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古建磚與混凝土結構施工拉接節點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仿古建筑墻體的節點構造。
背景技術: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全世界復古潮流 的影響,近幾年仿古建筑越來越受建筑市場的推崇。但目前,我國已成為了世界第二大溫室 氣體排放國,所以從我國資源匱乏、可持續發展方面來考慮,政府已經開始下大力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以減少溫室氣體及其他廢氣的排放,其中,建筑節能更被國家領 導們放在了第一重要位置。 為了配合國家的這一重要舉措,今后的古建和仿古建筑工程的保溫節能施工必定 會成為必不可少的項目,但混凝土結構外保溫與古建磚料之間的拉接施工, 一直沒有一個 成熟的節點構造。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古建磚與混凝土結構施工拉接節 點,要解決混凝土結構、外保溫層與古建磚之間的連接問題,并解決現有的古建磚墻體保溫 性能差、整體穩固性不高,施工效率低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種古建磚與混凝土結構施工拉接節點,包括墻體內層的混凝土結構、中間保溫 層、最外面的古建磚和三者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三者之間的連接結構是拉接筋和 灌漿粘接料。 所述古建磚由膀子面磚和轉頭磚交替組合砌筑而成。 膀子面磚的轉頭肋朝外,轉頭肋上面打老漿灰條,傾斜面上由水泥砂漿灌縫。 轉頭磚與鋼筋拉鉤水平位置相對應,轉頭磚的內側短于膀子面磚,其短缺的空隙 部分填有灌漿粘接料。 所述拉接筋有貫穿墻體內、中、外三層的鋼筋拉鉤和順墻而置的水平筋,鋼筋拉鉤 的尾部預埋在混凝土結構內,鋼筋拉鉤的中部埋在保溫層內,鋼筋拉鉤的鉤部伸至轉頭磚 內側短缺空隙的灌漿粘接料內,所述水平筋順墻埋設在灌漿粘接料中,與鋼筋拉鉤相交叉。 所述混凝土結構為結構柱或女兒墻。 所述鋼筋拉鉤與水平筋由綁扎絲連接。 所述灌漿粘接料是水泥砂漿。 所述所述水平筋是每層古建磚都有,或者每隔一至三層古建磚設置一根。 本實用新型簡便實用、牢固可靠,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其有益效果如下 1、通過對組合墻體連接節點的試驗和選擇,我們找到了傳統古建材料與新建混凝
土結構相結合的關鍵節點,解決了混凝土結構、外保溫層與古建磚之間的連接問題。 2、通過使用水泥砂漿和老漿灰,既提高了古建墻體的牢固程度,加快了墻體的砌筑速度,又滿足了古建墻體傳統風貌的要求。 3、由于在古建墻體中使用了轉頭開條磚,降低了材料成本。 4、本實用新型大大提高了古建磚、保溫層和混凝土組合墻體的保溫性能和整體穩 固性,提高了施工效率。不但可用于小停泥磚與混凝土結構的拉接,它還可以廣泛的用于各 種古建磚料與混凝土結構拉接。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縱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膀子面磚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1-混凝土結構、2_膀子面磚、3_轉頭磚、4_鋼筋拉鉤、5_水平筋、6-灌 漿粘接料、7-中間保溫層。
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參見
圖1、圖2所示,這種古建磚與混凝土結構施工拉接節點,包括墻體內 層的混凝土結構1、中間保溫層7、最外面的古建磚和三者之間的連接結構,三者之間的連 接結構是拉接筋和灌漿粘接料6。所述古建磚由膀子面磚2和轉頭磚3交替組合砌筑而成; 膀子面磚2的轉頭肋朝外,轉頭肋上面打老漿灰條,傾斜面上由水泥砂漿灌縫;轉頭磚3與 鋼筋拉鉤4水平位置相對應,轉頭磚3的內側短于膀子面磚2,其短缺的空隙部分填有灌漿 粘接料6 ;所述拉接筋有貫穿墻體內、中、外三層的鋼筋拉鉤4和順墻而置的水平筋5,鋼筋 拉鉤4的尾部預埋在混凝土結構1內,鋼筋拉鉤4的中部埋在保溫層3內,鋼筋拉鉤4的鉤 部伸至轉頭磚3內側短缺空隙的灌漿粘接料6內,所述水平筋5順墻埋設在灌漿粘接料6 中,與鋼筋拉鉤相交叉。 所述混凝土結構1為結構柱或女兒墻。所述鋼筋拉鉤4與水平筋5由綁扎絲連接。 所述所述水平筋5是每層古建磚都有,或者每隔一至三層古建磚設置一根。所述灌漿粘接 料6是普通水泥砂漿或聚合物水泥砂漿。 