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738545閱讀:33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無紡織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用于對特殊的廢纖維邊角料進行預開松,以利資源的回收與再利用。
背景技術
上面提及的特殊的廢纖維邊角料主要但并不僅僅局限于指汽車內飾件如汽車隔音氈和地墊(地墊通常鋪置在對應于正、副駕駛員的部位的汽車底板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裁除邊角料。因為,如汽車內飾件生產行業(yè)的普通技術人員所知之理,不論是汽車隔音氈還是地墊以及其它類似的產品,其原料普遍由低熔點的熱塑性纖維如丙綸纖維、低熔點的熱塑性纖維與天然纖維(如麻纖維、棉纖維、粘膠纖維、羊毛纖維中的一種或以上的纖維)相混合的混合纖維或者與化學纖維(如滌綸纖維、錦綸纖維和腈綸纖維中的一種或以上的纖維)相混合的纖維經加熱壓制成型得到。對此可以參見中國專利CN101775708A(汽車內飾件氈自動成型機)、CN2122781Y (汽車內飾件成型設備)、CN101024387A (汽車內飾件及其制造方法)、CN102776715A (空氣填充法車輛內飾件預成型機)、CN102776716A (氣流填充式汽車內飾件預成型機)、CN102776717A (空氣填充法汽車內飾件預成型機)、CN102776718A (汽車內飾件預成型機)和CN102776720A (氣流填充法汽車內飾件預成型機),等等。如業(yè)界所知之理,在前述汽車地墊和隔音氈的生產過程中,裁除的邊角廢料的面積通常占地墊、隔音氈面積的25-30%左右,也就是說若要獲得10 Hf的隔音氈,那么其毛坯即在未裁剪之前的面積通常為12.5-13 Hf (地墊同例),因此產生的廢邊角料的量較大。又,由于在制備過程中加入了低熔點纖維,于是在熱壓成型階段,低熔點纖維產生玻璃化趨勢即產生固化而形成一定的硬度,以體現在使用過程中的耐撕破強度,由于硬度和強度兼?zhèn)洌蚨y以由公知的開松機例如CN100368612C (開松機)、CN102586956A (纖維開松機)、CN102586955A (具有除雜功能的開松機)和CN1710165A (開松機)或類似的開松機有效開松。因為,由于此類開松機是針對正常的無紡織纖維的開松而設計的,因此對前述硬度和強度兼?zhèn)涞膹U邊角料開松時很快暴露出“水土不服”現象。尤其,當試圖用此類開松機對前述邊角料開松時每小時僅能勉強開松20kg左右,并且由于開松質量無法令人恭維,開松后的纖維只能用于加工諸如管道包覆產品或民用產品如鞋墊等。基于并非限于前述的開松效率低和開松質量(或稱效果)差的兩個因素,目前汽車內飾件生產廠商通常將前述的廢邊角料進行廢棄處理,即,或進行填埋,或進行焚燒,從而產生以下弊端:一是造成資源浪費,與目前全社會倡導的節(jié)約型、節(jié)能型以及循環(huán)經濟精神相悖;二是填埋會對土壤和水系造成污染,焚燒會對大氣環(huán)境產生影響;三是由于無法回用而使汽車內飾件成本提高。鑒于上述狀況,我國乃至國外的汽車內飾件廠商迫切希望無紡織設備生產廠商開發(fā)出得以應對前述廢纖維邊角料有效開松的開松機,為此,本申請人進行了持久的探索與反復設計,終于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進行了模擬試驗,結果證明是切實有效的。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對汽車內飾件生產過程中自汽車隔音氈和/或地墊上裁除的廢纖維邊角料進行有效開松并且還具有理想的開松效率而藉以滿足回用要求、體現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以及降低汽車內飾件制備成本的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包括預開松輥機架,該預開松輥機架的長度方向的一側的上方固定有一第一墻板,而在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的上方固定有一第二墻板,第一、第二墻板彼此對應;一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該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連接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的一端;一預開松輥,該預開松輥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第一、第二墻板之間;一壓棉機構,該壓棉機構設置在所述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上;一用于將由所述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輸入的并且途經所述壓棉機構的廢纖維邊角料喂給所述預開松輥的喂棉機構,該喂棉機構設置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上,并且位于預開松輥與壓棉機構之間;一用于驅使所述預開松輥運動的預開松輥驅動機構,該預開松輥驅動機構設置在所述的預開松輥機架上,并且與預開松輥傳動連接;一動力傳動機構,該動力傳動機構設置在所述的預開松輥機架上,并且同時與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壓棉機構和喂棉機構傳動連接;一用于將由所述的預開松輥開松的纖維引出的纖維引出機構,該纖維引出機構在對應于預開松輥的位置并且在對預開松輥的長度方向的上部和下部蔽護的狀態(tài)下與所述的預開松輥機架固定。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包括輸送支架、第一、第二支架墻板、側擋板、第一、第二輸送簾棍、輸送簾和一對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輸送支架與所述預開松輥機架的所述一端連接,第一支架墻板固定在輸送支架的一側上部,第二支架墻板固定在輸送支架的另一側上部,并且與第一支架墻板并行,側擋板固定在第一、第二支架墻板之間,并且與第一輸送簾輥背對第二輸送簾輥的一側的長度方向相對應,第一輸送簾輥的一端和另一端各構成有一第一輸送簾輥軸頭,其中:所述一端的第一輸送簾輥軸頭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第一支架墻板上,而所述另一端的第一輸送簾輥軸頭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二支架墻板上,第二輸送簾棍的一端和另一端各構成有一第二輸送簾棍軸頭,其中;所述一端的第二輸送簾輥軸頭轉動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墻板上,而所述另一端的第二輸送簾輥軸頭轉動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墻板上,并且第二輸送簾輥與所述的動力傳動機構傳動連接,輸送簾的一端套置在第一輸送簾棍上,而另一端套置在第二輸送簾棍上,該輸送簾圍繞第一、第二輸送簾輥運動而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運動平面,一對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中的其中一個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墻板背對所述第二支架墻板的一側,并且與第一輸送簾輥的所述一端的第一輸送簾輥軸頭相配合,而一對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中的另一個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設置在第二支架墻板背對第一支架墻板的一偵牝并且與第一輸送簾輥的所述另一端的第一輸送簾輥軸頭相配合;所述的壓棉機構對應于所述輸送簾的所述另一端的上方;所述喂棉機構對應于所述第二輸送簾輥背對所述第一輸送簾輥的長度方向的一側。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預開松輥包括預開松輥輥體、第一、第二端盤、一組中間盤、一組鉤刀軸座和一組數量與鉤刀軸座的數量相等的鉤刀軸,預開松輥輥體的一端延伸有一第一開松輥輥體軸頭,而另一端延伸有一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第一開松輥輥體軸頭轉動地支承在第一軸承座上,而第一軸承座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朝向所述第二墻板的一側,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轉動地支承在第二軸承座上,而第二軸承座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朝向所述第一墻板的一側,第一端盤固定在預開松輥輥體朝向第一開松輥輥體軸頭的一端,第二端盤固定在預開松輥輥體朝向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的一端,一組中部盤以間隔狀態(tài)固定在預開松輥輥體的中部,并且位于第一、第二端盤之間,一組鉤刀軸座圍繞預開松輥輥體的圓周方向間隔分布,并且各鉤刀軸座的一端插置第一端盤上,另一端插置在第二端盤上,而中部插置在一組中間盤上,在各鉤刀軸座上開設有自鉤刀軸座的長度方向的一端貫通至另一端的一鉤刀軸槽,一組鉤刀軸分布于各鉤刀軸座上,并且插入所述的鉤刀軸槽內,各鉤刀軸的一端探出所述第一端盤并且與第一端盤固定,而另一端探出第二端盤并且與第二端盤固定,在各鉤刀軸的中部套置有一組鉤刀,其中:所述的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與所述的預開松輥驅動機構傳動連接。