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織物織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緯向管狀織物的生產工藝。
背景技術:
傳統的管狀織物是由雙層織物衍生而來的,最常見的產品是水龍帶。現代開發的所謂管狀織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管狀織物,而是在織物的局部地區,織成類似于管狀的織物。管狀織物有經向管狀織物和緯向管狀織物,經向管狀織物形成的機理與緯向管狀織物的形成機理是完全不相同的。經向管狀織物緯紗需要用彈力紗,彈力紗在織物的反面形成緯浮長,織物下機后,失去邊撐的支撐,利用緯紗的彈力,使緯浮長在織物的反面收縮,織物的正面凸起,在織物正面形成類似于管狀效果的織物。緯向管狀織物有地經紗和起管經紗,不起管時,地經紗和起管經紗一樣交織,沒有區別,當織制到管子處時,經紗分成兩個系統,地經紗和起管經紗,地經紗不與緯紗交織,在織物反面形成經浮長,起管經紗與緯紗交織,形成平紋織物。當起管部分織制結束時,通過多臂機構發出指令,將GA747織機的卷取機構的卷取撐頭提起,卷取機構緯密輪失去支撐后倒轉,織口后移,再次打緯時,由于地經紗為經浮長線,緯紗在經浮長線上產生滑移,經浮長被壓縮;織物的另一面是由起管經紗和緯紗交織成的,緯紗不會在起管經紗上產生滑移,起管處織物凸起,形成緯向管子。管狀織物可以單面起管,也可以雙面起管,主要是根據浮長線的位置確定。經浮長線形成緯向管狀織物,緯浮長線形成經向管狀織物。浮長線在織物的正面,管子就在織物的反面,浮長線在織物的反面,管子就在織物的正面。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緯向管狀織物的生產工藝,通過采取一系列技術措施,最終可以保證產品的順利生產,達到了預期效果。
技術方案:一種緯向管狀織物的生產工藝,包括如下步驟:織物設計→絡筒→整經→漿紗→穿綜→織造→后整理;
(1)織物設計
設計時為區分緯向管狀織物的起始與結束位置,在緯管開始處和緯管結束處,各織入2根藍色的緯紗,代表緯向管狀織物的起訖點,以防止紋紙沖孔時發生位置偏差,影響織物的質量,緯向管狀織物的基礎組織是平紋組織;
織物的規格如下:坯布幅寬為155.3cm,坯布經密為305根/10cm,上機筘幅為168cm,筘號為141齒/10cm,坯布地組織處的緯密為264根/10cm,織機的緯密齒輪根據地組織處的緯密設計,不需要考慮織物的平均緯密及形成管子的緯紗根數;織物的總經根數為4744根,邊紗每邊9*2根,地經紗和管經紗均為2363根,按1:1排列;
(2)絡筒
選用GA014(MD)型槽筒式絡筒機,本織物的經紗為40S單紗,絡筒速度設定為575m/min,緯紗為32S單紗,絡筒速度設定為643m/min,張力墊圈選用中等重量的張力墊圈,為保證織物的質量,使用手持式空氣捻接器接頭;
(3)整經
選用GA121(A)分批整經機,本織物的經紗為40S,選用的整經速度為500m/min,張力裝置為雙柱圓盤式,通過改變包圍角調節張力,張力調節分成11擋,本織物整經時,筒子架分成4段,最前段張力為6檔,由前向后,附加張力依次降一檔設置;
(4)漿紗
選用ASG365型兩單元漿紗機,漿紗工藝為:PVA 1799 50%,TB225變性淀粉50%,漿液含固率7%~7.5%,粘度11s~13s,上漿率為8%,前壓漿輥的壓力為16KN,后壓漿輥的壓力為12KN,漿槽溫度控制在85℃~90℃;
(5)穿綜
織物總經根數為4774根,使用4頁綜,采用分區穿綜法,地綜穿在前區,使用1-2頁綜;起管經紗穿在后區,使用3-4頁綜;邊經穿在1-2頁綜;插筘時每筘2入,一根地經紗,一根起管經紗,停經片使用4排;
(6)織造
選用GA747型劍桿織機織制,織機速度為204r/min;開口時間為295°,進劍時間為75°,緯紗釋放時間與開口時間相同,緯紗釋放長度為上機筘幅+12CM,廢邊紗根數為16根,后梁高度為70mm;
