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紡織技術領域,特別與一種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織物的制備方法有關。
背景技術:
21世紀是人類文明、科學技術和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追求更舒適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服裝而言,人們更青睞于具有功能性、舒適性的面料,服裝面料的穿著舒適性主要體現在纖維材料的吸濕排汗性。眾所周知,天然棉纖維具有親水基團和特殊結構,其纖維吸濕性好,被廣泛的應用到服裝領域,但其保水性好,當人體大量排汗時,會造成汗液滯留的現象,易產生膨脹作用,汗液不能及時快速的排出體外,使衣服緊貼身體,給人濕冷及悶熱等不舒適感。滌綸纖維由于其高性價比和“洗可穿”的美稱,更是備受消費者青睞,也被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但是聚酯纖維缺乏親水性,屬于典型的疏水性纖維,其吸濕性能很差,因此滌綸織物不吸汗,作為貼身服用材料,會給穿著滌綸衣物的人有悶熱等不舒適感,其舒適性較差。無論是天然棉纖維還是滌綸纖維都不同時兼具吸濕性和快干性,很難滿足人們對服裝面料高舒適性、高性價比的需求,因此,開發具有吸濕快干面料已成為國內外產業界關注的熱點。吸濕排汗織物,由于其特殊的功能不僅應用于服裝面料,還可應用于鞋材、家具、衛生醫療、防護、農業、軍事等領域。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紡絲技術不斷進步,國內外使用先進的紡絲技術相繼開發出各種兼具吸濕性和快干性的吸濕排汗纖維。本發明人也是針對這一現狀,研發出一種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織物的制備方法,本案由此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織物的制備方法,對截面為“十”字形的coolmax纖維、普通滌綸纖維進行紡紗與織造工藝研究,基于組合原理與滌綸長絲進行交織,并開發出3塊面料,對其進行表征,開發吸濕、快干性良好的織物。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織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采用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為經線,采用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十”字形的coolmax紗線和普通滌綸紗線為緯線作為織物原料,以上機經緯密分別為480根/10cm、360根/10cm,織物組織結構采用2/1斜紋,通過機織技術織造織物;織物下機后,再經過前處理→水洗→烘干﹑熨燙。
所述的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短纖,其長度為36mm,線密度為1.86dtex,斷裂強力4.73cN,斷裂伸長率為41.10%。
所述的“十”字形的coolmax纖維,其長度為36mm,線密度為1.86dtex,斷裂強力6.24cN,斷裂伸長率為45.68%。
所述的“十”字形的coolmax纖維:長度為36mm,線密度為1.86dtex,斷裂強力6.24cN,斷裂伸長率為45.68%。
所述的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十”字形的coolmax紗線和普通滌綸紗線通過賽絡紡方法紡制。
所述的機織技術織造織物,其織造工藝參數如下:
1、儀器設備:SW550碩奇小型整經機,SL7900劍桿小樣織機;
2、工藝流程:經絲:整經→穿綜筘→織造;緯絲:筒狀→織造;
3、鋼筘筘號:16齒/cm,2根/筘齒;
4、穿綜方法:順穿法,門幅188cm。
所述的織物下機后,首先進行堿處理,在2%的堿液中煮10min后,取出用蒸餾水沖洗20次,然后放入溫度為105℃的強對流烘箱中處理90min,然后采用全自動點熱蒸汽發生器110℃熨燙織物至平整。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法以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十”字形的coolmax紗線和普通滌綸紗線為原料,其中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短纖具有窩狀微孔結構纖維表面結構。經優化制備技術及經緯紗線組合開發成本低、制作工藝簡單的吸濕、快干性良好的織物為目標,首先對原材料基本性能研究,經紡紗工藝設計,采用機織制備方法,2/1斜紋組織,綜合考慮紡紗和機織工藝,設計吸濕、快干性織物,并對其基本性能進行測試,該方法加工流程短、成本低。通過適當的制備技術優化與設計開發吸濕、快干性良好的織物。本方法研制的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織物具有良好的吸濕排水性,超過同類材料水平,可應用于可應用于服裝及服飾用材料,還可應用于家具、衛生醫療、防護、農業、軍事等領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織物的吸濕曲線;
圖2為本發明的織物的放濕曲線。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中采用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短纖、“十”字形的coolmax纖維和普通滌綸纖維→優化制備技術及經緯紗線組合→后整理技術→性能測試與表征→吸濕、快干性良好的織物。
1、選擇材料,本實施例中采用如下幾種原料:
