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無紡織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用于對特殊的廢纖維邊角料喂給預開松輥開松,以利資源的回收與再利用。
背景技術:
上面提及的特殊的廢纖維邊角料主要但并不僅僅局限于指汽車內飾件如汽車隔音氈和地墊(地墊通常鋪置在對應于正、副駕駛員的部位的汽車底板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裁除邊角料。因為,如汽車內飾件生產行業的普通技術人員所知之理,不論是汽車隔音氈還是地墊以及其它類似的產品,其原料普遍由低熔點的熱塑性纖維如丙綸纖維、低熔點的熱塑性纖維與天然纖維(如麻纖維、棉纖維、粘膠纖維、羊毛纖維中的一種或以上的纖維)相混合的混合纖維或者與化學纖維(如滌綸纖維、錦綸纖維和腈綸纖維中的一種或以上的纖維)相混合的纖維經加熱壓制成型得到。對此可以參見中國專利CN101775708A(汽車內飾件氈自動成型機)、0吧122781¥ (汽車內飾件成型設備)、CNlO 1024387A (汽車內飾件及其制造方法)、CN102776715A (空氣填充法車輛內飾件預成型機)、CN102776716A (氣流填充式汽車內飾件預成型機)、CN102776717A (空氣填充法汽車內飾件預成型機)、CN102776718A (汽車內飾件預成型機)和CN102776720A (氣流填充法汽車內飾件預成型機),等等。如業界所知之理,在前述汽車地墊和隔音氈的生產過程中,裁除的邊角廢料的面積通常占地墊、隔音氈面積的25-30%左右,也就是說若要獲得10 Hf的隔音氈,那么其毛坯即在未裁剪之前的面積通常為12.5-13 Hf (地墊同例),因此產生的廢邊角料的量較大。又,由于在制備過程中加入了低熔點纖維,于是在熱壓成型階段,低熔點纖維產生玻璃化趨勢即產生固化而形成一定的硬度,以體現在使用過程中的耐撕破強度,由于硬度和強度兼備,因而難以由公知的開松機例如CN100368612C (開松機)、CN102586956A (纖維開松機)、CN102586955A (具有除雜功能的開松機)和CN1710165A (開松機)或類似的開松機有效開松。因為,由于此類開松機是 針對正常的無紡織纖維的開松而設計的,因此對前述硬度和強度兼備的廢邊角料開松時很快暴露出“水土不服”現象。尤其,當試圖用此類開松機對前述邊角料開松時每小時僅能勉強開松20kg左右,并且由于開松質量無法令人恭維,開松后的纖維只能用于加工諸如管道包覆產品或民用產品如鞋墊等。基于并非限于前述的開松效率低和開松質量(或稱效果)差的兩個因素,目前汽車內飾件生產廠商通常將前述的廢邊角料進行廢棄處理,即,或進行填埋,或進行焚燒,從而產生以下弊端:一是造成資源浪費,與目前全社會倡導的節約型、節能型以及循環經濟精神相悖;二是填埋會對土壤和水系造成污染,焚燒會對大氣環境產生影響;三是由于無法回用而使汽車內飾件成本提高。開松機通常由纖維輸送機構、喂棉機構和開松輥組成,喂棉機構位于纖維輸送機構與開松輥之間,已有技術中的喂棉機構由一對彼此對置的喂棉羅拉構成,由該一對喂棉羅拉的協同作用而將纖維輸送機構引入的纖維供給開松輥開松。但是,如前述,由于廢纖維邊角料硬度和強度兼備,因此如果一對喂棉羅拉不能對廢纖維邊角料處于牽制狀態下供給開松輥,那么無法獲得期取的開松效果。因為,廢纖維邊角料只有在處于被開松輥撕拉的狀態下才能開松,而在開松輥對廢纖維邊角料撕拉時必須依賴喂棉機構的有效牽制,否則無法完成撕拉開松。由此可知,若要對廢纖維邊角料開松,則必須具有結構合理的喂棉機構,然而在已有技術中均未見諸有相應的技術啟示。
針對上述已有技術,本申請人作了有益的設計,終于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并且在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請人廠區進行了模擬試驗,結果證明是切實可行的。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將廢纖維邊角料在有節制的牽制狀態下喂給開松輥撕拉開松而藉以保障開松輥的開松效果以及開松效率的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
