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漁具制作與工藝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大目網及其編制方法。
技術背景:
網片是組成網漁具的主要部件之一,組成網片的基本單元是網目,網目的形狀、規格、結節結構及結節牢固程度,特別是大目網,對網漁具的捕撈性能有著明顯的影響。
大目網的網目一般為菱形,一個網目由四個結節和四根等長的目腳(目腳專業術語符號 a,網目尺寸為2a,即2個結節之間的拉緊長度)所組成,要求目腳長度均勻一致、結節牢固,以保證網目的正確性和網片的強度。其中網目的結節對整張網片的性能起著關鍵作用,要求在使用過程中要始終保持網目的四根目腳的長度保持穩定,但現有的大目網的編織過程中多是采用單繩編織打結的方式,在使用過程中很容易造成結節活動,出現網目目腳長短不一,從而造成應力集中在較短的目腳上,導致網片強度降低甚至破損。
為解決該技術問題,本申請人曾于2016年 10 月27日申請了中國專利:一種大目網環式組合結節結構及組裝方法(申請號:201610955861.4),在該專利文件中,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網片結節包括1個圓環和4根網目目腳,網目目腳的兩端插編成琵琶頭形狀的眼環,用開合式圓環穿入4根網目目腳一端的眼環,然后使圓環固鎖,形成網目的環式組合結節。采用該技術方案能夠有效杜絕結節松動,保證了網目尺寸的穩定性。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開合式圓環的制作要求很高,既要求圓環具有很高的強度,同時也要求具有較強的耐腐蝕性。要制作出具有上述性能的圓環需要較高的成本,由此導致網片的生產成本顯著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大目網及其編制方法,利用目腳兩端的眼環進行編織,從而達到確保網目目腳長度均勻、結節牢固、能夠標準化制作和組裝,以解決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提高手工編織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等問題。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包括兩個方面:1、大目網的結構;2、大目網的編制方法。
1、一種大目網,其由多根目腳繩編織而成,每四根目腳構成一個網目,網目帶有四個結節,所述目腳繩兩端分別插編成琵琶頭形狀的眼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結節由四根目腳端部的眼環打結而成,所述的打結是以四個眼環中的至少一個眼環為基準環,剩余的眼環穿過基準環,然后由剩余眼環所在目腳的另一端穿過剩余眼環拉緊構成。
進一步的,所述目腳繩兩端的眼環通過目腳繩自身的多股編織繩通過插編而成。
進一步的,所述網目中的四根目腳繩的長度及眼環形狀一致。
2、一種大目網的編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驟:
1)目腳繩及眼環的制作
截取等長的目腳繩,將目腳繩的一端彎折后,自由端形成A股繩,網繩本體為B股繩,將A股繩端部由B股繩中間穿過,形成插編環,然后將插編環上的B股繩的部分繩體由插編環上的A股繩中間穿過拉緊,B股繩的部分繩體形成眼環;重復上述步驟,將網繩另一端插編出眼環,由此形成兩端帶有眼環的目腳繩;
2)取四根目腳繩,將四根目腳繩其中一端的眼環進行打結編織形成結節,所述的打結編織是指以其中至少一根目腳繩上的眼環為基準環,然后其余目腳繩上的眼環穿過基準環,然后其余目腳繩的另一端穿過打結處的眼環拉緊形成;
3)取三根目腳繩與步驟2)打結完成后的其中一根目腳繩上的自由眼環配合,其中該自由眼環作為基準環或作為基準環其中之一,重復步驟2)的過程完成下一結節的編織;
4)反復重復步驟3)完成大目網的編織。
進一步的,步驟1)中在B股繩的部分繩體形成眼環后,還包括將A股繩的自由端插進目腳繩的繩體內,利用目腳繩的繩體對A股繩的自由端形成包裹。;
進一步的,所述目腳繩至少由4根編織繩編織而成。
本發明與已有技術對比具有的有益效果:
1、網目結節結構穩定,不會出現松動,從而使網目不會出現變形,防止目腳繩長度出現變化,各目腳繩上的受力均勻,降低了網目的破損率,使整張網的使用壽命顯著提高。
2、當目腳繩出現斷裂時,能夠方便地進行目腳繩替換,只需將斷裂的目腳繩由網目上的結節處解開,然后用新的目腳繩進行打結即可,其操作簡單方便,極大提高了修網效率。
3、當整張網報廢后,能夠進行拆解,充分利用其中未斷裂的目腳繩,有效提高了網片的循環利用率。