在本發(fā)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預開松輥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驅動輪、開松輥傳動輪和驅動輪傳動帶,驅動電機固定在驅動電機固定座上,而驅動電機固定座與所述預開松輥機架朝向所述第一墻板的一側的底部固定,驅動輪固定在驅動電機的驅動電機軸上,開松輥傳動輪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輥體的所述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上,驅動輪傳動帶的一端套置在驅動輪上,另一端套置在開松輥傳動輪上。在本發(fā)明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壓棉機構包括一上壓棉輥和一下壓棉輥,上壓棉輥的一端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一支架墻板上,而上壓棉輥的另一端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二支架墻板上,在該上壓棉輥的輥體上并且沿著上壓棉輥的長度方向以間隔狀態(tài)構成有一組上壓棉輥輥翅,下壓棉輥的一端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轉動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墻板上,而下壓棉輥的另一端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轉動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墻板上,在該下壓棉輥的輥體上并且沿著下壓棉輥的長度方向以間隔狀態(tài)構成有一組下壓棉輥輥翅,所述上壓棉輥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以及下壓棉輥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均與所述的動力傳動機構傳動連接,其中:所述的下壓棉輥對應于上壓棉輥與所述的喂棉機構之間,并且上壓棉輥處于下壓棉輥的側上方,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構的所述一側的上方的所述第一墻板與固定在預開松輥機架的所述另一側的上方的所述第二墻板之間的間距是與所述第一、第二支架墻板之間的間距相等的,所述第二輸送簾輥的第二輸送簾輥軸頭與動力傳動機構傳動連接。在本發(fā)明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喂棉機構包括一對軸承座支架、一對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上、下齒圈羅拉、上羅拉和下羅拉,一對軸承座支架彼此對應,該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第一墻板朝向所述第一支架墻板的一端,而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同樣固定在預開松輥機架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第二墻板朝向所述第二支架墻板的一端,各軸承座支架由底板、第一、第二、第三立柱和頂板構成,底板與預開松輥機架固定,第一、第二、第三立柱彼此以縱向并行并且以相互間隔的狀態(tài)構成于底板上,其中,第二立柱位于第一、第三立柱之間,在第一立柱朝向第二立柱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一第一導突,第二立柱朝向第一立柱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一第二導突,該第二導突與第一導突相對應,第二立柱朝向第三立柱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一第三導突,第三立柱朝向第二立柱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一第四導突,該第四導突與第三導突相對應,頂板的一端與第一立柱的頂部固定,中部與第二立柱的頂部固定,另一端與第三立柱的頂部固定,一對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中的其中一個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設置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之間,一對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中的另一個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設置在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上,并且同樣對應于第一、第二立柱之間,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中的其中一個上羅拉調整裝置設置在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上,并且對應于第二、第三立柱之間,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中的另一個上羅拉調整裝置設置在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上,并且同樣對應于第二、第三立柱之間,上齒圈羅拉由上齒圈輥軸和一組上齒圈構成,一組上齒圈彼此以一個緊挨著一個的方式固定在上齒圈輥軸的長度方向,在各上齒圈的圓周方向間隔構成有上齒圈咬合齒,上齒圈棍軸的一端的上齒圈棍棍軸軸頭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上,并且對應于該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的所述第一、第二立柱之間的上方,而上齒圈棍軸的另一端的上齒圈棍棍軸軸頭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上,并且對應于該另一個軸承座支架的第一、第二立柱之間的上方,下齒圈羅拉由下齒圈輥軸和一組下齒圈構成,一組下齒圈彼此以一個緊挨著一個的方式固定在下齒圈棍軸的長度方向,在各下齒圈的圓周方向間隔構成有下齒圈咬合齒,下齒圈咬合齒與所述的上齒圈咬合齒相配合,下齒圈輥軸的一端的下齒圈輥輥軸軸頭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上,并且對應于該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的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之間的下方,下齒圈輥軸的另一端的下齒圈輥輥軸軸頭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承座支架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上,并且同樣對應于該另一個軸承座支架的第一、第二立柱之間的下方,上羅拉通過其一端以及另一端的上羅拉軸頭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上,并且對應于第二、第三立柱之間的上方,在該上羅拉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一上羅拉鋸齒,下羅拉通過其一端以及另一端的下羅拉軸頭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的第二、第三立柱之間的下方,在該下羅拉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下羅拉鋸齒,所述的第二輸送簾輥的第二輸送簾輥軸頭、上壓棉輥的上壓棉輥軸頭、下壓棉輥的下壓棉輥軸頭、上齒圈輥軸的上齒圈輥軸軸頭、下齒圈輥軸的下齒圈輥軸軸頭、上羅拉軸頭和下羅拉軸頭與所述動力傳動機構的傳動連接為鏈傳動連接。在本發(fā)明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動力傳動機構包括電機、減速箱、上壓棉輥第一、第二鏈輪、下壓棉輥第一、第二鏈輪、第一、第二輸送簾輥軸鏈輪、上、下齒圈輥軸鏈輪、上、下羅拉軸鏈輪、第一、第二過渡鏈輪、主動鏈輪、漲緊鏈輪、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鏈條和第六鏈條,電機與減速箱傳動連接,并且由減速箱連同電機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朝向所述第二墻板的一側的下方,主動鏈輪固定在減速箱的減速箱末級動力輸出軸上,上壓棉輥第一鏈輪固定在所述上壓棉輥的一端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上,上壓棉輥第二鏈輪固定在上壓棉棍的另一端的上壓棉棍棍軸軸頭上,下壓棉棍第一鏈輪和第一過渡鏈輪共同固定在所述下壓棉輥的一端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上,并且第一過渡鏈輪位于上壓棉輥第一鏈輪的外側,下壓棉輥第二鏈輪固定在下壓棉輥的另一端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上,第一輸送簾棍軸鏈輪固定在所述第二輸送簾棍一端的第二輸送簾棍軸頭上,第二輸送簾棍軸鏈輪和第二過渡鏈輪共同固定在第二輸送簾輥另一端的第二輸送簾輥軸頭上,其中,第二過渡鏈輪位于第二輸送簾輥軸鏈輪的外側,上齒圈輥軸鏈輪固定在所述上齒圈輥輥軸朝向所述第二墻板的一端的上齒圈輥軸軸頭上,下齒圈輥軸鏈輪固定在所述下齒圈輥軸同樣朝向第二墻板的一端的下齒圈輥軸軸頭上,上羅拉軸鏈輪固定在所述上羅拉朝向所述第一墻板的一端的上羅拉軸頭上,下羅拉軸鏈輪固定在所述下羅拉朝向第一墻板的一端的下羅拉軸頭上,漲緊鏈輪轉動地設置在預開松輥機架朝向第二墻板的一側,第一鏈條的一端套置在上壓棉輥第一鏈輪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一過渡鏈輪上,第二鏈條的一端套置在下壓棉輥第一鏈輪上,另一端套置在上羅拉軸鏈輪上,第三鏈條的一端套置在第一輸送簾輥軸鏈輪上,另一端套置在下羅拉軸鏈輪上,第四鏈條的一端套置在主動鏈輪上,另一端套置在上壓棉輥第二鏈輪上,中部套置在漲緊鏈輪上,并且該第四鏈條的中部還與第二輸送簾輥軸鏈輪相配合,第五鏈條的一端套置在上齒圈輥軸鏈輪上,另一端套置在下壓棉輥第二鏈輪上,第六鏈條的一端套置在下齒圈輥軸鏈輪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過渡鏈輪上。
