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紗線蓄留裝置、紡紗單元及紡紗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733646閱讀:16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紗線蓄留裝置、紡紗單元及紡紗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在喂紗裝置和卷繞裝置之間對紡織紗線進行蓄留的紗線蓄留裝 置、具有這樣的紗線蓄留裝置的紡紗單元及紡紗機。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已知的紡紗單元具有供給紡織紗線的喂紗裝置;將紡織紗線卷繞在卷 裝上的卷繞裝置;在喂紗裝置和卷繞裝置之間通過在紗線蓄留羅拉上卷繞紡織紗線而對紡 織紗線進行蓄留的紗線蓄留裝置(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10-174421號公報)。在這樣的 紡紗單元中,關于紗線蓄留裝置的紗線蓄留羅拉,提出了以下各種形狀的提案使卷繞紡織 紗線的紗線蓄留部的傾斜角度呈多階段變化(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10-89908號公報); 使從紗線蓄留部的卷繞開始側的基端部向喂紗裝置側擴大的錐部的傾斜角度為45度以上 (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10-76889號公報)等。
如上所述,關于紗線蓄留裝置的紗線蓄留羅拉提出了各種形狀的提案,這是因為, 將紡織紗線整齊地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上,對于使紡紗單元順暢地進行動作來說是極為重 要的。而且,在紡織紗線被切斷的情況下,只要能夠防止紡織紗線的紗線端向紗線蓄留羅拉 中的預想外的部分移動,之后也能夠使紡紗單元順暢地動作。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將紡織紗線整齊地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上,并 且在紡織紗線被切斷的情況下能夠控制紡織紗線的紗線端的移動的紗線蓄留裝置、具有這 樣的紗線蓄留裝置的紡紗單元及紡紗機。
本發明的紗線蓄留裝置在供給紡織紗線的喂紗裝置和將紡織紗線卷繞在卷裝上 的卷繞裝置之間對紡織紗線進行蓄留。紗線蓄留裝置具有卷繞紡織紗線的紗線蓄留羅拉。 紗線蓄留羅拉具有卷繞紡織紗線的紗線蓄留部;從紗線蓄留部的卷繞開始側的基端部向 喂紗裝置側以第一傾斜角度擴開的第一錐部;從第一錐部向喂紗裝置側以比第一傾斜角度 小的第二傾斜角度擴開的第二錐部。第二錐部具有以下功能接收向紗線蓄留羅拉導入的 紡織紗線的功能、及在紡織紗線于喂紗裝置側被切斷的情況下抑制在基端部側擺動的紡織 紗線的紗線端向紗線蓄留部的前端部側移動的功能。第一錐部具有將第二錐部接收到的紡 織紗線向基端部引導的功能。
在該紗線蓄留裝置中,第二錐部接收向紗線蓄留羅拉導入的紡織紗線,第一錐部 將第二錐部接收到的紡織紗線向紗線蓄留部的基端部引導。由于第二錐部具有比第一傾斜 角度小的第二傾斜角度,所以,基于第二錐部對紡織紗線的接收穩定。由于第一錐部具有比 第二傾斜角度大的第一傾斜角度,所以,基于第一錐部對紡織紗線的引導穩定。因此,能夠 將紡織紗線整齊地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上。而且,在紡織紗線于喂紗裝置側被切斷的情況 下,第二錐部抑制在紗線蓄留部的基端部側擺動的紡織紗線的紗線端向紗線蓄留部的前端 部側移動。由于第二錐部具有比第一傾斜角度小的第二傾斜角度,所以,基于第二錐部抑制紗線端的移動是可靠的。因此,在紡織紗線被切斷的情況下能夠控制紡織紗線的紗線端的 移動。通過該紗線蓄留裝置,能夠將紡織紗線整齊地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上,并且,在紡織 紗線被切斷的情況下能夠控制紡織紗線的紗線端的移動。
紗線蓄留裝置還可以具有吸引機構,該吸引機構使至少與第二錐部相對配置的吸 引口產生吸引氣流。在通過第二錐部限制了在紗線蓄留部的基端部側擺動的紡織紗線的紗 線端向紗線蓄留部的前端部側移動的狀態下,該擺動的紡織紗線的紗線端充分受到吸引流 的作用。因此,能夠可靠地除去紡織紗線的紗線端的纖維屑。
紗線蓄留裝置還可以具有紗線鉤掛部件、限制功能部。紗線鉤掛部件相對于紗線 蓄留羅拉設在卷繞裝置側,鉤掛紡織紗線并向紗線蓄留羅拉卷繞。限制功能部相對于紗線 蓄留羅拉設在喂紗裝置側,在紡織紗線于喂紗裝置側被切斷的情況下,限制紡織紗線的紗 線端越過紗線蓄留羅拉向紗線鉤掛部件側移動。在紡織紗線于喂紗裝置側被切斷的情況 下,能夠限制紡織紗線的紗線端越過紗線蓄留羅拉向紗線鉤掛部件側移動,并能夠防止紡 織紗線的紗線端纏繞在紗線鉤掛部件上。
本發明的紡紗單元具有上述紗線蓄留裝置;對向紗線蓄留裝置導入的紡織紗線 進行供給的喂紗裝置;將從紗線蓄留裝置導出的紡織紗線卷繞在卷裝上的卷繞裝置。
該紡紗單元具有紗線蓄留裝置,該紗線蓄留裝置能夠將紡織紗線整齊地卷繞在紗 線蓄留羅拉上,并且,在紡織紗線被切斷的情況下能夠控制紡織紗線的紗線端的移動。因 此,在紡織紗線卷繞時以及紡織紗線切斷時等能夠實現順暢的動作。
