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洗衣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洗衣機之中的特別是洗滌槽的旋轉軸線延伸的方向從水平方向傾斜的洗衣機。
背景技術:
如(日本)特開2007-319172號公報的洗衣機那樣,已知的有具備旋轉軸線延伸的方向從水平方向傾斜的洗滌槽、覆蓋洗滌槽的外周的水槽、以及收納洗滌槽和水槽的外箱的洗衣機。在洗滌槽的旋轉軸線延伸的方向從水平方向傾斜的洗衣機中,包括洗滌槽和水槽的系統的重心根據衣物等負荷而在洗衣機的前后方向上移動。為了與此對應,(日本) 特開2007-319172號公報記載的洗衣機具備多個防振構件,其從外箱的下部支撐水槽;施力部,其位于水槽的上部和外箱的上部之間且對水槽的上部向前方施力;施力部,其位于水槽的后方下部和外箱的后部之間且對水槽的后部向后方施力;以及施力部,其位于水槽的前方下部和外箱的下部之間且對水槽的前方下部向下方施力。由此,無論該洗衣機正在運轉時還是未運轉時,水槽的姿態都被保持在規定的范圍內。另外,在(日本)特開2007-319172號公報的洗衣機具備打開關閉外箱的開口部的外側的門和打開關閉水槽的開口部的內側的門這兩個門。如(日本)特開2007-319172 號公報的洗衣機那樣具備多個門的洗衣機,可以分別單獨地考慮包括洗滌槽和水槽的系統的振動和該洗衣機的振動。這樣,在具備多個門的現有的洗衣機中,這些多個門起到有助于振動對策的作用。然而,從洗衣機的成本削減、減輕使用時的麻煩等理由來看,期望洗衣機具備一個門。這樣的門打開關閉外箱的開口部并且打開關閉水槽的開口部。
發明內容
_5]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即使是如(日本)特開2007-319172號公報的洗衣機那樣利用施力部等來保持水槽的姿態的洗衣機,也存在如下問題,即,在減少門的數量的情況下,由于外箱和水槽的間隔被比較大地打開,由此根據各施力部施力的方向,配置在外箱和水槽之間的部件在該洗衣機的運轉中會較大地變形。在配置在外箱和水槽之間的部件在該洗衣機的運轉中較大地變形的情況下,產生如下問題,即,有時發生衣物等洗滌物夾在外箱和水槽之間的情況,使洗滌物被損傷而無法適當地洗滌。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洗衣機,其具備洗滌槽、水槽以及外箱,通過抑制配置在外箱和水槽之間的部件在洗衣機的運轉中變形,來防止洗滌物的損傷而可靠地進行洗滌。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本發明的洗衣機具備洗滌槽、水槽、外箱、多個防振構件、上部施力部以及下部施力部。洗滌槽呈有底筒形,具有朝向前方開口的開口部。另外,洗滌槽以旋轉軸線為中心旋轉。洗滌槽的旋轉軸線在從水平方向傾斜的方向上延伸。水槽具有比洗滌槽的開口部靠前方配置的開口部。另外,水槽覆蓋洗滌槽。外箱收納水槽和洗滌槽。多個防振構件從外箱的下部朝向上方支撐水槽。上部施力部與水槽的上部和外箱的上部連接,對水槽向前方和后方施力。下部施力部與水槽的前方下部和外箱的前部連接,對水槽向斜前上方施力。根據本發明,可以通過上部施力部、下部施力部以及多個防振構件來抑制水槽的姿態變化。因此,根據本發明,可以抑制配置在外箱和水槽之間的構件在洗衣機的運轉中變形。在本發明中,在外箱和水槽之間配置有上部施力部、下部施力部以及多個防振構件。即, 根據本發明,抑制了上部施力部、下部施力部以及多個防振構件在洗衣機的運轉中變形,因此,可以更適當地保持水槽的姿態。另外,下部施力部對水槽的前方下部向斜前上方施力,由此可以抑制水槽的前方下部向下方移動的姿態變化。由此,在包括洗滌槽和水槽的系統中,抑制了旋轉軸線的傾斜發生變化,因此,重心不易向前方移動。這樣,抑制了旋轉軸線的傾斜發生變化且重心不易移動,由此系統的振動不易變得復雜。因此,可以容易地檢測系統的振動,相對于振動可以容易地控制洗衣機。在本發明的洗衣機中,優選外箱具有比水槽的開口部靠前方配置的開口部。而且, 優選本發明的洗衣機還具備打開關閉外箱的開口部并且打開關閉水槽的開口部的門。另外,優選門具有突出部。優選突出部在門閉塞了外箱的開口部和水槽的開口部時從前方向后方突出。突出部的一部分在門閉塞外箱的開口部和水槽的開口部時配置在水槽的內部。根據該構成,門打開關閉外箱的開口部并且打開關閉水槽的開口部。另外,門具有在門關閉外箱的開口部和水槽的開口部時從前方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的一部分在門關閉外箱的開口部和水槽的開口部時配置在水槽的內部。另一方面,根據本發明,可以抑制配置在外箱和水槽之間的部件在洗衣機的運轉中變形。另外,下部施力部對水槽的前方下部向斜前上方施力,由此可以抑制當洗滌物位于水槽和門之間時洗滌物被門按壓,由此水槽向后方移動,外箱的開口部和水槽的開口部之間的前后方向的空間進一步擴大。