雙軸織造:經紗有兩個系統,地經紗和起管經紗,不起管時,地經紗和起管經紗沒有區別,一起與緯紗正常交織,形成地組織;當織制到起管處時,地經紗與緯紗不交織,只有起管的經紗與緯紗交織,導致地經紗和起管經紗織縮不一樣,形成緯向管子時,起管經紗還需要急送經,因此起管經紗與地經紗的織縮差異非常大,需要用雙軸織造,地經紗張力較大,使用織機原有的送經機構;起管經紗張力較小,使用摩擦力控制送經,起管經紗的織軸,裝在后梁的上方,與后梁的距離控制在6-8cm;
緯向管子的形成:使用停卷的方法控制緯向管子的形成,織物組織使用1-4頁綜,使用第5頁綜控制緯向管子的形成;緯向管子的形成由多臂機構控制,當織物織制到一根緯向管子結束處,也就是本織物織制到第二組2根藍色紗線時,通過多臂機構、鋼絲繩、導向輪等將卷取機構的撐頭拉起,卷取機構失去撐頭支撐后,在布面張力的作用下,蝸輪蝸桿卷取機構倒轉,織口后移,由于地經紗與緯紗沒有交織,在織物反面,形成的都是經浮長線,當鋼筘將藍色緯紗打向織口時,由于織口后移,緯紗在經浮長線上產生滑移,織物反面的經浮長線被壓縮;起管經線與緯紗交織,形成的織物,在織物的正面,由于反面經浮長線的被壓縮,織物正面凸起,形成管子;為了防止緯向管子由于上機張力的拉力,凸起的管子變小,要保證連續打緊二根藍色緯紗后,再放下卷取撐頭,才能保證緯向管狀織物的質量;
緯向管子長度控制:使用停卷方法控制的緯向管子,形成緯管的經浮長線的長度要控制在6mm以內;
上機張力:起管經紗的上機張力,由摩擦力控制,起管時,既要急送經,又要防止形成管子時由于起管經紗的張力,導致管子變小,布的質量、觀感變差,因此起管經紗的張力要盡量偏小控制;地經紗的單紗平均張力要偏大控制,原因在于:形成緯向管子時,緯紗在經紗上產生滑移,經浮長線被壓縮時,地經紗必須繃緊,才能形成成形良好的管子,地經張力小,容易在織物反面形成稀弄;本織物織制時,由于地經紗只有2300多根,且經紗較細,因此兩側的張力重錘桿上,各配置一只2.5kg的張力重錘;
織物的布邊:緯向管狀織物的布邊不易平整,本織物的地組織處成品緯密為292根/10cm,而管子處,織物的寬度只有2mm,緯紗根數達到29根,織物的緯密增加到1450根/10cm,如果每根緯紗都與布邊交織,布邊是不能平整的,因此本織物布邊生產時,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減少布邊紗的根數,每邊布邊僅用9根邊邊紗;二是減少布邊紗的交織次數,布邊采用平紋+緯重平作為布邊,這樣盡量減少布邊紗的交織次數;三是織制到緯向管子處時,只讓一半的緯紗參與與布邊紗的交織,并且這一半緯紗形成布邊時,當成一根緯紗,與布邊紗交織;另一半緯紗不參與布邊紗的交織,但需要讓廢邊紗夾住,防止這些緯紗紗尾侵入布邊,影響織物的質量。
作為優化:所述織物總經根數為4744根,地經紗和起管經紗均為2363根,邊紗18根,邊經紗和地經紗一起整經,地經配成4軸,整經配軸為:595*3+596*1;花經整經成4軸,整經配軸為:590*1+591*3。
作為優化:所述經紗為40S漂白紗,只有一種顏色;緯紗為C32S,緯紗有紅色、藍色、白色、嫩綠等四種顏色,35根紅色紗線和35根嫩綠紗線,織制的為平紋組織;25根白紗,形成緯向管子,在管子的起始點和結束點,各織入2根藍色紗線;色緯排列:35紅,2藍,25白,2藍,35嫩綠,2藍,25白,2藍。
有益效果:本發明將經紗分成地經紗和起管經紗,在緯向起管處只有起管經紗與緯紗交織,地經紗在織物的反面形成經向浮長;利用GA747劍桿織機的雙軸織造,通過卷取機構撐頭的抬起,使織口后移,緯紗在經浮長線上產生滑移,織物反面的經浮長線被壓縮,織物正面隆起,形成緯向管子;緯向管子的經浮長線要控制在6mm以內;起管經紗的張力要小控制,地經紗的張力要偏大控制;對于緯向管狀織物的布邊不平整問題,從減少邊紗根數、減少邊紗交織次數及減少緯管處布邊紗與緯紗交織的根數三個方面進行著手,使緯管織物布邊平整,通過采取一系列技術措施,最終可以保證產品的順利生產,達到了預期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闡述。
