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針織布用剪裁機。
背景技術:
在布匹的生產過程中,一般需要采用布匹剪裁機來對布匹進行分割。例如,將一整卷布匹分割為兩卷寬度較窄的布匹。所述布匹剪裁機一般包括機座、剪裁刀以及兩個卷繞軸。所述剪裁刀設置于所述機座上,所述兩個卷繞軸分別設置于所述剪裁刀的兩側。剪裁時,將布匹展開并通過所述剪裁刀,布匹被所述剪裁刀分割為兩條,所述兩條布匹分別卷繞于所述兩個卷繞軸上。然而,在移動過程中的布匹容易在接觸所述剪裁刀之前產生偏位,不利于所述剪裁刀對準所述布匹的剪裁部位。而且,布匹卷繞于所述卷繞軸上時容易產生錯位,從而使得卷繞后的布匹有一部分凸伸至所述卷繞軸的端部外側。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使布匹不易產生偏位且能夠實現準確卷繞的針織布用剪裁機。
一種針織布用剪裁機,包括支撐框、剪裁頭以及兩個卷繞組件;所述支撐框包括框體與引導體,所述框體包括支撐部與凸設于所述支撐部一端的進料部,所述引導體設置于所述支撐部上,所述引導體包括兩個相互銜接的引導部,所述兩個引導部的銜接處形成有引導脊;所述剪裁頭設置于所述引導體的引導脊上,所述剪裁頭包括主體部、剪裁刃以及兩個引導翼片,所述剪裁刃形成于所述主體部朝向所述進料部的一側,且所述剪裁刃沿所述引導脊延伸,所述兩個引導翼片形成于所述主體部遠離所述剪裁刃的一側;每個卷繞組件包括卷繞軸以及連接于所述卷繞軸上的旋轉件,所述兩個卷繞組件的卷繞軸分別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兩個引導部上,所述兩個卷繞軸之間形成有卷繞夾角,所述兩個引導翼片分別朝所述兩個卷繞軸延伸。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進料部上開設有進料槽并鄰近所述進料槽設置有兩個樞轉塊,所述引導脊延伸至所述進料槽中。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兩個樞轉塊相互間隔設置,且每個樞轉塊上均開設有樞轉槽。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引導部的厚度沿遠離所述進料部的方向逐漸增大。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引導部的厚度沿朝向所述引導脊的方向逐漸減大。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引導部上貫通開設有兩個透光槽,所述兩個透光槽相互間隔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引導翼片上形成有引導弧面,所述引導弧面與所述剪裁刃的側壁平滑銜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每個卷繞組件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引導部上的兩個支撐柱,所述卷繞軸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兩個支撐柱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兩個支撐柱相互間隔地設置于所述引導部上,所述卷繞中的兩端分別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兩個支撐柱的頂部。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旋轉件為旋轉氣缸。
由于在被所述剪裁頭剪裁之前,所述布匹能夠在所述引導體的引導下移動,被所述引導體上的引導脊定義成分別位于所述引導脊相對兩側的兩條布匹,以待切割,因而使得所述布匹不易偏位并準確對準所述剪裁頭。而且由于所述剪裁頭上設置有兩個引導翼片,所述兩個引導翼片分別朝所述兩個卷繞軸延伸,因此,所述剪裁頭剪裁成的兩條布匹能夠分別在所述兩個引導翼片的引導下,準確地卷繞至對應的卷繞軸上,以實現準確卷繞。
附圖說明
圖1為一實施例的針織布用剪裁機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一實施例的針織布用剪裁機的另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一實施例的剪裁頭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針織布用剪裁機。所述針織布用剪裁機包括支撐框、剪裁頭以及兩個卷繞組件。例如,所述支撐框包括框體與引導體,所述框體包括支撐部與凸設于所述支撐部一端的進料部,所述引導體設置于所述支撐部上,所述引導體包括兩個相互銜接的引導部。例如,所述兩個引導部的銜接處形成有引導脊;所述剪裁頭設置于所述引導體的引導脊上,所述剪裁頭包括主體部、剪裁刃以及兩個引導翼片。例如,所述剪裁刃形成于所述主體部朝向所述進料部的一側,且所述剪裁刃沿所述引導脊延伸,所述兩個引導翼片形成于所述主體部遠離所述剪裁刃的一側。例如,每個卷繞組件包括卷繞軸以及連接于所述卷繞軸上的旋轉件。例如,所述兩個卷繞組件的卷繞軸分別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兩個引導部上,所述兩個卷繞軸之間形成有卷繞夾角,所述兩個引導翼片分別朝所述兩個卷繞軸延伸。