因此, 可以防止因為洗滌物進入外箱的開口部和水槽的開口部之間的前后方向的空間,或洗滌物夾在突出部和水槽的開口部之間而導致的洗滌物或該洗衣機的部件被損傷,可以可靠地進行洗漆。優選本發明的洗衣機還具備配置在外箱的開口部和水槽的開口部之間的襯墊。根據本發明,可以抑制配置在外箱和水槽之間的部件在洗衣機的運轉中變形。因此,可以避免配置在外箱的開口部和水槽的開口部之間的襯墊被損傷。發明效果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洗衣機,其具備洗滌槽、水槽以及外箱,通過抑制配置在外箱和水槽之間的部件在洗衣機的運轉中變形來防止洗滌物的損傷而可靠地進行洗漆。下面,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上述和其它對象、特征方面以及優點將更加明顯。
圖I是示出本發明的洗衣機的立體圖。
圖2是在透視本發明的洗衣機的外箱的內部的一部分的狀態下所示的洗衣機的正面圖。圖3是本發明的洗衣機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根據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本申請的發明人銳意研究的結果是發現產生如下新問題即使如現有的洗衣機那樣,通過施力部等保持水槽的姿態,在減少了門的數量的情況下,因為各施力部施力的方向,配置在外箱和水槽之間的部件在洗衣機的運轉中也較大地變形。根據該內容,本申請的發明人想到改變包括配置在水槽和外層之間的施力部的施力方向的構成。根據該內容,本申請的發明人的銳意研究的結果是本申請的發明人完成本申請發明。如圖I所示,洗衣機I具備外箱10。另外,如圖3所示,洗衣機I具備水槽40和旋轉滾筒20。洗衣機I是全自動滾筒式洗衣機。但是,洗衣機I也可以具有使收納于旋轉滾筒20的衣物等洗滌物干燥的功能。如圖I所示,外箱10具有大致長方體形。另外,外箱 10具有底盤11、機身部12以及頂板13。底盤11形成洗衣機I的底部。機身部12從底盤 11向上方延伸。另外,機身部12具有前面121、右側面122、左側面123(參照圖2)以及背面124(參照圖3)。頂板13是機身部12的一部分,形成洗衣機I的頂部。此外,在圖I 圖3中,附圖標記Fr、Rr、Up、Dn、Ri、Le分別表示洗衣機I的前方、 后方、上方、下方、右方、左方。如圖I所示,可以將左右方向稱為寬度方向W。另外,可以將前后方向稱為進深方向D,可以將上下方向稱為高度方向H。關于高度方向H,比外箱10的中央靠上方的部分是外箱10的上部,比外箱10的中央靠下方的部分是外箱10的下部。如圖I所示,在前面121的上部配置有洗滌劑盒16。洗滌劑盒16抽拉自如地收納在外箱10中。洗衣機I的使用者可以向洗滌劑盒16內投入洗滌劑、漂白劑以及柔順劑等。另外,在外箱10的前面121的上部,與洗滌劑盒16在寬度方向W上并排地配置有操作部17,操作部17具有操作按鈕(未圖示)和顯示面板(未圖示)。如圖3所示,洗衣機I具備作為洗滌槽的旋轉滾筒20、液體平衡器30、覆蓋旋轉滾筒20的水槽40以及作為驅動部的電動機5。另外,洗衣機I具備未圖示的控制部。水槽 40和旋轉滾筒20收納在外箱10中。旋轉滾筒20具有開口部21和底部22,具有有底筒形。開口部21朝向前方開口。 底部22與開口部21相對地配置。旋轉滾筒20以旋轉軸線R為中心旋轉。旋轉滾筒20的旋轉軸線R在從水平方向傾斜的方向上延伸。底部22在旋轉軸線R的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與連接旋轉滾筒20的開口部21和底部22的方向中的水平方向平行的方向是洗衣機 I的前后方向。在旋轉滾筒20中、以旋轉軸線R為中心的圓的半徑方向上,在開口部21的邊緣27的外側安裝有液體平衡器30。作為旋轉滾筒20的材質,一般使用不銹鋼鋼板。在旋轉滾筒20的周壁23和底部 22上,形成有用于供水、排水以及通氣的多個小孔24。周壁23是旋轉滾筒20中的筒狀部分。在洗衣機I中,周壁23具有大致圓筒形。另外,周壁23在與旋轉軸線R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此外,省略形成在底部22的小孔的圖示。在周壁23上配置有多個導流板26。導流板26與旋轉軸線R大致平行地延伸。另外,導流板26朝向以旋轉軸線R為中心的圓的半徑方向的內方從周壁23突出。水槽40具有開口部41和底部42,具有有底筒形。旋轉滾筒20收納在水槽40的內部所形成的空間內。開口部41朝向前方開口。底部42與開口部41相對地配置。在洗衣機I中,水槽40的周壁48具有大致圓筒形(參照圖2)。水槽40的周壁48是水槽40中的筒狀部分。另外,周壁48在與旋轉軸線R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在水槽40的下部安裝有配重件28。