在本發(fā)明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纖維引出機構包括箱蓋、導棉箱體和纖維輸出管,箱蓋設置在所述的第一、第二墻板之間,并且對應于所述預開松輥的長度方向的上方,導棉箱體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上并且與預開松輥的長度方向的底部以及與預開松輥背對所述喂棉機構的一側相對應,纖維輸出管連接在導棉箱體的導棉箱體出口上。
在本發(fā)明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一對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各包括墊塊、上齒圈輥軸承座、彈簧柱、彈簧、彈簧上蓋、彈簧套筒和彈簧調整螺釘,墊塊的一端開設有一第一墊塊導滑槽,另一端開設有一第二墊塊導滑槽,第一墊塊導滑槽與所述的第一導突滑動配合,第二墊塊導滑槽與所述的第二導突滑動配合,上齒圈輥軸承座位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之間,與第一導突以及第二導突滑動配合,并且該上齒圈輥軸承座對應于墊塊的上方,所述上齒圈輥軸的上齒圈輥軸軸頭轉動地支承在上齒圈輥軸承座上,彈簧柱對應于上齒圈輥軸承座朝向上的一側,彈簧套筒以縱向狀態(tài)固定在所述頂板上,該彈簧套筒具有一套筒腔,所述的彈簧柱探入套筒腔內,彈簧和彈簧上蓋容納在套筒腔內,其中,彈簧套置在彈簧柱上,并且該彈簧的下端支承在彈簧柱上的彈簧支承凸緣上,而彈簧的上端支承在彈簧上蓋上,彈簧上蓋與彈簧調整螺釘相對應,而彈簧調整螺釘旋配在彈簧套筒的頂部并且探入到套筒腔內,所述的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的結構是與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的結構完全相同的。
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壓棉機構使由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輸入的廢纖維邊角料在管制狀態(tài)下進入喂棉機構,進而由喂棉機構節(jié)制地供預開松輥開松,因而既具有良好的開松效果,又具有理想的開松效率,能夠滿足廢纖維的回用要求,不僅可以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而且可以體現循環(huán)經濟藉以降低汽車內飾件的制造成本。


圖1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結構圖。
圖2為圖1后側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剖示圖。
圖4為圖1所示的預開松輥的詳細結構圖。
圖5為圖1所示的喂棉機構的詳細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見圖1,給出了一預開松輥機架1,在該預開松輥機架I的長度方向的一側即圖1所示位置狀態(tài)的前側的上方固定有一第一墻板11,而后側則固定有一第二墻板12,第一、第二墻板11、12的位置彼此對應。給出的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2連接在前述的預開松輥機架I的一端,即連接在圖1中所示位置狀態(tài)的左端,該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2的優(yōu)選而非絕對限于的結構如下:包括輸送支架21、第一、第二支架墻板22、23、側擋板24、第一、第二輸送簾輥25、26、輸送簾27和一對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輸送支架21的右端與預開松輥機架I的左端固定連接,從而使輸送支架21與預開松輥機架I彼此構成為一個整體。第一支架墻板22以騰空狀態(tài)固定在輸送支架21的長度方向一側(前側)上部,而第二支架墻板23同樣以騰空狀態(tài)固定在輸送支架21的長度方向另一側(后側)的上部,并且第一、第二支架墻板22、23彼此并行,第一、第二支架墻板22、23之間的間距恰好為輸送簾27的寬度,也就是說第一、第二支架墻板22、23之間的間距是與輸送簾27的寬度相一致的。側擋板24固定在第一、第二支架墻板22、23之間,并且與第一輸送簾棍25背對第二輸送簾棍26的長度方向相對應,藉由該側擋板24配合第一、第二支架墻板22、23而起到阻止引入于輸送簾27上的廢纖維邊角料逃逸于輸送簾27的作用。第一輸送簾棍25的一端和另一端各構成有一第一輸送簾棍軸頭251,其中:位于第一輸送簾棍25的一端的第一輸送簾棍軸頭251通過第一輸送簾棍軸座2511轉動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墻板22上,而位于第一輸送簾輥25的另一端的第一輸送簾輥軸頭251同樣通過第一輸送簾輥軸座2511 (第一輸送簾輥軸座2511有一對)轉動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墻板23上。第二輸送簾棍26的一端和另一端各構成有一第二輸送簾棍軸頭261,其中;第二輸送簾棍26的一端的第二輸送簾棍軸頭261通過第二輸送簾棍軸座2611轉動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墻板22上,而位于第二輸送簾輥26的另一端的第二輸送簾輥軸頭261同樣通過第二輸送簾輥軸座2611 (第二輸送簾輥軸座2611有一對)轉動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墻板23上。相對于第一輸送簾輥25而言,第二輸送簾輥26為主動輥,更具體地講,由于該第二輸送簾輥26與下面還要詳細描述的動力傳動機構7傳動連接,并且通過輸送簾27帶動第一輸送簾輥25轉動,因此第一輸送簾輥25為從動輥(或稱被動輥)。輸送簾27的一端(圖示左端)套置在第一輸送簾輥25上,另一端即圖1所示右端套置在第二輸送簾輥26上。在上面提及的動力傳動機構7驅使第二輸送簾輥26運動時,則該輸送簾27圍繞第
一、第二輸送簾輥25、26周而復始地運動,即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運動平面。更具體地講,形成一個移運廢纖維邊角料的移運平面。一對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中的其中一個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設置在第一支架墻板22背對第二支架墻板23的一側,并且與第一輸送簾輥25的前述一端的第一輸送簾輥軸頭251相配合,而一對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中的另一個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設置在第二支架墻板23背對第一支架墻板22的一側,并且與第一輸送簾棍25的前述另一端的第一輸送簾棍軸頭251相配合。由于一對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的結構及功用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申請人選擇設置在第一支架墻板22上的一個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具體說明如下:該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包括一調整螺桿座281和一調整螺桿282,調整螺桿座281固定在第一支架墻板22背對第二支架墻板23的一側,調整螺桿282配設在調整螺桿座281上并且與前述的第一輸送簾輥軸座2511連接,而第一輸送簾輥軸座2511可移動地配設在第一支架墻板22上。由操作者通過對調整螺桿282的順時針或逆時針操作,從而由調整螺桿282帶動第一輸送簾輥軸座2511向左或向右(以圖1所示位置狀態(tài))位移,從而使輸送簾27處于工藝所要求的工作狀態(tài),即避免輸送簾27出現怠速現象,即確保輸送簾的運動效果。請參見圖4并且繼續(xù)結合圖1,給出了結構顯著與公知的例如在上面的背景技術欄中提及的開松機的開松輥不同的一預開松輥3,申請人之所以稱其為預開松輥3,是基于由其開松而形成的廢纖維尚需送至后續(xù)工序的精開松機進行二次開松,而精開松機的開松輥大體上與上面的背景技術欄中提及的并且由在先專利公開的開松輥的結構相仿,經精開松后便可直接回用于制作汽車內飾件的隔音氈、地墊或其它類似的產品。由圖1和圖4所示,該預開松輥3轉動地支承在前述的第一、第二墻板11、12之間。