紡紗單元還可以具有在紗線蓄留裝置和卷繞裝置之間對被切斷的紡織紗線的紗 線端彼此進行接紗的接紗裝置。通過上述紗線蓄留裝置,由于使得紡織紗線切斷時的動作 順暢,所以,能夠高效且可靠地對被切斷的紡織紗線的紗線端彼此進行接紗。
喂紗裝置還可以具有對纖維束進行牽伸的牽伸裝置、對纖維束進行加捻從而生成紡織紗線的紡紗裝置。能夠高效地供給高品質的紡織紗線。
紡紗裝置可以是通過旋轉氣流對纖維束進行加捻而生成紡織紗線的空氣紡紗裝置。能夠更高效地供給品質更高的紡織紗線。
本發明的紡紗機具有多個上述紡紗單元。該紡紗機由于具有在紡織紗線卷繞時以及紡織紗線切斷時等都能夠實現順暢的動作的紡紗單元,所以,能夠高效地生成高品質的卷裝。


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紡紗機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紡紗單元的側視圖。
圖3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紗線蓄留裝置的立體圖。
圖4是紗疵檢測時的紗線蓄留裝置的立體圖。
圖5是紗疵檢測時的紡紗單元的側視圖。
圖6是紗疵檢測時的紡紗單元的側視圖。
圖7是紗線斷線時的紡紗單元的側視圖。
圖8是紗線斷線時的紗線蓄留裝置的立體圖。
圖9是圖3的紗線蓄留裝置的紗線蓄留羅拉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關于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參照附圖詳細說明。各圖中,對相同或等同 部分標注了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重復說明。
如圖1所示,紡紗機I具有多個紡紗單元2 ;接紗臺車3 ;風機箱4 ;原動機箱5。 多個紡紗單元2排列成一列,各紡紗單元2生成紡織紗線Y并卷繞在卷裝P上。接紗臺車3 在紡織紗線Y被切斷的紡紗單元2中進行接紗動作。風機箱4中收容有空氣供給源等,其 用于在紡紗單元2的各部分中產生吸引流以及旋轉流等。原動機箱5中收容有用于向紡紗 單元2的各部分供給動力的原動機等。
以下的說明中,在紡織紗線Y移動的路徑(即,紗道)中,將生成紡織紗線Y的一 側稱作上游側,將卷繞紡織紗線Y的一側稱作下游側。相對于接紗臺車3,將紗道所在的一 側稱作前側,將其相反側稱作后側。
如圖1及圖2所示,各紡紗單元2從上游側按順序具有牽伸裝置(喂紗裝置)6、 紡紗裝置(喂紗裝置)7、清紗器(紗疵檢測裝置)8、張力傳感器(張力測定裝置)9、紗線蓄 留裝置50、上蠟裝置11、卷繞裝置12。這些裝置以上游側成為上側的方式(即,下游側成為 下側的方式)由框架13直接或間接地支承。清紗器8、張力傳感器9、紗線蓄留裝置50及 上蠟裝置11作為紗線處理組件80相對于框架13裝拆自由地安裝。
牽伸裝置6使紗條S延伸而生成纖維束F (即,對纖維束F進行牽伸)。牽伸裝置 6具有后羅拉對14、第三羅拉對15、架設有錠子傳動帶(apron belt) 16的中間羅拉對17、 前羅拉對18。各羅拉對14、15、17及18的下羅拉,通過來自原動機箱5的動力或設在每個 紡紗單元2上的電動馬達(省略圖示),以不同的旋轉速度被驅動。由此,牽伸裝置6使從 上游側供給的紗條S延伸而生成纖維束F,并向下游側的紡紗裝置7供給。
紡紗裝置7是通過旋轉氣流對纖維束F進行加捻從而生成紡織紗線Y的空氣紡紗 裝置。更詳細地說(不過省略圖示),紡紗裝置7具有紡紗室、纖維引導部、旋轉流發生噴 嘴、中空導向軸體。纖維引導部將從上游側的牽伸裝置6供給的纖維束F向紡紗室內引導。 旋轉流發生噴嘴配置在纖維束F移動的路徑的周圍,使紡紗室內產生旋轉流。由于該旋轉 流,引導到紡紗室內的纖維束F的纖維端反轉地旋轉。中空導向軸體將進行了紡織的紡織 紗線Y從紡紗室內向紡紗裝置7的外部引導。
清紗器8在紡紗裝置7和紗線蓄留裝置50之間對移動的紡織紗線Y的紗疵進行 檢測,并將紗疵檢測信號向單元控制器10發送。清紗器8,作為紗疵對例如紡織紗線Y的粗 度異常以及紡織紗線Y中所含有的異物進行檢測。張力傳感器9在紡紗裝置7和紗線蓄留 裝置50之間對移動的紡織紗線Y的張力進行測定,并將張力測定信號向單元控制器10發 送。上蠟裝置11在紗線蓄留裝置50和卷繞裝置12之間對移動的紡織紗線Y上蠟。單元 控制器10按每個紡紗單元2設置,對紡紗單元2的動作進行控制。
紗線蓄留裝置50在紡紗裝置7和卷繞裝置12之間對移動的紡織紗線Y進行蓄留。 紗線蓄留裝置50具有以下功能從紡紗裝置7將紡織紗線Y穩定地引出的功能;在通過接 紗臺車3進行接紗動作時等使從紡紗裝置7送出的紡織紗線Y滯留而防止紡織紗線Y松弛 的功能;及對卷繞裝置12側中的紡織紗線Y的張力進行調節而防止卷繞裝置12側的紡織 紗線Y的張力變動向紡紗裝置7側傳遞的功能。
卷繞裝置12將紡織紗線Y卷繞在卷裝P上而形成滿卷的卷裝P。卷繞裝置12具 有搖架臂21、卷繞卷筒22、橫動裝置23。搖架臂21通過支軸24能夠擺動地被支承,使能夠 旋轉地支承的紗管B及/或卷裝P (即,在紗管B上卷繞紡織紗線Y而成)的表面以適當的 壓力與卷繞卷筒22的表面接觸。卷繞卷筒22被按每個紡紗單元2設置的電動馬達(省略 圖示)驅動,并使接觸的紗管B及/或卷裝P旋轉。橫動裝置23通過多個紡紗單元2所共 有的軸25而被驅動,使紡織紗線Y以規定寬度相對于旋轉的紗管B及/或卷裝P橫動。