請參閱圖1及圖2,一種針織布用剪裁機100,包括支撐框10、剪裁頭20以及兩個卷繞組件30。例如,所述剪裁頭設置于所述支撐框上,所述兩個卷繞組件均設置于所述支撐框上并分別位于所述剪裁頭的兩側,即其中一個卷繞組件設置于所述剪裁頭的一側,另一個卷繞組件設置于所述剪裁頭的另一側。例如,所述支撐框包括框體11與引導體12,所述框體包括支撐部111與凸設于所述支撐部一端的進料部112,所述引導體設置于所述支撐部上,例如,所述引導體包括兩個相互連接的引導部121,所述兩個引導部的連接處形成有引導脊123。例如,所述引導體包括兩個相互銜接的引導部121,所述兩個引導部的銜接處形成有引導脊123;請參閱圖2,引導脊略高于引導部的外側邊緣,用于引導布匹移動。例如,所述剪裁頭設置于所述引導體的引導脊上。請一并參閱圖3,所述剪裁頭包括主體部21、剪裁刃22以及兩個引導翼片23,所述剪裁刃形成于所述主體部朝向所述進料部的一側,且所述剪裁刃沿所述引導脊延伸,所述兩個引導翼片形成于所述主體部遠離所述剪裁刃的一側。各實施例中,所述“形成”亦可替換為“設置”。每個卷繞組件包括卷繞軸31以及連接于所述卷繞軸上的旋轉件33,所述兩個卷繞組件的卷繞軸分別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兩個引導部上,即其中一個卷繞軸安裝于其中一個引導部上,另一個卷繞軸安裝于另一個旋轉件上,所述兩個卷繞軸之間形成有卷繞夾角,所述兩個引導翼片分別朝所述兩個卷繞軸延伸,即其中一個引導翼片朝其中一個卷繞軸延伸,另一個引導翼片朝另一個卷繞軸延伸。例如,所述旋轉件可以安裝于所述引導部上。
例如,所述針織布用剪裁機的組裝過程具體如下:
將所述引導體安裝于所述框體上,將所述剪裁頭跨設于所述兩個引導部上,并使所述剪裁頭的剪裁刃朝向所述進料部延伸。將所述兩個旋轉件安裝于所述兩個引導部上,將所述兩個卷繞軸分別安裝于所述兩個引導部上,并使所述兩個卷繞軸之間形成卷繞夾角。例如,所述卷繞夾角為120度到170度,例如所述卷繞夾角為155度。將所述兩個卷繞軸分別連接至所述兩個旋轉件上。
例如,所述針織布用剪裁機的工作過程具體如下:
將一卷布匹旋轉地置放于所述框體的進料部上,將所述布匹的一端展開并依靠人力且利用所述剪裁頭將所述布匹的端部分割成兩條,將所述兩條布匹一一對應地分別卷繞于所述兩個卷繞軸上。然后,所述兩個旋轉件分別一一對應地帶動所述兩個卷繞軸旋轉,從而使得后續的布匹在所述兩個旋轉件的帶動下,分別沿所述兩個引導體的表面一一對應地朝所述兩個卷繞軸移動。后續的布匹在所述引導脊的引導下,定義成分別位于所述引導脊相對兩側的兩條布匹。在所述剪裁頭的剪裁刃的切割下,所述布匹分割成兩條,所述兩個引導翼片一一對應地分別引導所述兩條布匹至所述兩個卷繞軸上,使得所述兩條布匹分別卷繞于所述兩個卷繞軸上,從而實現布匹的裁切。
由于在被所述剪裁頭剪裁之前,所述布匹能夠在所述引導體的引導下移動,被所述引導體上的引導脊定義成分別位于所述引導脊相對兩側的兩條布匹,以待切割,因而使得所述布匹不易偏位并準確對準所述剪裁頭。而且由于所述剪裁頭上設置有兩個引導翼片,所述兩個引導翼片分別朝所述兩個卷繞軸延伸,因此,所述剪裁頭剪裁成的兩條布匹能夠分別在所述兩個引導翼片的引導下,準確地卷繞至對應的卷繞軸上,以實現準確卷繞。
例如,為了方便進料,所述進料部上開設有進料槽113,并且所述進料部鄰近所述進料槽設置有兩個樞轉塊115,例如,所述引導脊延伸至所述進料槽中。例如,所述兩個樞轉塊相互間隔設置,且每個樞轉塊上均開設有樞轉槽。進料時,將一卷待剪裁的布匹的樞軸兩端分別安裝于所述兩個樞轉塊的兩個樞轉槽中,樞軸每一端安裝于一樞轉槽中;并將布匹穿設于所述進料槽中;將布匹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剪裁頭處。通過設置所述兩個樞轉槽,使得所述布匹的安裝較為方便,而所述進料槽則有利于將所述布匹引導至所述引導體上。
例如,為了便于引導布匹,所述引導部的厚度沿遠離所述進料部的方向逐漸增大。所述引導部的厚度沿朝向所述引導脊的方向逐漸減大。例如,所述引導部上貫通開設有兩個透光槽1211,所述兩個透光槽相互間隔設置。例如,所述引導翼片上形成有引導弧面231,所述引導弧面與所述剪裁刃的側壁平滑銜接。通過上述引導部的厚度設置,可以方便地將布匹引導至所述剪裁頭處。而通過于所述引導翼片上設置引導弧面,則有利于將裁切后的布匹引導至所述卷繞軸上。例如,為了便于安裝所述卷繞軸,每個卷繞組件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引導部上的兩個支撐柱34,所述卷繞軸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兩個支撐柱上。例如,所述兩個支撐柱相互間隔地設置于所述引導部上,所述卷繞中的兩端分別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兩個支撐柱的頂部。所述旋轉件為旋轉氣缸。通過于所述引導部上設置兩個支撐柱,從而使得所述卷繞軸的安裝較為方便。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