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品染色工藝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錦綸織物的連續染色系統。
背景技術:
傳統的錦綸織物經軸染色工藝是利用水作為介質攜帶染料在經軸染色機內進行染色,工序包括染色、皂洗、一次水洗、固色和二次水洗。傳統做法是采用一缸到底,即染色的全部流程在同一缸內完成,且傳統的經軸染機的染缸一般是臥式設置的,經軸結合于小車上從染缸橫向一側的開口并沿染缸內軌道推入染缸內,這種結構的經軸染機要求織物始終保留在缸內,每完成一道工序都需要將缸內的水、染料和助劑等外排再進行下一道工序,整個過程會消耗大量的水和產生污染物,屬于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藝。雖然業界發展了一系列低浴比、低鹽化的染色技術,可是印染行業的污染問題依然十分嚴重,不僅影響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成為印染行業發展的瓶頸。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錦綸織物的連續染色系統,能夠在缸內殘液不外排情況下實現織物在各經軸染缸的移動,可大大減少染色用水和廢水排量。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錦綸織物的連續染色系統,包括具有吊臂的吊掛裝置、用于卷繞織物的經軸組以及多個并排設置在吊掛裝置下方的可結合所述經軸組的經軸染缸,各經軸染缸的頂部開口,所述經軸組包括框架及臥裝于框架上的經軸,所述框架與吊掛裝置的吊臂活動連接,通過吊臂將卷繞有待處理織物的經軸組從頂部開口吊離或吊入各經軸染缸內。
優選地,各經軸染缸的頂部開口處轉動連接有活動蓋體。
優選地,所述經軸組包括框架及臥裝于框架上的經軸,所述框架包括支撐底板、吊掛頂板及兩個豎向相對設置在支撐底板和吊掛頂板之間的定位豎板,兩個定位豎板于同一水平位置處分別設有承掛結構,經軸的兩端分別承掛在承掛結構上,所述吊掛頂板上設有與吊臂相配合的吊掛孔。
優選地,所述框架上下間隔設有三組承掛結構,其上可同時臥裝1個~3個經軸。
優選地,各所述承掛結構由支撐斜板和支撐三角板組成,所述支撐斜板的一端與定位豎板固定連接,另一端傾斜向上延伸形成開口;所述支撐三角板適配插設在支撐斜板與定位豎板之間,所述經軸的兩端分別從支撐斜板的開口承掛在支撐三角板頂面上。
優選地,各經軸染缸分別包括缸體、主泵、熱交換器、循環管道和固定閥,所述熱交換器和主泵設置在循環管道上;所述循環管道的高位通過第一管道與缸體底部相連通且第一管道內設有第一閥門;所述循環管道的低位通過第二管道與缸體底部相連通且第二管道內設有第二閥門;所述循環管道的中位通過第三管道分別與缸體內的各經軸開口端相連通且各第三管道內設有第三閥門;所述第一管道與最高處的第三管道之間的循環管道內設有第四閥門,所述第二管道與最低處的第三管道之間的循環管道內設有第五閥門;所述固定閥與缸體內的各經軸封閉端相連接。
優選地,各經軸染缸的缸體內壁設有與經軸組相配合的導向豎軌。
優選地,所述經軸染缸為染色缸、皂洗缸、固色缸和水洗缸,且所述染色缸、皂洗缸、固色缸和水洗缸可分別設置1個或多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各經軸染缸頂部開口,待處理織物卷繞在經軸組的經軸上,通過吊掛裝置可將卷繞有織物的經軸組從經軸染缸頂部開口吊入或吊離,而各經軸染缸內的工藝殘液可保留在缸體內用作下一缸織物處理用,由此能夠在缸內殘液不外排情況下實現織物在各經軸染缸的移動,大大減少錦綸織物的染色用水和廢水排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連續染色系統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本實用新型連續染色系統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本實用新型單個經軸染缸結構示意圖及主循環路線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單個經軸染缸結構示意圖及副循環路線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經軸組主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經軸組側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經軸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活動蓋體與經軸染缸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吊掛裝置;11、吊臂;20、經軸組;21、經軸;22、支撐底板;23、吊掛頂板;24、定位豎板;25、承掛結構;200、吊掛孔;30、經軸染缸;31、染色缸;32、皂洗缸;33、固色缸;34、水洗缸;301、缸體;302、主泵;303、熱交換器;304、循環管道;305、第一管道;306、第二管道;307、第三管道;308、固定閥;309、活動蓋體;341、第一閥門;342、第二閥門;343、第三閥門;344、第四閥門;345、第五閥門;40、油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8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錦綸織物的連續染色系統,包括具有吊臂11的吊掛裝置10、用于卷繞織物的經軸組20以及多個并排設置在吊掛裝置10下方的可結合所述經軸組20的經軸染缸30,各經軸染缸30的頂部開口,所述經軸組20與吊掛裝置10的吊臂11活動連接,通過吊臂11將卷繞有待處理織物的經軸組20從頂部開口吊離或吊入各經軸染缸30內。