接紗臺車3移動到紡織紗線Y被切斷的紡紗單元2,在該紡紗單元2中進行接紗動 作。接紗臺車3具有捻接器(接紗裝置)26、吸管27、吸嘴28。吸管27通過支軸31能夠 轉動地被支承,吸入并捕捉紡紗裝置7側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并向捻接器26引導。吸嘴 28通過支軸32能夠轉動地被支承,吸入并捕捉卷繞裝置12側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并向 捻接器26引導。捻接器26進行引導來的紗線端彼此的接紗。
下面,對上述紗線蓄留裝置50的構成進行說明。如圖2及圖3所示,紗線蓄留裝 置50具有紗線蓄留羅拉51、電動馬達(驅動馬達)55、下限側紗線蓄留量傳感器56、上限側 紗線蓄留量傳感器57、紗線鉤掛部件61、紗線脫離部件64、吸引機構65、限制部件71。在紡 紗裝置7和紗線蓄留羅拉51之間,從上游側按順序設有第一引導部件78、紗線動作控制部 件75。在紗線蓄留羅拉51和卷繞裝置12之間設有第二引導部件79。
紗線蓄留羅拉51被固定在電動馬達55的驅動軸上,通過電動馬達55而旋轉。紗 線蓄留羅拉51具有紗線蓄留部52、基端側錐部53、前端側錐部54。紗線蓄留部52是供 紡織紗線Y卷繞的圓筒狀的部分,朝向前端側而稍稍變細?;藗儒F部53從紗線蓄留部52 的卷繞開始側的基端部52a向上游側末端變粗。前端側錐部54從紗線蓄留部52的前端部 52b向下游側末端變粗。
基端側錐部53接受從上游側向紗線蓄留羅拉51導入的紡織紗線Y并順暢地向紗 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引導。由此,在紗線蓄留部52中,從基端側向前端側整齊地卷繞 紡織紗線Y。前端側錐部54,在從紗線蓄留羅拉51退繞紡織紗線Y時,防止發生卷繞在紗 線蓄留部52上的紡織紗線Y —次性脫落的脫圈現象,同時將紡織紗線Y從紗線蓄留羅拉51 向下游側順暢地導出。
下限側紗線蓄留量傳感器56是以非接觸的方式檢測紗線蓄留羅拉51上有無紡織 紗線Y的傳感器,以與紗線蓄留部52相對的方式配置在紗線蓄留羅拉51的后側。下限側 紗線蓄留量傳感器56,在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的紡織紗線Y的蓄留量達到下限量的情 況下,將下限蓄留量檢測信號向單元控制器10發送。上限側紗線蓄留量傳感器57是以非 接觸的方式檢測紗線蓄留羅拉51上有無紡織紗線Y的傳感器,以與紗線蓄留部52的前端 部52b相對的方式配置在紗線蓄留羅拉51的側方。上限側紗線蓄留量傳感器57,在卷繞在 紗線蓄留羅拉51上的紡織紗線Y的蓄留量達到上限量的情況下,將上限蓄留量檢測信號向 單元控制器10發送。
紗線鉤掛部件61相對于紗線蓄留羅拉51設在卷繞裝置12側,其鉤掛紡織紗線Y 并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紗線鉤掛部件61具有錠翼(flyer)軸62和錠翼63。錠翼 軸62位于紗線蓄留羅拉51的前端側,且相對于紗線蓄留羅拉51圍繞同一軸能夠相對旋轉 地被支承。錠翼63被固定在錠翼軸62的前端,并向紗線蓄留羅拉51的前端側錐部54上 彎曲來供紡織紗線Y鉤掛。在紗線蓄留羅拉51和錠翼軸62之間作用有磁力。為了使紗線鉤掛部件61相對于紗線蓄留羅拉51相對旋轉,需要使紗線鉤掛部件61產生規定值以上的轉矩。
紗線脫離部件64是使紡織紗線Y從紗線鉤掛部件61脫離的部件,配置在紗線蓄 留羅拉51的前端側錐部54附近。紗線脫離部件64在下降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間能夠擺動 地被支承。下降位置是相對于紗道退避的位置。上升位置是推起紗道上的紡織紗線Y并使 紡織紗線Y從紗線鉤掛部件61脫離的位置。紗線脫離部件64被彈簧(省略圖示)向下降 位置側彈壓。紗線脫離部件64通常處于下降位置,在進行接紗動作時等,通過設在接紗臺 車3上的氣壓缸(省略圖示)而移動到上升位置。
吸引機構65使吸引口 66a產生吸引氣流,該吸引口 66a與紗線蓄留羅拉51的基 端側錐部53相對配置。吸引口 66a設在管狀部件66的一端。管狀部件66的另一端經由 配管(省略圖示)與纖維屑回收室(省略圖示)連接,該纖維屑回收室與吸管27、吸嘴28 共通。如后所述,在紡織紗線Y于紡紗裝置7側被切斷的情況下,在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 部52a側,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擺動。擺動的紗線端受到吸引口 66a所產生的吸引流的作 用。因此,該紗線端的纖維屑幾乎沒有飛散地被吸引機構65除去。