本發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所述的廢纖維邊然料開松機包括機架,所述的喂棉機構包括彼此面對面設置的并且結構相同的一對軸承座支架,該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固定在所述機架的一側,而該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固定在機架的另一側,并且在一對軸承座支架的上部各配設有羅拉間隙調整裝置;一上齒圈羅拉和一結構與上齒圈羅拉相同的下齒圈羅拉,上、下齒圈羅拉彼此上下對應,其中:上齒圈羅拉的一端和下齒圈羅拉的一端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的一端,而上齒圈羅拉的另一端和下齒圈羅拉的另一端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的一端;一上羅拉和一下羅拉,上、下羅拉彼此上下對應并且結構相同,其中:上羅拉的一端和下羅拉的一端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的另一端,而上羅拉的另一端和下羅拉的另一端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的另一端。
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各包括底板、第一、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底板與所述機架固定,第一、第二、第三立柱彼此以縱向并行的狀態構成于底板上,其中,第二立柱位于第一、第三立柱之間,在第一立柱朝向第二立柱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凸起于第一立柱表面的一第一導突,在第二立柱朝向第一立柱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凸起于第二立柱表面的一第二導突,并且在第二立柱朝向第三立柱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凸起于第二立柱表面的一第三導突,在第三立柱朝向第二立柱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凸起于第三立柱表面的一第四導突,所述的第一、第二導突彼此對應,而所述的第三、第四導突相互對應,所述的羅拉間隙調整裝置與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以及第三立柱的頂部固定,并且同時與第一、第二、第三導突以及第四導突滑動配合,所述的上齒圈羅拉以及下齒圈羅拉對應于所述第一、第二立柱之間,而所述的上羅拉以及下羅拉對應于第二、第三立柱之間。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羅拉間隙調整裝置包括固定板、上齒圈羅拉調整機構和上羅拉調整機構,固定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立柱的頂部固定,中部與第二立柱的頂部固定,另一端與第三立柱的頂部固定,上齒圈羅拉調整機構設置在固定板的所述一端,上羅拉調整機構設置在固定板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的上齒圈羅拉包括一上齒圈羅拉軸和以一個緊挨著一個的方式套固在上齒圈羅拉軸上的一組上齒圈,上齒圈羅拉軸的兩端各構成有一上齒圈羅拉軸頭,上齒圈羅拉軸頭轉動地支承在上齒圈羅拉軸承座上,而上齒圈羅拉軸承座位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之間,并且與第一、第二導突滑動配合,所述的上齒圈羅拉調整機構對應于上齒圈羅拉軸承座的上方;所述的下齒圈羅拉包括一下齒圈羅拉軸和以一個緊挨著一個的方式套固在下齒圈羅拉軸上的一組下齒圈,下齒圈羅拉軸的兩端各構成有一下齒圈羅拉軸頭,下齒圈羅拉軸頭轉動支承在下齒圈羅拉軸承座上,而下齒圈羅拉軸承座位于第一、第二立柱之間,并且與第一、第二導突滑動配合,其中:所述下齒圈羅拉軸承座對應于所述上齒圈羅拉軸承座的下方;所述的上羅拉的兩端各構成有一上羅拉軸頭,各上羅拉軸頭轉動地支承在上羅拉軸承座上,而上羅拉軸承座設置在所述的第二、第三立柱之間,并且同時與所述的第三導突以及第四導突滑動配合,所述的上羅拉調整機構對應于上羅拉軸承座的上方;所述的下羅拉的兩端各構成有一下羅拉軸頭,各下羅拉軸頭轉動地支承在下羅拉軸承座上,而下羅拉軸承座設置在所述的第二、第三立柱之間,并且在對應于所述上羅拉軸承座的下方同時與所述的第三導突以及第四導突滑動配合。 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上齒圈的外壁上并且圍繞上齒圈的圓周方向構成有上齒圈咬合齒;在所述的下齒圈的外壁上并且圍繞下齒圈的圓周方向構成有下齒圈咬合齒,上下齒圈咬合齒彼此配合。