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抗震梁柱節點柱箍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抗震梁柱節點柱箍結構,屬于建筑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建筑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由于框架結構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已普遍應用于多層和高層建筑??蚣芙Y構的抗震關鍵點在于基礎和梁柱結構。根據歷次地震對建筑的破壞調查表明,發生地震時,框架結構的建筑大多發生在梁柱的節點區,節點破壞主要是斜向剪切破壞和鋼筋錨固破壞,直至整個框架結構的倒塌。因此,框架結構梁柱節點作為節點核心區,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必要的塑性。從受力角度分析,通常情況下,柱端彎矩最大,梁端負彎矩最大,且梁端剪力最大。國家規范和圖集均對梁柱節點做了比較嚴格的規定,一方面是抗剪箍筋加密,另一方面錨固長度加長。作為建筑施工企業和施工技術人員必 須對節點部位的施工質量引起高度重視,嚴格控制施工質量。隨著高強度混凝土和大直徑、高強度鋼筋的應用,使構件的截面尺寸大大減小,從而導致節點截面尺寸隨之減小,而設計單位為了保證結構的安全性、穩定性等,框架結構的中鋼筋含量不斷的提高,造成梁柱節點的鋼筋密集,使鋼筋的安裝過程難度增加。目前在框架梁柱節點的柱外箍筋綁扎時,采用在節點鋼筋排放時預先套上柱外箍筋,待梁筋綁扎入模后,再用鐵棒排將柱外箍筋向外拔出按一定間距排列。如柱筋有內箍筋時根本無法安裝綁扎。在排拔柱外箍筋時,由于梁筋縱橫交錯,預留的柱外箍筋在梁入模時往往變形和預留安放量不準,位置不對,造成柱外箍筋過于密集或稀松,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因柱外箍筋過于集中,會架空澆注的混凝土給梁柱節點的質量埋下隱患。在實際施工中梁柱節點區常常出現柱外箍筋缺少綁扎、數量不足、間距不分、或多個箍筋全堆在一起,使有些柱筋段長長一段沒有箍筋,這些問題都不利于框架結構的抗震性,影響了建筑的安全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施工方便、并且施工質量好的抗震梁柱節點柱箍結構,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構成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抗震梁柱節點柱箍結構為,該結構包括貫穿樓層模板面的一組柱筋,一組柱筋的內側設有一組內箍筋;在一組柱筋的外側設有事先綁扎或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籠;在一組柱筋上設有水平貫穿柱筋的X向梁筋和Y向梁筋,X向梁筋和Y向梁筋垂直設置。前述結構中,所述柱外箍筋籠包括一組限位筋和綁扎或焊接在限位筋上的一組柱外箍筋;一組限位筋位于柱外箍筋外側,柱外箍筋在限位筋上間隔設置,間距根據設計要求確定。前述結構中,所述X向梁筋包括貫穿X向梁底筋和X向梁面筋,X向梁底筋和X向梁面筋貫穿一組柱筋與柱外箍筋籠之間的間隙,位于一組柱筋兩側的X向梁筋上設有X向梁箍筋。[0008]前述結構中,所述Y向梁筋包括Y向梁底筋和Y向梁面筋,Y向梁底筋和Y向梁面筋貫穿一組柱筋與柱外箍筋籠之間的間隙,位于一組柱筋兩側的Y向梁筋上設有Y向梁箍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采用柱外箍筋籠的結構及施工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因為節點尺寸小且鋼筋密集施工難度大的問題,可確保施工質量。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框架梁柱節點采用柱外箍筋籠的結構及施工方法,它具有結構和工藝都簡單、操作方便等優點,采用本實用新型能使設計質量得到有效的保證,并能消除影響混凝土施工時的質量隱患,確保柱豎向鋼筋偏位的不再發生。本實用新型解決了梁柱節點施工過程因為 節點尺寸小且鋼筋密集的不利因素下導致綁扎過程中梁柱節點箍筋缺少綁扎、數量不足、間距不分、或者幾個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段沒有箍筋等問題。