一種緯向管狀織物的生產工藝,包括如下步驟:織物設計→絡筒→整經→漿紗→穿綜→織造→后整理。
(1)織物設計:
本發明的織物設計如下:
緯向管狀織物,經紗分成地經紗和起管經紗,需要形成緯向管狀織物時,只有起管經紗與緯紗交織,地經紗不與緯紗交織,在織物的反面形成經向浮長,經向浮長為4緯*6+1=25緯,當起管組織織制結束時,地經紗和起管經紗一起與緯紗交織,形成兩個管子之間的平紋組織。
設計時為區分緯向管狀織物的起始與結束位置,在緯管開始處和緯管結束處,各織入2根藍色的緯紗,代表緯向管狀織物的起訖點,以防止紋紙沖孔時發生位置偏差,影響織物的質量。同時這4根藍色緯紗,還會在織物反面形成緯向條紋,增加了織物的美感。
緯向管狀織物的基礎組織最好是平紋組織,平紋組織交織次數多,布面細膩,織物觀感好,如果用其他組織做基礎組織,布面會顯得粗糙。
經紗為40S漂白紗,只有一種顏色;緯紗為C32S,緯紗有紅色、藍色、白色、嫩綠等四種顏色,35根紅色紗線和35根嫩綠紗線,織制的為平紋組織;25根白紗,形成緯向管子,在管子的起始點和結束點,各織入2根藍色紗線。色緯排列:35紅,2藍,25白,2藍,35嫩綠,2藍,25白,2藍。
織物的總經根數為4744根,邊紗每邊9*2根。地經紗和管經紗均為2363根,按1:1排列。
織物的規格如下:坯布幅寬為155.3cm,坯布經密為305根/10cm,上機筘幅為168cm,筘號為141齒/10cm,坯布地組織處的緯密為264根/10cm,織機的緯密齒輪根據地組織處的緯密設計,不需要考慮織物的平均緯密及形成管子的緯紗根數。
(2)絡筒
選用GA014(MD)型槽筒式絡筒機,該型絡筒機由蘇州市吳中第三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絡筒速度有四種,分別為510m/min、575m/min、643m/min、713m/min。張力調整墊圈有輕、中、重三種。本織物經紗為40S單紗,絡筒速度設定為575m/min,緯紗為32S單紗,絡筒速度設定為643m/min,張力墊圈選用中等重量的張力墊圈。為保證織物的質量,使用手持式空氣捻接器接頭。
(3)整經
選用GA121(A)分批整經機。車速范圍400~740m/min,筒子架的容量為720只,本織物經紗為40S,選用的整經速度為500m/min,集體換筒。張力裝置為雙柱圓盤式,通過改變包圍角調節張力,張力調節分成11擋,本織物整經時,筒子架分成4段,最前段張力為6檔,由前向后,附加張力依次降一檔設置。
織物總經根數為4744根,地經紗和起管經紗均為2363根,邊紗18根,邊經紗和地經紗一起整經。地經配成4軸,整經配軸為:595*3+596*1;花經整經成4軸,整經配軸為:590*1+591*3。
(4)漿紗
選用ASG365型兩單元漿紗機。漿紗工藝為:PVA 1799 50%,TB225變性淀粉50%,漿液含固率7%~7.5%,粘度11s~13s,上漿率8%,前壓漿輥的壓力16KN,后壓漿輥的壓力為12KN,漿槽溫度控制在85℃~90℃。
本織物原料為全棉,漿料配方應該以變性淀粉為主,但是緯向管狀織物織制,形成緯管時,地經紗需要承受較大的張力和摩擦力,因此對漿紗的要求較高,紗線既要增強,又要增磨,因此在漿料配方中加入了PVA漿料,漿料配方為50%PVA和50%的變性淀粉。這樣的配方形成的漿膜比較柔軟、耐磨,紗身光潔,毛羽伏貼。壓漿輥的壓力采用前重后輕的工藝,前壓漿輥的壓力較大,利于將漿液擠壓進紗線內部。以獲取較好的浸透,增加紗線的強力;后壓漿輥的壓力較小,以獲取較好的被覆,增加紗紗線的耐磨性。漿料為混合漿料,且PVA用量較大,因此上漿率不需要太高。上漿率控制在8%。
(5)穿綜
本織物總經根數為4774根,使用4頁綜,采用分區穿綜法,地綜穿在前區,使用1-2頁綜;起管經紗穿在后區,使用3-4頁綜;邊經穿在1-2頁綜。插筘時每筘2入,一根地經紗,一根起管經紗。停經片使用4排。
(6)織造
本發明選用GA747型劍桿織機進行織制,織機速度為204r/min。開口時間為295°,進劍時間為75°,緯紗釋放時間與開口時間相同,緯紗釋放長度為上機筘幅+12CM,廢邊紗根數為16根,后梁高度為70mm。
