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自行車車庫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層車庫。
背景技術:
傳統的自行車收置結構,多為地下車庫活地上車棚,其都存在相對占地面積大、自行車停放數量相對較少的問題,尤其是地下車庫,考慮到設置、開掘等成本,往往會造的很大。目前的自行車收置結構,空間利用率、相對占地面積、結構簡潔性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簡潔,停、取車操作便捷的雙層車庫;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空間利用率高,占地面積相對小,存取車過程中各結構調配方式合理的雙層車庫。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雙層車庫,包括立柱座、可上下移動的上車架座板及設置在上車架座板下方且可水平移動的下車架座板,立柱座上設有用于帶動上車架座板上下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及用于帶動下車架座板水平移動的第二電機,上車架座板頂部設有上溝槽,上車架座板上設有前輪限位架,下車架座板頂部設有下溝槽。
作為優選,所述下車架座板的移動方向與自行車進入下溝槽的方向垂直,上溝槽長度方向平行于下溝槽長度方向,下車架座板上設有滑動件,下車架座板下方設有與滑動件適配的導軌,導軌與地面固定。
作為優選,所述滑動件包括基塊、頂滾輪及兩個對稱布置的側滾輪,導軌截面為矩形,兩個側滾輪分處于導軌的相對兩側,基塊與下車架座板固定,基塊上設有橫轉軸及兩個與側滾輪一一對應的豎轉軸,側滾輪與對應豎轉軸轉動連接,頂滾輪與橫轉軸轉動連接,側滾輪的輪面接觸導軌側面,頂滾輪的輪面接觸導軌頂面。
作為優選,所述下車架座板底部設有移動輪機構,移動輪機構包括與下車架座板底部固定的輪架、設置在輪架上的輪軸及與輪軸轉動連接的移動導向輪,輪軸軸線平行于下溝槽長度方向。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轉動絲桿、與轉動絲桿螺紋配合的滑塊及用于帶動轉動絲桿轉動的第一電機,轉動絲桿豎直布置,滑塊與立柱座滑動配合,滑塊的滑動方向豎直,滑塊與上車架座板連接。
作為另一種優選,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主動鏈輪、從動鏈輪、鏈條及用于帶動主動鏈輪轉動的第一電機,鏈條首尾閉合,且鏈條繞過主動鏈輪及從動鏈輪,鏈條上設有鏈連接塊,鏈連接塊與上車架座板連接。
作為又一種優選,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包括主動同步輪、從動同步輪、同步帶及用于帶動主動同步輪轉動的第一電機,同步帶與主動同步輪配合接觸,同步帶與從動同步輪配合接觸,同步帶上設有帶連接塊,帶連接塊與上車架座板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前輪限位架包括兩塊豎直布置的前輪導夾板及用于連接兩塊前輪導夾板的前輪擋板,兩塊前輪導夾板之間形成前輪防傾槽,前輪防傾槽下端與上溝槽連通,前輪導夾板處在上車架座板靠近立柱座的一側,前輪擋板處在立柱座與任一前輪導夾板之間。
作為優選,所述上車架座板上設有兩個與一輛自行車輪的兩個車輪一一對應的自沉結構,所述自沉結構包括設置在上車架座板上的沉降孔、設置在沉降孔內且可上下移動的沉降板、用于限位沉降板的下限位塊、若干設置在沉降板上并用于接觸地面的定位桿及設置在沉降板下方的主動缸,主動缸內設有與主動缸滑動密封配合的主動活塞,主動活塞上設有用于被沉降板下壓的觸發活塞桿,在一個自沉結構中:觸發活塞桿下端連接主動活塞,主動活塞將主動缸內分隔成主動腔及與外界連通的主動輔腔,主動腔處在主動輔腔下方;
所述上車架座板上方設有兩塊用于夾住自行車輪的夾緊板及兩個與夾緊板一一對應的夾緊結構,夾緊結構包括夾緊缸、與夾緊缸滑動密封配合的夾緊活塞及設置在夾緊活塞上的定位活塞桿,在互相對應的夾緊板與夾緊結構中:定位活塞桿水平布置,定位活塞桿一端連接夾緊活塞,定位活塞桿另一端連接夾緊板,夾緊活塞將夾緊缸內分隔成夾緊腔及與外界連通的夾緊輔腔,夾緊輔腔處在夾緊腔與夾緊板之間,夾緊腔內設有夾緊回復彈簧,夾緊回復彈簧一端連接夾緊活塞,夾緊回復彈簧另一端連接夾緊缸;
上車架座板上設有主氣管,主氣管一端為進氣端,主氣管另一端為出氣端,各夾緊腔均通過氣管連通至主氣管的出氣端,各主動腔均通過氣管連通至主氣管的進氣端。