限制部件71是在紗線蓄留羅拉51的側方(與紗線蓄留部52相對)配置的板材, 具有第一限制部72、第二限制部73、第三限制部74。第一限制部72位于卷繞紡織紗線Y時 紗線蓄留羅拉51的旋轉方向中的吸引口 66a的上游側。第二限制部73位于該旋轉方向中 的吸引口 66a的下游側。第一限制部72及第二限制部73以與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 相對的方式配置。在紡織紗線Y于紡紗裝置7側被切斷的情況下,通過第一限制部72及第 二限制部73限制如下情況在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側擺動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 先于紡織紗線Y從紗線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側退繞而向紗線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側 移動。第三限制部74以與紗線蓄留部52相對的方式配置。在紡織紗線Y于卷繞裝置12 側被切斷的情況下,通過第三限制部74限制如下情況在紗線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側擺 動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先于紡織紗線Y從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側退繞而向紗線 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側移動。上限側紗線蓄留量傳感器57安裝在限制部件71的下端 部。
紗線動作控制部件75是安裝在紗線蓄留羅拉51的上游側(這里,為張力傳感器 9的下表面(下游側的端面))的板材,具有引導功能部76、限制功能部77。引導功能部76 對紡織紗線Y賦予張力并將紡織紗線Y向紗線蓄留羅拉51的基端側錐部53引導,并且防 止從紡紗裝置7傳遞來的紡織紗線Y的捻轉向引導功能部76的下游側傳遞。限制功能部 77在紡織紗線Y于紡紗裝置7側被切斷時限制如下情況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從向紗線蓄 留裝置50引導的紡織紗線Y的紗道脫離并越過紗線蓄留羅拉51而向紗線鉤掛部件61側 移動。
第一引導部件78是安裝在紗線蓄留羅拉51的上游側(這里,為張力傳感器9的 下表面(下游側的端面))的板材,從形成在張力傳感器9的框體上的狹縫向配置在框體內 的規定的檢測位置引導紡織紗線Y。第二引導部件79是安裝在紗線蓄留羅拉51的下游側 (這里,為紗線處理組件80的組件框架81上)的板材。通過第二引導部件79向上蠟裝置 11的規定位置引導紡織紗線Y,并通過旋轉的紗線鉤掛部件61限制擺動的紡織紗線Y的軌 道,從而使第二引導部件79的下游側的紡織紗線Y的移動穩定。
下面,說明上述紗線蓄留裝置50的動作。在紡紗單元2中,在進行生成紡織紗線Y 并向卷裝P卷繞的通常動作的情況下,電動馬達55使紗線蓄留羅拉51以大致一定的旋轉速度驅動。由此,紗線鉤掛部件61與紗線蓄留羅拉51 —體旋轉,錠翼63鉤掛紡織紗線Y。 在鉤掛了紡織紗線Y的狀態下旋轉的紗線鉤掛部件61將紡織紗線Y卷繞在旋轉的紗線蓄留羅拉51上。
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卷繞紡織紗線Y后,單元控制器10基于從下限側紗線蓄留量傳感器56發送的下限蓄留量檢測信號及從上限側紗線蓄留量傳感器57發送的上限蓄留量檢測信號,控制紡紗單元2的動作,使得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的紡織紗線Y的蓄留量為下限量以上且為上限量以下。當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的紡織紗線Y的蓄留量為下限量以上時,紗線蓄留羅拉51的紗線蓄留部52和紡織紗線Y的接觸面積增大,在紗線蓄留部52和紡織紗線Y之間幾乎不發生打滑等。因此,紗線蓄留裝置50通過紗線蓄留羅拉 51的旋轉而能夠從紡紗裝置7穩定(S卩,以大致一定品質且大致一定速度)地引出紡織紗線Y。
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卷繞有紡織紗線Y的狀態下,若卷繞裝置12側的紡織紗線 Y的張力增高,則使紗線鉤掛部件61相對于紗線蓄留羅拉51進行相對旋轉的力(即,使紗線鉤掛部件61的旋轉停止的力)作用在錠翼63上。由此,在紗線鉤掛部件61上產生的轉矩成為規定值以上后,紗線鉤掛部件61相對于紗線蓄留羅拉51相對旋轉。其結果為,紡織紗線Y從紗線蓄留羅拉51退繞。在卷繞裝置12側的紡織紗線Y的張力降低且紗線鉤掛部件61上產生的轉矩小于規定值時,紗線鉤掛部件61與紗線蓄留羅拉51 —體旋轉。其結果為,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卷繞紡織紗線Y。這樣,紗線蓄留裝置50能夠對卷繞裝置12側的紡織紗線Y的張力進行調節從而防止卷繞裝置12側的紡織紗線Y的張力變動向紡紗裝置 7側傳遞。
下面,對紗疵檢測時的紡紗單元2的動作進行說明。在紡紗單元2中,在進行生成紡織紗線Y并向卷裝P卷繞的通常動作時,若清紗器8檢測出紗疵,則清紗器8將紗疵檢測信號向單元控制器10發送。單元控制器10接收到紗疵檢測信號后,立即使牽伸裝置6以及紡紗裝置7等的動作停止。由此,不再對纖維束F進行加捻,紡織紗線Y在紡紗裝置7側被切斷。