上面提及的預開松輥3的優(yōu)選的結構如下:包括預開松輥輥體31、第一、第二端盤32、33、一組中間盤34、一組鉤刀軸座35和一組數量與鉤刀軸座35的數量相等的鉤刀軸36,預開松棍棍體31的一端(該一端的端面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第一開松棍棍體軸頭311,而另一端(該另一端的端面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第二開松棍棍體軸頭312,第一開松輥輥體軸頭311轉動地支承在第一軸承座3111上,而該第一軸承座3111用螺釘固定在預開松輥機架I朝向前述第二墻板12的一側,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312轉動地支承在第二軸承座3121上,而第二軸承座3121用螺釘固定在預開松輥機架I朝向前述的第一墻板11的一側,并且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312通過其上的軸頭平鍵3122與下面還要描述的預開松輥驅動機構6傳動連接。第一端盤32與預開松輥輥體31朝向第一開松輥輥體軸頭311的一端的端面部位固定,第二端盤33與朝向第二開松棍棍體軸頭312的一端的端面固定。一組中部盤34的數量在本實施例中為兩個,但并不受到該數量的限制,例如當廢纖維預開松機的規(guī)格增大,并且預開松輥3的預開松輥輥體31的長度增加(變長)時,可以依需增加中間盤34的數量。以本實施例為例,一組即兩個中間盤34以間隔狀態(tài)固定在預開松輥輥體31的中部,并且位于第一、第二端盤32、33之間。一組鉤刀軸座35圍繞預開松輥輥體31的圓周方向以等距離間隔分布,由圖所示,各鉤刀軸座35的一端插入第一端盤32上開設的第一凹腔321內,另一端插入于第二端盤33上的第二凹腔331內,而中部插入于一組中間盤34上的第三凹腔341內。由于前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凹腔321、331、341的腔口即開口部位的間距比腔體的直徑小,因此,當鉤刀軸座35自第一凹腔321插入并且途經第三凹腔341直至插入第二凹腔331后不會從第一、第二端盤32、33以及中間盤34上脫出。由圖4所示,在各鉤刀軸座35上開設有自鉤刀軸座35的長度方向的一端貫通至另一端的一鉤刀軸槽351。一組鉤刀軸36分布于各鉤刀軸座35上(每一個鉤刀軸座35分配有一根鉤刀軸36),各鉤刀軸36的兩端均形成有一螺紋頭362,鉤刀軸36的一端的螺紋頭362探出前述的第一端盤32,即探出鉤刀軸槽351的一端,并且在加第一墊圈3621后用一對第一限定螺母3622旋配于該一端的螺紋頭362上,使鉤刀軸36限定在第一端盤32上;鉤刀軸36的另一端的螺紋頭362探出前述第二端盤33,即探出鉤刀軸槽351的另一端,并且在加第二墊圈3623后用一對第二限定螺母3624旋配于該另一端的螺紋頭362上,使鉤刀軸36限定在第二端盤33上。在各鉤刀軸36的中部套置有一組鉤刀361,并且相鄰鉤刀361之間由一隔圈363分隔。具體由圖4所示,各鉤刀361的基部構成有一鉤刀軸孔3611,通過鉤刀軸孔3611而將鉤刀361穿置于即套置于鉤刀軸36上。由于鉤刀361的末端構成有尖銳的或稱鋒利的鉤刀爪3612,因而可對既具有硬度又兼有強度的廢纖維邊角料撕破并形成纖維狀。請重點見圖1并且結合圖4,上面已提及的預開松輥驅動機構6包括驅動電機61、驅動輪62、開松輥傳動輪63和驅動輪傳動帶64,驅動電機61固定在驅動電機固定座611上,而該驅動電機固定座611與前述的預開松輥機架I朝向第一墻板11的一側的底部固定,也就是說驅動電機固定座611與預開松輥機架I構成為一體結構。驅動輪62固定在驅動電機61的驅動電機軸上,開松輥傳動輪63固定在前述預開松輥輥體31的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312上,即與前述的軸頭平鍵3121固定。驅動輪傳動帶64的一端套置在驅動輪62上,另一端套置在開松輥傳動輪63上。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前述的驅動輪62和開松輥傳動輪63均具有多個槽道,因此驅動輪傳動帶64有一組,與槽道的數量相等。當驅動電機61工作時,由驅動電機軸帶動驅動輪62,由驅動輪62經驅動輪傳動帶64帶動開松輥驅動輪63,由于開松輥驅動輪63與預開松輥3的預開松輥輥體31的第二預開松輥輥體軸頭312固定,因此由開松輥驅動輪63帶動預開松輥輥體31旋轉。在該過程中,由前述的刀鉤軸36上的鉤刀361對廢纖維邊角料開松。請繼續(xù)見圖1,給出了一壓棉機構4,該壓棉機構4設置在前述的廢除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2上。由圖1所示,壓棉機構4包括一上壓棉輥41和一下壓棉輥42,上壓棉輥41的一端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411通過上壓棉輥軸座413轉動地支承在前述的第一支架墻板22上,而上壓棉輥41的另一端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411同樣通過相應的上壓棉輥軸座413轉動地支承在前述的第二支架墻板23上,在上壓棉輥41的輥體上并且沿著上壓棉輥41的長度方向以間隔狀態(tài)構成有一組突起于上壓棉輥41的輥體表面的上壓棉輥輥翅412(也可稱上壓棉輥輥翼)。下壓棉輥42的一端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42通過下壓棉輥軸座423轉動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墻板22上,而下壓棉輥42的另一端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421同樣通過相應的下壓棉輥軸座423轉動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墻板23上,在該下壓棉輥42的輥體上并且沿著下壓棉輥42的長度方向以間隔狀態(tài)構成有一組突起于輥體表面的下壓棉輥輥翅422 (也可稱下壓棉輥輥翼)。前述的下壓棉輥42對應于上壓棉輥41與下面將要描述的喂棉機構5之間,并且上壓棉輥41處于下壓棉輥42的側上方即處于斜上方。優(yōu)選地,在前述的第一支架墻板22上開設一第一上壓棉輥軸座槽221和一第一下壓棉輥軸座槽222,而在第二支架墻板23上開設一第二上壓棉輥軸座槽231和一第二下壓棉輥軸座槽232,第一、第二上壓棉輥軸座槽221、231彼此對應,第一、第二下壓棉輥軸座槽222、232相互對應。前述的上壓棉棍軸座413 (有一對)分別固定于第一、第二上壓棉棍軸座槽221、231內,而前述的下壓棉輥軸座423 (有一對)分別固定于第一、第二下壓棉輥軸座槽222、232內。上、下壓棉棍41、42均與動力傳動機構7傳動連接,由輸送簾27輸入的廢纖維邊角料首先由上壓棉輥41管束,并且在上壓棉輥輥翅412的驅趕下朝向下壓棉輥42的方向行進,由下壓棉輥42上的下壓棉輥輥翅422向喂棉機構5驅趕。請參見圖5并且依然結合圖1,由圖1所示,前述的喂棉機構5設置在預開松輥機架I上,并且位于前述的預開松輥3與壓棉機構4之間,該喂棉機構5包括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一對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53、上、下齒圈羅拉54、55、上羅拉56和下羅拉57,一對軸承座支架51彼此對應,該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個即圖5所示右端的一個軸承座支架51固定在預開松輥機架I上,并且對應于前述第一墻板11朝向所述第一支架墻板22的一端,而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個即圖5所示位置狀態(tài)的左端的一個軸承座支架51同樣固定在預開松輥機架I上,并且對應于前述第二墻板12朝向所述第二支架墻板23的一端。由于一對軸承座支架51的結構是相同的,因此申請人選擇圖5所示的左端的一個軸承座支架51詳細說明如下:包括底板511、第一、第二、第三立柱512、513、514和頂板515,底板511與預開松輥機架I固定,第一、第二、第三立柱512、513、514彼此以縱向并行并且以相互間隔的狀態(tài)構成于底板511上,其中,第二立柱513位于第一、第三立柱512、514之間,該第一、第二、第三立柱512、513、514的高度相同。在第一立柱512朝向第二立柱513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一第一導突5121,第二立柱513朝向第一立柱512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一第二導突5131,該第二導突5131與第一導突5121相對應,第二立柱513朝向第三立柱514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一第三導突5132,而第三立柱514朝向第二立柱513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一第四導突5141,該第四導突5141與第三導突5132相對應。頂板515的一端用螺釘與第一立柱512的頂部固定,中部用螺釘與第二立柱513的頂部固定,另一端用螺釘與第三立柱514的頂部固定。