詳細地說,配重件28配置在筒形水槽40的周壁48中、外箱10的前面121的附近且面對底盤11的位置。此外,為了取得整個水槽40 的平衡,可以在水槽40中安裝有多個配重件28。另外,配重件28可以安裝在水槽40的上部。如圖3所示,在旋轉滾筒20的底部22的外側面上,固定有驅動軸25。驅動軸25 連結有電動機5。電動機5安裝在水槽40的底部42的外側面。電動機5具有轉子51、定子 52以及電動機箱53。轉子51、定子52以及驅動軸25的一部分收納在電動機箱53內。轉子51具有永久磁鐵。另外,轉子51固定于驅動軸25。定子52以在以驅動軸25為中心的圓的半徑方向的內方包圍轉子51的方式,配置在電動機箱53的內部。另外,定子52具有線圈。向電動機5供給的電力被控制部控制,由此轉子51的轉速和旋轉方向被可變控制。 由此,旋轉滾筒20以規定的轉速、在規定的方向上旋轉。如圖I所示,在外箱10的前面121安裝有外門18。開口部15配置在比旋轉滾筒 20的開口部21靠前方且比水槽40的開口部41靠前方的位置。外門18打開關閉形成在前面121的開口部15。外門18打開關閉外箱10的開口部15并且打開關閉水槽40的開口部 41。通過打開外門18,可以通過外箱10的開口部15和水槽40的開口部41向旋轉滾筒20 投入洗滌物或從旋轉滾筒20取出洗滌物。外門18具有透明狀的窗戶81。由此,洗衣機I的使用者可以從外箱10的外方視覺識別旋轉滾筒20的內部。另外,外門18具有突出部82。突出部82具有容器形狀。突出部82從前方向后方凹陷。在水槽40的開口部41的邊緣43安裝有由橡膠等彈性體形成的襯墊44。襯墊44 配置在開口部15和開口部41之間。當使用者關閉外門18時,襯墊44貼緊突出部82的周邊83,由此通過突出部82和襯墊44密閉水槽40。這樣,外門18閉塞外箱10的開口部15, 由此突出部82的周邊83閉塞水槽40的開口部41。當外門18閉塞外箱10的開口部15,由此突出部82的周邊83閉塞水槽40的開口部41時,突出部82從前方向后方突出。當外門18被關閉時,S卩,當外門18閉塞外箱10的開口部15和水槽40的開口部41時,突出部82的一部分被配置在水槽40的內部。此外, 突出部82的形狀除了從洗衣機I的前方朝向后方突出,且當外門18閉塞外箱10的開口部 15和水槽40的開口部41時,突出部82的一部分被配置在水槽40的內部以外,沒有特別限定。洗衣機I具備具有多個防振構件的防振機構6。水槽40被多個防振構件支撐,使得旋轉滾筒20在水槽40的內部可以以旋轉軸線R為中心旋轉。防振機構6在外箱10內配置在水槽40的下方。防振機構6作為多個防振構件而具有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從外箱10的底盤11朝向上方支撐水槽40。 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相互具有相同的構成。
如圖2所示,在洗衣機I的正面視圖,即,從正面看洗衣機I時,前側防振構件61 和后側防振構件62分別配置在洗衣機I的左側和右側。前側防振構件61具有減振器63 和壓縮螺旋彈簧64。在防振機構6中,減振器63的下端形成前側防振構件61的下端。前側防振構件61的下端與底盤11連結。另外,減振器63具有從減振器63向上方突出的桿 65。減振器63對作用于桿65的沖擊力進行緩沖。壓縮螺旋彈簧64以纏繞桿65的方式繞桿65配置。桿65的上端和壓縮線圈64的上端由凸緣狀的連結件66相互地連結。此外, 如上所述,后側防振構件62的構成與前側防振構件61的構成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后側防振構件62的構成的說明。在水槽40的下部的外周面設有臺座45和臺座46。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分別安裝于臺座45和臺座46。當前側防振構件61安裝于臺座45時,由橡膠等彈性構件形成的襯套67配置在連結件66和臺座45之間。臺座45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與臺座46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相比較大。臺座45的下端和臺座46的下端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前側防振構件61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底盤11和臺座45之間,并且從底盤11朝向上方支撐水槽40。同樣地,后側防振構件6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底盤11和臺座46之間,并且從底盤11朝向上方支撐水槽40。 此外,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的構成不作特別限定,可以具有其它的構成。