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與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環錠紡紗領域中超喂包纏的復合紡紗裝置及采用該裝置的復合紡紗工藝。
背景技術:
包纏紗織物具有較好的外觀風格,手感和舒適性,因此該類織物在市場上較為流行。由于包纏紗的花式效果依賴于長絲束或紗線的超喂,傳統的包纏紗 都是欠喂的,即長絲束是緊張力的,故在傳統的環錠紡紗機上紡制這類包纏復合紗的關鍵技術在于長絲束或紗線的超喂方法與裝置。國內外有包纏復合紗的相關研究,其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是將長絲紗通過導紗桿后引入中羅拉或前羅拉后,在進入前羅拉前與短纖維須條并合,經加捻后形成復合紗。如范擁慧的專利適合紡制特高支紗的包纏紡紗技術(專利申請號200910035434.4)中介紹了從前羅拉鉗口后方喂入兩根長絲,平行排列在牽伸須條的兩側,與其一起喂入前羅拉鉗口,經加捻成包纏紗,此為欠喂的復合紡紗。又如趙煥臣的專利短纖維包纏復合紗生產方法與裝置(專利申請號200510044026. 7)介紹了有兩種原料經牽伸區羅拉牽伸拉細后的短纖維須條以一定間距從前羅拉鉗口輸出,一根加捻成為芯紗,另一根在轉移皮輥表面呈自由纖維狀態,經氣流附面層的作用,在包纏羅拉的溝槽出與芯紗產生包纏,形成包纏紗,也是欠喂式的復合紡紗。還有如趙煥臣的專利短纖維包纏復合紡紗裝置(專利申請號200520085218. 8)在環錠細紗機紗加裝一套包纏裝置,包括轉移皮輥、包纏羅拉和鏈接桿,來紡制包纏紗。這些裝置中有些雖然機構簡單、操作容易,但是由于長絲紗喂入時的張力偏高,無法實現超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復合紡紗裝置,使生產中長絲束的張力穩定且對短纖維的包纏效果較好,從而提高超喂復合紗的質量。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采用上述復合紡紗裝置的復合紡紗工藝。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原理是利用傳統環錠細紗機的前羅拉驅動經橋接羅拉和調速羅拉調速的握持輥對引入外系長絲束或紗線并經開槽的前上羅拉實現超喂,使其與從前羅拉前側輸出的短纖維須條匯聚加捻形成雙組分超喂復合紗。通過改變前上羅拉的開槽位置可以實現長絲束或紗線以不同的角度與短纖維須條包纏,且橋接羅拉和調速羅拉的直徑可以互補變化,而形成不同超喂量的超喂復合紗。本發明的一個具體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橋接羅拉,橋接羅拉分別與調速羅拉及開有槽口的前上羅拉相接觸,前上羅拉通過橋接羅拉將動力傳遞給調速羅拉,由調速羅拉驅動握持輥對旋轉,長絲束或紗線繞經張力盤調整張力后,繞經握持輥對的上輥直接超喂于前上羅拉的槽口中,長絲束或紗線出前羅拉鉗口后與同步出前羅拉鉗口的短纖維須條匯聚加捻形成雙組份超喂復合紗。
優選地,通過所述橋接羅拉和所述調速羅拉直徑的互補變化來調節不同的傳遞轉速比。優選地,所述調速羅拉與所述握持輥對的上輥同軸相連,所述調速羅拉的直徑小于所述握持輥對的直徑,以保證所述握持輥對的表面線速度大于前上羅拉表面線速度。本發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采用上述的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的復合紡紗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為長絲束或紗線繞經張力盤調整張力后,繞經握持輥對的上輥直接超喂于前上羅拉的槽口中,使長絲束或紗線避免被前羅拉鉗口的握持;同時經牽伸區中羅拉牽伸后的短纖維須條喂入前羅拉鉗口與長絲束或紗線同步輸出,以一定角度輸出的長絲束或紗線與短纖維須條匯聚加捻形成雙組份超喂復合紗。
優選地,所述超喂是指以不同超喂量的喂入,能使所述長絲束或所述紗線以不同包纏量對所述短纖維須條實施包纏,其中,超喂量是指所述握持輥對的線速度與所述前上羅拉的表面線速度之比,其值大于I. O且小于等于2. 5。優選地,所述長絲束或所述紗線在所述握持輥對上加繞1-3圈以增加握持作用及張力穩定。本發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上述的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的應用,其特征在于用在環錠細紗機上對短纖維須條的超喂包纏的復合紡紗。本發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上述的復合紡紗工藝的應用,其特征在于用在環錠細紗機上對短纖維須條的超喂包纏的復合紡紗。本發明通過利用前羅拉的轉動作用驅動超喂機構引入外軸系長絲束或紗線超喂于前羅拉的槽口處輸出,并與從前羅拉鉗口輸出的短纖維須條一起匯聚加捻合后成雙組份的超喂包纏復合紗,真正實現了外軸系長絲束或紗線的超喂量和對短纖維的包纏,不僅可以方便包纏復合紗的生產,而且方便安裝調節。本發明的特點在①本發明通過一套簡單有效的裝置實現長絲或紗線的超喂,結構簡單,可控性強。且能有效的控制超喂的量,從而豐富復合紗的風格;②不需要拆裝細紗機羅拉,方便調整生產;③包纏的長度可變,以喂入位置和超喂量來確定包纏螺距調控容易,以長絲束或紗線的輸出角度來控制;⑤該包纏復合紡紗方法實用有效。
