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鋼板剪力墻,尤其是一種薄鋼板剪力墻。
背景技術:
鋼板剪力墻結構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抗側力結構體系。隨著鋼板剪力墻的研究,目前多使用厚鋼板剪力墻,厚鋼板依靠鋼板的抗剪剛度來抵抗水平力,鋼板始終保持彈性,這種設計使得鋼板的實際強度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而薄鋼板則利用了鋼板屈曲后強度并形成拉立場抵抗水平力,依靠拉力場作用更有效的抵抗水平力作用,充分發揮鋼板的實際強度。目前,通用的技術規程為《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98中提供了鋼板剪力墻的臨界剪應力計算準則和方法。但是,目前國內外在計算一種薄鋼板剪力墻時,不考慮除鋼板自重外的豎向荷載和由柱壓縮變形引起的壓力,在這種計算假定下設計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存在以下問題:(I)與實際情況不符,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在附加恒荷載和水平荷載(如: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等)作用下,柱子也會發生一定的壓縮變形,從而帶動鋼板產生豎向變形,導致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內出現壓應力。這種由豎向變形產生的壓應力對穩定影響的計算是不能忽略的。(2)與施工工況不符,目前關于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的研究成果,均在理論上假設一種薄鋼板剪力墻不承受豎向荷 載,從而在施工上需要整體結構封頂以后再進行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的固定安裝,使計算模型與實際情況相符合,但是超高層建筑內的鋼板尺寸普遍較大,在運輸和安裝方面要做到完全后安裝非常困難,且超高層建筑的施工工期較長。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完全后裝對施工進度和類似于室內裝修等后續工種提出很高的要求,對整個工期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安全可靠、施工工期短的薄鋼板剪力墻。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包括邊緣框架和位于邊緣框架內的內嵌薄鋼板,邊緣框架由豎向左邊緣構件、豎向右邊緣構件、水平上邊緣構件和水平下邊緣構件圍成;所述內嵌薄鋼板的側面焊接有多個均勻分布的加勁肋,所述加勁肋與水平上邊緣構件和水平下邊緣構件之間留有間隙。所述加勁肋分別焊接在所述內嵌薄鋼板的前后兩側,對稱布置。所述加勁肋的兩端與所述水平上邊緣構件和所述下邊緣構件的間距均為50mm 200mmo所述加勁肋的兩端與所述水平上邊緣構件和所述下邊緣構件的間距均為100mm。所述加勁肋為槽鋼,所述槽鋼的翼緣端部與所述內嵌薄鋼板的側面焊接。所述加勁肋為工字鋼,所述工字鋼的翼緣端部與所述內嵌薄鋼板的側面焊接。所述加勁肋為T型鋼,所述T型鋼的翼緣端部與所述內嵌薄鋼板的側面焊接。[001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能使一種薄鋼板剪力墻承受除鋼板重力外的豎向荷載,完善了現有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受力計算假設,使其更接近實際情況,使用更安全,并縮短了一種薄鋼板剪力墻施工工期,克服目前一種薄鋼板剪力墻施工工期長的弊端。此外,便于門窗洞口的開設,可在較大成為增加建筑布置的靈活性和建筑使用的舒適度。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的內嵌薄鋼板截面圖一。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的內嵌薄鋼板截面圖二。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的內嵌薄鋼板截面圖三。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包括邊緣框架和位于邊緣框架內的內嵌薄鋼板5,邊緣框架由豎向左邊緣構件1、豎向右邊緣構件2、水平上邊緣構件3和水平下邊緣4構件圍成;所述內嵌薄鋼板5的側面焊接有多個均勻分布的加勁肋6,所述加勁肋6與水平上邊緣構件3和水平下邊緣構件4之間留有間隙。所述加勁肋6焊接在所述內嵌薄鋼板5的一側。所述加勁肋6的兩端與所述水平上邊緣構件和所述下邊緣構件的間距均為 50mm 200mm。 所述加勁肋的兩端與所述水平上邊緣構件和所述下邊緣構件的間距最好為IOOmm0實施例2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與實施例1的基本結構和原理相同,不同的是:所述加勁肋6分別焊接在所述內嵌薄鋼板5的前后兩側,對稱布置。所述加勁肋6為槽鋼,所述槽鋼的翼緣端部與所述內嵌薄鋼板5的側面焊接。