前側防振構件61的上端和后側防振構件62的上端配置在比各自的下端靠寬度方向w(參照圖I)的內方。由此,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在洗衣機I的正面視圖中,以由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構成為大致反V字的方式配置在外箱10的內部。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在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之間,在前后方向上空開規定的間隔。在洗衣機I中,在從側方看洗衣機I時,即,在洗衣機I的側面視圖中, 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以在大致豎直方向上延伸的方式支撐水槽40。這樣, 前側防振構件61的中心線C1和后側防振構件62的中心線C2分別在大致豎直方向上延伸。規定的間隔,即,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線C1和中心線C2之間的距離L包括系統的重心在洗衣機I的無負荷狀態時和在額定負荷狀態下洗衣機I運轉時之間移動的范圍。該系統至少包括旋轉滾筒20、水槽40、電動機5、液體平衡器30以及配重件28。此外,洗衣機I的無負荷狀態是指洗滌物完全未進入旋轉滾筒20內的狀態且水完全未進入水槽40內的狀態。另外,額定負荷是指例如進入旋轉滾筒20的洗滌物的重量中、 所允許的最大重量。額定負荷狀態是指至少額定負荷重量的洗滌物被收納在旋轉滾筒20 內的狀態。此外,在洗衣機I具有干燥功能的情況下,干燥時的額定負荷可以與洗滌時和脫水時的額定負荷不同。優選在這種情況下的干燥時的額定負荷與洗滌時和脫水時的額定負荷相比較小。洗滌時是指后述的洗滌行程和漂洗行程中、至少在洗滌行程中洗衣機I正在運轉時,脫水時是指在脫水行程中洗衣機I正在運轉時。作為例子,假定洗衣機I的額定負荷是10kg。在洗衣機I的額定負荷是IOkg的情況下,洗滌時在洗衣機I中負荷有40kg左右(洗滌物的重量為10kg、在洗滌物中所包含的水的重量約為10kg、滯留在水槽40和旋轉滾筒20內的水的重量約為20kg)的重量。另外,在洗衣機I的額定負荷是IOkg的情況下,脫水時(特別是脫水開始時),在洗衣機I中負荷有20kg左右(洗滌物的重量為10kg、在洗滌物中所包含的水的重量約為IOkg)的重量。這樣,在額定負荷的洗滌物被收納在旋轉滾筒20內的情況下,在作為支撐構件的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中洗滌時所負荷的重量與脫水時所負荷的重量相比較大。在洗衣機I中,旋轉軸線R延伸的方向從水平方向傾斜。但是,旋轉軸線R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因此,包括旋轉滾筒20和水槽40的系統的重心的位置在洗滌物和水進入水槽40和旋轉滾筒20之前和之后在前后方向上變化。另外,隨著洗滌物和水的重量變大, 洗滌物、水所處的區域擴展到旋轉滾筒20的更前方的部分,因此,系統的重心的位置向前方移位。但是,在洗衣機I中,洗衣機I的無負荷狀態下的重心Gtl、在額定負荷狀態中的旋轉滾筒20和水槽40中滯留有水的狀態(即,洗滌時)的重心Gw以及額定負荷狀態中的脫水時的重心Gh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中心線C1和中心線C2之間。此外,圖3所示重心Gtl、重心Gw以及重心Gh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示出各自位置的順序。因此,例如中心線C2與重心Gtl、重心Gw或重心Gh在前后方向上各自的間隔不限于圖 3所示內容。另外,可以是重心Gtl、重心Gw或重心Gh中、重心Gw位于比中心線C1靠前方的位置。當洗衣機I脫水時,在洗衣機I的正面視圖中,旋轉滾筒20按照逆時針旋轉。另外,洗衣機I洗滌時,在洗衣機I的正面視圖中,旋轉滾筒20按照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洗衣機I具備上部施力部70和作為下部施力部的螺旋彈簧73。上部施力部70與水槽40的上部和外箱10的上部連接。水槽40的上部是指在高度方向H上比水槽40的中央靠上方的部分。在洗衣機I中,上部施力部70與水槽40的周壁48和支撐部12a連接。 支撐部12a安裝于機身部12,配置在頂板13的內面。上部施力部70具有螺旋彈簧71和螺旋彈簧72。螺旋彈簧71的一端安裝于周壁48的前端,另一端安裝于支撐部12a。螺旋彈簧71對水槽40向斜后上方施力。螺旋彈簧72的一端安裝于水槽40的后部的周壁48, 另一端安裝于支撐部12a中的螺旋彈簧71的另一端的附近。