在本發明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上齒圈羅拉軸承座的一側和另一側各開設有一第一導滑槽,其中,所述的一側的第一導滑槽與所述的第一導突滑動配合,而所述另一側的第一導滑槽與所述的第二導突滑動配合;在所述的下齒圈羅拉軸承座的一側和另一側各開設有一第二導滑槽,其中,所述一側的第二導滑槽與所述第一導突滑動配合,而所述另一側的第二導滑槽與所述第二導滑槽與所述第二導突滑動配合;在所述上羅拉軸承座的一側和另一側各開設有一第三導滑槽,其中,所述一側的第三導滑槽與所述第三導突滑動配合,而所述另一側的第在導滑槽與所述第四導突滑動配合;在所述的下羅拉軸承座的一側和另一側各開設有一第四導滑槽,其中,所述一側的第四導滑槽與所述第三導突滑動配合,而所述另一側的第四導滑槽與所述第四導突滑動配合。在本發明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上齒圈羅拉調整機構包括第一套筒、第一彈簧、第一彈簧上蓋和第一彈簧柱,第一套筒固定在所述固定板的所述一端,并且在該第一套筒的頂部配設有一第一彈簧調整螺釘,該第一彈簧調整螺釘探入第一套筒的第一套筒腔內,第一彈簧和第一彈簧上蓋容納于所述第一套筒的第一套筒腔內,并且第一彈簧的一端支承在第一彈簧上蓋上,而另一端支承在第一彈簧柱的第一彈簧支承突緣上,該第一彈簧柱的一端探入第一套筒腔內,另一端支承在所述的上齒圈羅拉軸承座上,所述的第一彈簧調整螺釘與所述第一彈簧上蓋接觸。在本發明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上羅拉調整機構包括第二套筒、第二彈簧、第二彈簧上蓋和第二彈簧柱,第二套筒固定在所述固定板的所述另一端,并且在該第二套筒的頂部配設有一第二彈簧調整螺釘,該第二彈簧調整螺釘探入第二套筒的第二套筒腔內,第二彈簧和第二彈簧上蓋容納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第二套筒腔內,并且第二彈簧的一端支承在第二彈簧上蓋上,而另一端支承在第二彈簧柱的第二彈簧支承突緣上,該第二彈簧柱的一端探入第二套筒腔內,另一端支承在所述上羅拉軸承座上,所述的第二彈簧調整螺釘與所述的第二彈簧上蓋接觸。在本發明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上齒圈羅拉軸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上齒圈固定鍵,在所述的上齒圈的孔壁上開設有上齒圈固定鍵槽,上齒圈固定鍵槽與上齒圈固定鍵相配合。在本發明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下齒圈羅拉軸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下齒圈固定鍵,在所述的下齒圈的孔壁上開設有下齒圈固定鍵槽,下齒圈固定鍵槽與下齒圈固定鍵相配合。在本發明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上羅拉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上羅拉齒,在所述的下羅拉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下羅拉齒,上、下羅拉齒彼此配合。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由于可通過上、下齒圈羅拉的配合而可使廢纖維邊角料在牽制的狀態下經上、下羅拉喂給開松輥撕拉開松,因而具有良好的開松效果和開松效率。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結構圖。圖2為本發明的應用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專利局的審查員尤其是公眾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將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發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發明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范疇。