所述經軸染缸30為染色缸31、皂洗缸32、固色缸33和水洗缸34,且所述染色缸31、皂洗缸32、固色缸33和水洗缸34可分別設置1個或多個,具體到本實施例中,所述多個經軸染缸30為染色缸31、皂洗缸32、固色缸33和水洗缸34各一個(如圖1所示),或者所述多個經軸染缸30為染色缸31有兩個,皂洗缸32、固色缸33和水洗缸34各一個(如圖2所示)。各經軸染缸30的數量根據工藝流程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各經軸染缸30的頂部開口處轉動連接有活動蓋體309,在要吊入或吊離經軸組20時打開活動蓋體309,而在工藝操作過程中則封閉活動蓋體309于經軸染缸30的頂部開口。具體的所述活動蓋體309的啟閉操作由油缸40驅動,所述活動蓋體309與經軸染缸30頂部通過銷軸連接,油缸40的缸體可轉動地設置在經軸染缸30上,油缸40的活塞桿與活動蓋體309同側的鉸接點相連接,油缸40收縮時打開活動蓋體309,伸長時封閉活動蓋體309,如圖8所示。另外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活動蓋體309也可手動操作啟閉,也可應用其他機構來完成啟閉,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經軸組20包括框架及臥裝于框架上的經軸21,各經軸21的一端開口,另一端為封閉,中間部分為多孔滾筒。所述框架包括支撐底板22、吊掛頂板23及兩個豎向相對設置在支撐底板22和吊掛頂板23之間的定位豎板24,兩個定位豎板24于同一水平位置處分別設有承掛結構25,經軸21的兩端分別承掛在承掛結構25上,所述吊掛頂板23上設有與吊臂11相配合的吊掛孔200。優選地所述框架上下間隔設有三組承掛結構25,其上可同時臥裝1個~3個經軸21。各所述承掛結構25由支撐斜板和支撐三角板組成,所述支撐斜板的一端與定位豎板24固定連接,另一端傾斜向上延伸形成開口。所述支撐三角板適配插設在支撐斜板與定位豎板24之間,所述經軸21的兩端分別從支撐斜板的開口承掛在支撐三角板頂面上。
在本實施例中,各經軸染缸30分別包括缸體301、主泵302、熱交換器303、循環管道304和固定閥308,所述熱交換器303和主泵302設置在循環管道304上。所述循環管道304的高位通過第一管道305與缸體301底部相連通且第一管道305內設有第一閥門341,所述循環管道304的低位通過第二管道306與缸體301底部相連通且第二管道306內設有第二閥門342,所述循環管道304的中位通過第三管道307分別與缸體301內的各經軸21開口端相連通且各第三管道307內設有第三閥門343,所述第一管道305與最高處的第三管道307之間的循環管道304內設有第四閥門344,所述第二管道306與最低處的第三管道307之間的循環管道304內設有第五閥門345。所述固定閥308與缸體301內的各經軸21封閉端相連接,用于頂住經軸21閉口端,使經軸21開口端更好的與缸壁管道口相結合。
本實施例單個經軸染缸30的染液或處理液的循環過程分為主循環與副循環,主循環過程和副循環過程的時間各為5-10分鐘。具體的:
主循環路線:此時,第一閥門341關,第四閥門344開,第五閥門345關,各第三閥門343均開,第二閥門342開,染液或處理液經過熱交換器303加熱,在主泵302的作用下通過第三管道307輸送至缸體301內的經軸21滾筒,然后在壓力差的作用下通過滾筒的多網孔結構將染液或處理液滲過穿透織物,染液或處理液透過織物后從缸體301底部的第二管道306回流到熱交換器303進行副循環,如圖3所示。
副循環路線:此時,第一閥門341開,第四閥門344關,第五閥門345開,各第三閥門343均開,第二閥門342關,染液或處理液經過熱交換器303加熱之后,在主泵302的作用下通過第一管道305進入缸體301底部,染液或處理液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滲過穿透織物通過滾筒的多網孔結構進入經軸滾筒,再通過第三管道307回流到熱交換器303進行下一個循環,如圖4所示。周而復始,主副循環交互,直到完成工藝規定的時間為止。各閥門的開關狀態通過染缸中央控制系統設定時間,升溫、進水、排水也是通過操作染缸中央控制系統相應指令完成。
為更加平穩吊入經軸組20,各經軸染缸30的缸體301內壁設有與經軸組20相配合的導向豎軌,經軸組20上的各經軸21的兩端分別滑動配合于導向豎軌,所述第三管道307與缸體301的缸壁管道口相結合處位于導向豎軌內。
另外本實施例的所述吊掛裝置10的作用在于與經軸組20相接而實現經軸組20的向上吊離經軸染缸30或向下吊入經軸染缸30或在各經軸染缸30之間橫移,具體的可采用車間桁吊,其為現有常規設備,結構為本領域公知,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創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