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制衣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拷克拉鏈壓腳。
背景技術:
在制衣工藝中,拷克是指車布邊處理,布料經過剪裁,會出現很多毛毛須須的縫份,用拷克機車縫布邊,就可以把那些毛毛的布料收尾。對拉鏈位置進行拷克處理是常用的一道制衣流程,而傳統的拷克拉鏈壓腳通常在拷克機車原裝的壓腳上面墊底3毫米以上,以配合機車臺下方的送布牙對拉鏈一側起到送布及壓緊的功能。但這樣的改裝結構做出線跡不好,且容易斷針,使用極不方便。
參閱圖1所示,為現有技術中拷克拉鏈操作時拉鏈頭與壓腳的位置示意圖,由于布料10上拉鏈20兩側間具有拉鏈頭30,而原裝壓腳40的的寬度較寬,使得拉鏈頭30易于卡到壓腳40的一側,進而影響拷克的線跡,嚴重的會引起斷針,具體為拉鏈頭30由于在拉鏈20上往返拉動時抵靠到壓腳40,或者難以往返滑動,使得操作工人進行作業時,需要首先將拉鏈頭30往前拉送一段,再進行這一段拷克過程,往復操作下工人拷克拉鏈的操作極為不便利,且工作負擔較重。
參閱專利號為CN102560912B的中國專利“一種裝拉鏈壓腳”,公開了一種裝拉鏈壓腳的使用方法,裝拉鏈壓腳包括:壓腳座和位于壓腳座前方的前舌;壓腳座包括:左側座和右側座;壓腳座的寬度比前舌寬1/4英寸~1英寸;前舌兩側分別設有切槽;前舌位于壓腳座前方居中;使用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A)縫紉機選擇直線針跡;(B)將裝拉鏈壓腳的左側座安裝在壓腳支架上;(C)將布邊折疊3/4英寸,然后將拉鏈放在折疊部分的下面,啟動縫紉機,慢速行駛,確認縫紉針不會碰到裝拉鏈壓腳;(D)將拉鏈的一側 從底部縫制到頂部;一側拉鏈縫制完成;(E)將裝拉鏈壓腳從壓腳支架上拆下,然后將裝拉鏈壓腳的右側座裝上壓腳支架上;然后按照同樣的方法,將拉鏈的另外一側從底部縫制到頂部,完成拉鏈的縫制。
上述專利能夠解決裝拉鏈壓腳時不碰到拉鏈針的問題,但仍未能很好的解決操作工人作業時需要先將拉鏈頭往前拉送一段再進行拷克的過程,且縫制過程較為繁瑣。因此,需求一種能夠方便快捷的完成拷克拉鏈操作的壓腳,以減輕操作工人的作業負擔。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現提供一種能夠方便快捷的完成拷克拉鏈操作的壓腳,操作工人作業時無需將拉鏈頭往前拉送一段再進行拷克,從而可得到良好的線跡并不易于斷針,且有效減輕操作工人的作業負擔。
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拷克拉鏈壓腳,包括壓腳座和壓腳支架;
其中,壓腳座的前端向上翹起形成前舌結構,中間端縱向貫穿開設有走針槽,后端向上彎折形成一連接部;
壓腳支架整體呈彎板狀,且一端與連接部可拆卸相連,另一端與拷克機車可拆卸相連,并且,在布料向前行進過程中,中間端面向拉鏈頭的一側與拉鏈頭間存在間隙。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拷克拉鏈壓腳中,還具有這樣的特征,壓腳座的中間端面向拉鏈頭的一側設置有與走針槽相連通的開口。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拷克拉鏈壓腳中,還具有這樣的特征,壓腳座的后端和壓腳支架的一端分別開設有一通孔,且通孔內嵌裝有一螺栓螺母組,用以可拆卸且位置可調的連接壓腳座和壓腳支架。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拷克拉鏈壓腳中,還具有這樣的特征,通孔內具有內螺紋。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拷克拉鏈壓腳中,還具有這樣的特征,壓腳支架的另一端與拷克機車通過螺栓相連。
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壓腳座和壓腳支架可拆卸相連,且在布料向前行進過程中,中間端面向拉鏈頭的一側與拉鏈頭間存在間隙,使得操作工人作業時無需將拉鏈頭往前拉送一段再進行拷克,可方便快捷的直接進行拷克拉鏈操作的壓腳,從而可得到良好的線跡并不易于斷針,且能夠有效減輕操作工人的作業負擔;
(2)壓腳座的中間端設有與走針槽相連通的開口,使得縫紉針的安裝更為便利,且走針位置具有更大的空間;