雙軸織造:經紗有兩個系統,地經紗和起管經紗,不起管時,地經紗和起管經紗沒有區別,一起與緯紗正常交織,形成地組織;當織制到起管處時,地經紗與緯紗不交織,只有起管的經紗與緯紗交織,導致地經紗和起管經紗織縮不一樣。形成緯向管子時,起管經紗還需要急送經,因此起管經紗與地經紗的織縮差異非常大,需要用雙軸織造。地經紗張力較大,使用織機原有的送經機構;起管經紗張力較小,使用摩擦力控制送經。起管經紗的織軸,裝在后梁的上方,與后梁的距離控制在6-8cm左右。
緯向管子的形成:使用停卷的方法控制緯向管子的形成。織物組織使用1-4頁綜,使用第5頁綜控制緯向管子的形成。緯向管子的形成是由多臂機構控制的,當織物織制到一根緯向管子結束處,也就是本織物織制到第二組2根藍色紗線時,通過多臂機構、鋼絲繩、導向輪等將卷取機構的撐頭拉起,卷取機構失去撐頭支撐后,在布面張力的作用下,蝸輪蝸桿卷取機構倒轉,織口后移,由于地經紗與緯紗沒有交織,在織物反面,形成的都是經浮長線,當鋼筘將藍色緯紗打向織口時,由于織口后移,緯紗在經浮長線上產生滑移,織物反面的經浮長線被壓縮;起管經線與緯紗交織,形成的織物,在織物的正面,由于反面經浮長線的被壓縮,織物正面凸起,形成管子。為了防止緯向管子由于上機張力的拉力,凸起的管子變小,要保證連續打緊二根藍色緯紗后,再放下卷取撐頭,才能保證緯向管狀織物的質量。
緯向管子長度控制:使用停卷方法控制的緯向管子,由于織口后退量有限,織制的緯向管子的大小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形成緯管的經浮長線的長度要控制在6mm以內,經浮長線超過6mm以上的織物,使用停卷方法織制,很難保證織物的質量。織口的后退量與織物的上機張力、蝸輪蝸桿之間的間隙、卷取機構的制動帶的摩擦力等有關,但緯向管狀織物織制時不能通過改變上機張力、蝸輪蝸桿之間的間隙、卷取機構的制動帶的摩擦力來調節織口的后退量,因為織口的后退量大,織造時很容易產生云織等疵點。
上機張力:起管經紗的上機張力,由摩擦力控制,由于起管時,既要急送經,又要防止形成管子時,由于起管經紗的張力,導致管子變小,布的質量、觀感變差,因此起管經紗的張力要盡量偏小控制;地經紗的單紗平均張力要偏大控制,原因是:形成緯向管子時,緯紗在經紗上產生滑移,經浮長線被壓縮時,地經紗必須繃緊,才能形成成形良好的管子,地經張力小,容易在織物反面形成稀弄。本織物織制時,由于地經紗只有2300多根,且經紗較細,因此兩側的張力重錘桿上,各配置一只2.5kg的張力重錘。
織物的布邊:緯向管狀織物的布邊不易平整。以本織物為例,地組織處成品緯密為292根/10cm,而管子處,織物的寬度只有2mm,緯紗根數達到29根,織物的緯密增加到1450根/10cm,如果每根緯紗都與布邊交織,布邊是不能平整的,因此本織物布邊生產時,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減少布邊紗的根數,每邊布邊僅用9根邊邊紗;二是減少布邊紗的交織次數,布邊采用平紋+緯重平作為布邊,這樣盡量減少布邊紗的交織次數;三是織制到緯向管子處時,只讓一半的緯紗參與與布邊紗的交織,并且這一半緯紗形成布邊時,當成一根緯紗,與布邊紗交織;另一半緯紗不參與布邊紗的交織,但需要讓廢邊紗夾住,防止這些緯紗紗尾侵入布邊,影響織物的質量。
本發明將經紗分成地經紗和起管經紗,在緯向起管處只有起管經紗與緯紗交織,地經紗在織物的反面形成經向浮長;在絡筒、整經、漿紗及穿綜等工序中,優選各工藝參數;利用GA747劍桿織機的雙軸織造,通過卷取機構撐頭的位置變換形成緯向管子;對于緯向管狀織物的布邊不平整問題,從減少邊紗根數、減少邊紗交織次數及減少緯管處參與交織的緯紗數三個方面進行著手,使緯管織物布邊平整。
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發明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