請參見圖1,給出了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機架1,作為本發明結構體系的喂棉機構的一對軸承座支架2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2如左邊的一個軸承座支架2固定在機架I的一側如左側,而一對軸承座支架2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2如右邊的一個軸承座支架2固定在機架I的另一側如右側。由圖示可知,一對軸承座支架2的結構是彼此相同的,并且在機架I上的位置相互對應。前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2各包括底板21、第一、第二立柱22、23和第三立柱24,底板21優選使用螺栓與機架I固定,第一、第二、第三立柱彼此以縱向并行的狀態構成于底板21上,并且相互之間保持有間距。由圖所示,第二立柱23位于第一、第三立柱22、24之間,并且該第一、第二、第三立柱22、23、24的高度相等,以及第一、第二立柱22、23之間的間距是與第二、第三立柱23、24之間的間距相等的。在第一立柱22朝向第二立柱23 —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凸起于第一立柱22的表面的一第一導突221 ;在第二立柱23朝向第一立柱22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凸起于第二立柱23的表面的一第二導突231,并且在第二立柱23朝向第三立柱24 —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凸起于第二立柱23的表面的一第三導突232 ;在第三立柱24朝向第二立柱23 —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凸起于第三立柱24的表面的一第四導突241。由圖示可知,第一、第二導突221、231彼此相向對應,而第三、第四導突232、241彼此相向對應。在前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3的上部各配設有一羅拉間隙調整裝置3,也就是說,羅拉間隙調整裝置3有一對,各羅拉間隙調整裝置3包括固定板31、上齒圈羅拉調整機構32和下齒圈羅拉調整機構33,固定板31的一端用螺釘與前述的第一立柱22的頂部固定,中部用螺釘與第二立柱23的頂部固定,而固定板31的另一端用螺釘與第三立柱24的頂部固定。上齒圈羅拉調整機構32設置在固定板31的前述一端,而上羅拉調整機構33設置在固定板31的前述另一端。
給出了一上齒圈羅拉4,該上齒圈羅拉4包括一上齒圈羅拉軸41和以一個緊挨著一個的方式套固在上齒圈羅拉軸41上的一組上齒圈42 ,在上齒圈羅拉軸41的兩端各構成有一上齒圈羅拉軸頭411,各上齒圈羅拉軸頭411轉動地支承在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上,而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位于前述的第一、第二立柱22、23之間,并且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與前述的第一、第二導突221、231滑動配合。具體是:在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的一側和另一側各開設有一第一導滑槽4121,一側的第一導滑槽4121與第一導突221滑動配合,而另一側的第一導滑槽4121與第二導突231滑動配合。由圖1所示,在上齒圈羅拉軸41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一上齒圈固定鍵413。一組上齒圈42的圓周方向的外壁上各構成有上齒圈咬合齒421,并且在各上齒圈42的中心孔的孔壁上構成有上齒圈固定鍵槽422,當上齒圈42套置到上齒圈羅拉軸41上后,上齒圈固定鍵槽422便與上齒圈固定鍵413固定。前述的上齒圈羅拉調整機構32對應于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的上方。
給出了 一下齒圈羅拉5,該下齒圈羅拉5的結構實質上是與前述的上齒圈羅拉4的結構相同的,包括一下齒圈羅拉軸51和以一個緊挨著一個的方式套固在下齒圈羅拉軸51上的一組下齒圈52,在下齒圈羅拉軸51的兩端各構成有一下齒圈羅拉軸頭511,各下齒圈羅拉軸頭511轉動地支承在下齒圈羅拉軸承座512上,而下齒圈羅拉軸承座512位于前述的第一、第二立柱22、23之間,并且對應于前述的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的下方。在下齒圈羅拉軸承座512的一側和另一側各開設有一第二導滑槽5121,其中:一側的第二導滑槽5121與第一導突221滑動配合,而另一側的第二導滑槽5121與第二導突231滑動配合。請參考圖2,在下齒圈羅拉軸51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一下齒圈固定鍵513,一組下齒圈52的圓周方向的外壁上各構成有下齒圈嚙合齒521,并且在各下齒圈52的中心孔的孔壁上構成有下齒圈固定鍵槽522,當下齒圈52套置到下齒圈羅拉軸51上后,下齒圈固定鍵槽522便與下齒圈固定鍵513固定。