即使紡織紗線Y在紡紗裝置7側被切斷,單元控制器10也使基于紗線蓄留羅拉51 的旋轉及卷繞裝置12進行的卷繞繼續。因此,如圖4所示,被切斷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并在紡織紗線Y從紗線蓄留羅拉51向卷繞裝置12側退繞的期間,在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側擺動。此時,擺動的紗線端向紗線蓄留部52的前端部 52b側的移動被限制部件71的第一限制部72限制,同時該擺動的紗線端受到吸引口 66a產生的吸引流的作用。因此,紡織紗線Y順暢地從紗線蓄留羅拉51向卷繞裝置12側退繞,且在紡織紗線退繞的期間,上游側的紗線端的纖維屑幾乎沒有飛散地被吸引機構65除去。
卷繞裝置12在直到被切斷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卷繞于卷裝P上后,單元控制器 10將表示紡織紗線Y被切斷的紡紗單元2的控制信號向接紗臺車3發送。由此,接紗臺車 3移動到該紡紗單元2之前并開始接紗動作。
首先,如圖5所示,吸嘴28轉動到卷裝P的表面附近并產生吸引流,同時卷繞裝置 12使卷裝P反向旋轉。由此,吸嘴28從卷裝P的表面引出并捕捉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接下來,如圖6所示,吸嘴28轉動到原先的位置(待機位置)而將卷繞裝置12側的紡織紗線 Y的紗線端引導至捻接器26。卷繞裝置12使卷裝P的旋轉停止。
如圖5所示,吸管27轉動到紡紗裝置7的下游側并產生吸引流。此時,單元控制 器10使牽伸裝置6以及紡紗裝置7等的動作再次開始,所以,吸管27對所生成的紡織紗線 Y的紗線端進行捕捉。接下來,如圖6所示,吸管27轉動到原來的位置(待機位置)從而將 紡紗裝置7側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引導至捻接器26。
在卷繞裝置12側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及紡紗裝置7側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 被引導至捻接器26后,在紗線蓄留裝置50中,紗線鉤掛部件61鉤掛紡紗裝置7側的紡織 紗線Y,向一體旋轉的紗線蓄留羅拉51上卷繞紡織紗線Y。由此,即使基于卷繞裝置12進 行的卷繞停止,從紡紗裝置7送出的紡織紗線Y也幾乎不會發生松弛。這樣,紗線蓄留裝置 50在基于接紗臺車3進行接紗動作時等能夠使從紡紗裝置7送出的紡織紗線Y滯留從而防 止紡織紗線Y發生松弛。
在卷繞于紗線蓄留羅拉51上的紡織紗線Y的蓄留量達到下限量后,在紗線蓄留羅 拉51的紗線蓄留部52和紡織紗線Y之間幾乎不會再發生打滑等。其結果為,紡織紗線Y 從紡紗裝置7被穩定地(即,以大致一定品質且大致一定速度)引出。單元控制器10使紗 線脫離部件64從下降位置移動到上升位置,從而紗線脫離部件64使紡織紗線Y從紗線鉤 掛部件61脫離。
這樣一來,當在紗線蓄留羅拉51旋轉的狀態下使紡織紗線Y從紗線鉤掛部件61 脫離后,阻止紡織紗線Y從紗線蓄留羅拉51退繞的阻力幾乎消失。由此,在紡織紗線Y的 蓄留量達到下限量前,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的紡織紗線Y(即品質不穩定的紡織紗線 Y)通過吸管27從紗線蓄留羅拉51退繞并被吸管27吸入。在紡織紗線Y被吸管27吸入的 期間,紡織紗線Y從紡紗裝置7穩定地被引出并被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其結果為, 紡織紗線Y的蓄留量維持下限量以上。
在通過吸管27除去品質不穩定的紡織紗線Y后,單元控制器10使紗線脫離部件 64從上升位置向下降位置移動。由此,紡紗裝置7側的紡織紗線Y鉤掛在紗線鉤掛部件61 上,紡織紗線Y不再從紗線蓄留羅拉51向下游側退繞。捻接器26對卷繞裝置12側的紡織 紗線Y的紗線端和紡紗裝置7側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進行接紗。此時,在捻接器26中, 被切斷的所不需要的紗線端通過吸管27及吸嘴28被除去。在通過捻接器26進行的接紗 結束后,單元控制器10使基于卷繞裝置12進行的卷繞再次開始。
下面,對紗線斷線時的紡紗單元2的動作進行說明。如圖7所示,紡紗單元2中, 在進行生成紡織紗線Y并向卷裝P卷繞的通常動作時,若在紗線蓄留裝置50的下游側發生 紡織紗線Y的斷紗,則通過設在紗線蓄留裝置50的下游側的紗線移動傳感器(省略圖示) 無法檢測到紡織紗線Y。由此,單元控制器10判斷成在紗線蓄留裝置50和卷繞裝置12之 間發生了紗線斷線,并立即停止牽伸裝置6以及紡紗裝置7等的動作。由此,不再對纖維束 F進行加捻,紡織紗線Y在紡紗裝置7側也被切斷。
即使紡織紗線Y在紡紗裝置7側被切斷,單元控制器10也使紗線蓄留羅拉51的 旋轉及基于卷繞裝置12進行的卷繞繼續。因此,被切斷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被卷繞在紗 線蓄留羅拉51上,并在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側擺動。此時,該紗線端向紗線蓄留部 52的前端部52b側的移動被限制部件71的第一限制部72限制,同時該紗線端受到吸引口66a中產生的吸引流的作用。因此,上游側的紗線端的纖維屑幾乎不飛散地被吸引機構65 除去。