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正面視圖;圖3是圖I的立體視圖;圖4是柱外箍筋籠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X向內箍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Y向梁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的標記為I-樓層模板面、2-柱筋、3-X向內箍筋、4-Y向內箍筋、5-限位筋、6-柱外箍筋、7-X向梁底筋、8- X向梁面筋、9-X向梁箍筋、IO-Y向梁底筋、11_ Y向梁面筋、12-Y向梁箍筋、13-定位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抗震梁柱節點柱箍結構是根據下述的一種抗震梁柱節點柱箍固定方法所構建的,如圖1、2和3所示,該方法按以下步驟施工①、首先在貫穿樓層模板面I的一組柱筋2上按設計間距綁扎或焊接一組內箍筋(內箍筋見圖5);②、將事先綁扎或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籠從一組柱筋2的頂部套在一組柱筋2的外面,按設計要求調好柱外箍筋籠(見圖4)的高度,然后將柱外箍筋籠與內箍筋綁扎或焊接在一起;③、將一端定位連接的X向梁筋(參考圖6)從一組柱筋2與柱外箍筋籠及內箍筋的間隙水平穿出,然后再將X向梁筋的另一端定位連接;④、將X向梁筋與柱筋2或內箍筋綁扎或焊接在一起;⑤、將一端定位連接的Y向梁筋(見圖6)與X向梁筋垂直設置,并從一組柱筋2與柱外箍筋籠及內箍筋的間隙水平穿出,然后再將Y向梁筋的另一端固定連接;⑥、將Y向梁筋與柱筋2或內箍筋綁扎或焊接在一起。前述步驟①中的一組內箍筋包括兩層以上垂直排列的X向內箍筋3和Y向內箍筋4 ;具體層數根據設計要求確定。前述步驟②中的事先綁扎或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籠包括一組限位筋5和綁扎或焊接在限位筋5上的一組柱外箍筋6 ;—組限位筋5位于柱外箍筋6外偵牝柱外箍筋6的間距根據設計要求確定。前述步驟③中一端定位連接的X向梁筋包括X向梁底筋7、X向梁面筋8和與X向梁底筋7、X向梁面筋8綁扎或焊接的一組X向梁箍筋9,通過X向梁箍筋9將X向梁底筋7和X向梁面筋8固定連接;X向梁底筋7和X向梁面筋8的另一端先暫時不焊接X向梁箍筋9,待X向梁底筋7和X向梁面筋8從一組柱筋2與柱外箍筋籠及內箍筋的間隙水平穿出后,再通過一組X向梁箍筋9將X向梁底筋7和X向梁面筋8的另一端固定連接。前述步驟⑤中一端定位連接的Y向梁筋包括Y向梁底筋10、Y向梁面筋11和與Y向梁底筋10、Y向梁面筋11綁扎或焊接的一組Y向梁箍 筋12,通過Y向梁箍筋12將Y向梁底筋10和Y向梁面筋11固定連接;Y向梁底筋10和Y向梁面筋11的另一端先暫時不焊接Y向梁箍筋12,待Y向梁底筋10和Y向梁面筋11從一組柱筋2與柱外箍筋籠及內箍筋的間隙水平穿出后,再通過一組Y向梁箍筋12將Y向梁底筋10和Y向梁面筋11的另一端固定連接。為了方便定位,前述內箍筋和柱外箍筋6上設有定位筋13(見圖4和圖5)。按照上述方法所構建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抗震梁柱節點柱箍結構為該結構包括貫穿樓層模板面I的一組柱筋2,一組柱筋2的內側設有一組內箍筋;在一組柱筋2的外側設有事先綁扎或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籠;在一組柱筋2上設有水平貫穿柱筋2的X向梁筋和Y向梁筋,X向梁筋和Y向梁筋垂直設置。柱外箍筋籠包括一組限位筋5和綁扎或焊接在限位筋5上的一組柱外箍筋6 ;—組限位筋5位于柱外箍筋6外側,柱外箍筋6在限位筋5上間隔設置,間距根據設計要求確定。所述X向梁筋包括貫穿X向梁底筋7和X向梁面筋8,X向梁底筋7和X向梁面筋8貫穿一組柱筋2與柱外箍筋籠之間的間隙,位于一組柱筋2兩側的X向梁筋上設有X向梁箍筋9。所述Y向梁筋包括Y向梁底筋10和Y向梁面筋11,Y向梁底筋10和Y向梁面筋11貫穿一組柱筋2與柱外箍筋籠之間的間隙,位于一組柱筋2兩側的Y向梁筋上設有Y向梁箍筋12。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過程實施例。本實用新型在具體實施時,如圖1、2和3所示,用設計要求直徑的鋼筋彎制成可以包容一組柱筋2的矩形框作為柱外箍筋6,柱外箍筋6的一個角上焊接兩根短鋼筋,兩根短鋼筋之間的間距大于柱筋2的直徑,安裝時卡在柱筋2上作為定位筋13,然后在矩形框的四個角分別焊接一根直徑8mm的鋼筋作為限位筋5,每個柱外箍筋6之間的間距按設計要求焊接在限位筋5上,制成柱外箍筋籠。再用設計要求直徑的鋼筋彎制成一組矩形框,矩形框的內寬等于相鄰兩根柱筋的外緣距離,矩形框的內長等于相對兩根柱筋的外緣距離作為內箍筋;內箍筋的一個角上焊接兩根短鋼筋,兩根短鋼筋之間的間距大于柱筋2的直徑,安裝時卡在柱筋2上作為定位筋13,施工時,首先將內箍筋分別按X和Y兩個方向垂直排列,X方向排列的內箍筋稱為X向內箍筋3,Y方向排列的內箍筋稱為Y向內箍筋4,X向內箍筋3與Y向內箍筋4呈十字形套在柱筋2上與柱筋2點焊連接。