作為優選的方案,可根據需要而在前述的下齒圈羅拉軸承座512上設置(疊置)墊塊5122,墊塊5122同樣與前述的第一、第二導突221、231滑動配合。
由上述說明可知,前述的上、下齒圈羅拉軸承座412、512在軸承座支架2上的位置位于第一、第二立柱22、23之間。
請繼續見圖1,給出了一上羅拉6和一下羅拉7,在上羅拉6的兩端各構成有一上羅拉軸頭61,各上羅拉軸頭61轉動地支承在上羅拉軸承座62上,而上羅拉軸承座62設置在前述的第二、第三立柱23、24之間。在上羅拉軸承座62的一側以及另一端各開設有一第三導滑槽621,其中:一側的第三導滑槽621與前述的第三導突232滑動配合,而另一側的第三導滑槽621與前述的第四導突241滑動配合。上面提及的上羅拉調整機構33對應于上羅拉軸承座62的上方。在上羅拉6的長度方向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上羅拉齒63 (圖2詳示)。在下羅拉7的兩端各構成有一下羅拉軸頭71,各下羅拉軸頭71轉動地支承在下羅拉軸承座72上,而下羅拉軸承座72設置在前述的第二、第三立柱23、24之間,并且對應于上羅拉軸承座62的下方。在下羅拉軸承座72的一側以及另一側各開設有一第四導滑槽721,其中:一側的第四導滑槽721與第三導突232滑動配合,而另一側的第四導滑槽721與第四導突241滑動配合。在下羅拉7的長度方向以間隔狀態構成有下羅拉齒73 (圖2詳示)。
作為優選的方案,可根據需要而在前述的上羅拉軸承座62上設置(疊放)墊鐵622,墊鐵622同樣與第三、第四導突232、241滑動配合。由上述說明可知,前述的上、下羅拉軸承座62、72在軸承座支架2上的位置位于第
二、第三立柱23、24之間。上面提及的上齒圈羅拉調整機構32包括第一套筒321、第一彈簧322、第一彈簧上蓋323和第一彈簧柱324,第一套筒321固定在前述的固定板31的一端,并且在該第一套筒321的頂部以螺紋配合方式配設有一第一彈簧調整螺釘3212,該第一彈簧調整螺釘3212探入到第一套筒321的第一套筒腔3211內,第一彈簧322以及第一彈簧上蓋323容納于第一套筒腔3211內,并且套置在第一彈簧柱324上的第一彈簧322的一端(上端)支承在第一彈簧上蓋323上,而另一端(下端)支承在構成于第一彈簧柱324上的第一彈簧支承突緣3241上,第一彈簧柱324的一端(上端)探入第一套筒腔3211內,而另一端(下端)支承在前述的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上。前述的第一彈簧調整螺釘3212與第一彈簧上蓋323接觸。當順時針調節第一彈簧螺釘3212時,由第一彈簧調整螺釘3212作用于第一彈簧上蓋323,由第一彈簧上蓋323將作用力傳遞給第一彈簧322,由第一彈簧322作用于第一彈簧柱324,由第一彈簧柱324作用于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從而使上、下齒圈羅拉4、5之間的間距縮小,反之同例。上面提及的上羅拉調整機構33包括第二套筒331、第二彈簧332、第二彈簧上蓋333和第二彈簧柱334,第二套筒331固定在前述固定板31的另一端,并且在該第二套筒331的頂部以螺紋配合方式配設有一第二彈簧調整螺釘3312,該第二彈簧調整螺釘3312探入到第二套筒331的第二套筒腔3311內。第二彈簧332以及第二彈簧上蓋333容納于第二套筒腔3311內,并且套置在第二彈簧柱334上的第二彈簧332的一端(上端)支承在第二彈簧上蓋333上,而另一端(下端)支承在構成于第二彈簧柱334上的第二彈簧支承突緣3341上,第二彈簧柱334的一端(上端)探入第二套筒腔3311內,而另一端(下端)支承在前述的上羅拉軸承座62上。如果在上羅拉軸承座62上設置有墊鐵622,那么第二彈簧柱334的另一端即下端支承在墊鐵622上。當順時針調節第二彈簧調整螺釘3312時,由第二彈簧調整螺釘3312作用于第二彈簧上蓋333,由第二彈簧上蓋333將作用力傳遞給第二彈簧332,由第二彈簧332對第二彈簧柱334作用,由第二彈簧柱334作用于上羅拉軸承座62,從而使上、下羅拉6、7之間的間距縮小,反之同例。