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的紡織紗線Y由于在下游側也斷開,所以,不會從紗線蓄留羅拉51向下游側退繞。因此,單元控制器10使紗線蓄留羅拉51的正向旋轉(通常的旋轉方向)停止,并使紗線蓄留羅拉51反向旋轉。此時,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的紡織紗線Y的上游側的紗線端向紗線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側的移動被限制部件71的第二限制部73限制。因此,如圖8所示,上游側的紗線端被吸引機構65的吸引口 66a可靠地捕捉。 而且,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的紡織紗線Y的下游側的紗線端向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側的移動被限制部件71的第三限制部74限制。因此,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的紡織紗線Y從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側順暢地被退繞,并被吸引機構65吸入。
當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的紡織紗線Y被吸引機構65除去后,單元控制器10 使紗線蓄留羅拉51的反向旋轉停止,并使紗線蓄留羅拉51正向旋轉。單元控制器10將表示紡織紗線Y發生了斷紗的紡紗單元2的控制信號向接紗臺車3發送。由此,接紗臺車3 移動到該紡紗單元2之前,并如上述那樣執行接紗動作。
接下來,對紗線蓄留裝置50的紗線蓄留羅拉51的構成進行更詳細的說明。如圖 9所示,在 紗線蓄留羅拉51中,從紗線蓄留部52的卷繞開始側的基端部52a向上游側末端擴大的基端側錐部53以如下方式構成。
S卩,基端側錐部53具有第一錐部58和第二錐部59。第一錐部58從紗線蓄留部52 的基端部52a向紡紗裝置7側(即,沿與紗線蓄留羅拉51的旋轉中心線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向紡織紗線Y的導入側)以第一傾斜角度Θ I擴開。第二錐部59從第一錐部58向紡紗裝置7側以比第一傾斜角度Θ I小的第二傾斜角度Θ2擴開。紗線蓄留部52的表面和第一錐部58的表面連續地連接。第一錐部58的表面和第二錐部59的表面連續地連接。第一傾斜角度Θ I為例如40度到80度,更優選為50度到70度。第二傾斜角度Θ 2為例如 10度到35度,更優選為15度到30度。
第一傾斜角度Θ I是指,包含紗線蓄留羅拉51的旋轉中心線在內的平面與第一錐部58的表面的交線(可以為直線也可以為曲線)的傾斜度的平均值。第二傾斜角度Θ2 是指,包含紗線蓄留羅拉51的旋轉中心線在內的平面與第二錐部59的表面的交線(可以為直線也可以為曲線)的傾斜度的平均值。
第二錐部59具有以下功能接受被導入到紗線蓄留羅拉51的紡織紗線Y的功能; 及在紡織紗線Y于紡紗裝置7側被切斷的情況下抑制在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側擺動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亂動而向紗線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側運動的功能。第一錐部 58具有將第二錐部59接收到的紡織紗線Y向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引導的功能。吸引機構65的吸引口 66a以至少與第二錐部59 (這里,為基端側錐部53及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相對的方式配置。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在紗線蓄留裝置50中,第二錐部59接收被導入到紗線蓄留羅拉51的紡織紗線Y,第一錐部58將第二錐部59所接收到的紡織紗線Y向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引導。由于第二錐部59具有比第一傾斜角度Θ I小的第二傾斜角度Θ2,所以, 基于第二錐部59對紡織紗線Y的接收穩定。由于第一錐部58具有比第二傾斜角度Θ2大的第一傾斜角度Θ 1,所以,基于第一錐部58對紡織紗線Y的引導穩定。因此,能夠將紡織紗線Y整齊地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而且,當紡織紗線Y在紡紗裝置7側被切斷的情況下,第二錐部59抑制在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側擺動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向紗線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側移動。由于第二錐部59具有比第一傾斜角度Θ I小的第二傾斜角度Θ 2,所以,基于第二錐部59對紗線端移動的抑制是可靠的。因此,在紡織紗線Y被切斷的情況下能夠控制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的移動。根據以上說明,通過紗線蓄留裝置50, 能夠將紡織紗線Y整齊地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并且,在紡織紗線Y被切斷的情況下能夠控制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的移動。
