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多功能鋼模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土木建筑領域,尤其涉及ー種能制作墻體模型和用于墻體模型水平加載的多功能鋼模板。
背景技術:
鋼模板是用于混凝土澆筑成型的鋼制模板,以其多次使用、混凝土澆筑成型美觀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中。鋼模板也是實驗室澆筑混凝土或連續性介質材料墻體構件時常用的設備,通常的鋼模板在拆模之后不會繼續成為后續加載試驗的裝置。而該多功能鋼模板不僅保留了作為模板使用的功能,同時還可以在三合土等泥土類墻體進行水平向加載的時候成為ー種輔助裝置,從而達到了資源的充分利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鋼模板的不足,提供一種多功能鋼模板。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多功能鋼模板,它包括槽鋼底梁、兩根槽鋼柱和若干塊鋼板等;其中,所述兩根槽鋼柱的平面端分別插入槽鋼底梁的槽內兩側,并由圓鋼筋限位,兩根槽鋼柱開ロ均朝外;若干塊鋼板從下至上依次緊貼,并由螺栓固定于槽鋼柱兩側的翼緣板上;每塊鋼板上均焊接ー根角鋼,以增大鋼板的平面外剛度,盡量減小脹模對墻體尺寸的影響。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鋼模板,安裝拆卸方便,只需要將圓鋼筋穿過相應的孔洞并且把固定鋼板和槽鋼柱的螺栓擰緊即可完成安裝,拆卸亦同,具有較好的使用靈活性。
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ー步理解圖I是本實用新型多功能鋼模板的正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多功能鋼模板的俯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多功能鋼模板的側視圖;圖4是圖I中的槽鋼柱的外形平面示意圖;圖5是圖4的A-A斷面圖;圖6是圖I中的槽鋼底梁的外形平面示意圖;圖7是圖6的B-B斷面圖;圖8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在墻體加載階段槽鋼柱的使用示意圖。圖中,圓孔I、豁ロ 2、孔洞3、槽鋼底梁4、槽鋼柱5、鋼板6、角鋼7、螺栓8、圓鋼筋9、墻體10。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根據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和效果將變得更加明顯。如圖4和5所示,槽鋼柱5的翼緣板上開有兩個豁ロ 2和若干個圓孔1,槽鋼柱5的一端加工成平面,另一端加工成曲面。如圖6和7所示,槽鋼底梁4的翼緣板上開有兩個孔洞3。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多功能鋼模板包括槽鋼底梁4、兩根槽鋼柱5和若干塊鋼板6。兩根槽鋼柱5的平面端分別插入槽鋼底梁4的槽內兩側,并由圓鋼筋9限位,兩根槽鋼柱5開ロ均朝外;若干塊鋼板6從下至上依次緊貼,并由螺栓8固定于槽鋼柱5兩側的翼緣板上;每塊鋼板6上均焊接ー根角鋼7,以增大鋼板6的平面外剛度,盡量減小脹模對墻體尺寸的影響。本實用新型可用于澆筑或夯實墻體,具體如下在澆筑或夯實墻體時,先將槽鋼底梁4梁擺放就位,槽鋼柱5的平面端朝下,立在槽鋼底梁4兩邊并用圓鋼筋9卡牢,安裝最 下面的兩塊鋼板6并通過螺栓8擰緊固定在槽鋼柱5上,形成一個槽,在其內部澆筑或夯實墻體,待墻體高度與鐵板高度接近吋,安裝上面兩塊鋼板6繼續澆筑或夯實墻體,重復此步驟直至墻體達到設計的高度值。經過墻體養護,使得自身達到了一定強度,再由上而下依次拆除鋼板6和兩側的槽鋼柱5。如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還可以用于墻體加載水平荷載試驗,具體如下按上述方法澆筑或夯實墻體后,拆除鋼板6和兩側的槽鋼柱5,墻體養護后,將槽鋼柱5的曲面一端朝下樹立在墻體10兩側,開ロ朝外,插入槽鋼底梁4的槽內,并用圓鋼筋9卡牢,一根槽鋼柱5與產生水平荷載的加載裝置相連接(比如千斤頂),在加載過程中,兩根槽鋼柱5可以以圓鋼筋9為軸心做小角度轉動,從而將水平力均勻的傳遞到墻體10側面,可模擬實際房屋墻體受到的地震作用等水平力。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鋼模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槽鋼底梁(4)、兩根槽鋼柱(5)和若干塊鋼板(6);其中,槽鋼柱(5)的翼緣板上開有兩個豁ロ(2)和若干個圓孔(1),槽鋼柱(5)的一端為平面,另一端為曲面;槽鋼底梁(4)的翼緣板上開有兩個孔洞(3);所述兩根槽鋼柱(5)的平面端分別插入槽鋼底梁(4)的槽內兩側,圓鋼筋(9)穿過槽鋼底梁(4)的翼緣板上的孔洞(3)和槽鋼柱(5)的翼緣板上的豁ロ(2),對槽鋼底梁(4)進行限位,兩根槽鋼柱(5)開ロ均朝外;若干塊鋼板(6)從下至上依次緊貼,并由螺栓(8)固定于槽鋼柱(5)兩側的翼緣板上;每塊鋼板(6)上均焊接ー根角鋼(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功能鋼模板,主要包含槽鋼底梁、槽鋼柱和鋼板,其中槽鋼柱一端切割成曲面狀;鋼板和槽鋼柱均打有孔洞,通過螺栓穿過孔洞擰緊進行連接;槽鋼柱兩端翼緣各開有小槽,槽鋼底梁兩端翼緣也開有孔洞,槽鋼底梁開口向上放置于地面,槽鋼柱開口向外立于槽鋼底梁內,使得一根圓鋼筋穿過孔洞和小槽將槽鋼梁和槽鋼柱固定住;再通過螺栓將鐵板由下而上依次與槽鋼柱連接;為防止脹模的影響,在鋼板上焊接有角鋼;在墻體受到水平力加載試驗中,將槽鋼柱帶圓弧一端朝下,再次通過圓鋼筋將槽鋼柱和槽鋼底梁連接起來,槽鋼柱可以繞著圓鋼筋進行轉動,并且在施加水平荷載的時候使得墻體兩側能夠較為均勻的受力。
文檔編號E04G11/08GK202611231SQ201220248380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30日
發明者龐苗, 楊帥, 張永強 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