圖1中示意的第一鏈輪414與上齒圈羅拉軸頭411固定,第二鏈輪514與下齒圈羅拉軸頭511固定,第三鏈輪64與上羅拉軸頭61固定,第四鏈輪74與下羅拉軸頭71固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鏈輪414、514、64、74均由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動力傳動機構帶動。請參見圖2,申請人結合圖2描述本發明的使用,廢纖維邊角料9由前道的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引入本發明的喂棉機構的上、下齒圈羅拉4、5之間,經上、下齒圈羅拉4、5進入上、下羅拉6、7之間,出上、下羅拉6、7時,由圖示的開松輥8開松。在該過程中,由于廢纖維邊角料9既具有一定的強度,又具有較硬的硬度,因此,當廢纖維邊角料9進入上、下齒圈羅拉4、5之間時,分別由上、下齒圈42、51上的上、下齒圈咬合齒421、521的配合而對廢纖維邊角料9牽制,進而由上、下羅拉6、7的上、下羅拉齒63、73的彼此配合而得以使廢纖維邊角料9在可靠的牽制狀態下供開松輥8以撕拉方式開松(也可稱“供給開松輥以蠶食方式開松”),因為如果廢纖維邊角料9 一下子進入開松輥8,那么無法對其開松。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解決了已有技術中的缺憾,如實地完成了發明任務,客觀地體現了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所述的技術效果。尤其經本申請人對廢纖維邊角料所作的模擬開松實驗表明,具有理想的開松效果和開松效率,可滿足汽車內飾生產廠商的使用要求。
權利要求
1.一種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廢纖維邊然料開松機包括機架(I),所述的喂棉機構包括彼此面對面設置的并且結構相同的一對軸承座支架(2),該一對軸承座支架(2)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2)固定在所述機架(I)的一側,而該一對軸承座支架(2)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2)固定在機架(I)的另一側,并且在一對軸承座支架(2)的上部各配設有羅拉間隙調整裝置(3);—上齒圈羅拉(4)和一結構與上齒圈羅拉⑷相同的下齒圈羅拉(5),上、下齒圈羅拉(4、5)彼此上下對應,其中:上齒圈羅拉(4)的一端和下齒圈羅拉(5)的一端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2)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2)的一端,而上齒圈羅拉(4)的另一端和下齒圈羅拉(5)的另一端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承座支架(2)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2)的一端;一上羅拉(6)和一下羅拉(7),上、下羅拉(6、7)彼此上下對應并且結構相同,其中:上羅拉(6)的一端和下羅拉(7)的一端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2)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2)的另一端,而上羅拉(6)的另一端和下羅拉(7)的另一端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承座支架(2)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2)的另一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2)各包括底板(21)、第一、第二立柱(22、23)和第三立柱(24),底板(21)與所述機架(I)固定,第一、第二、第三立柱(22、23、24)彼此以縱向并行的狀態構成于底板(21)上,其中,第二立柱(23)位于第一、第三立柱(22、24)之間,在第一立柱(22)朝向第二立柱(23) —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凸起于第一立柱(22)表面的一第一導突(221),在第二立柱(23)朝向第一立柱(22) —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凸起于第二立柱(23)表面的一第二導突(231