內箍筋多層排列,層與層之間的間距根據設計要求確定。將已經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籠(見圖4),從一組柱筋2的頂部套在一組柱筋2的外面,按設計要求調好柱外箍筋籠的高度,然后將柱外箍筋籠與內箍筋焊接在一起。安裝好柱外箍筋籠后,再在柱筋2上固定梁筋,梁筋分別按X和Y兩個方向垂直排列,X方向排列的梁筋稱為X向梁筋,Y方向排列的梁筋稱為Y向梁筋。X向梁筋包括兩根X向梁底筋7和兩根X向梁面筋8,在兩根X向梁底筋7和兩根X向梁面筋8上套有一組X向梁箍筋9。在安裝X向梁筋時,先將位于柱筋2 —側的梁箍筋與四根梁筋焊接在一起,位于柱筋2另一側的梁筋先暫時不焊梁箍筋(如果事先焊好,梁筋將無法安裝),以方便將梁筋從一組柱筋2與柱外箍筋籠及內箍筋的間隙水平穿出,然后再將梁筋的另一端沒有焊接的梁箍筋與梁筋焊接好。再梁筋與柱筋2或內箍筋綁扎或焊接在一起。完成X向梁筋后,再按以上相同的方法安裝Y向梁筋。采用本實用新型時,其外柱箍筋6不用預先套在柱筋2上,不影響內箍筋的安裝。由于外柱箍筋6的四個角外側通過限位筋5焊接在一起可以確保每根外柱箍筋6之間的間距,可防止出現柱外箍筋缺少綁扎、數量不足、間距不分、或多個箍筋全堆在一起,使有些柱筋段長長一段沒有柱外箍筋的問題,可提高質量和抗震性能,由于外柱箍筋籠是單獨加工的所以加工起來非常方便,不易出現漏焊的失誤。在進行梁筋的安裝時,由于事先將一組梁箍筋與兩根梁底筋和兩根梁面筋的一側焊接在一起(見圖6),然后再穿過柱筋2,完成柱筋另一側梁筋的固定和定位,最后再將梁筋與柱筋焊接在一起,使得梁筋的定位更方便、準 確。
權利要求1.一種抗震梁柱節點柱箍結構,包括貫穿樓層模板面(I)的一組柱筋(2),一組柱筋(2)的內側設有一組內箍筋;其特征在于在一組柱筋(2)的外側設有事先綁扎或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籠;在一組柱筋(2)上設有水平貫穿柱筋(2)的X向梁筋和Y向梁筋,X向梁筋和Y向梁筋垂直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抗震梁柱節點柱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外箍筋籠包括一組限位筋(5)和綁扎或焊接在限位筋(5)上的一組柱外箍筋(6);—組限位筋(5)位于柱外箍筋(6)外側,柱外箍筋(6)在限位筋(5)上間隔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抗震梁柱節點柱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X向梁筋包括貫穿X向梁底筋(7)和X向梁面筋(8),X向梁底筋(7)和X向梁面筋(8)貫穿一組柱筋(2)與柱外箍筋籠之間的間隙,位于一組柱筋(2)兩側的X向梁筋上設有X向梁箍筋(9)。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抗震梁柱節點柱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Y向梁筋包括Y向梁底筋(10)和Y向梁面筋(11),Y向梁底筋(10)和Y向梁面筋(11)貫穿一組柱筋(2)與柱外箍筋籠之間的間隙,位于一組柱筋(2)兩側的Y向梁筋上設有Y向梁箍筋(1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抗震梁柱節點柱箍結構,包括貫穿樓層模板面(1)的一組柱筋(2),一組柱筋(2)的內側設有一組內箍筋;在一組柱筋(2)的外側設有事先綁扎或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籠;在一組柱筋(2)上設有水平貫穿柱筋(2)的X向梁筋和Y向梁筋,X向梁筋和Y向梁筋垂直設置。它具有結構和工藝都簡單、操作方便的優點,特別是設計質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證,消除了影響混凝土施工時的質量隱患,確保了柱豎向鋼筋偏位的不再發生。本實用新型解決了梁柱節點施工過程因為節點尺寸小且鋼筋密集的不利因素下導致綁扎過程中梁柱節點箍筋缺少綁扎、數量不足、間距不分、或者幾個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段沒有箍筋等問題。
文檔編號E04C3/34GK202483073SQ20122011121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2日
發明者張明, 施振生, 陳逸賓 申請人: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