吸引機構65的吸引口 66a以與第二錐部59相對的方式配置。由此,當紡織紗線 Y在紡紗裝置7側被切斷的情況下,在通過第二錐部59限制了在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 52a側擺動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向紗線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側移動的狀態下,該擺動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充分受到吸引流的作用。因此,能夠可靠地除去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的纖維屑。
相對于紗線蓄留羅拉51在紡紗裝置7側設有限制功能部77,在紡織紗線Y于紡紗裝置7側被切斷的情況下,該限制功能部77抑制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越過紗線蓄留羅拉 51向紗線鉤掛部件61側移動。由此,在紡織紗線Y的張力大的狀態下,在因堵塞等某些理由導致紡織紗線Y在紡紗裝置7側被切斷的情況下,能夠限制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越過紗線蓄留羅拉51向紗線鉤掛部件61側移動,并防止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纏繞在紗線鉤掛部件61上。
紡紗單元2具有紗線蓄留裝置50從而能夠將紡織紗線Y整齊地卷繞在紗線蓄留羅拉51上,并且,能夠在紡織紗線Y被切斷的情況下控制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的移動。因此,通過紡紗單元2,在紡織紗線Y的卷繞時以及紡織紗線Y的切斷時等均能夠實現順暢的動作。
紡紗單元2在紗線蓄留裝置50和卷繞裝置12之間,具有對被切斷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彼此進行接紗的捻接器26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捻接器26被多個紡紗單元2共有)。 在紡紗單元2中,由于通過紗線蓄留裝置50使得紡織紗線Y切斷時的動作順暢,所以,能夠高效且可靠地對切斷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彼此進行接紗。
供給紡織紗線Y的喂紗裝置由牽伸裝置6及紡紗裝置7構成。紡紗裝置7是通過旋轉氣流對纖維束F進行加捻而生成紡織紗線Y的空氣紡紗裝置。由此,能夠高效地供給高品質的紡織紗線Y。
紡紗機I由于具有在紡織紗線Y卷繞時以及紡織紗線Y切斷時等能夠實現順暢的動作的紡紗單元2,所以,能夠高效地生成高品質的卷裝P。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但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在紡紗機I及紡紗單元2中,供給紡織紗線的喂紗裝置由牽伸裝置6及紡紗裝置7構成。在本發明的紡紗機及紡紗單元中,只要以從卷繞有紡織紗線的紗管供給紡織紗線的方式構成的喂紗裝置等能夠供給紡織紗線,則還可以適用其他的喂紗裝置。
在紡紗裝置為空氣紡紗裝置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纖維束的捻轉向紡紗裝置的上游側傳遞,紡紗裝置還可以具有被纖維引導部保持并向紡紗室內突出地配置的針。代替這樣的針,紡紗裝置也可以通過纖維引導部的下游側端部來防止纖維束的捻轉向紡紗裝置的上游側傳遞。而且,紡紗裝置還可以具有彼此向相反方向進行加捻的一對空氣噴嘴。
在紡紗機I及紡紗單元2中,紗線蓄留裝置50具有從紡紗裝置7引出紡織紗線Y 的功能。在本發明的紡紗機及紡紗單元中,也可以通過輸出羅拉和握持羅拉從供給紡織紗 線的喂紗裝置引出紡織紗線。
在紡紗機I及紡紗單元2中,紗疵檢測時紡織紗線Y的切斷通過停止紡紗裝置7 中的旋轉流來實施。在本發明的紡紗機及紡紗單元中,紗疵檢測時紡織紗線的切斷也可以 通過刀具來實施。
在紡紗機I及紡紗單元2中,以由上側供給的紡織紗線Y在下側卷繞的方式配置 各裝置。在本發明的紡紗機及紡紗單元中,還可以以由下側供給的紡織紗線在上側卷繞的 方式配置各裝置。
在紡紗機I及紡紗單元2中,牽伸裝置6的下羅拉以及橫動裝置23的橫動機構通 過來自原動機箱5的動力(即,多個紡紗單元2共用)而被驅動。在本發明的紡紗機及紡 紗單元中,紡紗單元的各部分(例如,牽伸裝置、紡紗裝置、卷繞裝置等)也可以按紡紗單元 2獨立地被驅動。