(3)壓腳座和壓腳支架通過螺栓螺母組可拆卸且位置可調的相連,從而可根據各種款型的布料上拉鏈頭的尺寸及位置對壓腳座所在位置進行相應調整,使得有效保持壓腳座面向拉鏈頭的一側始終不與拉鏈頭相接觸。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拷克拉鏈操作時拉鏈頭與壓腳的位置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拷克拉鏈壓腳的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拷克拉鏈壓腳的實施例中操作時拉鏈頭與壓腳的位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實施例結合附圖1至3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垂直沖擊試驗機作具體闡述。
圖2為一種拷克拉鏈壓腳的實施例的立體圖,圖3為一種拷克拉鏈壓腳的實施例中操作時拉鏈頭與壓腳的位置示意圖,如圖2和圖3中所示,首先定義在壓腳如圖3所示位置安置時為標準方向,則圖示垂直紙面向外的方向為向上方向,圖示向上的方向為向前方向,則圖示凹字形開口方向為向左方向,圖示布料1及拉鏈2縫紉中前進方向為圖示向上的方向,即前方向。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拷克拉鏈壓腳包括壓腳座4和壓腳支架7,且壓腳座4的前端41向上翹起形成前舌結構,中間端42縱向貫穿開設有走針槽5,后 端43向上彎折形成一連接部,壓腳支架7整體呈彎板狀,且一端71與連接部可拆卸相連,另一端72與拷克機車可拆卸相連,并且,在布料1向前行進過程中,中間端42面向拉鏈頭3的一側與拉鏈頭3間存在間隙。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壓腳座4和壓腳支架7可拆卸相連,且在布料1向前行進過程中,中間端42面向拉鏈頭3的一側與拉鏈頭3間存在間隙,使得操作工人作業時無需將拉鏈頭3往前拉送一段再進行拷克,可方便快捷的直接進行拷克拉鏈操作的壓腳,從而可得到良好的線跡并不易于斷針,且能夠有效減輕操作工人的作業負擔。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具體如圖2和圖3中所示,壓腳座4的中間端42面向拉鏈頭3的一側設置有與走針槽5相連通的開口,即圖示的左側方向,走針槽5的左側與外部相連通,且走針槽5用以通過縫紉針對拉鏈進行縫紉操作,使得縫紉針的安裝更為便利,且走針位置具有更大的空間。
作為進一步優選的實施方式,壓腳座4的后端43和壓腳支架7的一端71分別開設有一通孔(圖中未示出),且通孔內嵌裝有一螺栓螺母組8,用以可拆卸且位置可調的連接壓腳座4和壓腳支架7。進一步的,通孔內具有內螺紋。從而可根據各種款型的布料1上拉鏈頭3的尺寸及位置對壓腳座4所在位置進行相應調整,使得有效保持壓腳座4面向拉鏈頭3的一側始終不與拉鏈頭3相接觸。
作為進一步優選的實施方式,壓腳支架7的另一端72與拷克機車通過螺紋緊固件相連。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壓腳座4和壓腳支架7可拆卸相連,且在布料1向前行進過程中,中間端42面向拉鏈頭3的一側與拉鏈頭3間存在間隙,使得操作工人作業時無需將拉鏈頭3往前拉送一段再進行拷克,可方便快捷的直接進行拷克拉鏈2操作的壓腳,從而可得到良好的線跡并不易于斷針,且能夠有效減輕操作工人的作業負擔;壓腳座4的中間端42設有與走針槽5相連通的開口,使得縫紉針的安裝更為便利,且走針位置具有更大的空間;壓腳座4和壓腳支架7通過螺栓螺母組8可拆卸且位置可調的相連,從而可根據各種款型的布料1上拉鏈頭3的尺寸及位置對壓腳座4所在位置進行相應調 整,使得有效保持壓腳座4面向拉鏈頭3的一側始終不與拉鏈頭3相接觸。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僅僅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專業技術人員理解,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內可對其進行許多改變,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