),并且在第二立柱(23)朝向第三立柱(24) —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凸起于第二立柱(23)表面的一第三導突(232),在第三立柱(24)朝向第二立柱(23) —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凸起于第三立柱(24)表面的一第四導突(241),所述的第一、第二導突(221、231)彼此對應,而所述的第三、第四導突(232、241)相互對應,所述的羅拉間隙調整裝置(3)與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22、23)以及第三立柱(24)的頂部固定,并且同時與第一、第二、第三導突(221、231、232)以及第四導突(241)滑動配合,所述的上齒圈羅拉(4)以及下齒圈羅拉(5)對應于所述第一、第二立柱(22、23)之間,而所述的上羅拉¢)以及下羅拉(7)對應于第二、第三立柱(23、24 )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羅拉間隙調整裝置(3)包括固定板(31)、上齒圈羅拉調整機構(32)和上羅拉調整機構(33),固定板(31)的一端與所述第一立柱(22)的頂部固定,中部與第二立柱(23)的頂部固定,另一端與第三立柱(24)的頂部固定,上齒圈羅拉調整機構(32)設置在固定板(31)的所述一端,上羅拉調整機構(33)設置在固定板(31)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的上齒圈羅拉(4)包括一上齒圈羅拉軸(41)和以一個緊挨著一個的方式套固在上齒圈羅拉軸(41)上的一組上齒圈(42),上齒圈羅拉軸(41)的兩纟而各構成有一上齒圈羅拉軸頭(411),上齒圈羅拉軸頭(411)轉動地支承在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上,而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位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22、23)之間,并且與第一、第二導突(221、231)滑動配合,所述的上齒圈羅拉調整機構(32)對應于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的上方;所述的下齒圈羅拉(5)包括一下齒圈羅拉軸(51)和以一個緊挨著一個的方式套固在下齒圈羅拉軸(51)上的一組下齒圈(52),下齒圈羅拉軸(51)的兩端各構成有一下齒圈羅拉軸頭(511),下齒圈羅拉軸頭(511)轉動支承在下齒圈羅拉軸承座(512)上,而下齒圈羅拉軸承座(512)位于第一、第二立柱(22、23)之間,并且與第一、第二導突(221、231)滑動配合,其中:所述下齒圈羅拉軸承座(512)對應于所述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的下方;所述的上羅拉¢)的兩端各構成有一上羅拉軸頭(61),各上羅拉軸頭¢1)轉動地支承在上羅拉軸承座¢2)上,而上羅拉軸承座¢2)設置在所述的第二、第三立柱(23、24)之間,并且同時與所述的第三導突(232)以及第四導突(241)滑動配合,所述的上羅拉調整機構(33)對應于上羅拉軸承座¢2)的上方;所述的下羅拉(7)的兩端各構成有一下羅拉軸頭(71),各下羅拉軸頭(71)轉動地支承在下羅拉軸承座(72)上,而下羅拉軸承座(72)設置在所述的第二、第三立柱(23、24)之間,并且在對應于所述上羅拉軸承座(62)的下方同時與所述的第三導突(232)以及第四導突(241)滑動配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上齒圈(42)的外壁上并且圍繞上齒圈(42)的圓周方向構成有上齒圈咬合齒(421);在所述的下齒圈(52)的外壁上并且圍繞下齒圈(52)的圓周方向構成有下齒圈咬合齒(521),上下齒圈咬合齒(421、521)彼此配合。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的一側和另一側各開設有一第一導滑槽(4121),其中,所述的一側的第一導滑槽(4121)與所述的第一導突(221)滑動配合,而所述另一側的第一導滑槽(4121)與所述的第二導突(231)滑動配合;在所述的下齒圈羅拉軸承座(512)的一側和另一側各開設有一第二導滑槽(5121),其中,所述一側的第二導滑槽(5121)與所述第一導突(221)滑動配合,而所述另一側的第二導滑槽(5121)與所述第二導滑槽(5121)與所述第二導突(231)滑動配合;在所述上羅拉軸承座¢2)的一側和另一側各開設有一第三導滑槽(621),其中,所述一側的第三導滑槽¢21)與所述第三導突(232)滑動配合,而所述另一側的第在導滑槽¢21)與所述第四導突(241)滑動配合;在所述的下羅拉軸承座(72)的一側和另一側各開設有一第四導滑槽(721),其中,所述一側的第四導滑槽(721)與所述第三導突(232)滑動配合,而所述另一側的第四導滑槽(721)與所述第四導突(241)滑動配合。