螺旋彈簧72對水槽40向斜前上方施力。這樣,上部施力部70對水槽40向前方和后方施力。此外,在洗衣機I中,支撐部12a具有板形。但是,支撐部12a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定,支撐部12a的材質沒有特別限定。螺旋彈簧73與水槽40的前方下部和配置在外箱10的前面121的內側的構件連接。螺旋彈簧73的一端安裝于與外箱10的前面121連接的金屬板75,另一端安裝于設置在水槽40的下部的周壁48的臺座74。金屬板75配置在前面121的后方且比水槽40的開口部41靠下方的位置。這樣,螺旋彈簧73以通過金屬板75朝向外箱10并將水槽40向斜前上方拉出的方式配置在外箱10的內部。此外,螺旋彈簧71、72以及73不限于螺旋彈簧, 可以是一般的其它的施力裝置。在洗衣機I中,在洗滌行程、漂洗行程、脫水行程中,根據進入水槽40和旋轉滾筒 20的洗滌物、水的量,水槽40的姿態變化。另外,在旋轉滾筒20旋轉的情況下,至少在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上負荷有基于洗滌物和水的重量的荷重。例如在如系統的重心位于比中心線C1靠前方的位置時那樣,系統的重心位于比較前方的情況下,圖3所示水槽40和旋轉滾筒20具有以前側防振構件61與臺座45的連接位置的附近為中心按照逆時針旋轉的傾向。另外,例如在如系統的重心位于比中心線C2靠后方的位置時那樣,系統的重心位于比較后方的情況下,圖3所示水槽40和旋轉滾筒20具有以后側防振構件62與臺座46的連接位置的附近為中心按照順時針旋轉的傾向。
而且,當對系統施加重量時,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的桿65向減振器63下沉,由此水槽40和旋轉滾筒20向下方移位。但是,在洗衣機I中,以螺旋彈簧73向斜前上方拉水槽40的方式施力,由此即使在水槽40和旋轉滾筒20具有向下方移位的傾向的情況下,也可以抑制水槽40和旋轉滾筒20的姿態變化。這樣,可以通過抑制水槽40的前部向下方的移位來抑制襯墊44的變形且防止損傷。另一方面,在洗衣機I中,例如在洗衣機I的無負荷狀態時和額定負荷狀態中的脫水時之間系統的重心所移動的范圍在前后方向上收納在中心線C1的位置和中心線C2的位置之間。由此,在洗衣機I中,可以無論洗滌物和水的量來防止水槽40的姿態的變化。另外,即使在系統的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移動的情況下,通過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空開規定間隔而配置的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系統的重心通常位于作為系統的支撐構件的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之間,因此,也可以抑制旋轉滾筒20旋轉時的系統的振動的復雜化。因此,可以降低旋轉滾筒20旋轉時的系統的振動。而且,以螺旋彈簧73 向斜前上方拉水槽40的方式施力,由此可以與防振機構6 —起降低包括水槽40和旋轉滾筒20的系統的振動。另外,以螺旋彈簧73向斜前上方拉水槽40的方式施力,由此與以從水槽40的下方按壓水槽40的方式施力的情況相比,可以在水槽40的前方下部和外箱10的前部之間有效地對水槽40的前方下部施力。而且,不在水槽40的前方下部和外箱10的底盤11之間配置從下方對水槽40施力的其它的構件,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水槽40的前方下部和外箱 10的底盤11之間的空間。下面,參照圖3說明洗衣機I的工作。首先,使用者打開外門18,從開口部15向旋轉滾筒20內投入洗滌物后,關閉外門 18。洗滌所使用的洗滌劑被加入洗滌劑盒16 (參照圖I)。如果需要,則使用者向洗滌劑盒 16加入精洗劑。使用者也可以在洗滌行程或漂洗行程的中途加入精洗劑。另外,在洗衣機 I中,用于精洗劑的盒(未圖示)可以與洗滌劑盒16分開設置。下面,使用者操作操作部17,選擇洗滌條件和干燥條件。根據使用者對操作部17 的操作,操作部17向控制部發送控制信號,由此控制部控制洗衣機I的各構件。由控制部根據使用者所選擇的洗滌條件和干燥條件,進行例如洗滌行程、漂洗行程、脫水行程。首先,說明洗滌行程。使用者按壓操作部17的啟動按鈕,由此由控制部控制外門 18和供水閥(未圖示)。由此,外門18被鎖住,并且供水閥被打開,由此自來水向水槽40 內供給。此時,向水槽40供給混合了收納在洗滌劑盒16中的洗滌劑的水。當由水位傳感器(未圖示)檢測在水槽40內水被供給到規定的水位為止時,供水閥被關閉。接著,循環泵(未圖示)被驅動。