作為優選,所述上車架座板遠離立柱座的一側設有導向斜臺,導向斜臺頂面為導向斜面,導向斜面最高處與上溝槽槽底連接導向斜臺頂部設有導向槽,導向斜臺的長度方向與自行車推入上溝槽的方向一致,導向槽貫通導向斜臺的長度方向,導向槽與上溝槽連通。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潔,停、取車操作便捷;空間利用率高,占地面積相對小,存取車過程中各結構調配方式合理;具備機械式夾緊機構,無需電動式的夾緊裝置,且夾緊和釋放操作自動實現,存車、取車時不用額外操作,方便快捷,安全性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2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3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滑動件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移動輪機構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圖7中A處的放大圖;
圖11是本發明前輪限位架處的一個截面圖。
圖中:立柱座1、上車架座板21、上溝槽21a、下車架座板22、滑動件23、頂滾輪23a、側滾輪23b、移動輪機構24、輪架24a、輪軸24b、移動導向輪24c、導軌25、前輪限位架3、前輪導夾板31、前輪擋板32、自沉結構4、沉降孔4a、沉降板41、下限位塊42、定位桿43、主動缸44、主動腔44a、主動輔腔44b、主動活塞441、觸發活塞桿442、夾緊結構5、夾緊板5a、夾緊缸51、夾緊腔51a、夾緊輔腔51b、夾緊活塞511、定位活塞桿512、夾緊回復彈簧52、導向斜臺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如圖1至圖2中所示,一種雙層車庫,包括立柱座1、可上下移動的上車架座板21及設置在上車架座板下方且可水平移動的下車架座板22,立柱座上設有用于帶動上車架座板上下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及用于帶動下車架座板水平移動的第二電機,上車架座板頂部設有上溝槽21a,上車架座板上設有前輪限位架3,下車架座板頂部設有下溝槽。第二電機可通過皮帶輪機構、齒輪齒條機構等各種常規傳動結構來帶動下車架座板平移,這屬于現有技術,在此不予贅述。
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轉動絲桿、與轉動絲桿螺紋配合的滑塊及用于帶動轉動絲桿轉動的第一電機,轉動絲桿豎直布置,滑塊與立柱座滑動配合,滑塊的滑動方向豎直,滑塊與上車架座板連接。
實施例2:如圖3至圖4中所示,一種雙層車庫,包括立柱座1、可上下移動的上車架座板21及設置在上車架座板下方且可水平移動的下車架座板22,立柱座上設有用于帶動上車架座板上下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及用于帶動下車架座板水平移動的第二電機,上車架座板頂部設有上溝槽21a,上車架座板上設有前輪限位架3,下車架座板頂部設有下溝槽。第二電機可通過皮帶輪機構、齒輪齒條機構等各種常規傳動結構來帶動下車架座板平移,這屬于現有技術,在此不予贅述。
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轉動絲桿、與轉動絲桿螺紋配合的滑塊及用于帶動轉動絲桿轉動的第一電機,轉動絲桿豎直布置,滑塊與立柱座滑動配合,滑塊的滑動方向豎直,滑塊與上車架座板連接。
實施例3:如圖5至圖6中所示,一種雙層車庫,包括立柱座1、可上下移動的上車架座板21及設置在上車架座板下方且可水平移動的下車架座板22,立柱座上設有用于帶動上車架座板上下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及用于帶動下車架座板水平移動的第二電機,上車架座板頂部設有上溝槽21a,上車架座板上設有前輪限位架3,下車架座板頂部設有下溝槽。第二電機可通過皮帶輪機構、齒輪齒條機構等各種常規傳動結構來帶動下車架座板平移,這屬于現有技術,在此不予贅述。
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轉動絲桿、與轉動絲桿螺紋配合的滑塊及用于帶動轉動絲桿轉動的第一電機,轉動絲桿豎直布置,滑塊與立柱座滑動配合,滑塊的滑動方向豎直,滑塊與上車架座板連接。