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短纖:長度為36mm,線密度為1.86dtex,斷裂強力4.73cN,斷裂伸長率為41.10%,上虞弘強彩色滌綸有限公司提供。
“十”字形的coolmax纖維:長度為36mm,線密度為1.86dtex,斷裂強力6.24cN,斷裂伸長率為45.68%,上虞弘強彩色滌綸有限公司提供。
普通滌綸纖維:長度為36mm,線密度為1.86dtex,斷裂強力6.83cN,斷裂伸長率為38.93%,貴州順利達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2、優化制備技術
紗線的結構對織物的吸濕性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短纖紗來說:隨著紗線捻系數的增加,織物吸濕性降低。這是因為隨著捻系數的增加,紗線捻回角增大,紗線間纖維抱合力增加,結構變得緊密,紗線間孔隙變小,從而導致織物間的孔隙減少,織物吸濕性降低。綜上所述,結合實踐,本發明采用賽絡紡方法紡制實驗所需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十”字形的coolmax紗線和普通滌綸紗線,紗線規格如表1所示。
表1紗線規格
2、經緯紗線組合與織造工藝參數
初步探索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十”字形的coolmax紗線和普通滌綸紗線的組合對其性能影響。故在制備面料時選擇機織技術,設計了3種織物,經、緯紗組合分別為: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ד十”字形的coolmax紗線、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普通滌綸紗線,其織物分別記為A、B和C,上機經緯密分別為480根/10cm、360根/10cm,織物組織結構采用2/1斜紋。
織造工藝參數如下:
(1)儀器設備:SW550碩奇小型整經機,SL7900劍桿小樣織機;
(2)工藝流程:經絲:整經→穿綜筘→織造;緯絲:筒狀→織造;
(3)鋼筘筘號:16齒/cm,2根/筘齒;
(4)穿綜方法:順穿法,門幅188cm。
3、織物的后整理
前處理→水洗→烘干﹑熨燙。織物下機后首先進行堿處理,在2%的堿液中煮10min后,取出用蒸餾水沖洗20次,然后放入溫度為105℃的強對流烘箱中處理90min,然后采用全自動點熱蒸汽發生器110℃熨燙織物至平整。
織物的吸濕曲線如圖1所示。圖1中A、B和C分別表示經、緯紗線不同組合為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ד十”字形的coolmax紗線和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普通滌綸紗線的織物。由圖1可知,三種織物吸濕速率的變化趨勢相同,均是先快后慢的趨勢。在吸濕初始階段,三種織物的吸濕速率都較快,隨著吸濕時間的增加,吸濕速率逐漸減慢。織物A和織物B的吸濕回潮率在20min左右趨于平衡,織物C的吸濕平衡回潮率在15min左右開始趨于平衡??椢顰的吸濕平衡回潮率略大于織物B的吸濕平衡回潮率,明顯大于織物C的吸濕平衡回潮率,分別為1.23%、0.88%、0.23%,織物A的吸濕平衡回潮率是織物C的5.35倍,織物B的吸濕平衡回潮率是織物C的3.83倍,織物A的吸濕平衡回潮率是織物B的1.4倍。
織物的放濕曲線如圖2所示。圖2中A、B和C分別表示經、緯紗線不同組合為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ד十”字形的coolmax紗線,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普通滌綸紗線的織物。從圖2可以看出,經強對流處理后的織物的放濕平衡回潮率明顯高于織物的吸濕平衡回潮率,這是由于纖維的吸濕滯后性導致的。三種織物的放濕速率趨勢相同,均是先快后慢最后趨于平衡。織物A和織物B在20min之前的放濕速率較快,之后則較慢最后逐漸趨于平衡,織物C在15min之前的放濕速率較快,之后減慢最后趨勢平衡。在放濕平衡后,織物A、織物B和織物C的放濕平衡回潮率分別為1.32%、1.06%、0.56%。織物A的放濕平衡回潮率明顯大于織物C,略大于織物B。
綜上,三種織物的吸濕、放濕曲線現象,可以看出織物A的吸濕、放濕性能明顯優于另兩種組合的織物??椢锏奈鼭?、放濕能力取決于纖維的化學結構和物理結構,吸濕排汗纖維的纖維具有特殊的結構,其纖維比表面積較普通聚酯纖維大。表面積越大,表面上的分子數越多,表面能也越大,表面的吸附能力越強,纖維表面吸附水分子的能力也就越強,表現為吸濕性越好。纖維吸收水分時,由于纖維分子與水分子之間的吸引而結合,水分子的動能降低而轉換成熱能被釋放出來,從而會產生熱量。在吸濕初始階段,由于大氣中的蒸汽壓力較大,水分子進入纖維使其回潮率增大,同時釋放熱量,因此在纖維的初始階段吸濕速率較大,故呈現上述現象。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法以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紗線、“十”字形的coolmax紗線和普通滌綸紗線為原料,其中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短纖具有窩狀微孔結構纖維表面結構。經優化制備技術及經緯紗線組合開發成本低、制作工藝簡單的吸濕、快干性良好的織物為目標,首先對原材料基本性能研究,經紡紗工藝設計,采用機織制備方法,2/1斜紋組織,綜合考慮紡紗和機織工藝,設計吸濕、快干性織物,并對其基本性能進行測試,該方法加工流程短、成本低。通過適當的制備技術優化與設計開發吸濕、快干性良好的織物。本方法研制的新型蜂窩狀微孔結構聚酯改性織物具有良好的吸濕排水性,超過同類材料水平,可應用于可應用于服裝及服飾用材料,還可應用于家具、衛生醫療、防護、農業、軍事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