在紡織紗線Y的移動方向,張力傳感器9可以配置在清紗器8的上游側。單元控 制器10可以不按每個紡紗單元2設置,而按每多個紡紗單元2設置。上蠟裝置11、張力傳 感器9及清紗器8也可以不設置在紡紗單元2中。卷繞裝置12可以不由按每個紡紗單元 2設置的驅動馬達來驅動,而由按每多個紡紗單元2共用地設置的驅動源驅動。該情況下, 在使卷裝P反向旋轉時,以卷裝P從卷繞卷筒22離開的方式,搖架臂21通過氣缸(省略圖 示)而移動,通過設在接紗臺車3上的反向旋轉用羅拉(省略圖示)來使卷裝P反向旋轉。 另外,可以不設置紗線處理組件80,而使清紗器8、張力傳感器9、紗線蓄留裝置50及上蠟裝 置11分別通過框架13直接或間接地被支承。
權利要求
1.一種紗線蓄留裝置,用于在供給紡織紗線的喂紗裝置和將所述紡織紗線卷繞在卷裝上的卷繞裝置之間對所述紡織紗線進行蓄留,其特征在于 具有卷繞所述紡織紗線的紗線蓄留羅拉, 所述紗線蓄留羅拉具有 卷繞所述紡織紗線的紗線蓄留部; 從所述紗線蓄留部的卷繞開始側的基端部向所述喂紗裝置側以第一傾斜角度擴開的第一錐部; 從所述第一錐部向所述喂紗裝置側以比所述第一傾斜角度小的第二傾斜角度擴開的第二錐部, 所述第二錐部具有以下功能接收向所述紗線蓄留羅拉導入的所述紡織紗線的功能;及在所述紡織紗線于所述喂紗裝置側被切斷的情況下抑制在所述基端部側擺動的所述紡織紗線的紗線端向所述紗線蓄留部的前端部側移動的功能, 所述第一錐部具有將所述第二錐部接收到的所述紡織紗線向所述基端部引導的功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紗線蓄留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具有吸引機構,該吸引機構使至少與所述第二錐部相對配置的吸引口產生吸引氣流。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紗線蓄留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具有 紗線鉤掛部件,其相對于所述紗線蓄留羅拉設置在所述卷繞裝置側,鉤掛所述紡織紗線并向所述紗線蓄留羅拉卷繞; 限制功能部,其相對于所述紗線蓄留羅拉設置在所述喂紗裝置側,在所述紡織紗線于所述喂紗裝置側被切斷的情況下限制所述紡織紗線的紗線端越過所述紗線蓄留羅拉向所述紗線鉤掛部件側移動。
4.一種紡紗單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權利要求1 3的任一項所述的紗線蓄留裝置; 對向所述紗線蓄留裝置導入的所述紡織紗線進行供給的喂紗裝置; 將從所述紗線蓄留裝置導出的所述紡織紗線卷繞在所述卷裝上的卷繞裝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紡紗單元,其特征在于還具有在所述紗線蓄留裝置和所述卷繞裝置之間對被切斷的所述紡織紗線的紗線端彼此進行接紗的接紗裝置。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紡紗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喂紗裝置具有 對纖維束進行牽伸的牽伸裝置; 對所述纖維束進行加捻從而生成所述紡織紗線的紡紗裝置。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紡紗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紡紗裝置是通過旋轉氣流對所述纖維束進行加捻從而生成所述紡織紗線的空氣紡紗裝置。
8.一種紡紗機,其特征在于具有多個權利要求5 7的任一項所述的紡紗單元。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紗線蓄留裝置、紡紗單元及紡紗機。紗線蓄留裝置所具有的紗線蓄留羅拉(51)具有卷繞紡織紗線(Y)的紗線蓄留部(52);從紗線蓄留部(52)的基端部(52a)向喂紗裝置側以第一傾斜角度(θ1)擴開的第一錐部(58);從第一錐部(58)向喂紗裝置側以比第一傾斜角度(θ1)小的第二傾斜角度(θ2)擴開的第二錐部(59)。第二錐部(59)具有以下功能接收被導入的紡織紗線(Y)的功能、及在紡織紗線(Y)切斷時抑制在基端部(52a)側擺動的紡織紗線(Y)的紗線端向紗線蓄留部(52)的前端部(52b)側移動的功能。第一錐部(58)具有將第二錐部(59)接收到的紡織紗線(Y)向基端部(52a)引導的功能。
文檔編號D01H13/02GK103014957SQ20121024540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0日
發明者岡正毅, 秋元理宏 申請人:村田機械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穆棱市| 灌云县| 永修县| 新沂市| 香格里拉县| 乐昌市| 晋城| 乌鲁木齐县| 道真| 延津县| 舟曲县| 龙南县| 昆明市| 浙江省| 凤山市| 盱眙县| 庆元县| 随州市| 墨脱县| 社会| 浦城县| 盐边县| 巴楚县| 朝阳县| 淮安市| 芦溪县| 泰来县| 阜阳市| 日照市| 姚安县| 延长县| 石嘴山市| 博野县| 成安县| 长海县| 肇源县| 通辽市| 迁西县| 疏附县| 开江县| 平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