一對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中的其中一個(左端的一個,圖5示)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設置在前述的左端的一對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位于左端的軸承座支架51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一對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中的另一個(右端的一個,圖5示)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設置前述右端的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位于右端的一個軸承座支架51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53中的其中一個(圖5所示左端的一個)上羅拉調整裝置53設置在圖5所示左端的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對應于左端的軸承座支架51的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間,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53中的另一個即圖5所示右端的一個上羅拉調整裝置53設置在別圖5所示右端的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對應于右端的軸承座支架51的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間。上齒圈羅拉54由上齒圈輥軸541和一組上齒圈542組成,一組上齒圈542彼此以一個緊挨著一個的方式固定在上齒圈棍軸541的長度方向,在各上齒圈542的圓周方向的表面間隔構成有上齒圈咬合齒5421,上齒圈輥軸541的一端的上齒圈輥輥軸軸頭5411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而上齒圈輥軸541的另一端的上齒圈輥輥軸軸頭5411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下齒圈羅拉55由下齒圈輥軸551和一組下齒圈552組成,一組下齒圈552以一個緊貼著一個的方式固定在下齒圈輥軸551的長度方向,在各下齒圈552的圓周方向的表面間隔構成有下齒圈咬合齒5521,下齒圈咬合齒5521與前述的上齒圈咬合齒5421相配合而對廢纖維邊角料牽制,以便在出上、下羅拉56、57后供前述的預開松輥3的鉤刀軸36上的鉤刀361以啃蝕般的效應撕拉而形成廢纖維狀。下齒圈輥軸551的一端的下齒圈輥輥軸軸頭5511轉動地支承在前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對應于該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51的前述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的下方,下齒圈輥軸551的另一端的下齒圈輥輥軸軸頭5511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對應于該另一個軸承座支架51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的下方。由此可知上、下齒圈羅拉54、55分別上、下對應,即下齒圈羅拉55對應于上齒圈羅拉54的下方。上羅拉56通過其一端以及另一端的上羅拉軸頭561轉動地支承在前述的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53上,在該上羅拉56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一上羅拉鋸齒562,下羅拉57通過其一端以及另一端的下羅拉軸頭571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對應于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間的下方,在該下羅拉57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下羅拉鋸齒572,上、下羅拉鋸齒562、572相互配合,將廢纖維邊角料喂給前述的預開松輥3,即由鉤刀361撕拉成纖維。由上述可知,下羅拉57對應于上羅拉56的下方。前述的上、下齒圈羅拉54、55、上、下羅拉56、57均與動力傳動機構7傳動連接。請重點見圖5,上面提及的一對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各包括墊塊521、上齒圈輥軸承座522、彈簧柱523、彈簧524、彈簧上蓋525、彈簧套筒526和彈簧調整螺釘527,墊塊521的數量根據需要而可增減,本實施例為一對,在墊塊521的一端開設有一第一墊塊導滑槽5211,另一端開設有一第二墊塊導滑槽5212,第一墊塊導滑槽5211與前述的第一導突5121滑動配合,第二墊塊導滑槽5212與前述的第二導突5131滑動配合。由此可知,墊塊521通過其一端和另一端的第一、第二墊塊導滑槽5211、5212循著第一、第二導突5121、5131置入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的底部。上齒圈輥軸承座522位于墊塊521的上方,在該上齒圈輥軸承座522的兩端各開設有一軸承座導滑槽5221,一對軸承座導滑槽5221分別與前述的第一、第二導突5121、5131滑動配合,也就是說上齒圈輥軸承座522通過其上的軸承座導滑槽5221分別與前述的第一、第二導突5121、5131滑動配合,S卩,上齒圈輥軸承座522通過其上的軸承座導滑槽5221循著第一、第二導突5121、5131安裝到第一、第二立柱
512、513之間。前述的上齒圈輥軸541的上齒圈輥軸軸頭5411轉動地支承在該上齒圈輥軸承座522上。彈簧柱523對應于上齒圈輥軸承座522朝向上的一側,彈簧套筒526以縱向狀態(tài)固定在前述的頂板515上,該彈簧套筒526具有一套筒腔5261,前述的彈簧柱523探入套筒腔5261內。彈簧524和彈簧上蓋525容納在套筒腔5261內,其中,彈簧524套置在彈簧柱523上,并且該彈簧524的下端支承在彈簧柱523上擴設的彈簧支承凸緣5231上,而彈簧524的上端支承在彈簧上蓋525上,彈簧上蓋525與彈簧調整螺釘527相對應,而彈簧調整螺釘527旋配在彈簧套筒526的頂部,并且探入到套筒腔5261內。當順時針旋動彈簧調整螺釘527時,該彈簧調整螺釘527便向套筒腔5261內伸展,推動彈簧上蓋525向下位移,對彈簧524施壓,由彈簧524通過彈簧支承突緣5231對彈簧柱523施壓使彈簧柱523下行,帶動上齒圈輥軸承座522下行,使上、下齒圈羅拉54、55之間的間隙變小,反之同例。依據圖5的示意可知,上面提及的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53的結構以及對上羅拉56的調整是完全與前述的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相同的,為了便于公眾的理解,申請人略以示出了屬于該上羅拉調整裝置53的結構體系的上羅拉軸承座531、墊鐵532、彈簧座533、調節(jié)彈簧534、套筒535和調節(jié)螺釘536,上羅拉軸座531通過其兩端的滑槽循著第三、第四導突5132、5141置入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間,墊鐵532對應于上羅拉軸承座531的上方,并且通過其兩端的墊鐵導槽5321循著第三、第四導突5132、5141置入于第二、第三立柱
513、514之間,彈簧座533對應于墊鐵532的上方并且探入套筒535的筒腔內,套筒535固定在前述的頂板515上,調節(jié)彈簧534位于套筒535的筒腔內,該調節(jié)彈簧534的支承方式如同對彈簧524的描述,調節(jié)螺釘536旋配在套筒535的頂部。前述的上羅拉56的上羅拉軸頭561轉動地支承在上羅拉軸承座531上。由圖5所示,前述的下齒圈輥軸551的下齒圈輥軸軸頭5511轉動地支承在下齒圈輥軸軸承座5512上,而下齒圈輥軸軸承座5512位于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的底部;前述的下羅拉57的下羅拉軸頭571轉動地支承在下羅拉軸承座5711上,而下羅拉軸承座5711位于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間的底部。請參見圖2、圖3并且依然結合圖1,上面已多次提及的動力傳動機構7包括電機71、減速箱72、上壓棉輥第一鏈輪73a、上壓棉輥第二鏈輪73b、下壓棉輥第一鏈輪74a、下壓棉棍第二鏈輪74b、第一、第二輸送簾棍軸鏈輪75a、75b、上、下齒圈棍軸鏈輪76a、76b、上、下羅拉軸鏈輪77a、77b、第一、第二過渡鏈輪77c、77d、主動鏈輪78a、漲緊鏈輪78b、第一、第
