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填料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填料機構,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多工位粉煤灰壓磚機的新型填料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的粉煤灰壓磚機所采用的填料裝置一般為帶攪拌棍子的填料裝置。但是,現有的填料裝置存在占用空間大、填料均勻性差的缺陷,而且其填料厚度不具可調性, 生產效率低。還有,國內有粉煤灰壓磚機生產廠家(如廣東科達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出的多工位粉煤灰壓磚機,其模具采用多模腔結構,能提高壓磚機的產能,但由于填料裝置制約,使其產能難以進一步提升。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新型填料機構,其填料均勻度高,且填料厚度可調。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新型填料機構,包括固定框架、填料厚度調整組件和料倉組件,所述填料厚度調整組件包括一平臺,設置于固定框架上以供模具滑行于其上,所述平臺上設有一填料工位, 并于填料工位中設有與模具模腔數量相同并貫穿平臺的通孔;數量與通孔數量相同的定位頂板,對應填料工位設置于平臺的下方,每個定位頂板的上端活動穿設于一個通孔中;和一第一升降機構,與定位頂板的下端連接,以驅動定位頂板沿通孔的軸線作上下移動;所述料倉組件包括一活動框架,設置在固定框架的上方;一第二升降機構,設置在固定框架上并與活動框架連接,以驅動活動框架相對于固定框架作上下移動;一料倉,設置在填料工位正上方的活動框架上,其底部開有與模具模腔對應的落料口 ;一閘板,對應落料口設置;和一水平位移機構,設置在活動框架中并與閘門連接,以驅動閘門啟閉落料口。
作為優選,所述閘板呈薄片狀。
作為優選,所述定位頂板的上端部為一橫截面與模具模腔的橫截面大體相同的定位頭。
進一步優選,所述每個通孔的上孔口設有一與定位頭形狀相應的沉孔。
作為優選,第一升降機構由一連接板和一定位油缸組成,所述連接板的上端面與所有定位板的下端連接;所述定位油缸的缸體固定在固定框架上,其活塞桿端與連接板的下端面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第二升降機構由四個升降油缸組成,所述四個升降油缸的缸體分別固定在固定框架的四個角位上,其活塞桿端則分別與活動框架的四個角位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水平位移機構為一汽缸,其缸體固定在活動框架上,其活塞桿端與閘板連接。
本發明通過采用上述結構,具有填料均勻度高、磚厚可調、模具高度統一化、填料速度快等特點,并在其基礎上可通過增加料倉等實現多層磚精確填料,尤其適用于多工位粉煤灰壓磚機。
圖I是本發明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I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處于填料工作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I-固定框架;21_平臺;211_通孔;212_沉孔;22_定位頂板;221_定位頭;231_連接板;232_定位油缸;31_活動框架;32_升降油缸;33_料倉;34_閘板;35_汽缸;4-模具; 41-模腔;5_粉料。
現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和圖2所示,本發明所述的新型填料機構,主要由固定框架I、填料厚度調整組件和料倉組件組成。
所述填料厚度調整組件主要由平臺21、若干定位頂板22和第一升降機構組成。平臺21設置在固定框架I上,其供模具4滑行區域中設有一個填料工位,并于填料工位中設有與模具模腔數量相同并貫穿平臺21的通孔211。定位頂板22的數量與通孔211的數量相同并對應填料工位豎向設置在平臺21的下方,每個定位頂板22的上端活動穿設于一個通孔211中。每個定位頂板22的上端部為一個橫截面與模具模腔的橫截面大體相同的定位頭221,而每個通孔211的上孔口對應該定位頭221的形狀設有一個沉孔212。第一升降機構由連接板231和定位油缸232組成,連接板231的上端面與各個定位頂板22的下端部連接,定位油缸232的缸體部分固定在固定框架上,其活塞桿端則與連接板231下端面的中心部連接。