通過水槽40向旋轉滾筒20內供給的水通過循環泵的驅動從水槽40經過規定的流路,從朝向旋轉滾筒20內的循環水出口(未圖示) 花灑狀地向旋轉滾筒20內噴射,由此返回旋轉滾筒20內。而且,旋轉滾筒20內的水再次通過小孔24在水槽40和規定的流路之間循環。在經過循環泵進行驅動的時間中、規定的時間的情況下,控制部將循環泵的驅動控制為停止。下面,旋轉滾筒20通過電動機5根據用于洗滌行程的旋轉圖旋轉。在洗衣機I中, 旋轉滾筒20例如按照50rmp左右旋轉。此外,旋轉滾筒20的旋轉圖按照洗滌行程、漂洗行程、脫水行程的各行程,或與洗滌物的種類、洗滌干燥的程序相應地,事先設定有旋轉速度、旋轉周期、反轉周期等不同的多個旋轉圖。旋轉圖被程序化,使得被使用者選擇或被自動地選擇。當電動機5正反旋轉時,旋轉滾筒20也同樣地正反旋轉。S卩,在洗衣機I的正面視圖中,旋轉滾筒20按照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通過旋轉滾筒20旋轉,由此旋轉滾筒20 內的洗滌物被導流板26抬起。但是,洗滌物未旋轉一圈而在旋轉的中途從旋轉滾筒20的內周壁面離開,向下方落下。該動作在旋轉滾筒20旋轉的期間被反復進行。由此,洗滌物在旋轉滾筒20的內部被攪動。這樣,將攪動洗滌物稱為翻滾運動。翻滾運動被持續10分鐘左右。這樣的話,洗滌行程利用所謂的拍洗效果來進行。此外,當進行該洗滌行程時,可以驅動循環泵。當洗滌行程結束時,水槽40內的水通過排水部(未圖示)向外箱10外排出。當排水結束后,進行中間脫水行程。在該行程中,旋轉滾筒20按照用于中間脫水行程的旋轉圖高速地旋轉。在中間脫水行程中,因為旋轉滾筒20的旋轉帶來的離心力,在洗滌物中所包含的水通過小孔24從旋轉滾筒20向水槽40吐出。向水槽40吐出的水沿著水槽40的內壁面向下方流動,通過排水部向外箱10外排出。當中間脫水行程結束時,程序從中間脫水行程向漂洗行程轉移。在漂洗行程中,供水閥被打開,自來水向水槽40供給。當由水位傳感器檢測到在水槽40內水被供給到規定的水位為止時,供水閥被關閉。供水閥被關閉后,控制部以循環泵被驅動規定時間的方式控制循環泵。當經過規定時間時,控制部使循環泵的驅動停止。之后,旋轉滾筒20根據用于漂洗行程的旋轉圖旋轉。此外,也可以當進行該漂洗行程時驅動循環泵。反復數次中間脫水行程和漂洗行程后,程序從漂洗行程向最終的漂洗行程轉移。 在最終的漂洗行程中,供水閥被打開,包含柔順精洗劑的水向水槽40供給。進行了規定次數的漂洗行程后,進行脫水行程。當最終的漂洗行程結束時,漂洗液從水槽40向外箱10外排出。排水結束后,根據用于最終脫水行程的旋轉圖,以旋轉滾筒20 例如以IOOOrpm的高速旋轉的方式進行最終脫水行程。在最終脫水行程中,與中間脫水行程同樣地,在洗滌物中所包含的洗滌液因為旋轉滾筒20的旋轉帶來的離心力,通過小孔24 向水槽40吐出。開始脫水行程并經過了規定的時間后,控制部切斷向電動機5的通電,進行停止處理。如上所述,液體平衡器30與旋轉滾筒20 —體地以旋轉軸線R為中心旋轉,因此, 在中間脫水行程和最終脫水行程中,當旋轉滾筒20以比較高的速度旋轉時,液體平衡器30 也與旋轉滾筒20 —起以比較高的速度旋轉。如上所述,洗衣機I具備旋轉滾筒20、水槽40、外箱10、前側防振構件61、后側防振構件62、上部施力部70以及螺旋彈簧73。上部施力部70具有螺旋彈簧71和螺旋彈簧 72。旋轉滾筒20呈有底筒形,具有朝向前方開口的開口部21。另外,旋轉滾筒20以旋轉軸線R為中心旋轉。旋轉軸線R在從水平方向傾斜的方向上延伸。水槽40具有配置在比旋轉滾筒20的開口部21靠前方的位置的開口部41。另外,水槽40覆蓋旋轉滾筒20。外箱10收納水槽40和旋轉滾筒20。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從外箱10的底盤 11朝向上方支撐水槽40。螺旋彈簧71的一端安裝于周壁48的前端,另一端安裝于支撐部 12a。螺旋彈簧71對水槽40向斜后上方施力。螺旋彈簧72的一端安裝于水槽40的后部的周壁48,另一端安裝于支撐部12a中螺旋彈簧71的另一端的附近。螺旋彈簧72對水槽40向斜前上方施力。螺旋彈簧73與水槽40的前方下部和配置在外箱10的前面121的內側的構件連接,對水槽40向斜前上方施力。根據洗衣機1,可以通過上部施力部70、螺旋彈簧73、前側防振構件61以及后側防振構件62來抑制水槽40的姿態變化。因此,根據洗衣機1,可以抑制配置在外箱10和水槽40之間的部件在洗衣機I的運轉中變形。在洗衣機I中,在外箱10和水槽40之間, 配置有上部施力部70、螺旋彈簧73、前側防振構件61以及后側防振構件62。S卩,根據洗衣機I,抑制了上部施力部70、螺旋彈簧73、前側防振構件61以及后側防振構件62在洗衣機 I的運轉中變形,因此,可以進一步適當地保持水槽40的姿態。另外,可以通過螺旋彈簧73對水槽40的前方下部向斜前上方施力來抑制水槽40 的前方下部向下方移動的姿態變化。由此,在包括旋轉滾筒20和水槽40的系統中,抑制了旋轉軸線R的傾斜發生變化,因此,重心不易向前方移動。