二、第三、第四、第五鏈條79a、79b、79c、79d、79e和第六鏈條79f,電機71與減速箱72傳動連接,并且由減速箱72連同電機71固定在前述的預開松輥機架I朝向所述第二墻板12的一側的下方,主動鏈輪78a固定在減速箱72的減速箱末級動力輸出軸721上,上壓棉輥第一鏈輪73a固定在前述上壓棉棍41朝向第一支架墻板22的一端的上壓棉棍棍軸軸頭411上,上壓棉輥第二鏈輪73b固定在上壓棉輥41的另一端即朝向第二支架墻板23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411上,下壓棉輥第一鏈輪74a和第一過渡鏈輪77c共同固定在前述下壓棉輥42朝向第一支架墻板22的一端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421上,并且第一過渡鏈輪77c位于上壓棉輥第一鏈輪74a的外側,下壓棉輥第二鏈輪74b固定在下壓棉輥42的朝向第二支架墻板23的一端的下壓棉棍棍軸軸頭421上,第一輸送簾棍軸鏈輪75a固定在前述第二輸送簾棍26朝向第一支架墻板22的一端的第二輸送簾棍軸頭261上,第二輸送簾棍軸鏈輪75b和第二過渡鏈輪77d共同固定在第二輸送簾輥26朝向第二支架墻板23的一端的第二輸送簾輥軸頭261上,其中,第二過渡鏈輪77d位于第二輸送簾輥軸鏈輪75b的外側,上齒圈輥軸鏈輪76a固定在前述上齒圈輥輥軸541朝向第二墻板12的一端的上齒圈輥軸軸頭5411上(圖2不),下齒圈棍軸鏈輪76b固定在下齒圈棍軸551同樣朝向第二墻板12的一端的下齒圈輥軸軸頭5511上(圖2示),上羅拉軸鏈輪77a固定在前述上羅拉56朝向前述第一墻板11的一端的上羅拉軸頭561上,下羅拉軸鏈輪77b固定在前述下羅拉57朝向第一墻板11的一端的下羅拉軸頭571上,漲緊鏈輪78b轉動地設置在預開松輥機架I朝向第二墻板12的一側,第一鏈條79a的一端套置在上壓棉輥第一鏈輪73a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一過渡鏈輪77c上,第二鏈條79b的一端套置在下壓棉輥第一鏈輪74a上,另一端套置在上羅拉軸鏈輪77a上,第三鏈條79c的一端套置在第一輸送簾輥軸鏈輪75a上,另一端套置在下羅拉軸鏈輪77b上,第四鏈條79d的一端套置在主動鏈輪78a上,另一端套置在上壓棉輥第二鏈輪73b上,中部套置在漲緊鏈輪78b上,并且該第四鏈條79d的中部還與第二輸送簾輥軸鏈輪75b相配合,第五鏈條79e的一端套置在上齒圈棍軸鏈輪76b上,另一端套置在下壓棉棍第二鏈輪74b上,第六鏈條79f的一端套置在下齒圈輥軸鏈輪76b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過渡鏈輪77d上。當電機71工作時,由電機71帶動減速箱72工作,由減速箱72的減速箱末級動力輸出軸721帶動主動鏈輪78a,由于第四鏈條79d套置在主動鏈輪78a、上壓棉輥第二鏈輪73b和漲緊鏈輪78b上,并且由于該第四鏈條79d還與第二輸送簾輥軸鏈輪75b聯結,因此由第四鏈條79d同時帶動上壓棉輥第二鏈輪73b和第二輸送簾輥軸鏈輪75b,進而由上壓棉輥第二鏈輪73b帶動上壓棉輥輥軸軸頭411,使上壓棉輥41旋轉,同時由第二輸送簾輥鏈輪75b帶動第二輸送簾輥軸頭261,使第二輸送簾輥26旋轉。由于第一鏈條79a與固定在上壓棉輥41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411上的上壓棉輥第一鏈輪73a連接以及與固定在下壓棉輥42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421上的第一過渡鏈條77c連接,因此由該第一鏈條79a帶動下壓棉輥42旋轉,進而由第二鏈條79b帶動上羅拉軸鏈輪77a,使上羅拉56旋轉,同時由第三鏈條79c帶動下羅拉鏈輪77b,從而使下羅拉57旋轉。又,第五鏈條79e帶動上齒圈輥軸軸鏈輪76a旋轉,及,由第六鏈條79f帶動下齒圈輥軸鏈輪76b旋轉,從而使上、下壓棉輥41、42、上、下齒圈羅拉54、55和上、下羅拉56、57均處于旋轉狀態(tài)。
請繼續(xù)見圖1和圖3給出的纖維引出機構8包括箱蓋81、導棉箱體82和纖維輸出管83,箱蓋81設置在所述的第一、第二墻板11、12之間,并且對應于所述預開松輥3的長度方向的上方,導棉箱體82固定在前述的預開松輥機架I上,并且與參開松輥3的長度方向的底部以及與預開松輥3背對所述喂棉機構5的一側相對應,纖維輸出管83連接在導棉箱體82的導棉箱體出口 821上。
在前述的動力傳動機構7處于工作狀態(tài)下,以及預開松輥驅動機構6處于使預開松輥3工作的狀態(tài)下,將由汽車內飾件產品如汽車隔音氈和/或地墊上裁除的廢纖維邊角料引入不敷出輸送簾27上,廢纖維邊角料在途經上、下壓棉輥41、42后進入喂棉機構5的上、下齒圈羅拉54、55之間,在上、下齒圈羅拉54、55的協同工作下廢纖維邊角料逐漸被引入上、下羅拉56、57之間,在上、下羅拉56、57的協同工作下將廢纖維邊角料朝著預開松輥3的方向徐緩輸送,由預開松輥3的各鉤刀軸36上的鉤刀361將廢纖維邊角料撕碎成纖維狀,并且落入纖維引出機構8的導棉箱體82內,由配接在導棉箱體82的導棉箱體出口 821處的纖維輸出管83 (管路處配有風機)輸出,供后道的精開松機精開松。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解決了已有技術中的缺憾,如實地完成了發(fā)明任務,客觀地體現了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所述的技術效果。尤其經本申請人對廢纖維邊角料所作的模擬開松實驗表明,具有理想的開松效果和開松效率,可滿足汽車內飾生產廠商的使用要求。
權利要求
1.一種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預開松輥機架(I),該預開松輥機架(I)的長度方向的一側的上方固定有一第一墻板(11),而在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的上方固定有一第二墻板(12),第一、第二墻板(I1、12)彼此對應;一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2),該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2)連接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I)的一端;一預開松輥(3),該預開松輥(3)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第一、第二墻板(11、12)之間;一壓棉機構(4 ),該壓棉機構(4)設置在所述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2)上;一用于將由所述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2)輸入的并且途經所述壓棉機構(4)的廢纖維邊角料喂給所述預開松輥(3)的喂棉機構(5),該喂棉機構(5)設置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I)上,并且位于預開松輥(3)與壓棉機構(4)之間;一用于驅使所述預開松輥(3)運動的預開松輥驅動機構(6),該預開松輥驅動機構(6)設置在所述的預開松輥機架(I)上,并且與預開松輥(3)傳動連接;一動力傳動機構(7),該動力傳動機構(7)設置在所述的預開松輥機架(I)上,并且同時與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2)、壓棉機構(4)和喂棉機構(5)傳動連接;一用于將由所述的預開松輥(3)開松的纖維引出的纖維引出機構(8),該纖維引出機構(8)在對應于預開松輥(3)的位置并且在對預開松輥(3)的長度方向的上部和下部蔽護的狀態(tài)下與所述的預開松輥機架(I)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2)包括輸送支架(21)、第一、第二支架墻板(22、23)、側擋板(24)、第一、第二輸送簾輥(25、26)、輸送簾(27)和一對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輸送支架(21)與所述預開松輥機架(I)的所述一端連接,第一支架墻板(22)固定在輸送支架(21)的一側上部,第二支架墻板(23)固定在輸送支架(21)的另一側上部,并且與第一支架墻板(22)并行,側擋板(24)固定在第一、第二支架墻板(22、23)之間,并且與第一輸送簾棍(25)背對第二輸送簾棍(26)的一側的長度方向相對應,第一輸送簾棍(25)的一端和另一端各構成有一第一輸送簾輥軸頭(251),其中:所述一端的第一輸送簾輥軸頭(251)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第一支架墻板(22)上,而所述另一端的第一輸送簾輥軸頭(251)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二支架墻板(23)上,第二輸送簾棍(26)的一端和另一端各構成有一第二輸送簾棍軸頭(261),其中;所述一端的第二輸送簾輥軸頭(261)轉動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墻板(22)上,而所述另一端的第二輸送簾輥軸頭(261 )轉動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墻板(23)上,并且第二輸送簾輥(26)與所述的動力傳動機構(7)傳動連接,輸送簾(27)的一端套置在第一輸送簾輥(25 )上,而另一端套置在第二輸送簾棍(26)上,該輸送簾(27)圍繞第一、第二輸送簾棍(25、26)運動而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運動平面,一對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中的其中一個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 )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墻板(22)背對所述第二支架墻板(23)的一側,并且與第一輸送簾棍(25)的所述一端的第一輸送簾棍軸頭(251)相配合,而一對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 )中的另一個輸送簾漲緊調整裝置(28)設置在第二支架墻板(23)背對第一支架墻板(22)的一側,并且與第一輸送簾輥(25)的所述另一端的第一輸送簾輥軸頭(251)相配合;所述的壓棉機構(4)對應于所述輸送簾(27)的所述另一端的上方;所述喂棉機構(5)對應于所述第二輸送簾輥(26)背對所述第一輸送簾輥(25)的長度方向的一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預開松輥(3)包括預開松輥輥體(31)、第一、第二端盤(32、33)、一組中間盤(34)、一組鉤刀軸座(35)和一組數量與鉤刀軸座(35)的數量相等的鉤刀軸(36),預開松輥輥體(31)的一端延伸有一第一開松輥輥體軸頭(311),而另一端延伸有一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312),第一開松輥輥體軸頭(311)轉動地支承在第一軸承座(3111)上,而第一軸承座(3111)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I)朝向所述第二墻板(12)的一側,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312)轉動地支承在第二軸承座(3121)上,而第二軸承座(3121)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I)朝向所述第一墻板(11)的一側,第一端盤(32)固定在預開松輥輥體(31)朝向第一開松輥輥體軸頭(311)的一端,第二端盤(33)固定在預開松輥輥體(31)朝向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312)的一端,一組中部盤(34)以間隔狀態(tài)固定在預開松輥輥體(31)的中部,并且位于第一、第二端盤(32,33)之間,一組鉤刀軸座(35)圍繞預開松輥輥體(31)的圓周方向間隔分布,并且各鉤刀軸座(35)的一端插置第一端盤(32)上,另一端插置在第二端盤(33)上,而中部插置在一組中間盤(34)上,在各鉤刀軸座(35)上開設有自鉤刀軸座(35)的長度方向的一端貫通至另一端的一鉤刀軸槽(351),一組鉤刀軸(36)分布于各鉤刀軸座(35)上,并且插入所述的鉤刀軸槽(351)內,各鉤刀軸(36)的一端探出所述第一端盤(32)并且與第一端盤(32)固定,而另一端探出第二端盤(33)并且與第二端盤(33)固定,在各鉤刀軸(36)的中部套置有一組鉤刀(361),其中:所述的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312)與所述的預開松輥驅動機構(6)傳動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預開松輥驅動機構(6)包括驅動電機(61)、驅動輪(62)、開松輥傳動輪(63)和驅動輪傳動帶(64),驅動電機(61)固定在驅動電機固定座¢11)上,而驅動電機固定座¢11)與所述預開松輥機架(I)朝向所述第一墻板(11)的一側的底部固定,驅動輪出2)固定在驅動電機¢1)的驅動電機軸上,開松輥傳動輪¢3)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輥體(31)的所述第二開松輥輥體軸頭(312)上,驅動輪傳動帶¢4)的一端套置在驅動輪¢2)上,另一端套置在開松輥傳動輪(63)上。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棉機構(4)包括一上壓棉輥(41)和一下壓棉輥(42),上壓棉輥(41)的一端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411)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一支架墻板(22)上,而上壓棉輥(41)的另一端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411)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二支架墻板(23)上,在該上壓棉輥(41)的輥體上并且沿著上壓棉輥(41)的長度方向以間隔狀態(tài)構成有一組上壓棉輥輥翅(412),下壓棉輥(42)的一端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42)轉動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墻板(22)上,而下壓棉輥(42)的另一端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 (421)轉動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墻板(23)上,在該下壓棉輥(42)的輥體上并且沿著下壓棉輥(42)的長度方向以間隔狀態(tài)構成有一組下壓棉輥輥翅(422),所述上壓棉輥(41)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411)以及下壓棉輥(42)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421)均與所述的動力傳動機構(7)傳動連接,其中:所述的下壓棉輥(42)對應于上壓棉輥(41)與所述的喂棉機構(5)之間,并且上壓棉輥(41)處于下壓棉輥(42)的側上方,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構(I)的所述一側的上方的所述第一墻板(11)與固定在預開松輥機架(I)的所述另一側的上方的所述第二墻板(12)之間的間距是與所述第一、第二支架墻板(22,23)之間的間距相等的,所述第二輸送簾輥(26)的第二輸送簾輥軸頭(261)與動力傳動機構(X)傳動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喂棉機構(5)包括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一對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53)、上、下齒圈羅拉(54、55)、上羅拉(56)和下羅拉(57),一對軸承座支架(51)彼此對應,該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51)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I)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第一墻板(11)朝向所述第一支架墻板(22)的一端,而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51)同樣固定在預開松輥機架(I)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第二墻板(12)朝向所述第二支架墻板(23)的一端,各軸承座支架(51)由底板(511)、第一、第二、第三立柱(512、513、514)和頂板(515)構成,底板(511)與預開松棍機架(I)固定,第一、第二、第三立柱(512、513、514)彼此以縱向并行并且以相互間隔的狀態(tài)構成于底板(511)上,其中,第二立柱(513)位于第一、第三立柱(512、514)之間,在第一立柱(512)朝向第二立柱(513)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一第一導突(5121),第二立柱(513)朝向第一立柱(512)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一第二導突(5131),該第二導突(5131)與第一導突(5121)相對應,第二立柱(513)朝向第三立柱(514)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一第三導突(5132),第三立柱(514)朝向第二立柱(513)的一側的高度方向構成有一第四導突(5141),該第四導突(5141)與第三導突(5132)相對應,頂板(515)的一端與第一立柱(512)的頂部固定,中部與第二立柱(513)的頂部固定,另一端與第三立柱(514)的頂部固定,一對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中的其中一個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設置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一對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中的另一個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設置在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同樣對應于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53)中的其中一個上羅拉調整裝置(53)設置在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對應于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間,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53)中的另一個上羅拉調整裝置(53)設置在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同樣對應于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間,上齒圈羅拉(54)由上齒圈棍軸(541)和一組上齒圈(542)構成,一組上齒圈(542)彼此以一個緊挨著一個的方式固定在上齒圈輥軸(541)的長度方向,在各上齒圈(542)的圓周方向間隔構成有上齒圈咬合齒(5421),上齒圈輥軸(541)的一端的上齒圈輥輥軸軸頭(5411)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對應于該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51)的所述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的上方,而上齒圈棍軸(541)的另一端的上齒圈輥輥軸軸頭(5411)轉動地 