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薄型服裝面料生產輔助工具,具體涉及一種薄型服裝面料氣助式下折邊卷邊器。
背景技術:
薄型面料服裝的生產工藝中經常會用到鎖鏈線跡的折邊工序,鎖鏈縫紉機車縫線跡的正面是平縫線跡,反面是鏈式線跡;為了保持美觀,服裝的正面必須是平縫線跡;通常的做法是用折邊工具—折邊拉筒進行操作。但是在制作薄型單面織物類針織服裝折邊時,由于薄型單面織物易起卷,起卷方向又與折邊工藝的折邊方向相反,普通的下折邊工具-下折邊拉筒就無法使用,只能是用手工折邊,不但工作效率很低,而且由于操作人員的技能和手勢不同,經常導致質量不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折邊工具的改進,該工具應具有工作效率高、產品質量好并且對操作人員的技能要求較低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薄型服裝面料氣助式下折邊器,包括固定在縫紉機臺板上的安裝架以及定位在安裝架上以用于卷取布片的拉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筒由導向片自外而內逆時針螺旋狀卷曲至少700度形成;拉筒的左側制作有一進氣孔,一連通氣泵的氣管固定在安裝架上,氣管的管口與所述進氣孔相吻合并連通,以使氣管內的氣流噴入拉筒后施力于拉筒內的布片邊緣使其翻折。
所述氣管的管口邊沿與進氣孔孔口邊沿焊接連為一體。
所述進氣孔與拉筒進口的距離為1.5-2.5mm。
所述氣泵與氣管通過塑料軟管連通。
所述拉筒的左側固定著托持被縫面料用的放布板。
本實用新型具體操作方法是,先把本實用新型固定在縫紉機的操作臺板上,并使拉筒后側的出口對準機針;接著操作人員把布片欲翻折的邊沿部位對準并放入拉筒,打開進氣開關,卷曲在拉筒內的布片邊沿受到從進氣孔噴出的氣流壓力而自動翻折,并在該狀態下從拉筒出口8-2移出,隨即被機針縫紉形成折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拉筒內增設了氣流助力,相當于有一個手指在拉筒內按住布片邊緣并使其在正確的姿態下進行縫紉,不但確保了產品質量,成倍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對操作人員的技能要求大大降低(稍加培訓即能上崗),適合普及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實施例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1中拉筒轉動90度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縫制后面料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所示面料的仰視結構(折邊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所示的服裝面料氣助式折邊器,包括固定在機臺上的安裝架以及定位在安裝架上以用于布片(面料)卷取導向的拉筒8;所述拉筒由導向片自外而內逆時針螺旋狀卷曲至少700度形成。
本實用新型還在所述拉筒的左側制作有一進氣孔,氣管5固定在安裝架上,氣管的一端管口5-1與所述進氣孔相吻合并連通(通過焊接使氣管的管口邊沿與進氣孔管口邊沿連為一體),氣管的另一端管口通過軟管(如塑料軟管)連通氣泵(采用腳踏式氣泵開關,以方便操作人員),以使氣管內的氣流噴入拉筒后施力于拉筒內的布片邊緣使其翻折。
所述進氣孔在拉筒上的具體位置可根據不同品種和質量的面料而異;作為優選,進氣孔位于拉筒進口8-1約1.5-2.5mm部位(優選2.5mm),即可有效地對進入拉筒的布片邊沿進行翻折。
進一步,為方便操作,所述安裝架為轉動式安裝架,固定塊3以及擺動塊1通過豎直布置的鉸接軸2連為一體,固定塊與機臺固定(固定塊上可開制調節長孔1-1,通過螺釘固定在臺板上,并可左右調節固定塊在臺板上的位置),擺動塊與拉筒連接。當擺動塊與拉筒繞鉸接軸擺動若干角度(如圖3所示)后,操作人員可方便地清理縫紉機操作臺板。
圖中可見:拉筒固定(焊接)在連接板7上,連接板上還開制有調節槽7-1,調節螺釘6穿越過調節槽與擺動塊上的螺孔擰緊配合后,即可將拉筒與擺動塊連為一體。通過該調節結構,可將拉筒相對于縫紉機針的左右位置進行調節。
所述拉筒的左側還固定著放布板9,縫紉時放布板可托持著布片或面料以保持其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