這樣,抑制了旋轉軸線R的傾斜發生變化且重心不易移動,由此系統的振動不易變得復雜。因此,可以容易地檢測系統的振動,相對于振動可以容易地控制洗衣機I。在洗衣機I中,外箱10具有比水槽40的開口部41靠前方配置的開口部15。而且,洗衣機I還具備打開關閉外箱10的開口部15并且打開關閉水槽40的開口部41的外門18。另外,外門18具有突出部82。突出部82當外門18關閉外箱10的開口部15和水槽40的開口部41時從前方向后方突出。突出部82的一部分當外門18關閉外箱10的開口部15和水槽40的開口部41時配置在水槽40的內部。根據該構成,外門18打開關閉外箱10的開口部15并且打開關閉水槽40的開口部41。另外,外門18具有當外門18關閉外箱10的開口部15和水槽40的開口部41時從前方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82。突出部82的一部分當外門18關閉外箱10的開口部15和水槽40的開口部41時配置在水槽40的內部。另一方面,洗衣機I可以抑制配置在外箱10和水槽40之間的部件在洗衣機I的運轉中變形。另外,螺旋彈簧73對水槽40的前方下部向斜前上方施力,由此可以抑制當洗滌物位于水槽40和外門18之間時,洗滌物被外門18按壓,由此水槽40向后方移動,外箱10的開口部15和水槽40的開口部41之間的前后方向的空間進一步擴大。因此,可以防止因為洗滌物進入外箱10的開口部15和水槽40的開口部41之間的前后方向的空間,或洗滌物夾在突出部82和水槽40的開口部41之間而導致的洗滌物或洗衣機I的部件被損傷,可以可靠地進行洗滌。洗衣機I還具備配置在外箱10的開口部15和水槽40的開口部41之間的襯墊 44。根據洗衣機1,可以抑制配置在外箱10和水槽40之間的部件在洗衣機I的運轉中發生變形。因此,可以避免配置在外箱10的開口部15和水槽40的開口部41之間的襯墊 44被損傷。另外,洗衣機I具備旋轉滾筒20、水槽40、外箱10、前側防振構件61以及后側防振構件62。旋轉滾筒20呈有底筒形,所述有底筒形具有朝向前方開口的開口部21和與開口部21相對地配置的底部22。另外,旋轉滾筒20以在從水平方向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轉軸線R為中心旋轉。水槽40覆蓋旋轉滾筒20。外箱10收納水槽40和旋轉滾筒20。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分別朝向上方地支撐水槽40。另外,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相互具有相同的構成。而且,在前后方向上,在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之間空開規定的間隔。根據洗衣機I,旋轉軸線R在從水平方向傾斜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洗衣機I中, 至少在洗滌物被投入旋轉滾筒20之前和之后,包括旋轉滾筒20、水槽40、電動機5以及液體平衡器30的系統的重心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變化。但是,在支撐水槽40的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之間,在前后方向上空開規定的間隔。由此,水槽40在前后方向上被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穩定地支撐。因此,即使當系統的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移動時,通過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系統的重心位置通常位于作為系統的支撐構件的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之間,因此,可以抑制旋轉滾筒20旋轉時的系統的振動的復雜化。因此,可以降低旋轉滾筒20旋轉時的系統的振動。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可以提供具備相互具有相同的構成的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旋轉滾筒20以及水槽40的洗衣機I,其可以抑制旋轉滾筒20旋轉時的系統的振動的復雜化。另外,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相互具有相同的構成。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可以抑制具有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的防振機構6的成本和洗衣機I的成本。