實施例3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與實施例1的基本結構和原理相同,不同的是:所述加勁肋6為工字鋼,所述工字鋼的翼緣端部與所述內嵌薄鋼板5的側面焊接。實施例4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與實施例1的基本結構和原理相同,不同的是:所述加勁肋6為T型鋼,所述T型鋼的翼緣端部與所述內嵌薄鋼板的側面焊接。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的優點如下:根據現有技術,理論上均假設一種薄鋼板剪力墻是不承受除自重以外的豎向荷載和由柱壓縮變形引起的壓力,如果建筑物高度較低,一種薄鋼板剪力墻設計往往會要求結構封頂之后,再進行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的最終焊接固定,相當于在主體完工之后從下而上對一種薄鋼板剪力墻進行一遍焊接施工。這對如室內裝修等其它后續公眾的要求較高;當建筑物為超高層建筑時,由于高度不斷增加,在附加恒載、活荷載、風和常遇地震作用下通過結構整體的變形協調造成對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產生壓應力,一種薄鋼板剪力墻不可避免地存在較大的豎向壓應力從而使得薄鋼板在正常使用狀態時提前發生屈曲,這與設計意圖是相違背的。采用了與水平上、下邊緣構件存在有間隙的型鋼加勁肋的兩邊連接薄鋼板可以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通過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施工工況模擬分析,可以得到施工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薄鋼板內壓、彎和剪力作用,經過理論分析可以得出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在壓應力及其它各項應力的相互作用,根據施工進度要求,使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的完全固定成為可能,而不必等到主體結構完全封頂之后再進行一種薄鋼板剪力墻的最終焊接固定,有效地配合其它后續工種節省整個項目工期。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其特征在于:包括邊緣框架和位于邊緣框架內的內嵌薄鋼板,邊緣框架由豎向左邊緣構件、豎向右邊緣構件、水平上邊緣構件和水平下邊緣構件圍成;所述內嵌薄鋼板的側面焊接有多個均勻分布的加勁肋,所述加勁肋與水平上邊緣構件和水平下邊緣構件之間留有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勁肋分別焊接在所述內嵌薄鋼板的前后兩側,對稱布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勁肋的兩端與所述水平上邊緣構件和所述下邊緣構件的間距均為50mm 200mm。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勁肋的兩端與所述水平上邊緣構件和所述下邊緣構件的間距均為100mm。
5.根據權利要求1 4任一所述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勁肋為槽鋼,所述槽鋼的翼緣端部與所述內嵌薄鋼板的側面焊接。
6.根據權利要求1 4任一所述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勁肋為工字鋼,所述工字鋼的翼緣端部與所述內嵌薄鋼板的側面焊接。
7.根據權利要求1 4任一所述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勁肋為T型鋼,所述T型鋼的翼 緣端部與所述內嵌薄鋼板的側面焊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安全可靠、施工工期短的薄鋼板剪力墻,包括邊緣框架和位于邊緣框架內的內嵌薄鋼板,邊緣框架由豎向左邊緣構件、豎向右邊緣構件、水平上邊緣構件和水平下邊緣構件圍成;所述內嵌薄鋼板的側面焊接有多個均勻分布的加勁肋,所述加勁肋與水平上邊緣構件和水平下邊緣構件之間留有間隙。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能使一種薄鋼板剪力墻承受除鋼板重力外的豎向荷載,完善了現有的一種薄鋼板剪力墻受力計算假設,使其更接近實際情況,使用更安全,并縮短了一種薄鋼板剪力墻施工工期,克服目前一種薄鋼板剪力墻施工工期長的弊端。此外,便于門窗洞口的開設,可在較大成為增加建筑布置的靈活性和建筑使用的舒適度。
文檔編號E04B2/60GK203129360SQ20132010110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6日
發明者李黎明, 蔡玉春, 霍文霖, 陳偉 申請人:北京賽博思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武漢長豐賽博思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