4、利用目腳繩自身進行網片編織,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既增加了網片的強度,同時又保證了網片的平整性。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明所提供后的大目網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目腳繩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目腳繩眼環插編步驟1的示意圖。
附圖4為目腳繩眼環插編步驟2的示意圖。
附圖5為目腳繩眼環插編步驟3的示意圖。
附圖6為兩根目腳繩進行打結連接步驟1的示意圖。
附圖7為兩根目腳繩進行打結連接步驟2的示意圖。
附圖8為兩根目腳繩進行打結連接步驟3的示意圖。
附圖9為兩根目腳繩進行打結連接步驟4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所提供的大目網及編制方法做詳細描述。
如附圖1所示,一種大目網,其由多根目腳繩1編織而成,每四根目腳繩1構成一個網目2,網目帶有四個結節3。
如附圖2所示,目腳繩1兩端分別插編成琵琶頭形狀的眼環4。
如附圖1所示,結節3由四根目腳繩端部的眼環4打結而成,具體打結方法在后續中進行詳細描述。
如附圖1所示,在編織時,要求所有網目中的四根目腳繩1的長度及眼環4形狀一致。
下面對具體的編制方法做具體描述。
目腳繩及眼環的制作,包括下列步驟:
步驟1、
如附圖3所示,截取等長的目腳繩1,將目腳繩1的一端彎折后,自由端形成A股繩11,目腳繩本體為B股繩12,將A股繩11端部由B股繩12中間穿過,形成插編環41;
步驟2
如附圖4所示,將插編環上的B股繩12的部分繩體由插編環上的A股繩中間穿過,形成牽拉環13;
步驟3
如附圖5所示,拉動牽拉環13,插編環41收緊,牽拉換13擴大形成眼環4,同時B股繩收緊將A股繩的自由端111抱緊,完成目腳繩1端部眼環4的插編;
步驟4
為防止A股繩自由端111出現破股松動以及為保證眼環4下方繩體的完整性,在眼環4插編完成后,將A股繩的自由端111插進目腳繩1本體內,利用目腳繩1的多股編織繩對A股繩自由端111形成包裹。
步驟5
重復上述步驟1-4最后形成如附圖2所示的兩端帶有眼環4的目腳繩1。
通過上述描述可知,眼環4是通過分隔目腳繩的多股編織繩完成插編操作的,因此目腳繩的編織繩股數不能過少,一般該方法要求目腳繩的編織繩股數至少為4根。
下面對大目網的編制方法做詳細描述。
在本實施例中,對兩根目腳繩的連接方法進行描述,在掌握此方法的基礎上可以順利進行多根目腳繩的連接。
兩根目腳繩的連接方法步驟為:
步驟1
如附圖6所示,取兩根目腳繩1,將其中的一根目腳繩一端的眼環作為基準環4-2,將另一根目腳繩1一端的眼環4與基準環4-2相對;
步驟2
如附圖7所示,將與基準環4-2相對的眼環4穿過基準環4-2;
步驟3
如附圖8所示,將穿過基準環4-2的眼環所處的目腳繩1的另一端由眼環4穿過;
步驟4
拉緊穿過自身眼環的目腳繩的自由端,形成附圖9所示的連接狀態,形成兩目腳繩1之間的連接。
如附圖1所示,當4根目腳繩進行連接時,以其中兩根目腳繩一端的眼環重疊后作為基準環,然后另兩根目腳繩的眼環穿過基準環,再以自身的另一端穿過眼環即完成4根目腳繩的打結,四根目腳繩的眼環打結后形成結節3。
其中,在4根目腳繩進行打結處理時,基準環可以采用一根目腳繩上的眼環,也可采用2-3根的目腳繩上的眼環作為基準環,根據兩根目腳繩連接方法的啟示即可順利完成。
根據上述的描述結合附圖1所示,當一個結節3完成后,每單個自由的眼環可以與其他三根目腳繩上的眼環配合進行下一個結節3的打結操作,重復,完成大目網的編織。
在本實施例中,對采用上述方法編織的大目網進行了實驗室及海上作業試驗,試驗結果如下:
目腳繩采用聚乙烯網繩制作,目腳繩長度10.00m(+兩端做眼環3的余量0.40m),直徑7mm,目腳繩采用8股編織繩編織而成。
實驗室及海上試驗條件與本申請人已申請的專利 (申請號:201610955861.4) 中的大目網條件一致,條件如下:
1、實驗室測試
強力試驗機:型號WGL-2500SL,最大負荷25000N,夾持長度250mm,拉伸速度300mm/min;
試驗方法:上夾頭夾2個網目目腳,下夾頭夾2個網目目腳;保持網目目腳等長,微拉緊;拉伸直至破斷;
試驗結果:拉伸試驗6次,結節處完好無損,破斷處均為網目目腳的網繩段。
2、海上生產網試驗
試驗船:雙拖船,各船長31.00m,船寬5.60m,型深2.70m;漁船功率330.75kW;
拖網網具規格:網口周長530.00m×網身拉直長度200.00m,網口網目尺寸2a=10.00m,每行53個組合結節,共106個。
2015年8月-12月,海上生產捕撈鳀魚和鲅魚等,起網、放網和拖曳作業均未發現網目破損、尺寸改變,結節處完好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