在洗衣機I中,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的規定的間隔包括在洗衣機I 的無負荷狀態時和額定負荷狀態下洗衣機I運轉時之間、系統的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移動的范圍。根據該構成,即使在洗衣機I的無負荷狀態時和額定負荷狀態下洗衣機I運轉時之間、系統的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移動的情況下,由于重心位于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之間,因此,也可以抑制系統的振動的復雜化。而且,洗衣機I脫水時,與洗滌、漂洗等其它的行程相比,旋轉滾筒20高速旋轉。因此,根據該構成,可以抑制旋轉滾筒20以比較高的速度旋轉時的系統的振動的復雜化。在洗衣機I中,如圖3所示,旋轉軸線R以旋轉軸線R的后側位于比前側靠下方的方式從水平方向傾斜。當洗衣機脫水時,旋轉滾筒20在洗衣機I的正面視圖中,按照逆時針旋轉。另外,在洗衣機I的正面視圖中,前側防振構件61配置在左側,且后側防振構件62 配置在右側。在洗衣機I的正面視圖中,在旋轉滾筒20按照逆時針旋轉的情況下,將旋轉滾筒 20向下方按壓的離心力帶來的荷重被整個系統的左側負荷。另外,旋轉軸線R以旋轉軸線 R的后側位于比前側靠下方的方式傾斜。因此,在洗衣機I的正面視圖中,整個系統的左側的前部比左側的后方部分易于向下方較大地移位。但是,在洗衣機I中,在洗衣機I的正面視圖中,前側防振構件61配置在左側,且后側防振構件62配置在右側。因此,在洗衣機I 的正面視圖中,即使在旋轉滾筒20按照逆時針旋轉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在正面視圖中配置在左側的前側防振構件61來穩定地支撐水槽40。由此,可以降低旋轉滾筒20旋轉時的系統的振動。其結果是,可以抑制旋轉滾筒20旋轉時的系統的振動的復雜化。應考慮上面所公開的實施方式在所有方面是示例而不是限制性內容,本發明的范圍不是由上面的實施方式、而是由權利要求的范圍示出,包括在與權利要求的范圍均等的含義和范圍內的全部修改和變形。
權利要求
1.一種洗衣機,具備洗滌槽,其呈具有朝向前方開口的開口部的有底筒形,以在從水平方向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轉軸線為中心旋轉;水槽,其具有比上述洗滌槽的開口部靠前方配置的開口部,覆蓋上述洗滌槽;外箱,其收納上述水槽和上述洗滌槽;多個防振構件,其從上述外箱的下部朝向上方支撐上述水槽;上部施力部,其與上述水槽的上部和上述外箱的上部連接,對上述水槽向前方和后方施力;以及下部施力部,其與上述水槽的前方下部和上述外箱的前部連接,對上述水槽向斜前上方施力。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洗衣機,上述外箱具有比上述水槽的上述開口部靠前方配置的開口部,上述外箱還具備門,所述門打開關閉上述外箱的上述開口部并且打開關閉上述水槽的上述開口部,上述門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上述門閉塞上述外箱的上述開口部和上述水槽的上述開口部時,從前方向后方突出,上述突出部的一部分在上述門閉塞上述外箱的上述開口部和上述水槽的上述開口部時,配置在上述水槽的內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洗衣機,還具備襯墊,所述襯墊配置在上述外箱的上述開口部和上述水槽的上述開口部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洗衣機,其具備洗滌槽、水槽以及外箱,可以抑制配置在外箱和水槽之間的部件在洗衣機的運轉中變形。前側防振構件(61)和后側防振構件(62)從外箱(10)的底盤(11)朝向上方支撐水槽(40)。螺旋彈簧(71)的一端安裝于周壁(48)的前端,另一端安裝于支撐部(12a)。螺旋彈簧(71)向斜后上方對水槽(40)施力。螺旋彈簧(72)的一端安裝于水槽(40)的后部的周壁(48),另一端安裝于支撐部(12a)中螺旋彈簧(71)的另一端的附近。螺旋彈簧(72)向斜前上方對水槽(40)施力。螺旋彈簧(73)與水槽(40)的前方下部和配置在外箱(10)的前面(121)的內側的構件連接,對水槽(40)向斜前上方施力。
文檔編號D06F37/22GK102587083SQ20121000299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7日
發明者大江宏和, 船見慎太郎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