實施例4:如圖7至圖11中所示,一種雙層車庫,包括立柱座1、可上下移動的上車架座板21及設置在上車架座板下方且可水平移動的下車架座板22,立柱座上設有用于帶動上車架座板上下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及用于帶動下車架座板水平移動的第二電機,上車架座板頂部設有上溝槽21a,上車架座板上設有前輪限位架3,下車架座板頂部設有下溝槽。所述下車架座板的移動方向與自行車進入下溝槽的方向垂直,上溝槽長度方向平行于下溝槽長度方向,下車架座板上設有滑動件23,下車架座板下方設有與滑動件適配的導軌25,導軌與地面固定。
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轉動絲桿、與轉動絲桿螺紋配合的滑塊及用于帶動轉動絲桿轉動的第一電機,轉動絲桿豎直布置,滑塊與立柱座滑動配合,滑塊的滑動方向豎直,滑塊與上車架座板連接。
所述滑動件包括基塊、頂滾輪23a及兩個對稱布置的側滾輪23b,導軌截面為矩形,兩個側滾輪分處于導軌的相對兩側,基塊與下車架座板固定,基塊上設有橫轉軸及兩個與側滾輪一一對應的豎轉軸,側滾輪與對應豎轉軸轉動連接,頂滾輪與橫轉軸轉動連接,側滾輪的輪面接觸導軌側面,頂滾輪的輪面接觸導軌頂面。
所述下車架座板底部設有移動輪機構24,移動輪機構包括與下車架座板底部固定的輪架24a、設置在輪架上的輪軸24b及與輪軸轉動連接的移動導向輪24c,輪軸軸線平行于下溝槽長度方向。
所述前輪限位架包括兩塊豎直布置的前輪導夾板31及用于連接兩塊前輪導夾板的前輪擋板32,兩塊前輪導夾板之間形成前輪防傾槽,前輪防傾槽下端與上溝槽連通,前輪導夾板處在上車架座板靠近立柱座的一側,前輪擋板處在立柱座與任一前輪導夾板之間。
所述上車架座板上設有兩個與一輛自行車輪的兩個車輪一一對應的自沉結構4,所述自沉結構包括設置在上車架座板上的沉降孔4a、設置在沉降孔內且可上下移動的沉降板41、用于限位沉降板的下限位塊42、若干設置在沉降板上并用于接觸地面的定位桿43及設置在沉降板下方的主動缸44,主動缸內設有與主動缸滑動密封配合的主動活塞441,主動活塞上設有用于被沉降板下壓的觸發活塞桿442,在一個自沉結構中:觸發活塞桿下端連接主動活塞,主動活塞將主動缸內分隔成主動腔44a及與外界連通的主動輔腔44b,主動腔處在主動輔腔下方;
所述上車架座板上方設有兩塊用于夾住自行車輪的夾緊板5a及兩個與夾緊板一一對應的夾緊結構5,夾緊結構包括夾緊缸51、與夾緊缸滑動密封配合的夾緊活塞511及設置在夾緊活塞上的定位活塞桿512,在互相對應的夾緊板與夾緊結構中:定位活塞桿水平布置,定位活塞桿一端連接夾緊活塞,定位活塞桿另一端連接夾緊板,夾緊活塞將夾緊缸內分隔成夾緊腔51a及與外界連通的夾緊輔腔51b,夾緊輔腔處在夾緊腔與夾緊板之間,夾緊腔內設有夾緊回復彈簧52,夾緊回復彈簧一端連接夾緊活塞,夾緊回復彈簧另一端連接夾緊缸;
上車架座板上設有主氣管,主氣管一端為進氣端,主氣管另一端為出氣端,各夾緊腔均通過氣管連通至主氣管的出氣端,各主動腔均通過氣管連通至主氣管的進氣端。
所述上車架座板遠離立柱座的一側設有導向斜臺,導向斜臺頂面為導向斜面,導向斜面最高處與上溝槽槽底連接導向斜臺頂部設有導向槽,導向斜臺的長度方向與自行車推入上溝槽的方向一致,導向槽貫通導向斜臺的長度方向,導向槽與上溝槽連通。
平時,上車架座板處在下車架座板正上方。需要停自行車時,若想要停放至下車架座板上,則直接將自行車推至下車架座板上(車輪進入下溝槽)即可。若想要停放至上車架座板上,則下車架座板平移少量距離進行避讓,上車架座板由第一驅動機構帶動下移,定位桿觸地后,上車架座板繼續相對沉降板下移,直至沉降板頂面與溝槽槽底齊平,然后可將自行車推至上車架座板上(車輪進入上溝槽),待前輪接觸到前輪擋板后,前后輪分別處在兩個沉降板上方,上車架座板開始帶著自行車上移,由于自行車重力的存在,壓著沉降板、過渡板、主動活塞觸、發活塞桿相對主動缸下移,從而將主動腔內的氣體壓向夾緊腔,從而推動夾緊活塞、定位活塞桿、夾緊板移動,兩塊夾緊板將前輪夾住,從而可實現對自行車的鎖定,如此一來,上升后的自行車會自動被牢牢固定住,可有效避免因風吹、震動等因素所導致的自行車晃動、掉落,充分保障了收置穩定性和安全性。上車架座板上升到位后,下車架座板可以橫移復位,橫移復位后留出的空間可以過人、直接用于停車等,且下車架座板復位至上車架座板下方后,可以避免人直接處在上車架座板下方,進一步降低安全隱患。
而需要取車時,若想要取出下車架座板上的自行車,則直接將自行車推出即可,若想要取出上車架座板上的行車,則下車架座板平移少量距離進行避讓,上車架座板由第一驅動機構帶動下移,定位桿觸地后,上車架座板繼續相對沉降板下移,直至沉降板頂面與溝槽槽底齊平或高于溝槽槽底,此時由于夾緊回復彈簧的作用,一部分夾緊腔內氣體流回主動腔,夾緊活塞帶著定位活塞桿移動,兩個夾緊板自動松開,因此上車架座板下移到位后,無需任何額外操作,可直接推出自行車。