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面料加工裝置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面料起絨裝置。
背景技術:
起絨針織物(英文:interlock fabric)表面起絨,具有絨層或毛茸外觀的針織物。亦稱作剪絨,有經起絨和緯起絨兩種,經起絨由絨經織成毛圈經割斷后形成聳立在織物表面的絨毛;緯起絨是將部分絨緯的浮長割斷后形成絨毛。通常工業上使用表面帶有大量針的起絨器實現起絨。
由于起絨是針對已經紡織完畢的半成品或者成品面料,面料材料本身較為松軟,在起絨的遞進面料的過程中,不容易起絨器對面料施加的壓力,導致面料的起絨程度不均一,影響最終的起絨面料的品質和質量。
現有技術通常采用多傳感器檢測的方式減輕上述問題的出現,但由于面料本申請并非均一的材料,上述傳感檢測控制方式的效果也不穩定。主要的問題還在于面料在起絨器中遞進的過程中,局部,特別是位于起絨器中段的面料受力過大且不穩定,導致起絨不均勻。
有鑒于此,有必要針對現有的起絨裝置進行重新設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由于起絨器施加于面料的壓力不均勻導致起絨量不均勻較難控制的缺點,提供了一種面料起絨裝置。本裝置可以在保持現有的起絨裝置的大致結構不變的基礎上進行改裝,改裝成本小。此外還可以有效改善起絨不均勻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面料起絨裝置,包括輥筒以及安裝于輥筒上的多個起絨器;
其中,所述起絨器為圓柱形裝置,表面安裝有用于起絨的針,一端連接于所述輥筒上,起絨器相對輥筒進行轉動,起絨器的軸向方向和輥筒一致,在輥筒的驅動下圍繞輥筒的中心軸轉動;
至少三個相鄰的起絨器的中心軸位于同一平面。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所述起絨器分別連接于所述輥筒的徑向方向的同一平面上。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所述起絨器和所述輥筒的連接位置分別位于所述輥筒的同一徑向截面上。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所述起絨器和輥筒的連接位置呈一多邊形排列。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所述起絨器和輥筒的連接位置排列呈正多邊形。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所述起絨器和輥筒的連接位置排列呈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七邊形或者正八邊形。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在垂直方向上位于上方的起絨器和輥筒的連接位置呈多邊形排列。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在垂直方向上位于下方的起絨器和輥筒的連接位置呈弧形排列。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的顯著技術效果:
能夠較好地改善面料受力均勻導致的起絨不均勻,起絨量不容易穩定控制的問題,能夠有效提高起絨面料的品質和質量。
進一步地,改裝容易,可以在現有的起絨裝置上進行改裝,成本低,也可以另行組裝新的起絨機械,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面料起絨裝置的由軸向方向的側面進行觀察的軸向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面料起絨裝置的由軸向方向的一端進行觀察的起絨器排列結構示意圖。
圖3為面料起絨裝置的由軸向方向的一端進行觀察的另一種起絨器排列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一種面料起絨裝置,包括輥筒100以及安裝于輥筒100上的多個起絨器200,輥筒100具有較大的直徑,其直徑大于起絨器200的直徑。其中,所述起絨器200為圓柱形裝置,表面安裝有用于起絨的針,這些針通過在面料表面進行接觸,當然相鄰的起絨器200之間會保留足夠的令面料通過的間隙,這些針部分地將面料表面的纖維斷裂達到起絨的效果,起絨器200一端連接于所述輥筒100上,起絨器200相對輥筒100進行轉動,起絨器200的軸向方向和輥筒100一致,在輥筒100的驅動下圍繞輥筒100的中心軸轉動;輥筒100在工作時通常是呈靜止狀態的,起絨器200通常是自由轉動的,而起絨器200的一端也可以連接一個馬達,用于減少或者增加起絨器200轉動的阻力,調節起絨量。
至少三個相鄰的起絨器200的中心軸位于同一平面。相當于起絨器200的和輥筒100之間的連接位置是呈一直線排列的,通常這樣設置是防止起絨器200施加于面料的壓力過大,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面料在弧形排列的起絨器的情況下經常會發生的單面受力過大的情況。
以下均為一些可用的起絨器200的排列位置,下述的方案可以單獨使用或者和包括本申請在內的其它技術方案進行排列組合得到新的技術方案。
進一步地,所述起絨器200分別連接于所述輥筒100的徑向方向的同一平面上。
進一步地,所述起絨器200和所述輥筒100的連接位置分別位于所述輥筒100的同一徑向截面上。
進一步地,所述起絨器200和輥筒100的連接位置呈一多邊形排列。
進一步地,所述起絨器200和輥筒100的連接位置排列呈正多邊形。
進一步地,所述起絨器200和輥筒100的連接位置排列呈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七邊形或者正八邊形。
進一步地,在垂直方向上位于上方的起絨器200和輥筒100的連接位置呈多邊形排列。
進一步地,在垂直方向上位于下方的起絨器200和輥筒100的連接位置呈弧形排列。下方的弧形排列可以保持施加在面料上的壓力,有利于面料通過整個起絨裝置。而上方的直線排列的起絨器200則可以避免面料局部的壓力過大,造成起絨過度,起絨量不容易控制的問題。
總之,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