支承在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對應于該另一個軸承座支架(51)的所述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的上方,下齒圈羅拉(55)由下齒圈棍軸(551)和一組下齒圈(552)構成,一組下齒圈(552)彼此以一個緊挨著一個的方式固定在下齒圈棍軸(551)的長度方向,在各下齒圈(552)的圓周方向間隔構成有下齒圈咬合齒(5521),下齒圈咬合齒(5521)與所述的上齒圈咬合齒(5421)相配合,下齒圈輥軸(551)的一端的下齒圈輥輥軸軸頭(5511)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對應于該其中一個軸承座支架(51)的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的下方,下齒圈輥軸(551)的另一端的下齒圈輥輥軸軸頭(5511)轉動地支承在一對軸承座支架(551)中的另一個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同樣對應于該另一個軸承座支架(51)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的下方,上羅拉(56 )通過其一端以及另一端的上羅拉軸頭(561)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對應于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間的上方,在該上羅拉(56)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一上羅拉鋸齒(562),下羅拉(57)通過其一端以及另一端的下羅拉軸頭(571)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對軸承座支架(51)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的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間的下方,在該下羅拉(57)的長度方向構成有下羅拉鋸齒(572),所述的第二輸送簾輥(26)的第二輸送簾輥軸頭(261)、上壓棉輥(41)的上壓棉輥軸頭(411)、下壓棉輥(42)的下壓棉輥軸頭(421)、上齒圈輥軸(541)的上齒圈輥軸軸頭(5411)、下齒圈輥軸(551)的下齒圈輥軸軸頭(5511)、上羅拉軸頭(561)和下羅拉軸頭(571)與所述動力傳動機構(7)的傳動連接為鏈傳動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傳動機構(7)包括電機(71)、減速箱(72)、上壓棉輥第一、第二鏈輪(73a、73b)、下壓棉輥第一、第二鏈輪(74a、74b)、第一、第二輸送簾棍軸鏈輪(75a、75b)、上、下齒圈棍軸鏈輪(76a、76b)、上、下羅拉軸鏈輪(77a、77b)、第一、第二過渡鏈輪(77c、77d)、主動鏈輪(78a)、漲緊鏈輪(78b)、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鏈條(79a、79b、79c、79d、79e)和第六鏈條(79f),電機(71)與減速箱(72)傳動連接,并且由減速箱(72)連同電機(71)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I)朝向所述第二墻板(12)的一側的下方,主動鏈輪(78a)固定在減速箱(72)的減速箱末級動力輸出軸(721)上,上壓棉輥第一鏈輪(73a)固定在所述上壓棉輥(41)的一端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411)上,上壓棉輥第二鏈輪(73b)固定在上壓棉輥(41)的另一端的上壓棉輥輥軸軸頭(411)上,下壓棉輥第一鏈輪(74a)和第一過渡鏈輪(77c)共同固定在所述下壓棉輥(42)的一端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421)上,并且第一過渡鏈輪(77c)位于上壓棉輥第一鏈輪(74a)的外側,下壓棉輥第二鏈輪(74b)固定在下壓棉輥(42)的另一端的下壓棉輥輥軸軸頭(421)上,第一輸送簾棍軸鏈輪(75a)固定在所述第二輸送簾棍(26) —端的第二輸送簾輥軸頭(261)上,第二輸送簾輥軸鏈輪(75b)和第二過渡鏈輪(77d)共同固定在第二輸送簾棍(26)另一端 的第二輸送簾棍軸頭(261)上,其中,第二過渡鏈輪(77d)位于第二輸送簾輥軸鏈輪(75b)的外側,上齒圈輥軸鏈輪(76a)固定在所述上齒圈輥輥軸(541)朝向所述第二墻板(12)的一端的上齒圈輥軸軸頭(5411)上,下齒圈輥軸鏈輪(76b)固定在所述下齒圈棍軸(551)同樣朝向第二墻板(12)的一端的下齒圈棍軸軸頭(5511)上,上羅拉軸鏈輪(77a)固定在所述上羅拉(56)朝向所述第一墻板(11)的一端的上羅拉軸頭(561)上,下羅拉軸鏈輪(77b)固定在所述下羅拉(57)朝向第一墻板(11)的一端的下羅拉軸頭(571)上,漲緊鏈輪(78b)轉動地設置在預開松輥機架(I)朝向第二墻板(12)的一偵牝第一鏈條(79a)的一端套置在上壓棉輥第一鏈輪(73a)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一過渡鏈輪(77c)上,第二鏈條(79b)的一端套置在下壓棉輥第一鏈輪(74a)上,另一端套置在上羅拉軸鏈輪(77a)上,第三鏈條(79c)的一端套置在第一輸送簾輥軸鏈輪(75a)上,另一端套置在下羅拉軸鏈輪(77b)上,第四鏈條(79d)的一端套置在主動鏈輪(78a)上,另一端套置在上壓棉輥第二鏈輪(73b)上,中部套置在漲緊鏈輪(78b)上,并且該第四鏈條(79d)的中部還與第二輸送簾棍軸鏈輪(75b)相配合,第五鏈條(79e)的一端套置在上齒圈棍軸鏈輪(76b)上,另一端套置在下壓棉輥第二鏈輪(74b)上,第六鏈條(79f)的一端套置在下齒圈輥軸鏈輪(76b)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過渡鏈輪(77d)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纖維引出機構(8)包括箱蓋(81)、導棉箱體(82)和纖維輸出管(83),箱蓋(81)設置在所述的第一、第二墻板(11、12)之間,并且對應于所述預開松輥(3)的長度方向的上方,導棉箱體(82)固定在所述預開松輥機架(I)上并且與預開松輥(3)的長度方向的底部以及與預開松輥(3)背對所述喂棉機構(5)的一側相對應,纖維輸出管(83)連接在導棉箱體(82)的導棉箱體出口 (821)上。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對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各包括墊塊(521)、上齒圈輥軸承座(522)、彈簧柱(523)、彈簧(524)、彈簧上蓋(525)、彈簧套筒(526)和彈簧調整螺釘(527),墊塊(521)的一端開設有一第一墊塊導滑槽(5211),另一端開設有一第二墊塊導滑槽(5212),第一墊塊導滑槽(5211)與所述的第一導突(5121)滑動配合 ,第二墊塊導滑槽(5212)與所述的第二導突(5131)滑動配合,上齒圈棍軸承座(522)位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間,與第一導突(5121)以及第二導突(5131)滑動配合,并且該上齒圈輥軸承座(522)對應于墊塊(521)的上方,所述上齒圈輥軸(541)的上齒圈輥軸軸頭(5411)轉動地支承在上齒圈輥軸承座(522)上,彈簧柱(523)對應于上齒圈輥軸承座(522)朝向上的一側,彈簧套筒(526)以縱向狀態(tài)固定在所述頂板(515)上,該彈簧套筒(526)具有一套筒腔(5261),所述的彈簧柱(523)探入套筒腔(5261)內,彈簧(524)和彈簧上蓋(525)容納在套筒腔(5261)內,其中,彈簧(524)套置在彈簧柱(523)上,并且該彈簧(524)的下端支承在彈簧柱(523)上的彈簧支承凸緣(5231)上,而彈簧(524)的上端支承在彈簧上蓋(525)上,彈簧上蓋(525)與彈簧調整螺釘(527)相對應,而彈簧調整螺釘(527)旋配在彈簧套筒(526)的頂部并且探入到套筒腔(5261)內,所述的一對上羅拉調整裝置(53)的結構是與上齒圈羅拉調整裝置(52)的結構完全相同的。
全文摘要
一種廢纖維邊角料預開松機,屬于無紡織機械領域。包括預開松輥機架,其一側的上方固定第一墻板、另一側的上方固定第二墻板;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連接在預開松輥機架的一端;預開松輥,支承在第一、第二墻板間;壓棉機構,設置在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上;喂棉機構,設置在預開松輥機架上,且位于預開松輥與壓棉機構間;預開松輥驅動機構,設置在預開松輥機架上,且與預開松輥連接;動力傳動機構,設置在預開松輥機架上,且與廢纖維邊角料輸送機構、壓棉機構和喂棉機構連接;纖維引出機構,與預開松輥機架固定。具有良好的開松效果,理想的開松效率,能夠滿足廢纖維的回用要求,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體現循環(huán)經濟,降低汽車內飾件的制造成本。
文檔編號D01G9/14GK103147172SQ20131008900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20日
發(fā)明者潘四 申請人:江蘇常盛無紡設備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胜县| 安义县| 洛隆县| 达拉特旗| 望江县| 阜平县| 黑河市| 云安县| 英吉沙县| 陆丰市| 峡江县| 霍邱县| 昆明市| 佛冈县| 探索| 保定市| 多伦县| 揭阳市| 资源县| 沈阳市| 绩溪县| 招远市| 铁岭市| 哈尔滨市| 鄱阳县| 夏津县| 巴林右旗| 邵东县| 会东县| 库尔勒市| 开化县| 获嘉县| 利川市| 镇坪县| 阿图什市| 扶绥县| 永福县| 石林| 大新县| 肥西县|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