圖I為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的結構側視圖;圖3為開槽前上羅拉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橋接羅拉;2_調速羅拉;3_握持棍對;4_張力盤;5_前上羅拉;6_短纖維須條;7_長絲束或紗線;8_前羅拉鉗口 ;9_前羅拉;10-超喂復合紗;11_中羅拉;12_后羅拉。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發明更明顯易懂,茲以優選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發明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以下實施例均采用如圖I至圖3所示的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包括橋接羅拉I,橋接羅拉I可將開有槽口的前上羅拉5的轉動傳遞于調速羅拉2。橋接羅拉I和調速羅拉2的直徑可以互補變化,以調節不同的傳遞轉速比。調速羅拉2與握持輥對3的上輥同軸相連,可將橋接羅拉I的轉動傳遞于握持輥對3,且調速羅拉2的直徑小于握持輥對3的直徑,以保證握持輥對3的表面線速度大于前上羅拉5表面線速度。長絲束或紗線7繞經張力盤4調整張力后,繞經握持輥對3的上輥直接超喂于前上羅拉5的槽口中。長絲束或紗線7出前羅拉鉗口 8后與同步出前羅拉鉗口 8的短纖維須條6匯聚加捻形成雙組份超喂復合紗10。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采用上述裝置的復合紡紗工藝,其步驟為
長絲束或紗線7繞經張力盤4調整張力后,繞經握持輥對3的上輥直接超喂于前上羅拉5的槽口中,使長絲束或紗線7避免被前羅拉鉗口 8的握持。握持輥對3在滿足長絲束或紗線7超喂的同時使長絲束或紗線7在握持輥對3上加繞1-3圈以增加握持作用及張力穩定。同時經牽伸區中羅拉11牽伸后的短纖維須條6喂入前羅拉鉗口 8與長絲束或紗線7同步輸出,以一定角度輸出的長絲束或紗線7與短纖維須條6匯聚加捻形成雙組份超喂復合紗10。超喂是指以不同超喂量的喂入,能使所述長絲束或所述紗線7以不同包纏量對所述短纖維須條6實施包纏,其中,超喂量是指所述握持輥對3的線速度與所述前上羅拉5的表面線速度之比,其值大于I. O且小于等于2. 5。下述具體實施例I 3是對不同纖維及其線密度,即選擇不同的長絲、不同的粗紗條及不同復合紡紗工藝參數,即長絲的張力和喂入角度、錠速、前羅拉轉速,超喂量。進行按本發明的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方法的紡紗,并紡制成雙組分超喂復合紗。采用單側毛羽計數法測定復合紗的毛羽,所得的光潔復合紗的毛羽指數(F),指單位長度紗線內單側面上伸出長度超過某設定長度的毛羽累計數(根/m)F = A+Be_a,I為毛羽的設定伸出長度(mm),A、B、C為試驗常數;斷裂強度(P),考慮纖維粗細不同,表示纖維抵抗外力破壞能力的指標,單位(cN/tex);斷裂伸長率ε = (L-L0) /L0 = Δ L/L。,其中,L。為原長,L為拉伸斷裂時的試樣長度,△ L為絕對伸長值,斷裂伸長率表材料斷裂時伸長變形能力的大小。實施例I采用本發明的用于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方法,將滌綸長絲束按上述方法進行超喂后,與棉纖維須條進行超喂復合紡紗,形成雙組分超喂復合紗,具體工藝參數如下表所示。所紡成的雙組分超喂復合紗,其成紗的毛羽指數、捻回角、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及紗條細度不勻率見下表所列。其中紡紗制成率很高,表示飛花、掉屑、斷頭等纖維丟失很少;毛羽數也很少,表示成紗的光潔度好;千錠時斷頭率因長絲的連續和保護而極低,表示成紗加工的可紡性好和加工效率高。紡紗過程無明顯的纖維丟失和飛花,鋼領圈、板干凈,故成紗制成率稿。超喂包纏的花式效果獨特、穩定。實施例2采用本發明的用于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方法,將棉紗長絲束按上述方法進行超喂后,與毛纖維須條進行間歇式復合紡紗,形成雙組分超喂復合紗,具體工藝參數如下表所示。所紡成的雙組分超喂復合紗,其成紗的毛羽指數、捻回角、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及紗條細度不勻率見下表所列。其中紡紗制成率很高,表示飛花、掉屑、斷頭等纖維丟失很少;毛羽數也很少,表示成紗的光潔度好;千錠時斷頭率因長絲的連續和保護而極低,表示成紗加工的可紡性好和加工效率高。