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面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兼具隔熱保溫和吸光發熱功能的面料。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保暖面料大多在織物表面設有一層具有熱反射功能的銀膜,這種面料可以反射身體發射的遠紅外線,起到一定保溫效果,但是其效果不如靜止空氣好。另外一種是設有一層陶瓷涂層,其優點是具有遠紅外功能,可以吸收太陽光線,其缺點是不能夠阻擋身體一種兼具隔熱保溫和吸光發熱保暖涂層工藝量的流失,不能起到保溫作用,上述兩種面料在運動過程中,保暖效果都欠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供一種兼具隔熱保溫和吸光發熱功能的面料,同時具有隔熱保溫和吸光發熱功能,并具備良好的保溫性能。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兼具隔熱保溫和吸光發熱功能的面料,包括面料基底、吸光發熱層、隔熱保溫層;所述的吸光發熱層內彌散有吸光發熱助劑,并固定于面料基底外層;所述的隔熱保溫層內彌散有玻璃微珠,并固定于面料基底內層。
進一步地,所述的吸光發熱層或隔熱保溫層厚度為100-300微米。
進一步地,所述的吸光發熱層或隔熱保溫層通過滾筒、圓網或平網工藝固定于面料基底上。
進一步地,所述的吸光發熱助劑為氧化鋯顆粒。
進一步地,所述的玻璃微珠中空,內有靜止空氣,直徑為10-70微米。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相對于現有技術,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面料上同時具有吸光發熱層和隔熱保溫層,使面料在運動過程中保溫效果更好;
(2)吸光發熱層或隔熱保溫層厚度設定在100-300微米,既能達到功能,又不影響面料的適穿性;
(3)通過滾筒、圓網或平網工藝能夠很經濟地運用已有設備制造該功能面料;
(4)氧化鋯具有很強的吸光發熱特性,含有氧化鋯的吸光發熱層能夠更好地實現吸光發熱功能;
(5)隔熱保溫層中彌散有玻璃微珠,使隔熱保溫效果更好;
(6)10-70微米的中空玻璃微珠,由于內有靜止空氣,因此隔熱保溫效果非常好。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面料的截面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包括面料基層1、吸光發熱層2和隔熱保溫層3。本實施例中,面料基層1采用35S純棉織物。吸光發熱層2彌散有吸光發熱助劑4氧化鋯顆粒,并固定于面料基底1的外層(面向外部環境)。而隔熱保溫層3內彌散有玻璃微珠5,玻璃微珠5中空,內有靜止空氣,直徑為40微米,隔熱保溫層3固定于面料基底1內層(面向人體)。其中,吸光發熱層2或隔熱保溫層3厚度為200微米。在本實施例中,吸光發熱層2或隔熱保溫層3是通過平網工藝固定于面料基底1上。
另外選取兩個對比例,對比例一選用相同面料基底,但僅有與實施例一相同的吸光發熱層2,沒有隔熱保溫層3。而對比例二選用相同面料基底,但僅有與實施例一相同的隔熱保溫層3,沒有吸光發熱層2。
將實施例一與兩個對比例共同置于100W的紅外燈下照射半小時,半小時后測試織物表面溫度,再撤除紅外燈,并在撤除后1小時測試織物表面溫度。表一記載了實施例一與兩個對比例經測試后的溫度值。
表一:實施例一保暖效果對比測試表
從上表可知,采用實施例一制作的面料保溫效果最好,采用紅外燈照射半小時后溫度上升了16攝氏度。撤除紅外燈后1小時溫度僅下降2攝氏度。可以看出,由于面料基底1上同時具有吸光發熱層2和隔熱保溫層3,使面料在運動過程中保溫效果更好。而吸光發熱層2或隔熱保溫層3厚度設定在100-300微米,既能達到功能,又不影響面料的適穿性。
上述說明描述了本實用樣的型的優選實施例,但應當理解本實用樣的型并非局限于上述實施例,且不應看作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啟示,本領域技術人員結合公知或現有技術、知識所進行的改動也應視為在本發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