本實用新型要涉及到四部分,即混凝土結構,拉接筋,中間保溫層,古建磚。 施工時首先在已成型的一次、二次混凝土結構上植鋼筋拉鉤,而后再植水平筋,而 后在混凝土結構上鋪設黏貼保溫材料,形成中間保溫層,最后進行古建磚砌筑。 以下,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古建磚可采用小停泥磚或大停泥磚等,本實施例所用古建磚料為小停泥磚,中間 保溫層為50mm厚擠塑板。 工藝流程測量放線一植筋一保溫材料鋪設一小停泥磚砌筑一小停泥磚內水平筋 埋設一小停泥磚砌筑一墁水、打點。 灌漿粘接料選定 (1)傳統砌筑灌漿主要采用桃花漿或生石灰漿,極講究的做法用江米漿。但如采用 傳統灌漿材料,因其材料本身的性質所限,每天小停泥砌筑高度不能大于1200mm,這樣的施
工速度較慢。 (2)水泥砂槳。使用水泥砂槳可以使小停泥磚每天的砌筑高度增加到1500mm,也就是每天可以多砌4 5皮磚。另外,石灰的生產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產生大量C02,因此 為保護環境,我們要盡量減少石灰的使用量。本實施例采用了現代的M7. 5水泥砂漿做為灌 漿材料。 在確定了灌漿材料以后,在膀子面磚的轉頭肋處,仍然是打傳統老漿灰條,以保證 小停飾面的磚縫的顏色和古建效果。 所述植入混凝土結構的鋼筋拉鉤采用一級①6mm鋼筋制作,鋼筋拉鉤縱橫向間距 200mm。外露長度一般為70mm,如遇腿子部位則外露長度為腿子厚度轉頭開條厚10mm鋼 筋保護層。
權利要求一種古建磚與混凝土結構施工拉接節點,包括墻體內層的混凝土結構(1)、中間保溫層(7)、最外面的古建磚和三者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三者之間的連接結構是拉接筋和灌漿粘接料(6);所述古建磚由膀子面磚(2)和轉頭磚(3)交替組合砌筑而成;膀子面磚(2)的轉頭肋朝外,轉頭肋上面打老漿灰條,傾斜面上由水泥砂漿灌縫;轉頭磚(3)與鋼筋拉鉤(4)水平位置相對應,轉頭磚(3)的內側短于膀子面磚(2),其短缺的空隙部分填有灌漿粘接料(6);所述拉接筋有貫穿墻體內、中、外三層的鋼筋拉鉤(4)和順墻而置的水平筋(5),鋼筋拉鉤(4)的尾部預埋在混凝土結構(1)內,鋼筋拉鉤(4)的中部埋在保溫層(3)內,鋼筋拉鉤(4)的鉤部伸至轉頭磚(3)內側短缺空隙的灌漿粘接料(6)內,所述水平筋(5)順墻埋設在灌漿粘接料(6)中,與鋼筋拉鉤相交叉。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磚與混凝土結構施工拉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 土結構(1)為結構柱或女兒墻。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古建磚與混凝土結構施工拉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 鋼筋拉鉤(4)與水平筋(5)由綁扎絲連接。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古建磚與混凝土結構施工拉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 灌漿粘接料(6)是水泥砂漿。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古建磚與混凝土結構施工拉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 所述水平筋(5)是每層古建磚都有,或者每隔一至三層古建磚設置一根。
專利摘要一種古建磚與混凝土結構施工拉接節點,包括墻體內層的混凝土結構、中間保溫層、最外面的古建磚和三者之間的連接結構,三者之間的連接結構是拉接筋和灌漿粘接料,所述古建磚由膀子面磚和轉頭磚交替組合砌筑而成,轉頭磚與鋼筋拉鉤水平位置相對應,轉頭磚的內側短于膀子面磚,其短缺的空隙部分填有灌漿粘接料,所述拉接筋有貫穿墻體內、中、外三層的鋼筋拉鉤和順墻而置的水平筋。解決了混凝土結構、外保溫層與古建磚之間的連接問題,簡便實用、牢固可靠,提高了古建磚墻體的保溫性能,提高了墻體的整體穩固性,提高了施工效率。
文檔編號E04B2/00GK201474116SQ20092030813
公開日2010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17日
發明者黨明, 劉傳高, 崔晨, 張建華, 曹國章, 李金海, 梁靜, 潘壽林, 董佳節, 費愷, 趙坤, 趙鵬翔, 金立東, 金雨霆 申請人:北京城建亞泰建設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