所述料倉組件主要由活動框架31、第二升降機構、料倉33、閘板34和水平位移機構組成。活動框架31設置在固定框架I的上方,由第二升降機構驅動而相對于固定框架I 作上下移動。第二升降機構由四個升降油缸32組成,四個升降油缸32的缸體分別固定在固定框架I的四個角位上,其活塞桿端則分別與活動框架31的四個角位連接。料倉33設置在填料工位正上方的活動框架31上,其底部開有與模具模腔41對應的落料口。閘板34 呈薄片狀,對應料倉33的落料口設置,由水平位移機構驅動而啟閉落料口。水平位移機構為一個橫向設置的汽缸35,其缸體固定在活動框架31上,其活塞桿端則與閘板34連接。
本發明的工作過程如下
如圖3所示,使模具4滑行到平臺21的填料工位并定位后,驅動第二升降機構的四個升降油缸32使料倉組件壓在模具上,料倉33的下料口對準模具的各個模腔41的上端口 ;同時,驅動定位油缸232使連接板帶動各個定位頂板22的上端向上移動進入模具模腔 41內并根據需求停留在某一位置,此時定位頭221上端面至模腔上端口之間的距離即為填料高度。填料厚度調整組件調整完畢后,閘板34通過汽缸35的拉動,開啟料倉33的落料口,粉料5在重力作用下填入模具的各個模腔41內,并由上部的粉料將模腔內的粉料壓緊。之后,汽缸35驅動閘板34關閉料倉33的落料口,因閘板34呈薄片狀,關閉時將粉料分為上下部分,從而保證每個模腔41內的粉料份量一致。然后,由定位油缸232驅動定位頂板下降回到原始位置,模腔內的粉料隨之下沉,從而完成一次填料動作,這時每個模腔內的粉料份量均一,均勻度高,表面平整。通過調整定位頂板在模具模腔內的位置,即可得到不同的填料厚度。
權利要求
1.新型填料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框架、填料厚度調整組件和料倉組件,所述填料厚度調整組件包括一平臺,設置于固定框架上以供模具滑行于其上,所述平臺上設有一填料工位,并于填料工位中設有與模具模腔數量相同并貫穿平臺的通孔;數量與通孔數量相同的定位頂板,對應填料工位設置于平臺的下方,每個定位頂板的上端活動穿設于一個通孔中;和一第一升降機構,與定位頂板的下端連接,以驅動定位頂板沿通孔的軸線作上下移動;所述料倉組件包括一活動框架,設置在固定框架的上方;一第二升降機構,設置在固定框架上并與活動框架連接,以驅動活動框架相對于固定框架作上下移動;一料倉,設置在填料工位正上方的活動框架上,其底部開有與模具模腔對應的落料n ;一閘板,對應落料口設置;和一水平位移機構,設置在活動框架中并與閘門連接,以驅動閘門啟閉落料口。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填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閘板呈薄片狀。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填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頂板的上端部為一橫截面與模具模腔的橫截面大體相同的定位頭。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填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通孔的上孔口設有一與定位頭形狀相應的沉孔。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填料機構,其特征在于,第一升降機構由一連接板和一定位油缸組成,所述連接板的上端面與所有定位板的下端連接;所述定位油缸的缸體固定在固定框架上,其活塞桿端與連接板的下端面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填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機構由四個升降油缸組成,所述四個升降油缸的缸體分別固定在固定框架的四個角位上,其活塞桿端則分別與活動框架的四個角位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新型填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位移機構為一汽缸,其缸體固定在活動框架上,其活塞桿端與閘板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型填料機構。其包括固定框架、填料厚度調整組件和料倉組件,所述填料厚度調整組件主要由平臺、若干定位頂板和第一升降機構組成;所述料倉組件主要由活動框架、第二升降機構、料倉、閘板和水平位移機構組成。本發明具有填料均勻度高、磚厚可調、模具高度統一化、填料速度快等特點,并在其基礎上可通過增加料倉等實現多層磚精確填料,尤其適用于多工位粉煤灰壓磚機。
文檔編號B28B3/00GK102528903SQ20121000425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6日
發明者劉賢華, 崔智敏 申請人:廣東科達機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