紡紗過程無明顯的纖維丟失和飛花,鋼領圈、板干凈,故成紗制成率稿。超喂包纏的花式效果獨特、穩定。實施例3采用本發明的用于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方法,將絹絲長絲束按上述方法進行超喂后,與滌綸短纖維須條進行間歇式復合紡紗,形成雙組分超喂復合紗,具體工藝參數如下表所示。所紡成的雙組分超喂復合紗,其成紗的毛羽指數、捻回角、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及紗條細度不勻率見下表所列。其中紡紗制成率很高,表示飛花、掉屑、斷頭等纖維丟失很少;毛羽數也很少,表示成紗的光潔度好;千錠時斷頭率因長絲的連續和保護而極低,表示成紗加工的可紡性好和加工效率高。紡紗過程無明顯的纖維丟失和飛花,鋼領圈、板干凈,故成紗制成率稿。超喂包纏的花式效果獨特、穩定。 紡制不同外觀效果的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工藝參數與結果
權利要求
1.一種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橋接羅拉(I),橋接羅拉(I)分別與調速羅拉⑵及開有槽口的前上羅拉(5)相接觸,前上羅拉(5)通過橋接羅拉⑴將動力傳遞給調速羅拉(2),由調速羅拉(2)驅動握持輥對(3)旋轉,長絲束或紗線(7)繞經張力盤(4)調整張力后,繞經握持輥對(3)的上輥直接超喂于前上羅拉(5)的槽口中,長絲束或紗線(7)出前羅拉鉗口(8)后與同步出前羅拉鉗口(8)的短纖維須條(6)匯聚加捻形成雙組份超喂復合紗(10)。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其特征在于通過所述橋接羅拉(I)和所述調速羅拉(2)直徑的互補變化來調節不同的傳遞轉速比。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調速羅拉(2)與所述握持輥對(3)的上輥同軸相連,所述調速羅拉(2)的直徑小于所述握持輥對(3)的直徑,以保證所述握持輥對(3)的表面線速度大于前上羅拉(5)表面線速度。
4.一種采用如權利I所述的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的復合紡紗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為 長絲束或紗線(7)繞經張力盤(4)調整張力后,繞經握持輥對(3)的上輥直接超喂于前上羅拉(5)的槽口中,使長絲束或紗線(7)避免被前羅拉鉗口(8)的握持;同時經牽伸區中羅拉(11)牽伸后的短纖維須條(6)喂入前羅拉鉗口(8)與長絲束或紗線(7)同步輸出,以一定角度輸出的長絲束或紗線(7)與短纖維須條(6)匯聚加捻形成雙組份超喂復合紗(10)。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復合紡紗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喂是指以不同超喂量的喂入,能使所述長絲束或所述紗線(7)以不同包纏量對所述短纖維須條(6)實施包纏,其中,超喂量是指所述握持輥對(3)的線速度與所述前上羅拉(5)的表面線速度之比,其值大于1.0且小于等于2. 5。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復合紡紗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長絲束或所述紗線(7)在所述握持輥對(3)上加繞1-3圈以增加握持作用及張力穩定。
7.—種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的應用,其特征在于用在環錠細紗機上對短纖維須條的超喂包纏的復合紡紗。
8.—種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復合紡紗工藝的應用,其特征在于用在環錠細紗機上對短纖維須條的超喂包纏的復合紡紗。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后置開槽超喂復合紡紗裝置、工藝及應用,其在普通環錠紡細紗機的前羅拉上方增加一個橋接羅拉、一個調速羅拉,一對握持輥和一個張力盤,且對前上羅拉開槽,使繞行通過握持輥對的長絲束或紗線在一定張力條件下喂入前上羅拉槽口形成超喂,同時短纖維須條經牽伸區中羅拉牽伸拉細后喂入前羅拉鉗口,二者出前羅拉后匯聚加捻形成超喂復合紗。該方法獨特且易于實現,對應的裝置簡潔且安裝方便,可用于環錠細紗機和各種纖維的包纏復合紡紗。
文檔編號D01H1/02GK102808260SQ20121025644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2日
發明者鄧成亮, 于偉東, 杜趙群, 于昊慧 申請人: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