位移并通過螺栓實現可調節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橫編織機中的一種傳送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活動支架相對一側分別連接有擋布板。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橫編織機中的一種傳送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齒輪傳動副由主動齒輪、從動齒輪和兩過渡齒輪組成,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分別連接在傳動軸和大羅拉軸的軸端,兩過渡齒輪的轉動軸支承在軸承座兩側的支承板(I)上,從動齒輪和兩過渡齒輪置于該兩支承板(I)的內側,兩過渡齒輪相互嚙合并分別與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編織橫機中的傳送帶卷取裝置。其技術方案為若干小羅拉軸呈兩列數排對稱排列在筒口下側中心處,兩大羅拉軸置于小羅拉軸下側,兩傳動軸置于大羅拉軸下側,其端部分別支承在一軸承座上,在該兩軸承座之間置有安裝座,安裝座上連接有若干對活動支架;大羅拉軸穿接對應側所有活動支架,其兩端通過齒輪傳動副與傳動軸實現傳動連接;相鄰兩活動支架之間的大羅拉與小羅拉由卷布皮帶包接,活動支架壓接在卷布皮帶上;在大羅拉軸對應每一活動支架處連接有支承板II,每一支承板II支承在對應一側的小羅拉軸上。其優點是整個裝置結構小巧、剛性好,卷繞質量高;零配件互換性好,便于上批量,提高裝配效率,減低生產成本;轉動結構緊湊且轉動靈活。
文檔編號D04B15/90GK1851093SQ20061004051
公開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22日
發明者馮加林, 巫友群 申請人:馮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