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齒圈羅拉調整機構(32)包括第一套筒(321)、第一彈簧(322)、第一彈簧上蓋(323)和第一彈簧柱(324),第一套筒(321)固定在所述固定板(31)的所述一端,并且在該第一套筒(321)的頂部配設有一第一彈簧調整螺釘(3212 ),該第一彈簧調整螺釘(3212)探入第一套筒(321)的第一套筒腔(3211)內,第一彈簧(322)和第一彈簧上蓋(323)容納于所述第一套筒(321)的第一套筒腔(3211)內,并且第一彈簧(322)的一端支承在第一彈簧上蓋(323)上,而另一端支承在第一彈簧柱(324 )的第一彈簧支承突緣(3241)上,該第一彈簧柱(324)的一端探入第一套筒腔(3211)內,另一端支承在所述的上齒圈羅拉軸承座(412)上,所述的第一彈簧調整螺釘(3212)與所述第一彈簧上蓋(323)接觸。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羅拉調整機構(33)包括第二套筒(331)、第二彈簧(332)、第二彈簧上蓋(333)和第二彈簧柱(334),第二套筒(331)固定在所述固定板(31)的所述另一端,并且在該第二套筒(331)的頂部配設有一第二彈簧調整螺釘(3312),該第二彈簧調整螺釘(3312)探入第二套筒(331)的第二套筒腔(3311)內,第二 彈簧(332)和第二彈簧上蓋(333)容納于所述第二套筒(331)的第二套筒腔(3311)內,并且第二彈簧(332)的一端支承在第二彈簧上蓋(333)上,而另一端支承在第二彈簧柱(334)的第二彈簧支承突緣(3341)上,該第二彈簧柱(334)的一端探入第二套筒腔(3311)內,另一端支承在所述上羅拉軸承座¢2)上,所述的第二彈簧調整螺釘(3312)與所述的第二彈簧上蓋(333)接觸。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上齒圈羅拉軸(41)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上齒圈固定鍵(413),在所述的上齒圈(42)的孔壁上開設有上齒圈固定鍵槽(422),上齒圈固定鍵槽(422)與上齒圈固定鍵(413)相配合。
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下齒圈羅拉軸(51)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下齒圈固定鍵(513),在所述的下齒圈(52)的孔壁上開設有下齒圈固定鍵槽(522),下齒圈固定鍵槽(522 )與下齒圈固定鍵(513)相配合。
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上羅拉¢)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上羅拉齒(63),在所述的下羅拉(7)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下羅拉齒(73),上、下羅 拉齒(63,73)彼此配合。
全文摘要
一種廢纖維邊角料開松機的喂棉機構,屬于無紡織機械技術領域。廢纖維邊然料開松機包括機架,喂棉機構包括一對軸承座支架,一個軸承座支架固定在機架的一側,另一個軸承座支架固定在機架的另一側,并且在一對軸承座支架的上部各配設有羅拉間隙調整裝置;上、下齒圈羅拉,彼此上下對應,上齒圈羅拉的一端和下齒圈羅拉的一端支承在一個軸承座支架的一端、另一端和下齒圈羅拉的另一端支承在另一個軸承座支架的一端;上、下羅拉,彼此上下對應并且結構相同,上羅拉的一端和下羅拉的一端支承在一個軸承座支架的另一端,而上羅拉的另一端和下羅拉的另一端支承在另一個軸承座支架的另一端。具有良好的開松效果和開松效率。
文檔編號D01G11/00GK103147174SQ20131008900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0日
發明者潘四 申請人:江蘇常盛無紡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